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甘肃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甘肃地区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多个民族的交汇点,众多的古代民族先后活动和定都于此[1]。《禹贡》将中国古代的已知世界划分为九州,其中今天甘肃省境大部位于雍、涼二州,旧称“雍涼之地”。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历史古迹都与甘肃历史相关。新欧亚大陆桥 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甘肃作为中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來源請求]

先秦时代

  • 古代华夏人将位于“中国”西方的异族统称为“戎”[2][3][4][5][6]春秋时代,甘肃的东南部属于秦国,中西部则属于西戎。其中,义渠大荔绵诸便是“西戎”中最为强大的几个国家[7][8]
  • 义渠起源不详。按照《竹书纪年》记载,义渠最晚在商代末年就已存在[9]
  • 公元前688年,秦国吞并了位于现甘肃东南的天水一带的邽戎和冀戎,并在其故地设置了邽县[10]
  • 公元前461年(周贞王八年),秦国攻灭大荔[11]。公元前444年,秦国入侵义渠国,俘虏了其国王并将其挟回秦国[12]
  • 公元前314年,秦国在中原战场取胜后,又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攻打义渠国,夺占了义渠国的郁郅(今甘肃庆阳)等25城[13]
  • 公元前272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七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国王,而后秦国出兵完全吞并义渠国,并在其故地设置了陇西郡北地、上郡三郡,存在了至少八百余年的义渠国正式宣告灭亡[14][15],将西北边界推至今内蒙古、甘肃一线。海西走廊係月氏所占。
  • 义渠国灭亡后,部分义渠人融入了秦国,逐渐被同化。

秦汉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代

隋唐五代时代

宋金夏

  • 宋代时归属西夏。西夏將唐代的甘、肅兩州的首字合併,设置“甘肃军”,从此正式称为甘肃。成吉思汗大军进攻西夏时,死于甘肃,遗体虽然运回蒙古,现在甘肃兴隆山上有成吉思汗衣冠冢。

元朝

  • 1261年,元代在甘肅立西夏中興行省,治中興府,但屢次廢除,並劃入陕西四川行省。直至1286年,該省遷治甘州路,並正式改名為甘肃行中书省。

明朝

清朝

  • 康熙二年,分陕西省西部為鞏昌省,五年改稱甘肅省。甘肃省(含宁夏西寧市)属于内地十八省乾隆年代兰州起为陕甘总督府驻地。
  • 1862年(同治元年),陕西甘肃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反清起事,至1873年才結束。1862年的甘肅人口有1547.6萬,同治回變期間發生大規模的種族屠殺,加上戰死及同期發生的飢荒、瘟疫和自然災害,造成省內大量人口死亡,到1874年的甘肅人口只有466.6萬。[16]另有人估計當時甘肅境內有九成汉化的党項民、漢民、满民及三分二回民逃亡或被屠殺。[17] 战后百万汉民移民到新疆或西藏。

近现代

1912年3月15日陕甘总督改为甘肃都督。11月29日,北洋政府蒙藏事务局呈“拟将阿拉善旗改归甘肃都督统辖以一事权请批示遵行文”。1913年1月20日北洋政府任命甘肃省的兰山巩秦阶陇东宁夏西宁甘凉6道观察使。4月30日,国务院批复兰山道、陇南道、朔方道、陇东道、海东道、河西道、边关道。

1914年6月2日,北京政府大总统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其中甘肃省7道名称确定为:兰山道不变,陇南道改渭川道,陇东道改泾原道,朔方道改宁夏道,海东道改西宁道,河西道改甘凉道,边关道改安肃道。

1928年9月5日青海建省。10月20日宁夏建省。

1935年3月1日,甘肃省政府会议决议:先设平凉、固原两区行政督察专员。1936年4月20日,国民政府简任甘肃省第1~7区行政督察专员。

当代

1963年西北各省最后划定省界。

参考文献

  1. ^ 甘肃古代民族. 甘肃经济信息网. 
  2. ^ 礼记·王制.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3. ^ 左传. 诸戎语言饮食不与华同 
  4. ^ 班固. 白虎通德论. 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 
  5. ^ 石介. 中国论.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6. ^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 提出“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又认为「整个北方地区在晚商以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族群差异,作为历史时期活跃于北方地区、区别于华夏族群的戎狄族群尚未真正产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区仅仅存在华夏族群,并无所谓的戎狄族群。」,「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7. ^ 后汉书·西羌传. (周敬王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8. ^ 甘肃古代民族. 甘肃经济信息网. 
  9. ^ 竹书纪年. (商)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及获其君以归。 
  10. ^ 史记·秦本纪.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 
  11. ^ 史记·秦本纪. 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 
  12. ^ 史记·秦本纪. (秦厉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13. ^ 史记·秦本纪.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14. ^ 后汉书·西羌传. 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夸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15. ^ 史记·匈奴列传.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16. ^ 黄正林。同治回民事变后黄河上游区域的人口与社会经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史学月刊》2008年第10期。
  17. ^ 李恩涵。同治年間陝甘回民事變中的主要戰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第96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