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討論:Itn/存檔6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校內暴力、職場暴力及大規模謀殺事件

建議爾後不再將此類事件置於該模板,因為有研究顯示若此類事件引起媒體大肆關注,情緒困擾者就很容易在腦中浮現模仿念頭,而將此類事件置於該模板就是大肆關注它。--RekishiEJ留言2018年7月3日 (二) 11:16 (UTC)

但若為國家暴力、戰爭中之附隨行為與加害者人數過四人之事件則另當別論。--RekishiEJ留言2018年7月3日 (二) 12:11 (UTC)
現在該模板有提及本週巴西所發生的校園槍擊案,這樣容易引起模仿,應即刻刪除。--RekishiEJ留言2019年3月14日 (四) 15:58 (UTC)

高錕

高錕本人已在很多很多場合說明他是香港人,香港政府和各大報章如是。把高錕說成是「英國華裔科學家」不單不準確,更加是對香港不公不允。按現時的邏輯,恐怕李嘉誠要改名加國華裔地產商、潘迪生叫英國華裔商人。煩請將高錕改稱為「香港科學家」,謝謝。--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9月24日 (一) 15:18 (UTC)

Editprotected

請求已拒絕--Xiplus#Talk 2018年11月16日 (五) 08:21 (UTC)

請求修改「超強颱風」相關人工字詞轉換,現時zh-hans、zh-cn及zh-sg誤用了繁體字「強」,正確的簡化字應為「强」。--默默耕耘的無聊龍發掘化石|基因圖譜2018年10月28日 (日) 09:57 (UTC)

另也請將頁面里的連結2018 斯里蘭卡憲法危機改為2018年斯里蘭卡憲法危機,因為我剛剛移動了頁面並對重定向提起速刪。--№.N留言2018年10月29日 (一) 00:09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處理

zh-cn:斯坦·李 --——٩(๑❛ᴗ❛๑)۶這裏是一隻名叫ozzy的小浣熊【來玩啊來玩啊2018年11月13日 (二) 04:58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拒絕

「布殊」「布希」「布殊」需要字詞轉換。--仍然相信友誼就是魔法CuSO4(話說SiuMai已經被不限期封禁三年了啊) 2018年12月1日 (六) 11:40 (UTC)

錯誤回報

請求已拒絕

請求已失時效而未能完成。--Jimmy Xu 2018年12月29日 (六) 04:17 (UTC)

編輯請求

{{Editprotected}} 海嘯死亡人數增加至222,受傷超過800,請更新,謝謝,這個是截止此編輯的數目,如果來源更新了也請調整,謝謝您![1]--Cohaf (aka 喵喵) 2018年12月23日 (日) 20:13 (UTC)

參考資料

  1. ^ Ellis-Petersen, Hannah; Perraudin, Frances; Farrer, Martin. Indonesia tsunami: 222 dead and 'many missing' after Anak Krakatau erupts – as it happened. the Guardian. 2018-12-23 [2018-12-23]. 

--Cohaf (aka 喵喵) 2018年12月23日 (日) 20:13 (UTC)

請求已失時效而未能完成。--Jimmy Xu 2018年12月29日 (六) 04:17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處理--小過兒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13:58 (UTC)

-{zh-tw:幸福綠皮書;zh-cn:綠皮書;zh-hk:綠簿旅友;}-

請求修改: zh-cn:綠皮書; → zh-cn:绿皮书;

感謝。--雲間守望 2019年1月8日 (二) 13:55 (UTC)

完成。--小過兒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13:58 (UTC)

建議增加轉換組

{{ep}}

-{zh-hans:迈克尔·阿蒂亚;zh-hk:米高·阿蒂亞;zh-tw:麥可·艾提亞;}-

兩岸三地對「Michael」的翻譯方法有區別。--雲間守望 2019年1月15日 (二) 05:11 (UTC)

完成。--Jimmy Xu 2019年1月15日 (二) 16:36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處理KOKUYO留言2019年2月5日 (二) 04:34 (UTC)

「前首都聖薩爾瓦多市長」->「首都聖薩爾瓦多前市長」

原文字易被誤解為聖薩爾瓦多是前首都。 --Br2🎉 2019年2月5日 (二) 04:13 (UTC)

編輯請求

西非國家 Mali 中文譯名應為-{zh-hans:马里;zh-hk:馬里;zh-tw:馬利;}- -- 2019年3月26日 (二) 08:22 (UTC)

EP 2019年4月5日

請求已處理,已由管理KOKUYO處理,感謝--Jimmyshjj 2019年4月5日 (五) 04:40 (UTC)

2019年四川涼山木里森林火災撲火人員死亡人數已上升至31人[1]。請求更新數據。--Jimmyshjj 2019年4月5日 (五) 03:53 (UTC)

是否應當考慮無限期暫停新聞動態

新聞動態已經運行了十多年了,可是現在仍然是純粹的新聞宣傳,嚴重脫離了服務於百科全書之作用和初衷。而且,當前的新聞動態長期具有明顯的政治宣傳特徵,是否被選錄完全依照個人的意識形態,不管哪裏的阿貓阿狗説了什麽話了或者被調查了都能進新聞動態,而值得選錄的條目要麽到了過期也沒被選用要麽快過期了纔選用之後沒幾個小時就撤下(比如前陣子巴布亞的山體滑坡死了那麽多人卻從未被錄用(甚至相應條目都是很久之後纔寫的),2019年四川涼山木里森林火災過去兩天了也沒有選錄)。那些進入新聞動態的條目,不少內容陳舊去登上首頁後過去一天兩天都沒有更新,使得新聞動態完全失去了服務百科的意義。目前新聞動態幾乎衹有一個人在持續更新(佔我們所看到的首頁新聞動態的80%內容),與其這樣浪費繩命(中文維基的新聞動態更新極其頻繁,以至於新聞動態主要編輯者很少有時間眞正去編輯條目),不如放棄新聞動態,把新聞內容完全轉交維基新聞完成。--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07:10 (UTC)

既問是否,又不許投票,哪算什麼?即使不考慮投票,意見已經表達了?——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4月4日 (四) 07:42 (UTC)
至少給出理由啊,比如「新聞動態存在的必要性blah blah blah,上述『新聞動態完全失去了服務百科的意義』不符合實情blah blah blah」。--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08:32 (UTC)
建議改善新聞動態的評選流程。例如:列出新聞發生時間或者說明是否在持續;每條記錄必須在初始發生日的五天內無反對建議,否則視為通過而列出(即提出的新聞項目的發生時間五天內,要麼通過、要麼被駁回,否則五天後視為通過);每條列出時間不少於6小時。以上建議。——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4月4日 (四) 07:55 (UTC)
我大致同意Cwek的建議,不過日數方面我認為有一定討論空間(雖然五日也不是不可以)。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4日 (四) 08:09 (UTC)

────────────────────────────────────────────────────────────────────────────────────────────────────同意,但建議除加嚴收錄標準外:

  1. 允許首頁新聞動態出現大紅鏈(指向不存在的條目)。
  2. 加入機械人:若新聞動態所指向的條目在新聞動態加入後6小時內的人類編輯次數低於一次、或之後24小時內編輯次數低於五次、或紅鏈在2小時內未得消除,則自動將該條動態移除。
  3. 一個月內的重大事件,衹要有百科收錄價值,均可加入。--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08:35 (UTC)
  • (-)傾向反對「允許首頁新聞動態出現大紅鏈」:連條目也沒有也掉上去,Breaking news風格的為報而報才真的是違背百科初衷-某人 2019年4月4日 (四) 08:40 (UTC)
    • 其實第一點就只是搞笑意見,首頁上不會顯示紅色連結。第二點也沒必要,新聞重要度和編輯熱度並無緊密相關。第三點也差不多是搞笑意見,到了4月30日還要看到4月1日的新聞,原來真的把新聞當成舊聞看?至於最前面那些真真假假的指控,我就不逐一回饋了。--KOKUYO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08:52 (UTC)
      • (!)意見:絕非搞笑,第一條要結合第二條看,紅鏈的出現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當您說「新聞重要度和編輯熱度並無緊密相關」和「原來真的把新聞當成舊聞看」的時候您已經明顯的把維基百科的新聞動態當成了維基新聞,請注意WP:NOT。新聞動態的初衷是為百科服務,而不是做什麼宣傳,如果新聞動態擺在那裏不能促進編輯,那它就失去了為百科服務的意義變成了純粹的新聞,ITN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敢於在首頁放紅鏈是需要勇氣的,它等同於宣告:我們寧願承認中文維基百科還缺乏一個及其重要的條目,也不要假裝沒看見它。另外你有沒有搞錯我是在幫你,怎麼成了指控。難道你有時間編輯條目?你我看您那麽頻繁地編輯Itn就感到好奇,點進用戶貢獻一看果然沒有寫條目。--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09:56 (UTC)
        • 你先自己研究一下,紅色連結如果出現在首頁上,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再去查查,新聞動態在中文等語言的維基百科運作狀況(當然,你可以繼續錯誤指控其他人,一竿子全部都指控它們是宣傳)。最後,我有沒有寫條目根本與這無關,不用扯來扯去。--KOKUYO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10:15 (UTC)
  • IP 173.68.165.114的最新提議1及2技術上不可行。個人認為現在如果按著Cwek的提議繼續討論會比較好(難得IP也基本同意)。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4日 (四) 09:21 (UTC)
此處內容已移動至#提議改善新聞動態候選的一些程序(和該討論更加相關),這串討論可以存檔了。

提議改善新聞動態候選的一些程序

我決定撤回提案。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20日 (六) 10:07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先前討論中我看到有編者提出要改善現時的新聞動態候選的程序,在此引述如下:

本人認為這個意見非常值得採用,所以在此開新討論,希望大家對於這個方案發表一些意見。如果這個方案最後獲得通過,新聞動態候選頁的「獲選標準」和「新聞發表」將會被修改。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4日 (四) 09:43 (UTC)

我比較好奇,有人知道當前新聞動態是盡量控制在每篇條目列出至少1天時間嗎?還是前面IP用戶隨便造謠說只放幾個小時,就真的相信只有幾個小時了。--KOKUYO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10:17 (UTC)
是至少放一整天沒錯,凡人自然有自己的判斷的。不過,你打算幾時把山火的新聞放上去?都過去兩天了。--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4日 (四) 14:49 (UTC)
那邊沒有人表示支持(自然就無法認定有共識),也沒有其他語言提及此事,所以你想要表達什麼?--KOKUYO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15:47 (UTC)
行了,不用你來理解我要表達什麼了,反正有人加上去了。申請晾個幾天沒人理,還不允許有人催了?--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5日 (五) 03:24 (UTC)
那邊有人申請卻沒人參與表態(總不能一人就成共識),而阿拉伯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荷蘭語、波蘭語、葡萄牙語、俄語、瑞典語、粵語首頁都沒有出現。你在這邊催我,但是前兩個條件都沒有一個達成,我要怎麼動作?--KOKUYO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21 (UTC)
所以申請頁面上面「新聞內容應該同時具備『重大性』與『百科性』」這句話是空的,還是所有語言的維基百科都要在沒其他人表態的情況下唯外文維基百科馬首是瞻?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閣下不會不知道吧?各位怎麼看呢?--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5日 (五) 06:47 (UTC)
這是一個補充:KOKUYO在更新ITN時,除了偶爾出現「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並有修改變性分類、列入遊戲成癮等更動」這類語句不通之編輯外,還經常做出顯然不符合中立性方針的編輯,甚至進行手動繁簡轉換,作為管理員,着實落實了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和「避免地域中心」這兩個重要方針。基於該管理員有這樣的前科,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對這種情況善意推定。各位怎麼看呢二哈二哈。--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6日 (六) 02:53 (UTC)
這是另一個補充:中文維基百科並沒有「外文維基百科上的ITN內容可以直接被更新到中文維基百科對應板塊」這個共識,至少沒有列在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這個頁面。--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6日 (六) 02:53 (UTC)

──────────────────────────────────────────────────────────────────────────────────────────────────── (+)贊成:沒錯,建議在這裏討論一下如何規範動態陳述的問題。我過去不重視這個,直到發現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現象——大多數人可能祗受描述句影響,不會點開條目瞭解實情。--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5:26 (UTC)


@KOKUYO:好好,我信口開河、滿嘴跑舌頭,向您道歉。現在您可以介紹一下如何駁回那些莫名其妙直接出現在T:Itn裏的新聞了嗎?--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07 (UTC)
同上,沒有人參與討論產生共識,又或者其他語言首頁沒有出現,我就沒放。不同其他管理員,我不喜歡只憑着自己的判斷,就決定某些事情放不放上首頁。--KOKUYO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21 (UTC)
@KOKUYO:那好,請問您是如何判斷「汶萊LGBT權益」和「地球一小時」的?前者幾乎沒有任何國際關注度,祗有臺灣在大肆報道,恐怕文萊人自己都未必直到這件事(而且文萊華語使用者並不廣泛);後者似乎更是如同「五一勞動節」一樣的嚼頭,而且爭議極大:「關掉不必要的用電物」本是理所應當,卻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慶,還引得學生宿舍一到九點關燈臥談一小時興奮的不得了導致當日睡眠極晚用電量極大。還有那個「737MAX」,停飛報一次、減產報一次,將來復飛肯定還得報一次……我不知道這同一件事您到底打算報五次還是七次。以上這些具有很強臺式意識形態的內容,到底是哪來的「討論產生共識」?--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6:00 (UTC)
前者來自英語維基百科的評選,後者源自德語維基百科首頁。還有,目前中文維基百科有兩種更新方式,一種是管理員自己覺得重要就自己放,另一種是參考評選頁(以目前我的標準,只要有人附議即可,英語評選頁面也是如此)。所以不要弄混,然後拿這個指責別人有意識形態。--KOKUYO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6:32 (UTC)
所以連英文維基百科都沒評上的動態您就給放到ITN裏了,這就是您說的「沒有人參與討論產生共識,又或者其他語言首頁沒有出現,我就沒放」、「我不喜歡只憑着自己的判斷,就決定某些事情放不放上首頁」?那麼「737MAX」您又是基於何種理由呢?--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7:08 (UTC)
我已經講了,現階段更新ITN有兩種路線,這些都可以從過去討論中找得到:
  1. 管理員覺得重要自己放:這是基於過去的做法,讓管理員「憑着自己的判斷」來更新模板,在評選頁面設立時亦未否決此做法。
  2. 評選頁面有共識,再由管理員放上:這是評選頁一開始建立的目的,「新聞動態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主要是用於表達想法以獲取共識來讓管理員判斷」。
  3. 如果評選頁面只有提名,但沒人參與討論(乃至於覆議),就不可能是依據第二種方法(1個人提名並不等於共識)。如果管理員把只有沒有共識的提名放上去,那麼它就是依循第一種管理員自行覺得重要的方式去更新。
因此,在「沒有人參與討論產生共識,又或者其他語言首頁沒有出現」中,前者是指第二種處理,前者是依照第一種。當我說我不想要「只憑着自己的判斷」,是指我全部都是參考各個語言百科的首頁與評選頁(入選標準與中文維基相同,即有人附議即可)來更新,而不是我看了中央社、新華社還是哪裏的報導,就自己判斷要不要放。所以說我是用臺灣意識型態去判斷放什麼、或者阻擋了什麼,是非常可笑的指控,除非你是說其他語言都充斥着臺灣意識形態,又或者因為臺灣意識導致評選頁參與度不佳?--KOKUYO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7:41 (UTC)
  • @KOKUYO 囧rz...您說「前者」(汶萊LGBT權)是「指第二種處理」(評選頁面有共識,再由管理員放上)並「依照第一種」(管理員覺得重要自己放),可是,汶萊LGBT權在中文維基根本沒有評選(不符合第二種),在英文維基也沒評上(不符合您對第一種處理所訂的「我不喜歡只憑着自己的判斷」指導方針)。所以,您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眞的好的意思?--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5:26 (UTC)
  • 如果你要把管理員基於自己判斷的更新方法,與把別人提名或更新首頁轉移至中文維基(即並非我想放新聞就放新聞)這兩件事情混在一起,順便攻擊我(連同先前說我是基於某種立場),那我也沒辦法。--KOKUYO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8:26 (UTC)
  • (&)建議,我的意見很簡單:加入防新聞機制,如果證明某條動態對條目編輯無貢獻而純粹成了新聞,就自動將其移除。前面拋磚引玉提到「若新聞動態所指向的條目在新聞動態加入後6小時內的人類編輯次數低於一次、或之後24小時內編輯次數低於五次、或紅鏈在2小時內未得消除,則自動將該條動態移除」被指無法實現(但沒有具體解釋),那麽捨棄機械人人工操作也可以。無論如何新聞動態不能變成維基新聞,不然ITN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直接刪掉就可以了。--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15 (UTC)
以下內容移動自#是否應當考慮無限期暫停新聞動態以便存檔該討論
以上內容移動自#是否應當考慮無限期暫停新聞動態以便存檔該討論
以上,我就提議把習慣規範化好了。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5日 (五) 04:35 (UTC)
  • 我個人是建議大家多多參與評選,而不是用過了X天就視為通過。--KOKUYO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45 (UTC)
    • 不得不同意這樣是最好的情況,但始終還是需要過渡期,給予社群時間增加在ITN方面的活躍度。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5日 (五) 10:52 (UTC)
      • 我等了6年了,結果至今仍然有人不懂那個頁面是要幹嘛。--KOKUYO留言2019年4月6日 (六) 04:16 (UTC)
      • (…)吐槽所以看維基百科的新聞讀者大家都要知道這個道理的意思...? 光顧維基百科更多的是「無數的讀者」阿--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4月7日 (日) 14:50 (UTC)
      • (+)同意Sanmosa的意見:就是因為提請的動態常常遭到擱置,導致社群的提請熱情不高,最後新聞動態就變成了管理員的一言堂。如果加入Sanmosa的防拖機制,也許在頭十天會出現一些無用動態,但這些無用動態會促使社群更積極地參與到評選活動中去。另外(&)建議管理員需要添加的動態也在另外的候選頁中停留24小時,無極大爭議的再放入Itn(無意見的可由bot在24小時後自動推送到Itn,有意見的人工推送)。此外還可考慮對24小時內有意見的管理員候選,由第二位管理員(避嫌)決定是否推送入ITN。其實KOKUYO搞的不少新聞,尤其是科學動態,挺有幫助,但給人的感覺是什麼都往裏放更新極快5分鐘翻一篇兒,且非常欠缺對自然災害的報道。--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6:12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新聞動態候選我也時常參與。理想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每天更新2-3條新聞;所有的新聞更新都經過候選頁面的提名後方可登上首頁;新聞相關的條目必須含有與新聞相關的內容。但是從有中文維基百科開始,直到現在這些都很難實行。更新動態的管理員太少;提名的新聞更少;參與提名討論的用戶也少;相關條目得到更新的情況也不是很多。我的意見是,所有的新聞都先經過候選頁面,至少8小時更新一次;採用觸底模式(即每次採用提名時間最長的新聞,因為最老的提名在頁面最底部),無人異議即通過;相關條目必須已經更新。不必苛求每條新聞在首頁的存留時間是否一致--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4月9日 (二) 04:06 (UTC)
  • 除最後一條外我都(+)贊成。最後一條建議設立存留時間的上限和下限,使得原則上上限不要超過下限的1.5-2倍,以保證不會有人因不像看到某條動態在首頁上出現而採用海量提交候選的方式來灌水刷屏(比如,看到一條極其重大的動態出現在候選頁中,而且肯定能通過,就在該評選後追加15條評選(重大程度屬於擦邊球級別),這樣只要選上7條,就可以促使那條極其重大的動態在首頁上出現最短可能時間)。
  • 另外,是否可能製作某種機制,防止新聞動態的描述性語句中出現POV?我強烈要求「{{update}}24小時不撤下則刪除該條動態」的一個原因就是ITN裏動態的敘述方式總是明顯的地方色彩,而大多用戶又不會點開相應的條目(至少有的{{update}}態條目在ITN裏一整天一次編輯都沒有),造成維基百科給予讀者不良的輿論導向。--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4:50 (UTC)
  • 還有個問題首頁中為何不許有紅鏈?某人撂下一句「你先自己研究一下,紅色連結如果出現在首頁上,會發生什麼事情」跑了,可他做的
還不如大紅鏈(附註:此次政變目前已有條目,現在可以把政變改成粗體並加內鏈了)。這樣搞我也會:
換句話說,「必須有相應條目」純粹是防提名候選的,管理員直接添加不受影響。--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4:59 (UTC)

  • 另外,應當建立機制防止管理員濫用權力的機制:新聞動態候選中要求新聞背景條目中含有新聞相關內容,然而這一要求只對候選渠道有效。KOKUYO添加的

不僅新聞背景條目跑題,在動態上首頁的時候(UTC2019年4月13日 (六) 09:12‎)條目「奧馬爾·巴席爾」中沒有任何有關政變的內容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那條動態也有同樣問題,條目中沒有動態相關內容。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應當有辦法把這種不合格的新聞撤掉。這句多此一舉,Shizhao之前已明確寫到「新聞相關的條目必須含有與新聞相關的內容」。只要管理員也透過候選提交新聞就不會有這個問題。--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02:20 (UTC)

當我在這裏指出奧馬爾·巴席爾不妥並點出存在政變相關條目後,KOKUYO並未改寫該動態,而是採取了撤掉重寫的方式,使得同一條動態在ITN中出現了兩個週期。這意味着未來管理員可以通過來回改寫隨意讓一條動態在ITN中永遠循環,希望能有辦法防止這類事件。--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8日 (四) 03:12 (UTC)

(※)注意Sanmosa對話頁 | 使用者貢獻)已於UTC2019年4月20日 (六) 10:07撤回他的原始提案,後面祗討論時昭的改進提案:

  1. 各位對Shizhao的提案有沒有意見?
  2. 是否有必要規範管理員更新動態內容的方式(避免通過多次撤回重登的方式使同一條新聞永遠停留在ITN上)?--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00:37 (UTC)
    一個解決辦法是:管理員更新動態內容、修正筆誤時,可以採用直接更改的方式修訂。對於重大更改,也可採用撤回重登的方式,但如果採用撤回重登的方式,則需要再次走一遍新聞動態候選程序。--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02:26 (UTC)
一看見知道是個只是在理論中設想規則,但因為沒有思考過現實狀況,才講得好像完全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根本沒設想出積壓的問題,而這也是任何排序方法必然遇到的處境(當然,如果你無視新聞發生日期而允許隨便亂排,且每個條目都可以放上去幾個小時就拿下來,那就沒差):
  1. 積壓的情況不只是因為管理員沒空,也有可能是條目隔了幾天才建立。例如有個4月25日的新聞,直到4月28日才有人建立條目後才能放到ITN(最常出現在災難條目中),難道要假裝這是4月29日的新聞登出來?
  2. 承續上面。如果沒有硬要把4月25日的新聞排在最上面,假裝是4月29日的新聞,而是依照新聞時間順序排在ITN倒數第一、二位。那麼請問之後要不要繼續依照排序更新ITN,並把這則新聞在幾小時內換掉(目前做法,每個條目都至少放在首頁上一天的時間)?
  3. 類似上面。假設已經放在ITN的新聞,在放在ITN的期間又出現更適合加粗的連結,勢必要更新。那麼更新之後,是否又要繼續多等1天才能把其撤下(目前的做法是會再額外等待一天的時間)?
  4. 如果因故更新必須等待一天後,又出現數則新聞在候選中,連同之前累積還沒有更新的新聞,請問你覺得又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消化完?
上面這些都是我更新近6年來的經驗(即便是參考其他語言,我還是有需要為更新順序進行排序,並安排至少1天時間的緩衝)。而為了這個積壓問題,我之前曾拜託能增加至「6則新聞」,但也只是稍微緩解。但如果真的要玩你新設的規則,那麼又會多發生哪些事情呢?
  1. 如果出現積壓的情況,當有一則重大新聞出來,且所有維基百科首頁都已經登上首頁,結果中文維基百科還要慢慢排隊輪?還是先讓這則新聞插隊,之後的積壓到時候再說?
  2. 假設真的依循這道規則,然後有其他管理員不小心直接把一個重大新聞放上去,這樣要回退、並可能要等1天時間?
  3. 如果出現沒有道理的意見,為了回應又花費了1天時間,不就又無端產生積壓,這樣不就導致上面的積壓情況更嚴重?還是管理員自行不理會,一樣等着被罵?
  4. 上帝沒有規定每天新聞都只有3條,連續好幾天都有4條以上新聞的情況也存在着。那麼,只要中間有出個差錯,積壓情況自然會出現。
如果要論新聞排序,我實際做的時間肯定比你在這邊討論怎樣排序的時間還要久,而且還是在新聞數量少、更新更為頻繁(前幾年是設定在6小時,去年以後比較懶)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出現積壓了。當然,你可以繼續說這是「危言聳聽」,反正也不是你在處理這些事情。--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4:04 (UTC)
您終於不再打馬虎眼,肯正面回應了!感謝!
  • 我說您危言聳聽是因為您用「你先自己研究一下,紅色連結如果出現在首頁上,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前面已經講過「首頁上不會顯示紅色連結」,他如果不相信,也不自己實際實驗看看』壓我,我信以為眞,後來發現低地蘇格蘭語維基百科首頁出現紅鏈什麼事沒有(不過他們紅鏈眞是多到慘不忍睹w),感到上當,纔說你危言聳聽。你正常發表意見,我為什麼要說你危言聳聽??另外您「也不自己實際實驗看看」那句話可眞夠可以的——我怎麼實驗看看?我去修改首頁??您借我個首頁編輯權限讓我去「實驗看看」lol?
  • 前兩天可以說近似試驗了一下,總體還不錯。
  • 新聞動態過去從來也不是嚴格按日期排序,25號的新聞都拖到了28號根本就不差這一天。
  • 如果出現沒有道理的意見,只需到群裏喊一聲,提示留意某一條,就會有諸多回應;如果意見有意義則自然收到支持。
  • 重大新聞等24小時有什麼問題?新聞動態又不是報紙遇到重大新聞還得加個「號外」。
  • 出現積壓時,可以提請管理員留意:無意見的積壓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提案者如為管理員也算)則可強行通過;含反對意見的積壓則為改三個可強行通過。
  • 其餘的還沒來急看,過兩天回復。--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16 (UTC)
  • 下次首頁改版可以要求新方案支持ITN在3-7條間浮動。--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16 (UTC)
我沒有管理權限的時候就能花點時間實驗出來,你就實驗不出來?這是我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現在更有趣了,用低蘇格蘭語維基百科的首頁當理據,來說中文維基百科的首頁現在能夠出現紅色連結,原來還能自己想像出一個中文維基百科了(明明其他人也已經說了:「首頁紅連是被禁止的,因為這樣會影響外來讀者對維基百科的觀感。技術上好像會把首頁的紅連自動消除。」這個現實沒有那麼難面對)。然後說新聞動態過去從來沒有按日期排序,怪不得先前會放話說ITN的新聞只放了幾個小時就拿下來,可能你所謂的過去的新聞動態也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吧。講真的,要提出意見點請自己做點功課,這並沒有多困難,好嗎?--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32 (UTC)
我什麼時候說過中文維基「現在能夠」製作首頁紅鏈?方針不允許就是方針不允許,技術什麼的都是按照方針設定的,低地蘇格蘭維基百科已經證實了技術上允許首頁紅鏈不是問題。「我沒有管理權限的時候就能花點時間實驗出來」——您這是在逗我開心嗎?我這次是怕你嗆我才說可以「下次首頁改版可以要求新方案支持ITN在3-7條間浮動」,不然我要是直接說「可以讓ITN條數在3-7之間浮動」您是不是又得嗆「你先自己研究一下,ITN條數改變,會發生什麼事情」、「也不自己實驗看看」?--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8:14 (UTC)
我已經跟你講了「首頁上不會顯示紅色連結」的這個事實,結果你不相信這個事實,還說這是「危言聳聽」,那麼誰在造謠應該很清楚吧。--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8:44 (UTC)
@KOKUYO:你從何處的出的結論說我就是「不相信這個事實」?我說你「危言聳聽」指的是你當初「搞笑意見」、「先自己研究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把事情說的像是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好像我在純粹搞笑那樣。而蘇格蘭的例子,正好證明首頁紅鏈問題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從而我說的並不是「搞笑意見」,從而你說的就是危言聳聽,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當初明確回應我「中文維基百科目前存在一移除首頁紅鏈機制,可允許用戶編輯首頁時源碼加入紅鏈並在渲染時處理成普通無連接文本(儘管方針中並未指出可以這樣做,但長期以來這是被允許的),以便在相應條目創建後普通無鏈文本自動被渲染成藍色鏈接;如果允許首頁顯示紅鏈,必需取消這一機制,得不償失」,我自然不會在這個無聊的小問題上跟你糾纏,反而會感謝你(當然,我可能會提出「有冇可能在源碼中添加特定魔術字使這一機制略過特定鏈接」云云)。--173.68.165.114留言2019年5月4日 (六) 02:43 (UTC)
首頁不出現紅鏈是中文版的設定,這個的確沒騙人。如果有紅鏈,會自動轉為黑色文本。新聞動態排序的確可以商榷,保證新聞發生順序就不能保證新聞展示時間,保證新聞展示時間,就難以保證新聞發生順序。(在這一點上,我其實選哪個都無所謂,只要展示了就行)。突發的重大新聞我支持可以有快速通道(但如果通過候選處理的話,最好至少等待一個更新頻次,即8小時更新一次的話,就至少等8小時)。Ip君的積壓處理方式既不合理,也不現實。憑什麼「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提案者如為管理員也算)則可強行通過;含反對意見的積壓則為改三個可強行通過」?管理員沒有這種特權。我覺得目前很少人參與的情況下,通過候選走一圈可能會更名正言順一些,但不走也就不走吧,誰叫沒什麼人參與呢。另外,英文版現在怎麼變成只有3條了?他們們是怎樣的一個流程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4月29日 (一) 07:37 (UTC)
假設各別管理員都覺得自己放的新聞都是突發重大,那這個制度不就沒了?所以最好、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像原本的那樣,這個候選頁面就是放些突發+遭地域偏見而漏掉的新聞,並在有人連署確認後才更新ITN。至於英語維基百科的狀況,單純就只是這幾天本來就沒有什麼新聞需要放上去,把陳舊的新聞內容拿掉而沒有補上其他新聞。--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51 (UTC)
@Shizhao:您最好想想現有的方針是什麼,現有的方針可是管理員可以直接繞過社群強行提交ITN的,「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提案者如為管理員也算)則可強行通過」當然不合理,但至少比「只要一位管理員贊成則可強行提交」合理,至少保證了ITN中不容易地域偏見。現實是參與候選的人少,那麼要要求管理員通過候選提交就要設定一些權宜之計。我那一條不是賦予管理員特權,而是將現有特權縮減。--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8:14 (UTC)
你太想當然了。現實是湊齊兩個管理員持續關注ITN都是奢望,最多是能做到斷續關注。如果真如你這麼做,那ITN候選恐怕時常會積壓一堆新聞無人處理,ITN可能經常會好些天沒人更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4月29日 (一) 09:12 (UTC)
@Shizhao:其實祗需要一位管理員提案,一位管理員提交就可以(就像前陣子你提案KOKUYU提交一樣),並不比目前多多少工作量。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效地避免了地域中心:按照目前的機制如果一個管理員直接提交了ITN另一個管理員如果認為不合適祗能將其撤回,而這幾乎不可能發生(想像一下如果我是管理員我還哪裏敢用這個口氣跟你和KOKUYU說話);而按照新的機制,一個管理員提案並出現積壓的情況,需要另一個來自不同地域的管理員手動提交,這樣做如果想拒絕壓力就小很多(就像KOKUYU拖着你的「2019年世界桌球錦標賽」遲遲不提交一樣),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地域中心。--173.68.165.114留言2019年5月4日 (六) 02:43 (UTC)
  • 其實要是你管理ITN我也許就不折騰了,整體看來您提交的挑不出什麼毛病來,除了部分條過度Anglo-American。既然已經討論了,還是整理出一個規範化的操作吧。
發現一個問題:「無意見的積壓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根本沒必要,因為如果無意間就不會超過24小時。
  • ITN候選分為三個結果:通過、駁回、提交。
  • 已通過的ITN祗能通過共識來撤回;已提交的處於未通過、未駁回狀態的ITN在出現反對意見時可以自動撤回繼續討論。
  • 管理員出於維護提案的ITN在8小時後如無反對意見則可「提交」並寫入ITN。
  • 任何已提交的ITN持續24小時其狀態自動變為「通過」。
  • ITN提案如果處於未提交且無意見狀態24小時,則自動變為「通過」。
  • 有修訂意見的積壓,可由與提案者地域不同的管理員直接「提交」,或等待產生共識以便「通過」。
  • 有反對意見的積壓,如除提案者外還有一與提案者地域不同的支持意見,則可由與提案者和支持者地域均不同的管理員「提交」,或等待產生共識以便「通過」。
--173.68.165.114留言2019年5月4日 (六) 03:03 (UTC)

華為相關

請求已處理--KOKUYO留言2019年5月26日 (日) 07:21 (UTC)

松下官網聲明並未斷供。--無所事事/想要狗帶 2019年5月26日 (日) 07:18 (UTC)

香港近日的遊行

現在的新聞動態是「在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暫緩修訂後,數十萬名民眾發起反對《逃犯條例》的[[2019年6月16日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遊行|大型遊行。」

但一般傳媒引述的數字都是主辦單位的「200萬(零一)人」,警方的數字可信性存疑。Jonashtand留言2019年6月23日 (日) 14:05 (UTC)

建議修改日全食新聞配圖

現有配圖拍攝並上傳於2018年3月3日,卻聲稱為2019年7月2日的日全食,令人疑惑。其原圖放大後全食區域疑似有修圖痕跡。私以為不適合作首頁圖片,提議更換為其他相應圖片,比如這張。—董辰興留言2019年7月2日 (二) 23:50 (UTC)

建議修改「在上海市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新聞條

請求已處理

依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原文,並無提及「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一詞,「綜合」二字僅用於形容洋山保稅港區之品類較多;相反地,《方案》使用了「新片區參照經濟特區管理」一語,請求將「參照經濟特區管理」一句中連結改為指向條目「經濟特區」,謝謝。--云间守望🕯🕯 2019年8月6日 (二) 16:53 (UTC)

查謨和克什米爾邦重組法

@KOKUYO查謨和克什米爾邦重組法的目的不是收回查謨和克什米爾邦自治權,因為在8月5日的總統令已經收回了,此法主要目的是重組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為兩個直轄區。--182.239.83.66留言2019年8月10日 (六) 01:23 (UTC)

將「享年」改為「終年」

@KOKUYO 我注意到閣下在此筆編輯 [1]加入了內容為「8月10日 涉入未成年人性交易案的美國投資家傑弗里·愛潑斯坦自殺身亡,享年66歲」及「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裔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在紐約逝世,享年88歲」的新聞。在現代漢語中,「享年」常被認為是一個敬辭。這一語調包含一定的情感色彩,因而不太適合百科全書。因此,我建議將該其改為更為中立的「終年」一詞。——虹易留言2019年8月12日 (一) 01:31 (UTC)

享年是一般性且統一性用法,也是最多地區使用的詞彙。亦曾有人指出,「終年」無法用於年紀小即逝世者,可見無法成為統一性用法。--KOKUYO留言2019年8月12日 (一) 03:17 (UTC)
(:)回應@KOKUYO即使「享年是一般性」「用法」,其敬辭的性質是顯然的,故不適合作爲一般之用。因爲我手頭暫時沒有詞典,遂找尋了一些網絡中的已發表的文章或書籍;如下:
『「終年」是一般用法,而現代漢語「享年」則是個敬詞(含恭敬意味的用語),多用於老年人。指稱百歲人瑞楊絳先生,夠得上用「享年」或「享壽」。』——林建平(香港中文大學)[2]
「《現代漢語詞典》和《古今漢語詞典》都指出 ,「享年」為敬辭 ,多用於老人。」(我僅引用這一敘述,不認同此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其它帶有明顯個人情感色彩的有關「終年」的論述)——寶玉柱《語文建設》2001年第07期(中國大陸)
「(享年)敬辭。人在世上存活的歲數。」——(中華民國台灣時期)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3]
「(終年)人獲有的壽命。」——(中華民國台灣時期)教育部國語辭典[4]
至於閣下所提及的『亦曾有人指出,「終年」無法用於年紀小即逝世者』。我認爲(且前述之資料亦有提及)恰恰相反——「享年」更多用於指長者。我未曾聽聞『「終年」無法用於年紀小即逝世者』,若確有此,請閣下説明來源;此外,即使確實如此,也可以根據具體語境另行使用其它詞語,如「卒年」、「年僅」或「歿年」等,而非使用「享年」。
由此可見,「享年」確是一個帶有恭敬意味的詞語。而「終年」更爲中立,且其亦為陸、港、台等地所用(馬、新、澳等地多受前者所影響,且似乎無權威性詞典),故而具有一般性及普遍性。——虹易留言2019年8月13日 (二) 02:35 (UTC)
參見過往討論,確實有人曾提出「『終年』無法用於年紀小即逝世者」。而我說的是不管在任何年齡逝世,都能用適用的詞彙;同時,你所提的「年僅」本身,在我看來也帶有主觀色彩。此外,「享年」的用法比「終年」的用法數量似乎大得許多,以中文維基百科為例,「享年」的用法也遠多於「終年」的用法。--KOKUYO留言2019年8月13日 (二) 03:23 (UTC)
就我淺顯所學以及之前粗略查閱各處文獻來看,享年並非是「在任何年齡逝世,都能用適用」的。如前所言,「享年」所指的對象多是長輩,故私以為其適用的年齡範圍並不大於(甚至還小於)「終年」。至於後一個事實,私以為也不能說明享年是「統一性用法」或「最多地區使用的詞彙」。(就此,我猜測是時常會有的情況是:條目編者本就是出於對條目所述主體的敬仰、尊重或認同才會積極貢獻,因而難免有一定的情感傾向。)——虹易留言2019年8月13日 (二) 08:44 (UTC)
同時,我建議你把這個問題帶到互助客棧討論,那邊比較可以收到更廣泛的意義。--KOKUYO留言2019年8月13日 (二) 03:24 (UTC)
感謝閣下建議!新的討論串見於Wikipedia:互助客棧/其他#使用「終年」而非「享年」。——虹易留言2019年8月13日 (二) 08:44 (UTC)

錯字

新聞動態:「美國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執導的金獅獎《小丑》在第76屆威尼斯影展中獲得金獅獎。」

粗體部份應該改為「電影」才對。煩請管理員作更改。謝謝。--H2226留言2019年9月10日 (二) 13:05 (UTC)

事實性錯誤

請求已拒絕--Xiplus#Talk 2019年10月18日 (五) 12:13 (UTC)

英國脫歐

首頁上寫「關閉議會」這是否合適?我認為是明顯的錯誤,而且問題嚴重(只看首頁的人會被嚴重誤導)。因為內文主條目寫明是暫停議會、延長休會期。如果真的是關閉議會,這倒是真的被留歐派人士說中了。--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19年8月30日 (五) 05:09 (UTC)

新聞內容錯誤

「國際天文聯會小行星中心宣佈土星的衛星增加至82顆,成為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一則應該改為「「國際天文聯會小行星中心宣佈土星的已確認衛星增加至82顆,成為太陽系中已確認衛星最多的行星。」 因為事實上不是土星的衛星增多,只是有新發現的衛星。@KOKUYO--【和平至上】【反對示威者破壞異見企業,打壓言論自由】💬📝 2019年10月11日 (五) 15:4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