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严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台山大华严寺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
华严宗
汉语名称
汉语华严
字面意思华严经立名,杂花严饰之意
别称
汉语贤首宗、法界宗
越南语名称
越南语 Hoa nghiêm
汉喃 華嚴
朝鲜语名称
谚文화엄
汉字華嚴
日语名称
汉字 華厳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花)严宗”。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实际创始人是贤首法藏,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因该宗发挥“法界缘起”为宗旨,故又称“法界宗”。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将释迦文佛的教法分为:“小”、“始”、“终”、“顿”、“圆”五教,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华严宗于盛唐时立宗,至武宗会昌毁佛后渐衰,又因其中“顿教”内涵类似禅宗,故华严宗之后多与禅宗合流。

华严宗祖庭为陕西华严寺[1]。此外,杭州慧因高丽寺曾有“华严第一道场”之誉,又终南山至相寺草堂寺以及五台山显通寺亦为重要的华严宗道场[2]。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奈良东大寺

世系考证

华严宗的中国世系以相传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的帝心杜顺法师为始祖,云华智俨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

宋朝加入西天始祖马鸣龙树,故圭峰宗密为七祖。晋水净源誉为华严宗在北宋的中兴之祖。

境野黄洋考证,华严宗最初是由智正、智现、贤首三代相传,认为杜顺初祖说是后人杜撰。根据凤潭与觉洲的说法,铃木宗忠也考证华严宗并非起源杜顺,认为应该是起源自智俨。宇井伯寿则主张应该是起源自智正、智俨、贤首三代。但是常盘大定则支持传统说法,认为初祖应是杜顺,传智俨、贤首。

判教

由于印度佛教长时期的发展,形成大乘小乘等不同的派别和经论,形成庞杂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期间,由西来译僧逐渐翻译出来,中国佛教徒面对内容有别、思想分歧的大、小乘经典,因而产生判教思想。

华严宗的判教,法藏主张五教说,把佛陀一生的说法依解说的义理深浅分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1. 小乘教:为声闻乘所说教法
  2. 大乘始教:引导小乘人转入大乘所说教法
  3. 大乘终教:此为大乘终极的法门
  4. 顿教:此为顿修顿悟的法门
  5. 圆教:此为万法融通、事事无碍之法门,指说理圆满的《华严经》等。

思想

华严宗的主要教理有“法界缘起”及“四法界”。

法界缘起

依佛教思想的发展,缘起说可有四种,分别是“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及“法界缘起”。

“业感缘起”是小乘教所主张的,小乘教认为众生由惑而作,由业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业,轮回不断,所以众生身心世界皆由业力所起。

“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每一有情都有“阿赖耶识”,即一种深细难知的心识,它含藏能生起万法的无量种子,一切皆由这些种子遇缘而显现出来。

“真如缘起”是大乘终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真如”随缘而生万法,所以森罗万像即是真如。

“法界缘起”是华严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法界乃一大缘起,宇宙万法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亦称为“无尽缘起”。

法界三观

法界三观者,乃帝心尊者依华严经而立也。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观。此三种观,虽自下升上,渐次深广,然修之者,但一道竖穷,展转圆妙,非初观外别有二三,良以举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3]

  • 真空观:谓非虚妄念虑曰真,非形碍色相曰空。故简情妄以显真性,使见色非实色,举体全是真空。令见空非断空,举体全是真性。如是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碍;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观。
  • 理事无碍观:谓性静明体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观广大之理,咸归一尘;即了一尘之色,通遍法界。是则融万象之虚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彻,无碍圆融,故名理事无碍观。
  • 周遍含容观:谓无所不在曰周遍,无法不摄曰含容。故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是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重重无尽,隐显自在,神用不测,真可谓入华严无尽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观。

四法界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规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4]

  • 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
  • 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 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 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六相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3]

  • 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 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 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 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 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 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十玄门

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3]

  • 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 广狭自在无碍门
  • 一多相容不同门
  • 诸法相即自在门
  • 隐密显了俱成门
  • 微细相容安立门
  • 因陀罗网法界门
  • 托事显法生解门
  • 十世隔法异成门
  • 主伴圆明具德门

华严与禅宗

宗密

灵知

华严念佛

华严密教

华严宗(中国)

  • 帝心杜顺(557-640):禅师。劝依华严经修普贤行。
  • 云华智俨(602-668):习学于地论师智正,及摄论师静琳、法常。
  • 贤首法藏(643-712),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以《华严经》为中心,融会地论师摄论师的唯识学,以及《大乘起信论》。著有《华严探玄记》、《华严五教章》、《华严游心法界记》、《妄尽还源观》、《华严金狮子章》、《华严三昧观》、《华严经义海百门》等著作。
  • 清凉澄观(737-838),于天竺寺的法诜(法诜为法藏门下慧苑的弟子)学习闻授华严玄旨。他早年参学广泛,还请学南山律三论大乘起信论,又向荆溪湛然习天台止观、牛头禅一派的慧忠禅师、径山道钦禅师以及荷泽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禅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谒慧云禅师,了解北宗玄理。
  • 圭峰宗密(784-841),知见体系依华严四祖清凉国师;禅遇南宗顿悟门荷泽宗的遂州道圆,提倡“教禅一致”以及《圆觉经[5],著有《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会昌法难(845)以降,唐末五代骚乱不断,经典散失,至宋初渐有复兴。高丽王子义天在元丰八年(1085年)来华,将中土佚失的华严教典赠予慧因寺。

  • 长水子璿(965-1038),初从秀州洪敏(天台宗山外派)学《华严》之教,后参谒琅琊慧觉(临济宗禅师)而有所省悟。
  • 晋水净源(1011-1088),受华严经观于五台山华藏承迁,受李通玄华严论于横海明覃,又于子璿听讲楞严、圆觉、起信、肇论等。后住慧因寺,高丽义天向其学习华严教观,著有《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
  • 广智本嵩(?),张商英迎请讲经,弘扬华严法界观,兼通禅宗、教门,著有《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华严法界观门通玄记》。
  • 圆通道㲀(?),小五台山金河寺僧,宣扬华严义理、禅宗三门(见性、安心、发行)和准提密法,著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镜心录》。
  • 一行慧觉(?-1312),通晓汉传和藏传佛教的西夏僧侣,主张“显密并行”,编有《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
  • 苍山普瑞(?),活跃于昆明和大理南诏地区,以“华严为业”,参学南宗禅,著有《华严悬谈会玄记》,并注解《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

至明以来,自鲁庵普泰后(兼弘唯识学),分枝流派有四系。宝通法系(《宝通贤首传灯录》),始于不夜照灯,从初祖杜顺载录至“贤首第四十二世慧果密禅”为止。云栖法系(《灌顶伯亭大师塔铭》)从初祖杜顺至明末云栖袾宏等诸位宗师,凡三十传,而至伯亭续法。另外,尚有高原明昱、雪浪洪恩法系[6]

与雪浪洪恩同师门的憨山德清禅师,著有《华严纲要》,该书为提挈澄观《华严大疏钞》要义的作品。

  • 云栖袾宏(1535-1615),以净土为中心融合华严与净土的人物。
  • 伯亭续法(1641-1728),柏亭是清代江南专弘华严教学的第一人,在贤首华严的法系中,乃华严宗第30代传人。
  • 月霞显珠(1858-1917)

台湾华严宗

日本华严宗

道璇律师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审祥日语審祥往大唐,从贤首法藏学《华严经》,后至日本,住于大安寺。其日本徒弟良弁开始了日本华严宗传承,日本始有华严宗。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奈良东大寺

高丽华严宗

华严宗(又称圆融宗),分有二派:

均如 (균여,923-973)为高丽光宗时代的华严学者,当时的大华严首座。

宋元丰八年(1085年),高丽王子义天(1055-1101)来华学习天台、华严宗义,并将中土久佚的智俨《搜玄记》、《孔目章》,法藏《起信论义记》、《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等奉赠慧因寺;又,曹溪宗始祖普照知讷熙宗元年(1205年)创曹溪山修禅社,倡华严教观。

华严宗与理学

参考文献

  1. ^ 追根溯源 尋宗問祖 —— 佛教宗派祖庭略解.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6). 
  2. ^ 星云. 華嚴宗  壹、華嚴的開宗及其傳承. [201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3. ^ 3.0 3.1 3.2 明‧一如《三藏法数》
  4. ^ 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5. ^ 冉云华. 宗密傳法世系的再檢討. 中华佛学学报. 1987. 
  6. ^ 杨维中. 明代普泰系、高原明昱系華嚴宗、唯識學傳承考述 (PDF). 2015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07-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1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