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本文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文化的代表元素
最上:浮世繪凱風快晴、六條御所花之夕宴、神奈川沖浪裏
中上:高德院的鐮倉大佛、伏見稻荷大社鳥居和樓門、江戶時代盔甲頭盔
中下:雛祭的人偶(在桃之節句慶祝)、平等院鳳凰堂平安時代的和樣建築)、御節料理(日本的年菜)
最下:藝伎華道枯山水日本茶道

日本文化(日語:日本の文化、にほんのぶんか),是一個對在日本列島上所形成的全部思想行為生活教育信仰象徵物價值觀的總稱。

日本為一島國,孤懸於亞歐大陸的東北角,幾千年來,日本文化的發展趨勢也一直在「學習亞歐文化」和「保護本土文化」之間循環[1][2]。因為在地理上和亞歐大陸隔着日本海,所以日本有足夠的時間對外來文化進行篩選,日本人擅長挑選出當下亞歐文化中最強盛、最風雅的那一支,再加上幾層日本人自己的理解,最終把外國文化改造為日本文化[3]

分類

日本
富士山
日本主題首頁

因為日本國位於東亞大陸的最東陲,所以日本文化有時會被歸入漢字文化圈中,而有時又不會,關於日本文化是否屬於東亞文化,目前仍存在爭議。

特點

日文中「文化」(ぶんか、Culture)一詞既可以指代「與藝術、學問有關的複雜化知識」,即高雅文化(ハイカルチャー、High culture);又可以指代「人類在一塊地區中待久了,就自然而然產生的習俗或行為」。在後面一種的意義中,文化還可以繼續分為衣、食、住、行、宗教、建築、繪畫、彫刻等,甚至是政治、經濟等,覆蓋範圍非常之廣。

日本文化並非是統一的,而是由多種元素混合而成的。從古代到中世紀,日本深受中國朝鮮半島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影響[8][9],而在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則漸漸與西洋諸國接觸[10]。到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着重吸收歐美文化的優秀之處。另外,日本固然有「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傳統,但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精簡」和「提煉」。

雖然現代的日本文化早已經和過去的大不相同,但大多數習俗及價值觀則保持不變,傳承千年至今。現代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和古代的日本人相比,仍有相當多的共同之處[11]

日本文化的特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與「」:能象徵日本文化的詞彙之一就是「和」,來源於一個叫「倭國」的古代國家[12][13]。「和」與「倭」的發音在日文裏都是「wa」,在和服和食和語和文和歌和風旅館等詞彙經常可見。與之相對的,在日文中指代中國文化的漢字為「漢、隋、唐、宋、元、明、清」,指代西方文化的漢字為「洋、蘭、英、法、獨、伊、露」,日本的「和」則與以上這些形成對比。
  • 大和」:另一個重要詞彙是「大和」,發音為「Yamato」。這一名詞既可以指奈良縣及其週邊區域,又可指大和政權,同時,還可作為全體日本人的代稱。例如大和言葉大和魂大和繪大和撫子大和男兒[14][15][16]
  • 四季曲折之美」:日本的自然景觀以「四季移變」最為着稱[17][18]。當日本列島進入春季時,路邊的垂枝櫻隨之盛開,蜜蜂在櫻花和霧氣中飛舞,祭典的音樂不斷迴響,整個小鎮都籠罩在薄紅色的夕陽之中。這種詩意的景象在日本隨處可見,不僅吸引了當地人,也讓前來旅遊的外國人能感受到日本的「妖艷」與「淒艷」之美[19][20][21]。而日本的美術品、工藝品等人文景觀中,經常看到一個東西能同時展現出「豪華絢爛」和「靜謐幽玄」的特徵[22][23]

簡史

在西元前10世紀到3世紀,日本處於彌生時代,此時就有來自亞歐大陸的渡來人把大陸文化帶入日本[24]。這批渡來人多來自滿州青藏地區西伯利亞,多半從事狩獵生活,他們到了日本後,其狩獵民族的生活習慣則改為農耕民族的樣式,在之後的1300年中,彌生人一直定居住日本列島,這才慢慢產生了作為「日本人」的意識。

有明確意識的日本文化是在漢傳佛教進入日本後出現的,時間為6世紀。原本的日本彌生人信仰神道教,而佛教並非日本的本土信仰。在飛鳥時代中,日本人主動學習朝鮮半島百濟國的佛教,並將自己的神道教和外來的佛教融合,在區別這兩個宗教的過程中,日本人對自己的文化定位也越來越清晰。8世紀的奈良時代,日本遷都到奈良市,也不再學朝鮮半島,而是直接改學中國的隋朝唐朝[25][26] 。日本官方在此時經常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尤其針對唐朝文化做了大量研究。像花道香道等唐朝文化也隨着佛教和遣唐使傳入日本,成為日本藝術的重要一環[27]

由於唐朝的衰弱,日本官方就切斷了與中國的交流,並第一次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本土特色。採取這種模式的8世紀到12世紀稱為「平安時代」,而平安時代的日本本土文化則被稱為「國風文化」。從平安時代開始,京都市就成為了日本的政治首都,也是文化中心,直到900年後的19世紀末才被東京市所取代[28]。12世紀到18世紀,日本的皇室和貴族階級權力下降,日本武士的權力上升。武士階級所掌權的時代是鐮倉時代室町時代戰國時代江戶時代,在這些時代裏大阪市鐮倉市金澤市等次級文化中心出現,呈現和京都市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色。

16世紀中葉,歐陸文化,尤其是鐵炮等槍械武器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傳到日本。而日本也重新加入中國的冊封體制,與中國的宋朝明朝展開了熱絡的勘合貿易,並透過派遣朱印船從中國那裏第二次學來了諸多文化[29] 。接收最多的文化是中國的禪宗水墨畫茶道和建築彫刻技藝,以鹿苑寺日光東照宮為其代表。17世紀,日本的江戶幕府頒佈《鎖國令》,只允許日本人和中國清朝朝鮮王朝荷蘭這三個外國交流,其餘外國文化全部禁止輸入。江戶幕府的政策讓日本的本土文化二次得到發展,今日外國人對日本文化的刻板印象,諸如代月頭浮世繪木屐和服藝伎壽司等均在此時形成。

直至19世紀,日本的江戶幕府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簽署《日美神奈川條約》,又稱《日美和親條約》,開放了下田箱館兩港口通商,亞歐大陸文化第三次在日本復興。明治時代,明治政府因為中國清朝的衰弱和西洋國家的強大,所以不再學中國,全面改學歐洲國家[30][31]西洋文化在此時取代了中國文化,成為影響日本最深的外來文化。日本在明治時代的45年中實現了脫亞入歐,把自己從「一個純粹的東亞國家」轉變為「一個類似歐洲的殖民帝國」,日本的國名在此時也改為大日本帝國。在日俄戰爭以後,日本成為第一個打敗西方白人國家的有色人種國家,因此被歐美平等的視為世界列強中的一員[32][33]

明治時代結束後是大正時代,此時的日本經濟景氣,並透過和平手段第一次實現了民主化。同時也引進了不少美國文化,如音樂、電影等,大批傑出的日本文學家因此孕育而生。1920年代以後,日本的政體變為法西斯主義,日本軍隊控制了整個政府的運作,日本文化第三次變為封閉狀態,並對西洋諸國表現出強烈的敵意。二戰後日本戰敗,輸給了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美國隨即就透過暴力手段對日本實施了第二次民主化,讓日本第四次接收亞歐大陸文化的洗禮[34][35][36]

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日本文化中的娛樂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漫畫動畫電子遊戲東京迪士尼樂園大阪環球影城娛樂活動成為日本文化新的代表。這些娛樂產業不僅讓日本國內的經濟繁榮,也幫助了日本在外國進行文化輸出,讓外國人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了解日本文化[37][38]。目前,日本全國共有25項世界遺產,其中的20項屬於文化遺產、5項屬於自然遺產[39],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已經結合,兩相得宜,凸顯出日本獨立的特色。

音樂

日本的傳統音樂被稱為邦樂,包括了雅樂、聲明、神樂演歌等。邦樂的演奏樂器種類繁多如三味線尺八、能管(橫笛)、和太鼓等,琵琶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也發展出不同的形式。十九世紀末期,西方音樂進入日本,給日本音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昭和後期開始產生了融合西方元素與日本特色的卡拉OKJ-POP(日本流行音樂)[40]

現代日本流行音樂基本上從日本傳統音樂演變而成,當中的轉變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搖滾音樂的興起。1960年代,披頭四海灘男孩等組合啟發了日本音樂界,於1969年組成的HAPPY END日語はっぴいえんど就嘗試把搖滾音樂和日本傳統音樂混合[41]。1970年代晚期,新浪潮開始,將流行音樂搖滾樂合二為一的南方之星開啓了J-POP的新一頁[42],最終在1980年代末,J-POP取代歌謠曲成為日本流行音樂的主流[43]。1999年,16歲的新人歌手宇多田光發表了出道專輯《First Love》,銷量達到了765萬,打破了歷史紀錄,也帶動了日本R&B曲風[44]。同年新人歌手濱崎步發表的第一張原創專輯《A Song for ××》連獲三周銷量冠軍,知名度迅速上升,與宇多田光稱霸了整個市場。在倉木麻衣出道後,三人並稱為「平成三大歌姬」,在2000年代初席捲亞洲歌壇[44]。踏入2010年代,各個偶像團體均在日本音樂界獲得成功,尤其以AKB48最為突出。不同偶像團體所獲得的大量獎項均令團體之間的盛況和激烈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因而被稱為「偶像團體的戰國時代[45][46]。另外隨着電腦軟件技術的發展,VOCALOID初音未來等虛擬歌手應運而生,並隨着互聯網而逐漸變得流行[47],甚至出現了虛擬歌手翻唱歌曲的演唱會[48]

截至2011年,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市場年產值達3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30%[49],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總唱片市場年產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50]

文學

源氏物語繪卷》第20帖 朝顏
土佐光起

影響日本文學的類型和歌短歌俳句川柳連歌詩句,此外歌舞伎對文學影響甚深。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記日本書紀等都是採用漢字書寫,直到平安時代才出現了日本特有的假名文字。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以散文為主體敘事,織入近八百首和歌抒情、狀物,使歌與文融為一體,行文典雅,被譽為日本物語文學的高峰之作[51]和歌是日本特有、以假名寫作的一種詩歌,通常由5韻、31個假名組成,形式短小、精煉,意蘊含蓄而悠遠,追求表現的審美理想和美的境界[52],《萬葉集》就是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享有「日本詩經」的美譽,詩集共二十卷,收錄詩歌四千五百餘首[53]俳句也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學體裁,使用簡約的文字抒發豐富情感,並喚起更多的聯想[54],有「俳聖」之稱的知名俳人松尾芭蕉[55]所寫的《奧之細道》記載了他自江戶城岐阜縣的旅程所見所聞及沿途景色,被視為日本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56]。明治以後,日本文學受西方影響,出現了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以及有「雙村上」之稱的村上春樹村上龍等知名作家。目前輕小說作品在日本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注目。

日本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別是川端康成(1968年)和大江健三郎(1994年)[57]

建築

嚴島神社創建於公元593年左右

日本建築擁有久遠的歷史,最早在6世紀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了中國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宮殿,隨後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自16世紀起,府邸和城樓取代佛寺成為主要建築活動,城堡在江戶時代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開始興建不同規模與風格的府邸[58]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引入西方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水泥建築[59]。二戰前最早的日本建築受到西方影響,材料、功能、結構和比例之間的關係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二戰後,重建的城市與舊有的建築樣貌完全不同,逐而發展出現代的日本城市建築風格。1950至1960年代奠定了日本建築發展的基調,日本建築師開始在早期基礎上尋找日本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理念之間重疊的部分,互相替換[60],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築融為一體,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61]。同一時期,日本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城市建築(例如東京鐵塔)都是在20世紀中後期興建的,當時是日本建築粗野現代主義建築的最興盛時期,代表建築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東京文化會館[62]

日本建築對自然環境的關注、日本傳統文化的堅持以及東西方建築風格之間的平衡是其較為重要的特點[60]。1991年,具後現代風格的東京都廳舍完工,掀起了日本的摩天大樓風潮,其後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六本木新城東京晴空塔等地標性建築逐一落成,標誌着日本建築已走出一條與西方建築體系不同、充滿本土色彩的風格,正式踏入一個新時代[60][63]

藝術

1860年代的歌舞伎演出

日本傳統的表演藝術有歌舞伎能劇狂言文樂漫才落語等,當中歌舞伎起源於戰國時代末期,擁有悠久的歷史,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內容多關於歷史事件和戀愛關係的道德衝突[64],其特色在於演員只有喬扮女裝的男性,在演出時扮演小姐、姑娘等年輕女性,連聲音、姿態、感情也必須女性化,是日本最受歡迎的舞台藝術之一[65],也比能劇更大眾化[66]

同樣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樂是一種木偶戲,又名「人形淨琉璃」,在1684年發祥於大阪道頓堀,並曾在18世紀掀起熱潮,受歡迎程度一度壓過歌舞伎[67]。文樂的表演內容是以描寫嚴肅的內心故事為中心而發展出的長篇戲劇,有些作品需花費一整天上演。文樂的特別之處在於世界上大部份木偶劇都會隱藏操縱木偶的人,但在文樂中操縱木偶的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現在觀眾面前[68]

葛飾北齋浮世繪作品「神奈川沖浪裏」

日本繪畫有單色畫和雙色畫之分,而浮世繪是日本畫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浮世繪江戶時代江戶為中心發展的版畫藝術,初期的浮世繪多為多色印刷木版畫,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才發展到精緻的多色套印[69]。江戶末期,日本人對西方世界的興趣上升,描寫外國人日常生活的浮世繪數量急升。當時交通和通訊均不發達,浮世繪還發揮了向各個地方傳遞資訊的作用:歌舞伎演員去世、自然災害、犯罪等社會新聞都成為浮世繪的創作題材,描繪大名鼎鼎的武士怪談裏的幽靈妖怪的浮世繪也十分受歡迎。[70]浮世繪對西方的印象派藝術產生了不少影響,江戶時期的畫作是目前各國收藏者的熱門[71]

日本漆器工藝在世界享負盛名,「japan」一字除瞭解作「日本」,亦為漆器之意[72]。日本漆器的特色是以作為裝飾花紋,即所謂的「蒔繪」,以金、銀屑嵌貼於漆液中,乾後推光處理,表現出極盡華貴的金銀色澤,有時並以螺鈿、銀絲、沈金嵌出花紋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73]。日本的現代漆器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創新,融入了不少抽象的藝術技法,也能夠反映日本人精緻細膩的民族特點。漆器在日本由建築裝飾到家具和餐具都經常使用得到,其工藝技術也廣泛用於陶瓷液晶電視面板和電源開關等不同的領域上,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74]日本較有名的漆器包括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輪島塗和鎌倉彫等[75]

花道茶道香道都是伴隨着漢傳佛教從中國進入日本的,現在已在日本紮根並進行了與自身相適應的本土化改造,成為了日本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稱為日本的「雅道」[27]

庭園

兼六園為日本三名園之一

日本傳統的庭園又稱為和風庭園,可見於日本寺院、大名屋敷的庭園跡、政治家・實業家邸宅跡、公共施設的敷地造型。兼六園後樂園偕樂園被稱為日本三名園

日本庭園是依循日本神道、佛教禪宗中自然與人的關係之哲學所創造的庭園。普遍具有簡單、不對稱設計的特色,以修剪過的常綠樹為主,通常包括橋樑、岩石、踏腳石、有耙紋的砂礫地以及石燈籠,以營造一個用來冥想和沉思的環境。

宗教

神道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目前最多日本人自認信奉神道教,佛教排第二[76]。現在大多數日本人心理上,並沒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據官方發言稱多數日本人同時崇奉神道與佛教,這兩個宗教的儀式已與日本人生活融為一體,如婚禮葬禮。多數日本人同時信仰神道與佛教。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日本神道教約佔日本人口比率99%,佛教徒約佔人口的80%[77][78]日本書紀》記述,佛教於552年傳入日本[79],其後在聖德太子的積極推廣下在日本迅速傳播開來[80]。神道教則是在日本本土所發展出來的宗教,神社是祭神的場所,神道教認為自然界萬物皆為神[81]。實際上日本人自稱無宗教者居多[82],對宗教不關心甚至表現出討厭的態度。現代日本人對宗教持有「抱佛腳」、「功利心」的態度。[83]

天主教在1549年進入日本,至17世紀初大約有75萬名教徒。然而後來德川幕府實行禁教政策,直到19世紀後期,美軍強制日本開放貿易與外交的黑船來航事件以後,傳教活動才再次興盛於日本,現在日本經過正式受洗基督宗教教徒不超過總人口的1%[84]

競技運動

日本職棒比賽
相撲

日本自古以來即重視各種武術,相撲是日本的傳統運動,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已有記載,且有「國技」之稱[85]。現在日本每年舉行6次大相撲競賽;相撲運動員被稱為「力士」,其中等級最高者為「橫綱」。此外柔道空手道劍道弓道也是日本的傳統體育項目,擁有很高的地位。柔道空手道甚至影響了不少外國武術,如朝鮮半島跆拳道空手道部份影響[86]柔道則影響了巴西柔術[87]俄羅斯擒拿術[88]

明治維新後,西方體育運動透過教育系統進入日本並普及[89],其中以棒球最為發達盛行,始於1936年的日本職業棒球聯賽[90]孕育了王貞治長島茂雄鈴木一朗等棒球巨星,在日本享有「國球」地位[91]。除了職業棒球之外,由高中生參加的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會春季甲子園大賽)與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夏季甲子園大賽)也頗負盛名,全國超過4000所高中當中只有獲得各地區冠軍的49所學校能夠突圍而出,在兩周的比賽中決出冠軍,因此在甲子園登場代表了高中生的「終極榮耀」,甲子園亦被視為日本體育乃至日本精神的一種象徵[91]

日本的職業足球聯賽成立於1992年,平均每年有30萬人次入場觀賽[92],而日本也在2002年與南韓共同舉辦了韓日世界盃日本國家足球隊是亞洲實力最強的足球隊之一[93],總計贏得了4次亞洲盃,並連續5屆殺入世界盃決賽周,水平與歐洲次級國家看齊[94]日本國家女子足球隊也在2011年女足世界盃決賽取得冠軍,成為首支贏得女足世界冠軍的亞洲球隊[95]

時至今日,西方的高爾夫球[96]網球滑雪等運動在日本也頗為流行。

日本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賽事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數 亞洲排名 全球排名
夏季奧運會 130 126 142 398 2 13
冬季奧運會 10 17 18 45 3 17
亞洲運動會 910 913 835 2658 2 -
世界運動會 37 29 43 109 2 8
夏季大運會 240 238 299 777 2 4
冬季大運會 72 76 74 222 2 4
室內運動會 19 18 26 63 9 -
夏季青奧會 8 5 3 16 3 7
冬季青奧會 2 5 9 16 3 8
亞洲冬運會 111 123 89 323 1 -
亞洲武運會 9 2 3 14 5 -
世界武運會 6 12 7 25 2 6
沙灘運動會 6 7 8 21 6 -
亞洲青運會 5 6 4 15 6 -

政治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日本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97]。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一樣,天皇於日本只有元首名義,並無政治實權[98]

日本政府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以及《內閣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閣府、省及其外局,並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1府12省廳」。2001年實施的「中央省廳再編」機構改革以大部門體制為重點,按照職能優化的原則將原本的1府22省廳精簡成為內閣府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警察廳的「1府12省廳」體制。經過改革的日本行政機關核心機構數量屬主要發達國家中最少[99]

五七桐,日本政府徽章

日本古代的法律體制深受中國的中華法系影響,江戶時代制定的國家最高法律《公事方御定書》就是建基於其基礎之上[100]。 然而自18世紀末期,日本大部份的法律則是在歐洲法系的基礎上編寫,例如明治政府在1896年通過的民事法則參考了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此法律至今依然是日本民事法律的骨幹[101]。日本最高的法院是最高裁判所,下分三個不同等級的法院[102]。日本的主要法律被統稱為《六法[103]

東京大學博士與那霸潤認為日本政經體制來自中國思想,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色彩,但島嶼地形和中國的大陸型複雜人口組成加眾多鄰國環境不同,所以演化了些許不同處,其著作《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2011)書中提出中華文明與日本文明的不同只在五方面的些許對立。[104]

在中華文明:

在日本文明:

  • 權威與權力分離(在古代,權威者如天皇與權力者如幕府將軍各有其人;至今在政治經濟領域,露面者不掌權,掌實權者居幕後)
  • 政治與道德分離(協調利益是政治人物的主要任務,毋須向局外人講道德理念)
  • 人民地位一貫低下(從古至今有能者未必有權力地位;除與那霸潤以外,日本誰也不覺得「知識分子地位低下」這事有問題)
  • 農村模式靜止不變(區域社會牢不可破,抗拒自由競爭帶來的社會流動性
  • 人際關係共同體化(某個時點歸屬於某一個「集體」〔如企業〕的意識,優先於歸屬於家庭宗族

與那霸潤在書中認為,現代日本的原型在相當程度上從日本戰國時代就形成了,江戶時代是把那些特徵全部繼承、深化、定型的時代,明治維新沒有改變這些特徵,自由民主黨民主黨「都是戰國大名的後裔」。戰國大名的使命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保衛領地、保護把自身安危「委託給上面」的民眾:戰國大名的城堡是「公共建築」,一旦大名之間發生戰爭,城堡是大名子民的避難所。至今,日本政治人物為自己的選區建設公共設施是理所當然的事,屬於社會共識。福島核災後,災民乖乖到「現代城堡」(小學體育館之類)等待救援,井然有序,這其實是大名傳統的遺傳。


日本現行的憲法是於1947年5月3日由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草擬,經過日本國會的審議後再由天皇頒行。日本國憲法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主權在民、基本人權的尊重以及和平主義,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則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尊嚴的尊重運行。日本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則由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分別處理[105]

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日本國會議事堂,左側為眾議院,右側為參議院。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施兩院制,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106]。眾議院議員任期為四年,但由於眾議院可以在任期結束之前中途解散,所以實質上眾議院議員任期平均只有兩年多[107]。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不能中途解散[108]

語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準語(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語(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109]。在17世紀前,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當地的語言曾經是日本的標準語言。但是自從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江戶(即今天的東京)的語言便成為日本的標準語。[110]

此外,日本各地也存在不同的方言,主要可分為東日本方言日語東日本方言西日本方言日語西日本方言[110],而兩者中較具代表性的包括了近畿方言(關西腔)、東北方言和混合了琉球語口音和詞彙的沖繩日語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在琉球群島地區琉球人使用的琉球語及母語使用者不足100人的阿伊努人語言愛努語[111]

英語是日本國民教育中標準的項目之一,但因日語音標一定會帶aiueo五個母音音標的特性,與日語中缺乏捲舌音等因素,加上日本人通常直接以假名音譯外來詞,導致日本人在英語發音上面(尤其是rl音)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準確[112][113]

料理

「一汁一菜」:飯、湯以及醬菜

傳統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飯,然後再配上其他菜餚,例如魚,肉,蔬菜,醬菜,以及湯。料理的名稱則是用這些菜餚的數目來命名。最簡單的日本餐膳為一汁一菜:「菜」指一碟醬菜(通常是醃黃蘿蔔);「汁」則指一碗湯,最後加上一碗白飯。傳統的日式早餐通常也是味噌湯,米飯,和一碟醬菜(或納豆[114]。而最常見的料理為一汁三菜,即湯,米飯、一碟主菜和兩碟副菜,當中這三碟菜通常是一碟生魚片,一碟烤菜,和一碟水煮菜,有的則是蒸菜,炸菜,醋菜,或是淋上醬料的菜,另外附上綠茶和梅乾等醬菜[115]

由於日本是海島型國家,日本人相當喜好海產品,例如魚,貝類,章魚,類和海草等。日本人在明治時代前有一段頗長的時間除武士在外會進食打獵得來的野獸外並不進食獸肉,直至1872年1月24日,明治天皇宣佈廢除肉食禁令並親自食用牛肉,才終結了日本人不常吃獸肉的歷史[116][117]。現在的日本料理大多含有獸肉,如牛肉豬肉雞肉等都是日常料理中經常出現的食材。

源自中國的麵條是日本料理很重要的一部份,當中蕎麥麵烏冬麵這兩種傳統的麵條比較受歡迎,湯底通常是用魚類煮成的高湯加入醬油調味以及加上不同種類的蔬菜。另一種很受歡迎的麵類是在20世紀早期由中國傳入的拉麵(日語:ラーメン)。拉麵使用的湯底有許多種,比如用魚類和醬油煮成的高湯,或是豬肉和奶油煮成的高湯。

日本飲食文化的其中一項特色是生食,大部份食物如鮪魚鮭魚河豚章魚牛肉雞肉雞蛋等都可以生食入菜[118]。日本料理中較為具標誌性食物包括壽司刺身清酒便當納豆天婦羅章魚燒竹輪蕎麥麵壽喜燒牛丼等。

和食一向被認為能體現四季的分明[119],因此在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的名稱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120]

日本人進食的食具通常是小碗和改造過的筷子(日語:[121]

流行文化

日本的現今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對東亞的影響,以電影、電視以及流行曲(J-POP)的影響力最大。另外,日本的科技、電器是世界領先水平,流行時裝也影響了不少人的衣着習慣。

美少女文化

日本人的美少女文化和少女崇拜情結無論是在遠東還是在西方都已經是十分知名。

日本的美少女文化一是表現在選美比賽的風行。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全國擁有1000多種規模不等、評判標準不一的選美比賽。從區域看,除了全國性的「日本國際小姐」、「日本小姐」和「日本環球小姐」三項頂級選美賽事以外,還有北方的「冰河小姐」、南方的「芙蓉小姐」等。國有國選,縣有縣選,市有市選,甚至兩三百人的小村莊裏,還有「最美村姑」評比。從年齡段看,小學裏有「甜美小天使」,中學裏有「最美少女」,大學裏有「校花」,人到中年的家庭主婦亦有「美少婦大賽」。日本最有人氣的偶像組合AKB48,就由全國海選出的幾百名二十歲左右的青春美少女組成,被譽為「日本第一國民女子天團」。

不過,如同現今中國大陸的國家級選美比賽結果常引起網民不滿一樣[122],日本網民亦認為現今的「日本小姐」長相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嚴重背離日本年輕一代的審美觀[123]

日本的美少女文化的另一表現就是日本時常出現十幾歲便出道走紅的未成年女星,佐佐木希渡邊麻友宮脇咲良石原里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紅了十數年的「早安少女」,每期成員都是十幾歲的女孩;2013年被美國電影情報網站「TC Candler」評為全球最美100人第12位的女星桐谷美玲,早在高中一年級時便已奪得千葉縣美少女選美比賽冠軍。

日本美少女文化的第三點表現,同時也是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獨一無二的動漫文化方面。常接觸日本ACG文化作品的人,往往會驚異其中的美少女文化,即這類作品中充斥着各種美少女的形象和元素。她們會改頭換面,出現在架空、玄幻、情色、打鬥、魔法等諸多平台。她們或是作為具有特殊屬性或超能力的女主角,在虛擬的時空中盡情冒險,或是作為男主角身邊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謀、助手奔前跑後,或是作為情節、畫面中引人矚目的「重要道具」被着意渲染。她們是女學生、女忍者、豪門浮浪子弟、貴族淑女、魔法師,甚至黑幫首腦、國家元首、軍隊統帥等其他奇怪的身份。御宅族的出現、吸引女性觀眾欣賞同性之美的百合文化的流行、獨特的秋葉原色情產業,也都對這種美少女現象推波助瀾。

偶像劇這一電視劇類型首先出現於日本與日本的少女漫畫脫不了關係,韓國和台灣的不少偶像劇即改編自日本的少女漫畫。此外,美國動畫《飛天小女警》、中國大陸的許多網絡穿越小說、台灣惡搞漫畫《大民國》《中華萌國傳》等的人物設定皆可追溯到日本美少女文化的根子,甚至連抗日題材的中國大陸電視劇《雅典娜女神》也明顯的照搬照抄日本某經典動漫中的美少女角色設定。

次文化

次文化即由小眾發起的文化,當中日本ACG(動漫遊戲)對世界各地最具影響力。最近幾十年,各種語言亦有不少用語受到了日語的影響,包括了「tsunami」(即海嘯,世界大多數語言以tsunami標示,日語原文為津波つなみ tsunami)、卡哇伊(可愛いかわいい kawaii,「可愛」之意)、暴走族御宅族御宅おたく otaku,但較常使用片假名「オタク」,簡寫「オタ」表記 )等等,有些已經在社會廣泛使用。

漫畫

日本書店的漫畫角。漫畫大多按出版社和連載雜誌劃分。

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流派。

日本的漫畫讀者包括了所有的年齡層[124],因此日本漫畫的題材非常廣泛。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125]。2006年漫畫市值更達到4810億日圓[126]。除了一小部分漫畫是彩色的[127] 之外,大多數日本漫畫採用黑白印刷[128]

在日本,漫畫一般在漫畫雜誌上連載,每期漫畫雜誌都包含多個漫畫系列,毎個系列只刊登一個章節,留待下期繼續[124][129]。如果某個漫畫系列已連載一段時期並且受到讀者歡迎,那個系列的漫畫章節通常會集結成單行本出版[124][129]。在單行本中可收集多個(與漫畫雜誌不同,一本單行本僅限於一個漫畫系列)。

一位日式漫畫女角

日本擁有大量的漫畫讀者。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日本設有專門的漫畫咖啡廳漫画喫茶),在那裏讀者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漫畫,許多人還在漫畫咖啡廳過夜[130]

日本漫畫向海外輸出始於1970年代末,並隨之向全球擴張,日本漫畫也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普及,不少被各國出版商翻譯和發行外文版[131][132]

大多數日式漫畫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例如漫畫的人物身體比較接近真人,眼睛比較大[133]鼻子嘴巴比真人小。日式漫畫向來不刻意描繪人種特徵,有時連性別也難以分辨[134]。另外,日本動漫裏的人物性格通常較誇張,但非常注重細節[135]

動畫

日本動畫最早開始於1917年[136][137],早期的動畫製作人包括了下傳凹天幸內純一北山清太郎,被合稱為「日本動畫之父」。[138]此後直至1980年代,日本的動畫才開始在日本被接納為主流,製作量隨之迅速增長,高達系列作品的製作亦於這個年代開始[139]。日本動畫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來了它被海外市場接受程度的提昇。動畫連續劇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攻殼機動隊》於日本大受歡迎,亦吸引了海外觀眾的注意。《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寵物小精靈》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神隱少女》於2002年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並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140]。而《攻殼機動隊》亦在2004年康城影展上映[141]

日本動畫業中較為重要的製作公司包括了東映動畫GAINAXMADHOUSEGONZO日升動畫等等[142]:17。日本大部分的動畫製作公司都加入了日本動畫協會,而不同製作室在一些較為複雜和造價較高的動畫製作項目上也會互相合作,例如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千與千尋》就邀請了MADHOUSE、GAINAX、Production I.G雲雀工作室等合作夥伴協助製片[142]:17。每部動畫大概需要10萬至30萬美元的製作費[143]。2001年,動畫片佔據了日本電影市場的7%收入[142]:17,而日本動畫的成功也反映在DVD銷售上,日本近七成的DVD銷售均為動畫[142]:17

隨着動畫市場的迅速擴張,大量動畫俱樂部日語アニメクラブ在1990年代成立,並帶動了動畫展覽會的興起[144]:73。這些展覽會主要展示了日本以至世界各國的動漫作品,並包含了cosplay比賽等其他元素[142]:211。另一方面,日本的動漫文化亦創造了不少獨特的名稱,例如用於指稱熱衷及博精於ACG的「御宅族[142]:195

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亦叫電玩,是動漫的延伸。有別於美國遊戲着重操作感,日本遊戲更着重遊戲細節的表現,小遊戲簡單易玩,大遊戲摻雜極多的小遊戲以增加娛樂性,當然也有同時具有日美元素的作品。日本遊戲機生產商佔了三大遊戲機商的兩個,包括索尼(SONY)、任天堂,也有已經退出的世嘉(SEGA)。

參考文獻

引用來源

  1. ^ Cooke NP, Mattiangeli V, Cassidy LM, Okazaki K, Stokes CA, Onbe S, et al. Ancient genomics reveals tripartite origins of Japanese populations. Science Advances. September 2021, 7 (38): eabh2419. Bibcode:2021SciA....7.2419C. PMC 8448447可免費查閱. PMID 34533991. doi:10.1126/sciadv.abh2419可免費查閱. 
  2. ^ 日本人の「完成」は古墳時代だった? DNAを分析、ルーツに新説. The Asahi Shimbun. 18 Sept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March 2022) (日語). 
  3. ^ Kanzawa-Kiriyama, H.; Kryukov, K.; Jinam, T. A.; Hosomichi, K.; Saso, A.; Suwa, G.; Ueda, S.; Yoneda, M.; Tajima, A.; Shinoda, K. I.; Inoue, I.; Saitou, N. A partial nuclear genome of the Jomons who lived 3000 years ago in Fukushima, Jap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6-06-01, 62 (2): 213–221. PMC 5285490可免費查閱. PMID 27581845. doi:10.1038/jhg.2016.110. 
  4. ^ The Eastern world is the mix of the Buddhist, Islamic, Chinese, Hindu, and Japonic civilizations. Japan, considered a hybri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Japanese original Yayoi civilization and older Altaic Nomad patterns.
  5. ^ Between the Capitalist West and the Communist Bloc East, it now was most likely to occur between the world's major civilizations—identifying seven, and a possible eighth: (i) Western, (ii) Latin American, (iii) Islamic, (iv) Sinic (Chinese), (v) Hindu, (vi) Orthodox, (vii) Japanese, and (viii) African. This cultural organization contrasts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ith the classical notion of sovereign states.
  6. ^ 與那覇潤 『中国化する日本 日中「文明の衝突」一千年史』 文藝春秋 2011年11月;書本編碼:ISBN 978-4163746906
  7. ^ 日本史を、従来の「西洋化」や「近代化」といった概念ではなく、「中国化」「再江戸時代化」という概念によって説明した。與那覇における「中国化」は、一般的な術語である中国化と異なり、「普遍的理念に基づく独裁的権力の確立と中間共同体の崩壊」を指すものである。
  8. ^ Chapter 19 Japan (PDF). アメリカオハイオ州で出版された中學校と高校の歴史教科書(islhschoolsにより編纂). [2024-10-16]. 
  9. ^ Chinese & Korean Influences on Japan. study.com. World History: Middle School. [2024-10-16]. 
  10. ^ Cartwright, Mark. Azuchi-Momoyama Period.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024-10-16] (英語). 
  11. ^ 例えば、住居が和風座敷から洋間に変わっても、室内にを脱いで上がる点では変わらない。
  12. ^ Etymology of ‘Wa’, ‘Yamatai’ and ‘Nippon’. Heritage of Japan. 2012-12-07 [2024-10-16] (英語). 
  13. ^ All About Wa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Kanji 和 in Japanese Language & Culture | Work in Japan for engineers. 2019-06-21 [2024-10-16] (日語). 
  14. ^ Barnes, Gina Lee; Barnes, Gina L. Protohistoric Yamato: Archaeology of the First Japanese Sta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1988. ISBN 978-1-949098-94-5 (英語). 
  15. ^ The Ancient Yamato Region - Sakurai, Nara. JapanTravel. 2018-03-08 [2024-10-16] (英語). 
  16. ^ Japan - Yamato, Expansion, Shintoism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4-10-15 [2024-10-16] (英語). 
  17. ^ Japan’s Culture of the Four Seasons | Japan Cultural Expo - Nihonhaku - | Exploring Arts of Japan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japanculturalexpo.bunka.go.jp. [2024-10-24]. 
  18. ^ Shirane, Haruo. Japan and the Culture of the Four Seasons: Nature,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03. ISBN 978-0-231-52652-4. 
  19. ^ 日本の美意識「用の美」 | 『日本工芸の歩む道』. KOGEI STANDARD. kogeistandard. 2024-10-21 [2024-10-24] (日語). 
  20. ^ Wabi-sabi, A uniqu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Japanese. | GOOD LUCK TRIP. www.gltjp.com. 2024-07-18 [2024-10-24] (英語). 
  21. ^ An Introduction to Japanese Aesthetics « Unique Japan. [2024-10-24] (美國英語). 
  22. ^ Lau, James. Japanese Art: Five Amazing Types to Explore This Year! - Sakuraco. 2024-03-28 [2024-10-24] (美國英語). 
  23. ^ Luxury Japanese Art & Culture Tour: Eastern Setouchi - 14 Days. kimkim. [2024-10-24] (英語). 
  24. ^ Seiji Kobayashi. Eastern Japanese Pottery During the Jomon-Yayoi Transition: A Study in Forager-Farmer Interaction. Kokugakuin Tochigi Junior Colleg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3). 
  25. ^ Dunham, Will. Study rewrite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Japan's genetic ancestry. Reuters. 17 September 2021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9). 
  26. ^ Baker, Harry. Ancient bones reveal previously unknown Japanese ancestors. Live Science. 20 September 2021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8). 
  27. ^ 27.0 27.1 花道、茶道见得多了,香道你见过没?. 羊城晚報.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5). 
  28. ^ Culture of Japan. Advameg.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5). 
  29. ^ China's Role in East Asia: Now and the Future. 30 November 2001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3). 
  30. ^ 'Pure Invention': How Japan's pop culture became the 'lingua franca' of the internet. The Japan Times. 2020-07-18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31. ^ How Japan's global image morphed from military empire to eccentric pop-culture superpower. Quartz. 2020-05-27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32. ^ How Japan became a pop culture superpower. The Spectator. 31 January 2015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33. ^ Tamaki, Taku. Japan has turned its culture into a powerful political tool. The Conversation. 26 April 2017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英語). 
  34. ^ What Did She Read?: The Cultural Occupation of Post-War Japan and Translated Girls' Literature (PDF).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18). 
  35. ^ YOSHIMI SHUNYA. What Does “American” Mean in Postwar Japan? (PDF). 2008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36. ^ 教科文組織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與方法.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37. ^ A History of Manga. matt-thorn.com. [2015-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5). 
  38. ^ Leonard Herman, Jer Horwitz, Steve Kent, and Skyler Miller. The History of Video Games. Gamespot. [200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39. ^ 日本にあるユネスコ世界遺産. heiwa-ga-ichiban.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日語). 
  40. ^ J-Pop History. The Observer. [200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1). 
  41. ^ 究極のビートルズ来日賞味法! ビートルズが日本に与えたもの. Oricon. 2006-06-21 [200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42. ^ New Music. Who.ne.jppanese.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6月3日).  (Trans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3. ^ J-POPって何だろう?そして今、改めて歌謡曲の魅力とは?. 中京テレビ. 2008 [2014-03-14]. [永久失效連結]
  44. ^ 44.0 44.1 李盈如. 東洋天后 創造不朽傳說.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2013-10-13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45. ^ 【12年ヒット分析】新旧グループから地方アイドルまで~“アイドル戦国時代”さらに激化 (AKB48) ニュース-ORICON STYLE-. オリコン (オリコン). 2012-12-09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7). 
  46. ^ Gザテレビジョン編集部ブログ Gザテレビジョンは来週月曜日、24日発売です!. ザテレビジョン日語ザテレビジョン. 2010-05-19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2). 
  47. ^ Kimmo. 音乐的变革(下):Vocaloid 是如何从人气聚集到协同创作的. 極客公園. 2014-03-13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27日). 
  48. ^ 虚拟偶像初音未来走红 二次创造是关键. 新浪. 2012-11-11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49. ^ The Recording Industry In Japan (PDF).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2013 [2011-11-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8-18). 
  50. ^ IFPI 2013 Recording Industry in Numbers: Global Revenue, Emerging Markets Rise; U.S., U.K., Germany Drop. billboard. 2013-04-08 [201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51. ^ 梅子君.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華網文盟. 2006-07-21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52. ^ 邱紫華.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2004-06-11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9). 
  53. ^ 《萬葉集(全二冊)》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 (香港).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54. ^ 須文蔚. 短詩異國情:網路俳句熱. 國立東華大學.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1). 
  55. ^ 俳聖「松尾芭蕉」のこと. 奈良觀光.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56. ^ 尋訪松尾芭蕉~奧之細道. 大紀元. 2005-09-23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57. ^ 日本で最初のノーベル賞. [2007-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1). 
  58. ^ 建築博物館:日本的建築. 中國科普博覽.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59. ^ 博物館明治村. 犬山觀光諮詢處.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60. ^ 60.0 60.1 60.2 践行广义建筑学责任的纸管魔术师. 東方早報.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61. ^ 坂茂获奖既意外,又在情理中. 東方早報.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62. ^ 前川国男的粗野主义- 室内设计师. idzoom 室內設計師.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8). 
  63. ^ 磯達雄. 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 楓樹林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6023774. 
  64. ^ 歌舞伎傳統戲劇.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65. ^ 觀賞歌舞伎. 日本政府觀光局.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66. ^ 国立劇場『日本の伝統芸能講座 舞踊・演劇』. 淡交社. 2009: 206–211. ISBN 9784473035301. 
  67. ^ 文樂(木偶淨琉璃).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68. ^ 文樂 | 傳統 | 日本的文化導覽/資訊. att.Japan. Finex Co., Ltd.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69. ^ 印象派帶領浮世繪跨世紀. 國立中央大學.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6). 
  70. ^ 浮世繪——江戶世風民情的寫照. nippon.com. 2014-01-24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71. ^ Japonism - Katsushika Hokusai, Ukiyo-e & Edo Period Japan. Hokusai Online.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72. ^ Yahoo!辭書. プログレッシブ英和中辭典. [200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73. ^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蒔繪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4. ^ 谈漆器传统工艺现代化. 東陽市南馬藝海木雕工藝廠.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75. ^ 日本漆器 | 蒔绘、沉金、螺钿 | 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轮岛涂、镰仓彫. 易播樂.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1). 
  76. ^ 日本人信奉什么宗教?. 日本兒童網.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77. ^ 中央情報局2012年調査
  78. ^ 張建立. 日本国民宗教信仰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 (PDF). 1994 [2014-03-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79. ^ 佛教傳入. 飛鳥の扉. [200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80. ^ 佛教流布与诸宗派的发展. 雅安佛教. 2013-08-12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7). 
  81. ^ 从日本人灵魂观看其宗教信仰 (PDF). [2013-12-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21). 
  82. ^ 「無宗教」が世界の第3勢力、日本では人口の半数占める=調査. Reuters. 2012-12-19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8) (日語). 
  83. ^ 日本人が宗教嫌いになった理由. 教えて!goo.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日語). 
  84. ^ Mariko Kato. Christianity's long history in the margins. The Japan Times. 2009-02-24 [2014-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85. ^ Sumo: East and West. PBS. [200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86. ^ A History Of Taekwon Do. Universal Tae Kwon Do Federation. [2014-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4). 
  87. ^ Virgílio, Stanlei. Conde Koma – O invencível yondan da história. Editora Átomo. 2002: 93–104. ISBN 85-87585-24-X (葡萄牙語). 
  88. ^ サンボと柔道との関係. 愛知県サンボ連盟. [2014-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89. ^ Culture and Daily Life. Embassy of Japan in the UK. [200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7). 
  90. ^ Nagata, Yoichi; Holway, John B. Japanese Baseball. Palmer, Pete (編). Total Baseball 4th. Viking Press. 1995: 547. ISBN 978-0670860999. 
  91. ^ 91.0 91.1 甲子園,日本拼搏精神的象徵. 環球時報. 2011-11-22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3) –透過新華社. 
  92. ^ Soccer as a Popular Sport: Putting Down Roots in Japan (PDF). The Japan Forum. [2007-04-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3). 
  93. ^ 日本- 足球球隊簡介- 雪緣園資料庫. 雪緣園.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94. ^ 日本名宿:日本足球已達歐洲二流 仍非史上最強國家隊. 新浪網. 2013-06-05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95. ^ 日本首夺世界杯狂喜 中国女足泪飞. 阿波羅新聞網. 2011-07-19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96. ^ Fred Varcoe. Japanese Golf Gets Friendly. メトロポリス.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9). 
  97. ^ 日本国憲法. 参議院. [2008-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2). 
  98. ^ 天皇制度與皇室軼事 (PDF). 香港城市大學. [2014-03-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2-27). 
  99. ^ 發達國家中最精幹的中央政府部門架構. 中央電視台. [2014-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00. ^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55–58. ISBN 978-1-85941-673-0. 
  101. ^ Kanamori, Shigenari. German influences on Japanese Pre-War Constitution and Civil Code.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January 1, 1999, 7 (1): 93–95. doi:10.1023/A:1008688209052. 
  102. ^ The Japanese Judicial System.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March 27,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103. ^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131. ISBN 978-1-85941-673-0. 
  104. ^ 《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 與那霸潤.2011
  105. ^ 日本政治體制. 廈門大學 日本研究所.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106. ^ World Factbook;Japan. CIA. 2007-03-15 [200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0). 
  107. ^ 日本的政治(4). 梅と桜. 2005-07-14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108. ^ 日本的選舉制度及日本的政黨. 新華網. 2012-12-04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109. ^ 日本的標準語與共通語. 梅と桜. 2005-06-28 [201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10. ^ 110.0 110.1 日语中有方言吗?. 日本兒童網.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11. ^ “Texts come alive” at Ainu culture lecture. PublicAsian. 2010-10-08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112. ^ Goto, Hiromu, Auditory perception by normal Japanese adults of the sounds "l" and "r"", Neuropsychologia, 1971, 9 (3): 317–323, PMID 5149302, doi:10.1016/0028-3932(71)90027-3 
  113. ^ Hallé, Pierre A.; Best, Catherine T.; Levitt, Andrea, Phonetic vs. phonological influences on French listeners' percep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approximants, Journal of Phonetics, 1999, 27 (3): 284, doi:10.1006/jpho.1999.0097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4=缺少|last4= (幫助)
  114. ^ 各國早餐大比拼:納豆味噌湯澆米飯盡顯日式風情. 新華社.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15. ^ 一汁三菜. 日本うま味調味料協会.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16. ^ 淺見康生. 1月24日の出来事.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117. ^ 梁文道. 日本菜有幾傳統?(和食之謎之二).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18. ^ Joshua Williams. Raw food in Japan.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4). 
  119. ^ "A Day in the Life: Seasonal Foods," The Japan Forum Newsletter No.14 (PDF). 1999-09 [2013-12-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1-16). 
  120. ^ 體現四季分明 日人尊重自然 和食列非物質遺產. 蘋果日報. 2013-12-06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5). 
  121. ^ 筷子透露出中日飲食差異. 大紀元.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22. ^ 中國選美小姐遭「吐槽」最美OR最丑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9-04.
  123. ^ 日國際小姐代表長這樣?21歲本鄉李來奪冠遭批「臉短」.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24. ^ 124.0 124.1 124.2 Gravett, Paul. 2004. Manga: Sixt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 NY: Harper Design. ISBN 978-1-85669-391-2. p. 8.
  125. ^ Schodt, Frederik L. 1996. Dreamland Japan: Writings on Modern Manga. Berkeley, CA: Stone Bridge Press. ISBN 978-1880656235.
  126. ^ "Japanese Manga Market Drops Below 500 Billion Yen." (2007-03-10) http://comipress.com/news/2007/03/10/16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07-09-14.
  127. ^ Kishi, Torajiro. 1998. Colorful. Tokyo: Shueisha. ISBN 4-08-782556-6.
  128. ^ Katzenstein, Peter. J. & Takashi Shiraishi 1997. Network Power: Japan in Asi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1483738.
  129. ^ 129.0 129.1 Schodt, Frederik L. Manga! Manga! The World of Japanese Comics. Tokyo: Kodansha. 1986. ISBN 978-0-87011-752-7. 
  130. ^ 日本自由行,下榻漫画咖啡馆更抵. 南方都市報. [201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透過新浪. 
  131. ^ Wong, Wendy Siuyi, Globalizing manga: From Japan to Hong Kong and beyond, Mechademia: An Academic Forum for Anime, Manga, and the Fan Arts, 2006, 1: 23–45 [200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5) 
  132. ^ Patten, Fred. Watching Anime, Reading Manga: 25 Years of Essays and Reviews. 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 2004. ISBN 978-1-880656-92-1.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33. ^ 《小甜甜》七千呎大型珍藏展聖誕登場.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134. ^ 臺灣科技大學導師. 漫畫角色特徵分析-以進擊的巨人作品為例.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4). 
  135. ^ 從民族性探討日本與美國動畫風格之差異 (PDF).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研究所. 2005 [2013-12-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136. ^ Japan’s oldest animation films. ImprintTALK. 2008-03-31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137. ^ Historic 91-year-old anime discovered in Osaka. HDR Japan. 2008-03-30 [2008-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2). 
  138. ^ Yamaguchi, Katsunori; Yasushi Watanabe. Nihon animēshon eigashi. Yūbunsha. 1977: 8–11. 
  139. ^ 經典日本動畫 搶攻你家電視(下). 聯合新聞網.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140. ^ 黃菁菁. 日本的華德迪士尼 藉作品發聲. 中時電子報. 2013-09-07 [2014-03-04]. [永久失效連結]
  141. ^ 石振弘. 專訪《攻殼機動隊》製作人石川光久:真實世界是「不良」與「善良」的戰鬥. cheers. 2005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6). 
  142. ^ 142.0 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Brenner, Robin. Understanding Manga and Anime. Libraries Unlimited. 2007. ISBN 978-1-59158-332-5. 
  143. ^ Justin Sevakis. The Anime Economy - Part 1: Let's Make An Anime!. ANN. 2012-03-05 [201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9). 
  144. ^ Poitras, Gilles. Anime Essentials: Every Thing a Fan Needs to Know. Stone Bridge Press. 2000: 7–115. ISBN 978-1-880656-53-2. 

註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