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新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新鐵路
高台山站西咽喉
概覽
營運範圍 中國遼寧省新民市黑山縣
服務類型兩用
目前狀況營運中
主要車站高台山站小東站新立屯站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78公里
營運長度60.5公里
最高速度100公里/時
正線數目1(單線鐵路)
車站數目10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
最小曲線半徑570米
最大坡度9.9‰
營運資訊
營運者瀋陽鐵路局

高新鐵路起自瀋山線上的高台山站,向西延伸,有聯絡線通往瀋山線新民站,再先後跨過柳河繞陽河,在新泉站引出聯絡線通向大鄭線麼荒站,最終到達新立屯站,與新義線相接,並與大鄭線相交。建於1938年-1940年,係為縮短阜新瀋陽煤炭運輸距離而修建的鐵路。

線路總長度73公里,其中正線59公里、站線13.9公里,特別用途線0.1公里。有橋梁16座、1361米,涵渠15座、410米。全線年發送貨物3.4萬噸,到達貨物5.5萬噸,發送旅客16.5萬人。

高新線主要作為沈山、大鄭兩線的聯絡線,是阜新礦區煤炭外運的重要運輸線,也是瀋山線的一條緩衝線。

歷史

築路

1936年,日本為了向中國內地擴張,加速掠奪阜新礦區煤炭,在新義線建成通車後,即著手修建高台山至新立屯間鐵路,由滿鐵錦州建設事務所負責修建。

1937年4月開工,1938年秋路基工程完工並開始鋪軌架橋。

1939年11月1日開始臨時營業,1940年3月1日正式營業。

該線建成後,既縮短了阜新煤炭運往瀋陽的距離(較經由大鄭、瀋山線縮短73公里),又減輕瀋山線運輸負擔,而且與新義、錦承等線相連,構成聯結關內外的第二條通道和遼西地區環線網絡,加速了日本對遼西地區的掠奪與開發[1]

破壞與修復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軍接管高新線。在解放戰爭期間,該線遭到嚴重破壞。

1948年11月,經鐵道縱隊和錦州鐵路局組織員工搶修,當月28日修復通車。位於10.245公里處的柳河橋全長541.7米,共27孔,是高新線最長的橋梁。1946年和1947年先後兩次被炸。

1949年對被炸的14、20、26號橋墩進行包箍加固修復,1951年6月對該橋進行大修,1963年根治了鋼梁裂紋和鉚釘鬆動病害,1981年在橋頭兩端漿砌翼牆,1987年在橋上游新立屯側增設石籠丁壩3處,共126.5[1]

改造擴建

1958年初,阜新煤炭產量增加,阜新至新立屯及新立屯自高台山間通過能力不能滿足需要。錦州鐵路管理局報請鐵道部在錦州、義縣、新立屯、高台山間修建複線。

1959年4月鐵道部批覆錦州義縣間、義縣阜新間按複線設計,增設泉眼、杜家、老民屯、賈家4處會讓站。會讓站由錦州鐵路管理局設計事務所負責設計,錦州工程處第一工程隊負責施工。

1959年6月開工至年未,臨時交付使用,1960年正式交付使用,共投資66萬元。會讓站建成後,高新線通過能力由25.8對提高到45對,滿足了1960年運量急劇增長的需要。從1961年開始,運量下降,1962年8月25日將老民屯、杜家、賈家3處會讓站封閉。

1965年恢復並進行了擴建。

1969年將每米40公斤B型鋼軌換為50公斤中型鋼軌。

1985年,對高新線進行大修,鋼軌再次更新,將木軌枕更換為鋼筋混凝土軌枕。

1978年、1979年,將小東、小梁山、羅家、姚堡4個車站的到發線有效長從650米延長到850米,共使用投資137.8萬元[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張久達 才廣忱 米振友 張耀錕. 沈阳铁路局志.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7. ISBN 7-113-02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