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精舍,本義是學舍、書齋;後被用作梵語「vihāra」的漢譯,指佛教僧團的房舍、寺院。

词义

精舍字面意思爲“精美的房舍”,如:

也可指書齋、書房,引申為儒家講學的學社:[3]

  •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二》:王觀國《學林新編》曰:“《晉書》:‘孝武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沙門居之,因此世俗謂佛寺為精舍。’觀國按,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謂之精舍。故《後漢·包咸傳》曰:‘咸往東海,立精舍講授。’又《劉淑傳》曰:‘隱居立精舍講授。’又《檀敷傳》曰:‘立精舍教授。’又《薑肱傳》曰:‘盜就精廬求見。’注曰:‘精廬,即精舍也。’以此觀之,精舍本為儒士設。至晉孝武立精舍以居沙門,亦謂之精舍,非有儒釋之別也。”以上皆王說。予按,《三國誌·注》引《江表傳》曰:“於吉來吳,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療病。”然則晉武以前,道士亦立精舍矣。

有时也可理解爲“精神之房舍”,在先秦文献中代指心地:

  • 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4]尹知章註:「心者,精之所舍。」

佛教传入中国後,僧人在寺内居住、讲经的情形,类於儒家学社,故從晉代開始將“精舍”作為梵語vihāra的漢譯[3][5][6],爲寺院佛寺的別名,無論大小的佛寺都被稱作精舍,如佛教歷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7]

亦爲道教所用,表示道士修煉居住之所。[8]如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名叫竹林精舍,在香港粉嶺有一所同名道觀

在近現代,精舍常以人們修行、居住的場所為內涵,多指佛教、道教的寺院,一些教授瑜伽冥想等的民間商業屋舍有時也冠以精舍之名。

佛教精舍

精舍梵語vihāra),音譯毗诃罗(毘訶羅)。原始僧團居住在叢林山野的樹下、山洞中,後來有了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第二所寺院祇园精舍 ,它們安立於叢林僻靜處,供佛陀、僧徒休息、學習。故最開始佛寺是以精舍(vihāra)的名稱出現的,且強調位於廣闊之處,或有較大的庭院。

如今的南傳佛教地區,通常仍以vihāra作為寺院的代名,泰國叫วิหาร(Wihan)[9]วัด(wat)、高棉語叫Vihear、緬甸ဝိဟာရ(wihara)或緬甸語ကျောင်း羅馬化:kyuang)、旁遮普語裡的“庭院”叫做vehra[10];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名字“比哈爾”(印地語Bihar)即“毗诃罗”的印地語現代音[11],因該地有豐富的佛寺建築;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英语Buddhist Maha Vihara, Brickfields(Buddhist Maha Vihara, Brickfields[12])也以“Vihara”為名;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前身部派佛教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名中的“寺”字就是“vihāra”的對譯;著名的那爛陀寺也以“Vihara”為名而譯為“寺”。在南传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精舍和戒堂都是供奉佛像的主要礼佛场所,二者最大的区别即戒堂周围是有镇邪石划出结界的。

舉例

參見

參考文獻

  1. ^ 维基文库原文.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2. ^ 维基文库原文.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3. ^ 3.0 3.1 《能改齋漫錄》卷四【精舍】.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4. ^ 《管子·內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晉書》孝武帝紀 :「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學林新編》曰  :「晉孝武幼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精舍。」
  6. ^ (法师), 圣严. 學佛知津. 學佛知津.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1997 [2017-05-28]. ISBN 97895784731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中文(臺灣)). 
  7. ^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www.fgs.org.tw.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8. ^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建安 五年」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時有道士 瑯邪 于吉 ,先寓居東方,往來 吳會 ,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 吳會 人多事之。」
  9. ^ 維基詞典【วิหาร】
  10. ^ 維基詞典【विहार】
  11. ^ 《西藏大藏经》中准提法之记载(普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哈尔”之名源自vihara,指的是“佛教寺庙”……。
  12. ^ 參見十五碑錫蘭佛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