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梵语ऊपेक्खाUpekṣa,或upekṣaka,adhyupekṣaṇā),又译等舍,佛教术语,是一种平等而安稳的心态。为四梵住七觉支之一。它也是一种心所,说一切有部将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字义

在梵文中,舍(Upekkhā)由upa(平等)以及ikkha(看见)所组成,字面意义为平等、不带成见、不偏颇的观看。

概论

舍是一种平等作意,不带贪念[1]。释迦牟尼主张在修行时,对于五蕴,应该采取不乐、不赞叹、不取、不着的态度,保持在平等舍的态度,就能让心解脱[2][3]

分类

三舍

舍可分为,受舍,行舍,无量舍三种[4]

注释

  1.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41:“舍谓平等作意相应,无贪善根为性。”
  2. ^ 《杂阿含经》卷3〈60经〉:“善哉,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着于色。善哉,比丘不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着于识。所以者何?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着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于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着于识,则于识不乐,心得解脱,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
  3. ^ 《成唯识论》卷6:“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初中后位辩舍差别。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此无别体。如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能令寂静,即四法故。所令寂静,即心等故。”
  4. ^ 法尊译《菩提道第次广论》:“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