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寇謙之
輔真
出生365年
逝世448年
北魏(今中國)
活躍時期太平真君時代
知名作品老君音誦誡經
頭銜國師
信仰道教
宗派天師道
受影響於
  • 成公興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上谷郡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人,家族因避難遷居馮翊郡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了重大改革,對道教歷史影響深遠,是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促使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生平

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寇謙之早年愛好道術,對張魯五斗米道尤感興趣。曾與成公興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興對他說:「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

他宣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會降臨嵩山,傳給他天師之位,還說太上老君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張偽法(指張陵張衡張魯),租米錢稅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還說自己學得服氣導引之術,能夠辟穀。其後,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他《錄圖真經》,並命他統領「人鬼之政」。

寇謙之下山並獲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從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賞識。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從而成為了「帝王師」。

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壇,供寇謙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後,太延六年(440年),太武帝遵從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還親自到寇謙之的道壇受籙。由此開始,北魏歷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籙,以此作為鮮卑族統治中原的一種依據。而寇謙之也被尊為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要首先徵詢他的意見再作決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之去世。其道壇也一直遷移,最後在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被取消。他死後的北天師道缺乏有名氣的上層人物,其弟子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痕跡,其傳授系統也無法考訂出來,這也成為道教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改革天師道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摒棄了被農民叛亂所利用之教義和制度,反對修道之人「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叛逆君王、謀害國家」。 主張「兼修儒教」,「並教生民,佐國扶命」,以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列為規戒。寇謙之對天師道的改革「專以禮度為首」,以作為規範。主要作出了這些改革:

  • 反對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
  • 廢除以前天師道徵收租米錢稅的制度
  • 加強戒律,整頓組織,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廢除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主張「簡賢授明」、要求「唯賢是舉」,並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
  • 修訂戒律、科儀,並且撰寫《老君音誦誡經》20卷,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為道士的行為準則
  • 反對道官索取道民財帛,以減輕道民負擔等。

同時,又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迴,模仿佛教儀節,主張立壇宇,作功德,誦經,持戒,修行成仙等。經過他改革後的天師道為了和以前的相區別,被稱為北天師道新天師道

家族

上谷寇氏成員,自稱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寇恂十三世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