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
《通志》,宋朝鄭樵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體例仿照《史記》,記錄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書[1],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內容
《通志》全書共兩百卷,附考證三卷,內容包括:《本紀》十八卷、《年譜》四卷、《二十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傳》一一五卷、《載記》八卷,其中以《二十略》最具價值。
《通志》是鄭樵畢生著作結晶,他云:「五十載總為一書」。其中,紀傳部分主要抄自前代正史而稍加連綴,后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質和列傳相近,篇幅也不多,後人把它歸入列傳,這樣,《通志》就成為紀、傳、譜、略、載記五種體例構成的史書了。它實際上是繼承《史記》的傳統體裁,在改「表」為「譜」、易「志」為「略」,以及全書綱目體例的統一,史事的考訂改編,《二十略》的創作等方面,都有他的獨到見解,也有所創新,所以,章學誠稱讚《通志》,是鄭氏別識心裁的創作。
「二十略」部份是鄭樵獨創的,「採抵既已浩博,議論亦多替辟」,像《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等略,為舊史所無,至於《禮》《樂》《職官》《選舉》《食貨》諸略與唐代杜佑《通典》相同。鄭樵說:「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二十略」後來獨立成冊,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
除《二十略》外,《通志》的其餘部分,諸如《本紀》和《列傳》系抄錄漢代至隋朝諸史舊文,略加刪改而成,甚至被後世斥為「漏洞百出」[2]、「語多襲舊」[3]。鄭樵本人對《漢書》的偏見[4],也影響了鄭樵史學批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來源請求]
《氏族略》是《二十略》其中專考姓氏之一略,將姓氏以起源形式分列,收錄頗全,考釋甚詳,計收姓氏2255個。此外,還有《總論》13篇,對姓氏進行系統的學術探討,是研究姓氏學的重要著作。
目錄
《通志》全書目錄:
- 本紀十八卷(卷一至十八)
- 卷第一 三皇紀 太昊 炎帝 黃帝
- 卷第二 五帝紀 帝少昊 帝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 卷第三上 三王紀 夏 商
- 卷第三下 三王紀 周
- 卷第四 秦紀 秦
- 卷第五上 前漢紀 高祖 惠帝 高后呂氏
- 卷第五下 前漢紀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 卷第六上 後漢紀 光武 明帝 章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 卷第六下 後漢紀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獻帝
- 卷第七 魏紀 武帝 文帝 明帝 齊王 高貴鄉公 陳留王
- 卷第八 蜀紀 先主 後主
- 卷第九 吳紀 孫堅 策 大帝 㑹稽王 景帝 歸命侯
- 卷第十上 晉紀 宣帝 景帝 文帝 武帝 惠帝 懷帝 愍帝
- 卷第十下 晉紀 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 哀帝 廢帝 簡文帝 孝武帝 安帝 恭帝
- 卷第十一宋紀 武帝 少帝 文帝 孝武帝 前廢帝 明帝 後廢帝 順帝
- 卷第十二 南齊紀 高帝 武帝 鬰林王 海陵王 明帝 東昬侯 和帝
- 卷第十三 梁紀 武帝 簡文帝 元帝 敬帝
- 卷第十四 陳紀 武帝 文帝 廢帝 宣帝 後主
- 卷第十五上 後魏紀 聖武帝 神元帝 思帝 昭帝〈桓帝穆帝〉平文帝 惠帝 煬帝 烈帝 昭成帝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獻文帝
- 卷第十五下 後魏紀 孝文帝 宣武帝 孝明帝 孝莊帝 節閔帝 安定王 孝武帝 西魏文帝 廢帝 恭帝 東魏孝靜帝
- 卷第十六 北齊紀 神武帝 文襄帝 文宣帝 濟南王 孝昭帝 武成帝 後主〈幼主附〉
- 卷第十七 後周紀 文帝 孝閔帝 明帝 武帝 宣帝 靜帝
- 卷第十八 隋紀 文帝 煬帝 恭帝
- 后妃傳二卷(卷十九至二十)
- 年譜四卷(卷二十一至二十四)
- 卷第二十一 年譜序 三皇 五帝 夏 商 周 秦〈以上載稱世譜〉春秋〈以後始稱年譜〉
- 卷第二十二 七國 秦末六國 漢興諸王 前漢 後漢
- 卷第二十三 三國 晉 前涼 成 漢 代 東晉 前趙 後趙 前燕 蜀漢 魏 前秦 後燕 後秦 西秦 北魏 後涼 南涼 北涼 南燕 西涼 北燕 夏
- 卷第二十四 宋 齊 梁 北魏 西魏 東魏 北齊 後梁 後周 陳 隋
- 略五十二卷(卷二十五至七十六)
- 氏族略六卷
- 六書略五卷
- 七音略二卷
- 天文略二卷
- 地理略一卷
- 都邑略一卷
- 禮略四卷
- 諡略一卷
- 器服略二卷
- 樂略二卷
- 職官略七卷
- 選舉略二卷
- 刑法略一卷
- 食貨略二卷
- 藝文略八卷
- 校讐略一卷
- 圖譜略一卷
- 金石略一卷
- 災祥略一卷
- 昆蟲草木二卷
- 傳一百二十四卷(卷七十七至二百)
- 周同姓世家一卷
- 宗室八卷
- 周異姓世家一卷
- 列傳七十七卷
- 外戚一卷
- 忠義一卷
- 孝友一卷
- 獨行一卷
- 循吏二卷
- 酷吏一卷
- 儒林三卷
- 文苑二卷
- 隱逸二卷
- 宦者一卷
- 游俠一卷
- 藝術三卷
- 佞幸一卷
- 列女一卷
- 載記八卷
- 四夷七卷
版本
- 《通志》,福州路三山郡庠刊本,元至大(1308)刊至治二年修補本(1322年)。[5]
- 《通志二十略》(五十一卷),福建監察御史陳宗夔刊本,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5]
- 《通志》,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明崇禎三年(1630)。[5]
- 《通志》,吳玉搢手鈔通志本,清雍正三年(1725)。[5]
- 《通志》,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清乾隆十二年(1747)。
- 《通志》,明刊重印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5]
- 《通志》,內府刊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5]
- 《通志》,南滙吳氏聽彝堂刊本,清嘉慶間(1796-)。[5]
- 《通志》,貫吾齋石印本,清朝道光間(1828-)。[5]
- 《通志》,六安晁氏活字印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5]
- 《通志》,粵東書局重刊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5]
- 《通志》,杭州浙江書局刊本,清光緖二十二年(1896)。[5]
- 《通志》,上海博古齋影印本,民國十一年(1922)。[5]
- 《通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刊本,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
- 《十通》第四種,《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刊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
- 《通志》,臺北新興書局刊本,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6]
注釋
- ^ 《二十略》:「上古至唐,紀傳記三皇至隋」。
- ^ 《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二十八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史部六、別史類
- ^ 鄭樵對《漢書》全面否定。他指責班固為「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疆立差等,且謂漢紹堯運,自當繼堯,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資於賈逵、劉歆,複不以為恥。況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無此謬也。後世眾手修書,道傍築室,掠人之文,竊鐘掩耳,皆固之作俑也」。(《通志• 二十略》中華書局 1995年版)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 ^ 6.0 6.1 6.2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書
參考文獻
- 通志,宋朝鄭樵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