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念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念佛,又叫佛随念梵语बुद्धनुस्मर्ति (buddhānusmṛti)巴利语buddhānussati),本来指的是念佛的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有时作无上士调御丈夫,或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薄伽梵(世尊)[1],后来逐渐演变成专念的名号,祈求死时升入佛国净土,获得不退转地,终究得无上正等正觉。念佛的功德,除了灭罪增福,往生净土,还包括超渡亡者、获得善缘、趋向涅槃,乃至证念佛三昧、得无生法忍[2]

大乘佛教净土宗的念佛又叫专修念佛,特指修行人一心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种子字、法相等(主要是名号),以求在临终时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又称极乐净土)。[3]也有发愿往生东方琉璃世界而诵念药师佛名号,或者发愿往生妙喜世界而诵念无动佛名号者,或者发愿往生莲华藏世界而诵念毘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法身,即大日如来)名号者,又或者发愿往生兜率陀天内院净土而诵念当来下生弥勒佛等。求往生者,《华严经》言:“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且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互相护持,故念一佛即念万佛,只要发愿往生一个佛国净土,专一即可。

净土宗行者口头称念的佛号主要为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只念四字洪名“阿弥陀佛”。佛教徒相信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虚空藏菩萨等,都是过去佛或者未来佛,可以透过念诵其名号与之相应,一样可以往生净土。就算是不是过去佛的菩萨,甚至阿罗汉的圣号,亦有无量功德。

本义辨析

“念”字本身是思念、忆念、观想的意思,并非口头“唸”诵,简体字将二字合并为“念”。念佛指的是用去思念佛陀、忆念佛陀,也可称为“观佛”,义为观想佛陀;有时也可等同于“忆佛”,但忆佛更具有概括性[4]。忆念的范围可以是佛陀的教导、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法相(十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的名号、净土的庄严相貌等。

在佛教初期,念佛可以指“随佛念”。如《阿含经》提到的“三念”(念佛、三宝)、“六随念”(念佛、法、僧、布施[5])、“十随念”(在六随念上加念休息〔灭〕、安般〔出入息〕、身无常、死)中,都将“念佛”放在第一位,亦即心中一直忆念佛陀。

后来念佛法门在大乘佛教净土宗得到极度弘扬。念佛法门因其“三根普被(披),利钝全收”,广受汉传佛教徒的欢迎。根据念佛行者的修行方法和层次的不同,念佛法门可以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其中以持名念佛(称念佛的名号)因简单易行而最受欢迎,而依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出声念、默念、摄心念、记数念、金刚念、静坐念、晨夕十念等等。应该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续”[2],即口诵佛号时,心念要一致,眼要观佛像,耳要闻佛号,声声不断,不掺杂念[6]

念佛的本义,并非只单纯持诵经文、持诵佛号,而是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五停心观”前四观的法义。让前四观并非只是“观照”,而是要内化至心性中,且不加造作,自然而然的清楚透彻。随缘自在,清楚觉照。印光法师认为可以用念佛来统整五停心观[7]。从某些净土宗古德的著述来看,认为念佛胜于五停心观。[8]念佛功德庄严,一心专注,即可停止种种的烦恼。使惑业苦三障循环不已的信徒,透过虔诚念佛,转自心的染念为净念,即是五停心观的要旨。

主要功用

求生极乐世界

  •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阿弥陀佛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 阿弥陀佛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 佛说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得三昧定

三昧定(三摩地)为禅定的一种。持名专念可以得到无生法忍,得到念佛三昧[2]

法门

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又叫称名念佛(日语:称名念仏しょうみょうねんぶつ Shōmyō Nenbutsu),又可以叫“唸佛”(义为口诵念佛),净土宗特指持阿弥陀佛名号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外药师佛净琉璃净土、无动佛妙喜净土、弥勒菩萨兜率内院净土等也是信佛人发愿往生的选择。持名念佛可以小声念诵其名号,最好在名号前加“南无”或“皈命”等礼敬语。可以念诵的圣号举例:

  • 三宝佛
    • 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 药师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王佛、消灾延寿药师佛、大医药王佛)
    •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量光佛、南量寿佛、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 西方三圣
    •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量光佛、南量寿佛)
    •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南无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9]
    •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无得大势菩萨)
  • 药师七佛:
    • 南无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 南无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
    • 南无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观想念佛

观想念佛主要是依照《观无量寿佛经》所讲述的十三观(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楼观等)进行观想。

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是念佛的高级层次,即念诸法实相。不论是哪一种念佛,修证到一定境界之后(比如证得理一心念佛三昧)都可以转入到实相念佛。

参考文献

  1. ^ 玄奘译《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2:“云何佛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2. ^ 2.0 2.1 2.2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3. ^ 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4. ^ 道证法师:如何是忆佛与念佛?. [2018-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5. ^ 《岩波佛教辞典》第二版,P.1070;《佛教学辞典》新版,P.359
  6. ^ 释印光《饬终津梁》:使行人眼睹圣像,耳闻洪名,威仪整肃,心口相应,念念相绩,声声不断。正所谓三业纯和,六根都摄。即为造就佛法界炽盛境界,随其开导而往生。
  7. ^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1〈与谛闲法师书〉:“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
  8. ^ 释净土群疑论》卷3 :“四功德胜者。前小乘行但作四念处观。不能灭无量罪。今念佛一声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功德无量如经具说。故一念念佛功德。胜彼十万亿岁如救头燃作五停心观四念处观也。”(CBETA, T47, no. 1960, p. 50, a15-19)
  9. ^ 法华经》〈普门品〉:“……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