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禪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覺海禪寺
Juehai Temple
自迎聖橋南堍看山門,2015年2月
基本資訊
國家 中國
位置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覺海寺路
宗教佛教
宗派禪宗
領導住持:釋慧元
官方網站覺海禪寺官網
開山時間815年,​1208年前​(815
覺海寺

自迎聖橋南堍看山門,2015年2月
德清縣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新市鎮迎聖橋北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不詳
認定時間1982年6月

覺海禪寺為位於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覺海寺路(原中山街)迎聖橋北堍的一座佛教禪寺,南臨市河,始建於唐元和十年(815),原名興善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額[1]。建築屢毀屢建,抗戰時期殿宇大部分被毀,1991年後陸續重建。

寺基原東至菩薩橋,西含今德清縣第三中學校址,北含東、西塔院(僧眾墓地),今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伽藍殿)、天王殿(金剛殿)、接凡橋(橋下為七寶池,又名仙池、放生池)、大雄寶殿、靈泉山觀音殿(大士殿)和西方三聖殿,東西側為僧寮,放生池東側為鐘樓。

古新市仙潭十景及明代仙潭八景該寺即占其四,分別為塔院松風、佛舍靈芝、香市煙縻和仙池夜月[2]

主要建築

寺院建築包括大雄寶殿、天王殿、接凡橋、放生池、觀音殿、羅漢堂、迎聖橋等。

大雄寶殿

初建於晉,毀於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一場大水。現在的大雄寶殿系1996年12月第三次重修。新殿面積430平方米,五開間,寬近22米,進深約10米,高近19米。上蓋紫紅色琉璃瓦,屋頂避雷針兩旁雙龍搶珠;二尖有飛禽走獸;上下兩層,四方八角,每角掛有銅風鈴;周圍柱頭樟木雕刻五百羅漢,尊尊裝金;上下廊檐有百鳥朝鳳圖;18對門窗扇雕刻全本西遊記,紅漆金色。大殿青石門檻,走進正門即腳踏蓮花。大殿正中設石刻佛座蓮台,供奉五米高釋迦佛像,頭頂有極大寶蓋一雙,周圍掛金銀珍珠和菩提子。旁有阿難迦葉兩尊者;左有騎青獅文殊菩薩,右有騎白象普賢菩薩;四周圍繞十六尊者。

觀音殿

因唐末年在寺前河東橋洞邊得漂水一木,其形酷似觀音,後請工匠稍事雕刻,即成觀音大士佛像,供奉於殿內,故河東橋曰:「菩薩橋」。觀音殿於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毀於大火;復建後再次毀於清軍與太平戰火。清同治十一年將全寺瓦礫堆於一處,疊石為山,命之曰「靈泉山」並建殿基上,即今之觀音殿。

放生池與接凡橋

放生池原在天王殿後,池中央砌有拱形小石橋,名曰「仙橋」。池中除放生魚類外,尚有大可一圍龜頭兩雙,據傳清光緒年間張文祥為行刺南京為道台,練劍、磨刀於池畔。池後原有兩人合抱之大礎石及合抱粗梧桐樹四株。十年浩劫期間池、橋、樹均被毀。後重建「七寶池」和「接凡橋」,池寬25米,深36米,面積1016平方米,雨不滿,旱不干,始終保持2米水位,不分春秋。池底植寶藕,池中開五色蓮花。有金、銀色小魚數千條。池邊36塊石板立36尊石獅。新建的接凡橋長9米,寬44米,九品蓮花九步高,左右兩邊石欄板雕石獅16對,且雌雄成雙。周圍百姓傳說:「覺海寺里跑仙橋,免脫陰司奈何橋」。所以人人都要求「跑仙橋」。

圓通殿

中間蓮台供楊枝觀音菩薩,左有千手觀音和藥師佛,右有地藏菩薩阿彌陀佛,殿前左右兩旁有廣玉蘭二枝,寶塔式珠珠柏整齊排列。

鐘樓

樓高8米的,頂置1500公斤銅鐘一隻,甚為精美,鐘頂鑄昂首龍頭一個,樓門題楹聯曰:鐘聲鼓聲聲聲如在,山色水色色色皆空。

圖集

山門
天王殿,為清代遺存,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檐柱為小八角石柱,部分內柱用楠木
大雄寶殿,建於1995-1996年,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

參考資料

  1. ^ 清·侯元棐修、王振孫等纂,《康熙德清縣誌·卷三·宮室論·寺觀》:「覺海寺在新市鎮,唐元和十年鍾思深於鎮中得漢中大夫朱安期墓地,請於刺史薛氏建寺,烏程令朱集舍田宅、金錢,僧奦昌相與力成之。武宗時燬,大中五年重建,宋治平二年改今名。久圮,萬曆初鎮民創始募化,殿宇聿新,後有土山,蓋樓閣奉木觀音,崔巍壯麗,雄震一方。寺僧石眼、鐵鳴、鐵吼、石唯亦絕遠塵俗,志成修果者。有下院,北聖堂寺後准提庵。」
  2. ^ 《千年古刹觉海禅寺》. 德清檔案網.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