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無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無瞋梵語adveṣaadvesha巴利語adosa),又譯不恚,佛教術語,指不侵害他人、沒有憤恨,是的反義字,被列為三善根之一[1]。為一種心所,說一切有部將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概論

在梵文中,無瞋(adveṣa)的字根來自於瞋(dveṣa),加上否定詞頭a-,成為反義字,也就是不瞋。無瞋被定義為是一種的行為與心態,能使人投生於善趣,成為天人[2]

慈悲的本性皆是無瞋[3]

參見

註釋

  1. ^ 《長阿含經》卷8:「復有三法,謂三善根:一者不貪,二者不恚,三者不癡。」
  2. ^ 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成就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為十?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三、離欲邪行,四、離虛誑語,五、離離間語,六、離麁惡語,七、離雜穢語,八、無貪,九、無瞋,十、正見。」
  3. ^ 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14:「慈與悲雖同為無瞋性,但以四義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瞋,慈能遣粗重之瞋;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緣苦眾生而起,慈緣無樂眾生而起;四以得報不同,故悲得空處,慈生遍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