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西历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名称由来

江西省,简称。因公元733年唐玄宗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

史前时代

起码二十万年前,南昌市治下的安义县已经有先民活动. 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今天万年县仙人洞出现水稻栽培文化. 到了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不少县市都有人类踪迹.

先秦时代

商代,江西一些地区例如瑞昌县,新干县( 新淦县)大洋洲等地都有相当发达的青铜器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地域曾经被楚国和吴国管治. 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吴头楚尾”形容江西.[1]

秦汉

秦始皇统一之后,设立九江郡(郡治并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寿县),在今江西境内设有7个县。

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从此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下辖 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淦、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今天的南昌、赣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时县城的基址上发展而来。

汉朝豫章郡的属县
今天位置
南昌 南昌市
庐陵 吉安市
彭泽 湖口县
鄱阳 鄱阳县
馀淦 余干县东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赣州市
新淦 樟树市
南城 南城县东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于都县东北
修水县西
安平 安福县东南
海昏 永修县
历陵 德安县东
建成 高安
蠡阳 都昌县西
南野 南康县西南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非今日之扬州市)。

六朝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

西晋末年,由于永嘉之乱的影响,中原地区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使得这一带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成为当时南朝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

隋唐

隋代将州的级别降与郡同,此时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

唐代增加到8州37县,8个分别为:

  • 洪州
  • 饶州
  • 虔州
  • 吉州
  • 江州
  • 袁州
  • 抚州
  • 信州

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733年,唐玄宗将道增加到15个,洪、饶、虔、吉、江、袁、抚、信 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下,这时江西不仅北部鄱阳湖平原及赣江南北通道沿线地区,而且边缘丘陵区带也广泛开发,陆续设置县治。浮梁(今景德镇市)的茶叶、昌南(景德)镇瓷器已为著名商品。

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开辟了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赣江开始成为联系岭南和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路,沿线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虔州(赣州),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

附郭县
洪州 豫章县 豫宁县 丰城县 高安县 新吴县 建昌县
抚州 临川县 崇仁县 金溪县 南城县 南丰县
饶州 鄱阳县 新昌县 余干县 乐平县 弋阳县
江州 浔阳县 彭泽县 都昌县
袁州 宜春县 新喻县 萍乡县
吉州 庐陵县 泰和县 安福县 永新县 新淦县
赣州 赣县 大余县 南安县 南康县 于都县 虔化县

五代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建都于今扬州),后辖于南唐(建都于今南京)。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元宗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朝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开发的重点地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此后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五名之内,落后于淮南东路,江南东路两浙路等,明显领先于附近的广南东路荆湖南路等。

附郭县
洪州 南昌县 新建县 分宁县 进贤县 丰城县 奉新县 靖安县 武宁县
抚州 临川县 崇仁县 宜黄县 金溪县
信州 上饶县 铅山县 玉山县 永丰县 贵溪县 弋阳县
饶州 鄱阳县 浮梁县 余干县 乐平县 安仁县 德兴县
江州 德化县 湖口县 彭泽县 瑞昌县 德安县
袁州 宜春县 分宜县 萍乡县 万载县
筠州 高安县 上高县 新昌县
吉州 庐陵县 吉水县 泰和县 永丰县 龙泉县 万安县 安福县 永新县
赣州 赣县 信丰县 安远县 龙南县 于都县 兴国县 会昌县 虔化县 瑞金县 石城县
建昌军 南城县 南丰县
南康军 星子县 建昌县 都昌县
临江军 清江县 新淦县 新喻县
南安军 大余县 南康县 上犹县

元朝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这时设立的江西行省辖区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丰、铅山 2 直隶州以及 48 个县、16 个县级州。

元 江西行省统治下的江西

明朝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 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明朝广东单独设省后,至今江西的边界变化很小。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另外有三位藩王(宁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饶州府(鄱阳)和建昌府(南城)。

明代,南安府(大余)的梅关和赣江仍是联系广东和长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线路,赣江沿线城市的工商业更为繁荣,除了传统的四大城市以外,樟树镇、吴城镇成为新兴的航运与商业中心。东北部的景德镇和河口镇(铅山)则是著名的手工业中心。 以上四镇,并称为“江西四大镇”。

同时,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较低的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移民,从事小商业或农业。

附郭县 散州、厅
南昌府 南昌县 新建县 宁州 进贤县 丰城县 奉新县 靖安县 武宁县
抚州府 临川县 / 崇仁县 乐安县 宜黄县 金溪县 东乡县
建昌府 南城县 / 泸溪县 新城县 南丰县 广昌县
广信府 上饶县 / 铅山县 玉山县 永丰县 贵溪县 弋阳县 兴安县
饶州府 鄱阳县 / 浮梁县 余干县 乐平县 安仁县 万年县 德兴县
九江府 德化县 / 湖口县 彭泽县 瑞昌县 德安县
南康府 星子县 / 安义县 建昌县 都昌县
袁州府 宜春县 / 分宜县 萍乡县 万载县
瑞州府 高安县 / 上高县 新昌县
临江府 清江县 / 峡江县 新淦县 新喻县
吉安府 庐陵县 / 吉水县 泰和县 永丰县 龙泉县 万安县 安福县 永新县 永宁县
南安府 大余县 / 南康县 上犹县 崇义县
赣州府 赣县 / 信丰县 安远县 龙南县 定南县 于都县 兴国县 会昌县 长宁县 宁都县 瑞金县 石城县

清朝

清代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军太平天国反复争夺的地区,因而损失巨大。人口从1853年的2450万人急剧下降到1873年的1770万人。

1853年9月,太平天国西征军攻占九江,由检点林启容率部驻守,严密布防,与对岸小池口、东50里之湖口鼎足而立,互为犄角。1858年4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2万军民全部屠杀。李续宾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说:“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1861年以后,九江被辟为长江上第一批三个通商口岸(镇江九江汉口)之一,作为江西省的门户,九江迅速形成全省的经济中心,名列中国三大茶市汉口九江福州)、四大米市(长沙九江芜湖无锡)之一。

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供汉阳铁厂需要,属于汉冶萍公司,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以方便煤炭外运。不久又利用日资修筑了南浔铁路

附郭县 散州、厅
南昌府 南昌县 新建县 义宁州 进贤县 丰城县 奉新县 靖安县 武宁县
抚州府 临川县 / 崇仁县 乐安县 宜黄县 金溪县 东乡县
建昌府 南城县 / 泸溪县 新城县 南丰县 广昌县
广信府 上饶县 / 铅山县 玉山县 广丰县 贵溪县 弋阳县 兴安县
饶州府 鄱阳县 / 浮梁县 余干县 乐平县 安仁县 万年县 德兴县
九江府 德化县 / 湖口县 彭泽县 瑞昌县 德安县
南康府 星子县 / 安义县 建昌县 都昌县
袁州府 宜春县 / 分宜县 萍乡县 万载县
瑞州府 高安县 / 上高县 新昌县
临江府 清江县 / 峡江县 新淦县 新喻县
吉安府 庐陵县 莲花厅 吉水县 泰和县 永丰县 龙泉县 万安县 安福县 永新县
南安府 大余县 / 南康县 上犹县 崇义县
赣州府 赣县 / 信丰县 安远县 龙南县 定南县 于都县 兴国县 会昌县 长宁县
宁都直隶州 / / 瑞金县 石城县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从1917年-1918年开始,赣南的钨矿开始大规模开采,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物资。

1926年,9月19日、10月20日和11月7日,蒋介石率北伐军三次进攻南昌,是北伐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消灭孙传芳的主力部队。

国共十年内战(1927年-1937年)

第一次国共内战(1927年-1937年)发端于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暴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苏区。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苏区(由井冈山根据地发展而来,包括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安福)、闽浙赣苏区(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湘鄂赣苏区(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最重要的则是中央苏区,包括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于都、兴国、宁都、会昌、寻乌、黎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称为“红色首都”或“红都”。

1930年-1934年,国民政府对江西苏区进行了5次军事围剿行动,其残酷的两方对战和清洗(包括红军内部清洗和战后政府的清洗)造成人员大量死亡或逃离,使得江西的人口锐减40%,到1936年只剩下1380万人。江西也是烈士最多的一个省份(占共产党方面的17%,国民党方面的2/3)。

1934年3月,国民政府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随后推广到全国。此外,每年盛夏,国民政府各机构大批人员从南京前往“夏都”庐山避暑,并在庐山上建立军官训练团等设施。

1936年,经过湖南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使得江西失去过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东西向的浙赣铁路通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九江口岸开始衰落下来。

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江西瑞金县等地发生一系列大屠杀事件[2][3][4][5][6] 该屠杀发生于1968年9月23日至10月初,据统计,瑞金县的屠杀死亡人数为300余人、兴国县为270余人、于都县为500余人,总计1000余人。[2][3][6] 屠杀的实施者为当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干部或民兵,受害者多为黑五类及其亲属,其中瑞金县受害者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1岁,杀人方式主要包括枪毙、石砸、木棒打、刀子捅、推下悬崖等等。[2][5][6]

瑞金大屠杀发生于“清理阶级队伍”期间,时任江西革命委员会主任、省委书记的程世清于1968年8月上旬在全省发起“三查运动”(即“查叛徒、查特务、查现行反革命”运动),造成全省上万人死亡,其中被逼自杀超5000人。[2][3] 1968年9月22日,瑞金县召开各公社专案组长会议,强调深入开展“三查运动”,搞权力下放、“民办枪毙”,要拿出“成绩”向国庆献礼。[2][3][5][6] 此后,公社、大队干部可以随便杀人,无需立案、不要证据、不要审批。[2][3][5] 9月底10月初,局势逐渐失控,当地革命委员会多次制止,屠杀才逐渐结束。[2][3]

1996年,京九铁路贯通江西南北,加速了赣南的发展。

2005年,赣龙铁路通车,使“红色故都”瑞金结束了无铁路的历史,从而实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建设赣闽线的愿望。[7]

2020年中国南方水灾期间,7月8日,江西暴雨致39.9万人受灾

参考文献

  1. ^ 江西历史. web.archive.org. 2004-03-31 [202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3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杨继绳. 天地翻覆: 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天地图书. 2017-07-04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姚蜀平. 文革中江西瑞金的“民办枪毙”大屠杀!. 香港中文大学.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4. ^ 1968年瑞金“民办枪毙”大屠杀调查. 华夏知青.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5. ^ 5.0 5.1 5.2 5.3 胡平. 军管年代——程世清在江西. 多维新闻网. 2015-01-27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中文). 
  6. ^ 6.0 6.1 6.2 6.3 李意根. 程世清沉浮录(上). 华夏文摘.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7. ^ 第四条出省铁路赣龙铁路十一通客运. 福建之窗. 2005-09-27 [2016-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