维基百科:破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受到破壞,維基娘哭了

破壞經常是指通过增删或修改内容,故意危害维基百科正确性与完整性的行为,例如故意把正常内容替换成猥亵的、诽谤的、或者其他不相关的内容。

我们绝不容忍一切破坏。虽然我们鼓励维基人先警告封禁破坏者,但管理员实施封禁之前,未必需要先行警告。

尽管有些维基人的行為可能違反維基社群的共識或守則,但只要他们怀有改进维基百科的善意,那就不算破坏。另外,编辑战也不算破坏。您须仔细考虑,方能区分到底哪些改动有益,哪些是好心办了坏事,而哪些是破坏。如果把善意改动指认为破坏,反倒不妙。

任何人有权发现处理破坏,如果阁下不能处理破坏,請汇报并寻求他人帮助。

2002年IBM的研究表明,英文維基百科大多數明显的或清空頁面的破坏會在五分鐘[1]內被修復。但是,破坏仍然可能影响所有用户,在您編輯一個頁面之前,不妨先查看一下該頁面的歷史,看看是否有漏網的破壞。

不是所有破壞都是顯眼的,亦不是所有大量的或有爭議的修改皆是破壞,在確認新數據或資料是否正確,或是善意動機下的錯誤,或是全然的破壞時需小心。

破坏类型

常见的破坏性编辑通常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

清空頁面:
在无任何理由的情形下,將已創建好的頁面中具有百科性的内容完全刪除或部分删除(例如[1]),抑或将这些内容替换为明显无意义或攻击性的内容(如[2])。如果用户提供了合理的理由解释该清空操作,或是透过检查被移除的内容本身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移除内容的合法理由,这一操作不应被视为破坏。例如,清空生者传记中无来源或少来源的负面内容。为了排除用户存在善意的可能性,在采取进一步的管理措施之前,通常应以{{uw-test1}}或{{uw-delete1}}警告清空页面的用户。
过度扩充页面:
恶意加入过多重复的、无意义的内容,使得页面无法正常显示,甚至由于过长而无法加载。(例如[3])。善意地往页面中添加大量的内容不应当视作破坏,虽然在这样做之前,最好先考虑页面是否存在分拆的可能性。
广告性破坏:
在文中持续进行广告或自我宣传。但非为广告目的之编辑内容(如有可靠来源评述的经典广告词或书评等)不在此限。
机器人破坏:
指以脚本或者“机器人”來试图破坏或者插入广告的形式修改“众多”(成百上千)的條目、空白,或者商業連結。(如WP:BOTVAND
稚氣的破坏:
在文中加插塗鴉(例如[4])、恶作剧冒犯性内容(例如[5])或完全无意义的内容(例如[6])。这种类型的破坏很常见,然而往条目中加入随机排列的字符串的行为却有可能是新用户的编辑测试。后者虽然不允许,但并不属于破坏。
恶意创建页面:
创建明显恶作剧壞笑話)、明显攻击性以及其他有意掺杂了明显不准确内容的页面。然而,“创建的页面符合删除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创建的行为一定属于破坏”。很多页面虽然不是破坏的产物,也由于不合方针要求需要删除甚至快速删除。例如,新用户在不了解编辑守则的情形下,可能会善意地创建空页面、含有无意义文字的测试页面,这都不属于破坏。创建无关注度但不含有上述明显恶意内容的条目也不属于破坏。应与创建这些页面的用户展开充分的沟通,很多时候,只要这些用户理解了我们的编辑规则,即使他们不愿意按照这些规则编辑,他们也会停止违规行为并离开这里。
鬼祟破坏:
指那些很难被发现的破坏者。发布假消息,竄改数据,细看才能发现的掉包和排版错误(例如[7][8])。
隐藏可复制内容破坏:
隐藏一些可复制的内容至页面,当复制粘贴的时候,隐藏的内容也会粘贴进去,如[9]。注意:你也不能通过这个方法起到版权保护的目的!
添加过于冗长的注释:
添加内容很长的注释内容,不会被复制,但是会影响编辑,如[10]
用戶頁破坏:
惡意修改或移動他人(特别是管理员)的用戶頁。(参见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
圖片破坏:
以破坏性的方式上传或使用文件,例如往条目中加入完全不相关的图片。(如[11])然而,维基百科不审查内容,即使用户上传/使用的部分文件具有冒犯性,只要这些文件具有百科全书性,并且使用在合适的地方,这种上传/使用就不属于破坏。
模板破坏:
把上述破壞信息加入模板。
移動頁面的破坏:
用一些令人反感或毫無關係的名稱取代原來的頁面名稱,或胡亂將頁面移至其他名字空間,令其他用戶找不到該頁面;或者采用手工剪贴条目内容方式移动条目(警告用模板:{{subst:Uw-c&pmove}})。事實上,维基百科只容許自動確認用戶移動頁面,而且必須列出移動的原因。無法一般移動的頁面應該至Wikipedia:移動請求申請。另外,利用移動,將頁面搬到用戶名字空間再提請速刪,企图令不应被删除的条目遭到删除的做法亦屬破壞。
破坏性重定向:
將一些頁面重定向至一些令人反感的圖像或頁面,或重定向到一些錯誤的頁面。(例子:Autofellatio redirect vandal[12])此外,故意干扰頁面被移动后产生的重定向亦為破坏,例如清空原本指向讨论页的重定向,令关联页面不能通过重定向连往该讨论页等。如果你發現页面命名有误而必须移动,应於移動後直接把舊頁面提刪或速刪,用户不应自行把重定向页面的语法删除,使重定向失效。
破坏性連結:
重寫頁面,使內裡的超連結看起來和原來的一樣,但連結至錯誤的版面,如[13],就像這樣:[[盤尼西林|香港]](看起來它連至香港条目,但事實上却連結至盤尼西林条目。)
未说明理由恶意加入删除性模板:
未说明理由恶意地将删除性模板(诸如{{vfd}}、{{copyvio}}、{{substub}}、{{notchinese}}等)加入不符合模板所列情形的页面(如[14]),企图使管理员将这些条目删除。
移除删除性模板:
將删除性模板(诸如{{vfd}}、{{copyvio}}等)移除(如[15]),以阻止管理員將明知有問題的版面及條目修改或者刪除。然而,不熟悉删除流程的新用户也可能善意地将页面中的删除性模板移除,这不属于破坏。在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前,通常应与移除删除性模板的用户展开沟通,以排除用户存在善意的可能性。
破坏他人留言:
擅自刪除或修改別人在討論頁中有签名的留言及評語,歪曲其意思。除了含有人身攻擊或侵权的討論留言我們需要將其刪除外,請尊重任何一位維基人在維基百科討論中的意見。
破坏正式方针頁面:
对不同意的维基百科正式方针頁面內容不经过讨论直接删除或者改动。但是,对方针頁面內容正常的文字修改不是破坏。
侵權性破壞:
将明知有版权的内容加入维基百科,而违反维基百科版权方针的行为是破坏。但因为用户可能不知道所添加的内容侵权或者不明了维基百科反对侵权的方针,所以只有当用户被告知相关反对侵权方针内容之后仍重复侵权行为才是侵权性破坏。
编辑摘要破坏:
在编辑摘要内写入令人反感的内容(如[16])。
創建新用户破壞:
用一些令人反感的名字建立新用戶也被視為一種破壞,即使這用戶或許不會被使用,参见:Wikipedia:用户名
繁简破坏:
無正當理由下,故意将页面的源代码全部或部分替换成繁(简)体,在收到其他维基人提示后不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依旧进行手工繁简替换的行为,会被视作破坏。但是,为了修正系統转换错误或繁简混杂造成的链接错误,或簡便地修復錯誤的繁簡轉換,而将相应内容替换成繁(简)体的行为不是破坏。(參見WP:繁简处理Help: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处理
请注意:若您的浏览器安装了繁简转换软件或可以中文繁简转换的移动应用程序,请在编辑时将其关闭或移除。
地區名稱破壞:
刻意將原有的翻譯名稱、轉換標籤內容進行替換、取代、刪除動作,保留下某地區的名稱,經勸阻無效者,會被視為破壞。經討論取得共識後的操作則不在此限。(參見Help:進階繁簡處理
游戏维基规则:
游戏维基规则是为了反对维基百科政策,而使用维基百科规则。通常这类行为是扰乱性,甚至破坏性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反复创建同一恶作剧条目,该条目标题被白纸保护后,绕过保护在其他标题下继续创建同样的恶作剧条目。
页面显示破坏:
添加一些影响页面显示的内容,如[17]
鬼祟页面显示破坏:
添加特定的代码使一些按钮和链接等内容无法使用而不影响显示,如[18]

哪些不是破坏行为

下列事项不属于破坏行为,尽管有时有人这样认为。这些应当被区别对待:

新用户的试验:
新用户点击“编辑本页”按钮看是否真的可以编辑页面,于是写入一些东西试验。这不是破坏!与之相反,对这些人要热情鼓励,引导他们至沙盒(例如:使用test模板),使他们能继续练习。
学习维基百科的标记语言和格式:
有些用户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标记语言和维基百科内容的格式,在这段时间裡,他们可能进行一些试验。与其将其归入破坏行为,不如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帮助,并引导他们阅读Wikipedia:如何編輯頁面等帮助文章。
違反中立的觀點
我们很多人可能很难理解维基百科这一方针,即使很多维基老手偶尔也会加入不适合中立观点的内容。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被自己的信仰所影響,這方面不算破壞,应该寻求讨论,以修正描述的倾向。
勇敢的编辑
维基人经常为改进文章而对其做改头换面的编辑,因为维基百科就是这样鼓励我们的。有时候一个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撰写的内容被彻底删除或改写,或者转移到讨论页,很容易联想到破坏,但这些编辑行为不是破坏。
不可预料:
有的人用一种不寻常的编辑方法,也不算是破坏。打個比方,不熟悉現代標準漢語的用戶,可能會在擴充條目時會有些許文法上的問題,使得一般用戶不易理解。
如:「拉麵興於日本,始由明治時代開港時,於橫濱出現的中國人街的中華料理店」,這不能看作是古怪的破坏或是機器翻譯條目,只是新手,要友善地告訴他如何更適當的潤飾文字,不要全盤否定以及打击。
删除自己对话页上的留言:
删除甚至清空自己对话页上的留言是允许的行为,不应视为破坏。如果讨论页过长,可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将其删除、存档或进行总结。但是,请避免只因为是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而删除讨论,这么做只能使他人重复这样的批评,而且使自己像一个忽视批评的人。
固执己见:
一些用户不能或不願同别人达成共识,甚至不顾其他所有人的反对,顽固地进行编辑。这的确令人遗憾,但不是破坏行为,请参考Wikipedia:争议的解决
骚扰或人身攻击:
维基百科有明确的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的方针,而骚扰其他维基人也是不允许的。尽管有些骚扰行为是破坏,例如破壞用戶頁或在條目內加入人身攻擊其他用戶的內容,但有些骚扰行为却不一定是破坏。

如何認出破壞

這裡收集了一些如何認出破壞的提示。一旦你找到它,請將該頁面恢復到較早期的版本

通过监视检查破坏:
在自己的监视列表中的条目的修改会显示出来并有字节变化记录。如果发现字节数有大幅的减少,那么很可能是遭到了清空破坏。如果发现字节数大幅增加,也应该看一看(可能加入了侵犯版权的内容)。當然,即使位元組數很小建議也不要錯過。
預設情況下,監視清單只顯示最後一次編輯的變化情況,但是有些人會對頁面作出多次編輯,因此可以在偏好設定的「監視列表」中勾選「展開監視清單顯示包含最近以外的所有變更」以檢視所有變更。
被匿名用戶破壞:
不少破壞均是由沒有帳戶的匿名IP所做的[2],欲查看在匿名IP所作出的破壞,可使用最近更改頁面內建的隱藏已登入用戶功能,這可分流出一些可疑破壞的修改,由於匿名IP不可點選「小修改」,因此也可使用隱藏小修改的功能,去查找破壞,點選「差異」即可看到新舊文章被修改的地方。
被新使用者破壞:
新使用者可疑的破壞用戶貢獻会显示出人们创建的维基条目最近的修改。请不要把故意破坏与不知所措的新手相混淆。
新建條目的破壞:
像破壞存在的頁面,使用者常常新建充滿破壞的條目。新页面是一個容易發現破壞的地方。页面大小紧挨着标题,你可显著地发现很小的页面。具有荒谬标题的新页面也容易发现,可能到处都是。参见Wikipedia:新頁面巡查尝试调整新页面。
高知名度頁面的破壞:
一些經常被參觀的頁面是破壞者故意破壞的高危目標。最容易察覺破壞的方法是把這些頁面加入你的監視列表和並且通常檢查他們,要特別留意匿名和新用戶編輯。
任何一個頁面從首頁連結很可能成為破壞者的目標。Wikipedia:编辑首页给出了首页上的所有内容模板。检查这些模板可以发现对首页链接的页面进行的修改和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破坏。
普通的破壞:
普通的破壞只是一些等同塗鴉的行為,例如在一個頁面內寫上添加不恰當的內容(例如:樂天愛小慧),把整個頁面的文字刪除,以帶有侮辱性的文字或口號替換,或其它不成熟的惡作劇。
有些用户点击编辑工具条后直接将页面存档,这样造成的结果通常介于破坏和新手试验之间。比如如下的内容:
'''粗体文字'''''斜体文字''[[链接标题]]<math>此处插入公式</math>
可以使用Google搜索相应的文字发现这类错误。
类似于上述工具条错误,示例图像和媒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检查那些条目中使用了File:Example.jpgFile:Example.ogg可以发现这类错误。
鬼祟的破壞:
有人會故意製造惡作劇,在條目發布假訊息,或者將正確資料修改成錯誤資料(例如:篡改出生日期、統計數字),而這種破壞往往很難發現。在巡查時,如果遇到可疑編輯,可以透過Google搜索相關內容來確認是否為破壞。
持續破坏:
如果你发现了涂鸦或破坏行为,你可以点击页面顶部的“历史”然后点击破坏者的用户名或IP地址。然后,点击屏幕左边的“用户贡献”,这样你就可以看到该用户所有的编辑历史。也许你会发现这个用户以往进行的破坏行为。

處理破壞

如果您發現破壞,请修復它。但修復時請小心複查頁面的編輯紀錄,因為有時候條目會累積數次破壞,有時候用戶不留意破壞而繼續對被破壞的版本進行編輯,也有時候機器人嘗試對被破壞的版本進行修復,但因故而令破壞加劇。因此,回退時請確保您已把條目回復到一個「清潔」的版本。如果您不清楚哪個版本才是最「清潔」的版本,請以您的常理推斷,並於回退後在條目討論頁留言通知其他關心同一條目的維基人協助處理。

此外,請在破壞者的討論頁面留下警告訊息。如果破坏者在被警告后仍然继续的话,请到Wikipedia:当前的破坏进行举报。管理员可按照封禁方针对其封禁。

對於自動確認用戶而言,可以在「偏好設定」中啓用Twinkle小工具,以協助自己更加快速地進行回退、警告等維護工作和反破壞工作。但是,用戶必須對自己的操作負完全的責任,濫用該工具同樣會被視為破壞。

警告模板

記得要在警告消息后签名(使用 ~~~~)。

各種警告模板參見WP:UTM。另外,開啓Twinkle之後可直接進入用戶對話頁,點擊「TW」菜單的「警告」,選擇合適的警告模板進行警告。

相關頁面

參見

註解

  1. ^ 您可以參考IBM于2002年的研究
    此外維基百科的流行程度及讀者人數自該項2002年的研究後急速上升,現時無近期資料可確認這「五分鐘」的預期是否不變。
  2. ^ 參見Wikipedia:IP用户都是人#常见误解:「未註冊使用者更有可能對條目做出破壞」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