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
《通志》,宋朝郑樵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体例仿照《史记》,记录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书[1],列为“十通”之一。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内容
《通志》全书共两百卷,附考证三卷,内容包括:《本纪》十八卷、《年谱》四卷、《二十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一一五卷、《载记》八卷,其中以《二十略》最具价值。
《通志》是郑樵毕生著作结晶,他云:“五十载总为一书”。其中,纪传部分主要抄自前代正史而稍加连缀,后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质和列传相近,篇幅也不多,后人把它归入列传,这样,《通志》就成为纪、传、谱、略、载记五种体例构成的史书了。它实际上是继承《史记》的传统体裁,在改“表”为“谱”、易“志”为“略”,以及全书纲目体例的统一,史事的考订改编,《二十略》的创作等方面,都有他的独到见解,也有所创新,所以,章学诚称赞《通志》,是郑氏别识心裁的创作。
“二十略”部分是郑樵独创的,“采抵既已浩博,议论亦多替辟”,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略,为旧史所无,至于《礼》《乐》《职官》《选举》《食货》诸略与唐代杜佑《通典》相同。郑樵说:“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二十略”后来独立成册,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
除《二十略》外,《通志》的其余部分,诸如《本纪》和《列传》系抄录汉代至隋朝诸史旧文,略加删改而成,甚至被后世斥为“漏洞百出”[2]、“语多袭旧”[3]。郑樵本人对《汉书》的偏见[4],也影响了郑樵史学批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来源请求]
《氏族略》是《二十略》其中专考姓氏之一略,将姓氏以起源形式分列,收录颇全,考释甚详,计收姓氏2255个。此外,还有《总论》13篇,对姓氏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是研究姓氏学的重要著作。
目录
《通志》全书目录:
- 本纪十八卷(卷一至十八)
- 卷第一 三皇纪 太昊 炎帝 黄帝
- 卷第二 五帝纪 帝少昊 帝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 卷第三上 三王纪 夏 商
- 卷第三下 三王纪 周
- 卷第四 秦纪 秦
- 卷第五上 前汉纪 高祖 惠帝 高后吕氏
- 卷第五下 前汉纪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 卷第六上 后汉纪 光武 明帝 章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 卷第六下 后汉纪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 卷第七 魏纪 武帝 文帝 明帝 齐王 高贵乡公 陈留王
- 卷第八 蜀纪 先主 后主
- 卷第九 吴纪 孙坚 策 大帝 㑹稽王 景帝 归命侯
- 卷第十上 晋纪 宣帝 景帝 文帝 武帝 惠帝 怀帝 愍帝
- 卷第十下 晋纪 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 哀帝 废帝 简文帝 孝武帝 安帝 恭帝
- 卷第十一宋纪 武帝 少帝 文帝 孝武帝 前废帝 明帝 后废帝 顺帝
- 卷第十二 南齐纪 高帝 武帝 郁林王 海陵王 明帝 东昏侯 和帝
- 卷第十三 梁纪 武帝 简文帝 元帝 敬帝
- 卷第十四 陈纪 武帝 文帝 废帝 宣帝 后主
- 卷第十五上 后魏纪 圣武帝 神元帝 思帝 昭帝〈桓帝穆帝〉平文帝 惠帝 炀帝 烈帝 昭成帝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献文帝
- 卷第十五下 后魏纪 孝文帝 宣武帝 孝明帝 孝庄帝 节闵帝 安定王 孝武帝 西魏文帝 废帝 恭帝 东魏孝静帝
- 卷第十六 北齐纪 神武帝 文襄帝 文宣帝 济南王 孝昭帝 武成帝 后主〈幼主附〉
- 卷第十七 后周纪 文帝 孝闵帝 明帝 武帝 宣帝 静帝
- 卷第十八 隋纪 文帝 炀帝 恭帝
- 后妃传二卷(卷十九至二十)
- 年谱四卷(卷二十一至二十四)
- 卷第二十一 年谱序 三皇 五帝 夏 商 周 秦〈以上载称世谱〉春秋〈以后始称年谱〉
- 卷第二十二 七国 秦末六国 汉兴诸王 前汉 后汉
- 卷第二十三 三国 晋 前凉 成 汉 代 东晋 前赵 后赵 前燕 蜀汉 魏 前秦 后燕 后秦 西秦 北魏 后凉 南凉 北凉 南燕 西凉 北燕 夏
- 卷第二十四 宋 齐 梁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齐 后梁 后周 陈 隋
- 略五十二卷(卷二十五至七十六)
- 氏族略六卷
- 六书略五卷
- 七音略二卷
- 天文略二卷
- 地理略一卷
- 都邑略一卷
- 礼略四卷
- 谥略一卷
- 器服略二卷
- 乐略二卷
- 职官略七卷
- 选举略二卷
- 刑法略一卷
- 食货略二卷
- 艺文略八卷
- 校雠略一卷
- 图谱略一卷
- 金石略一卷
- 灾祥略一卷
- 昆虫草木二卷
- 传一百二十四卷(卷七十七至二百)
- 周同姓世家一卷
- 宗室八卷
- 周异姓世家一卷
- 列传七十七卷
- 外戚一卷
- 忠义一卷
- 孝友一卷
- 独行一卷
- 循吏二卷
- 酷吏一卷
- 儒林三卷
- 文苑二卷
- 隐逸二卷
- 宦者一卷
- 游侠一卷
- 艺术三卷
- 佞幸一卷
- 列女一卷
- 载记八卷
- 四夷七卷
版本
- 《通志》,福州路三山郡庠刊本,元至大(1308)刊至治二年修补本(1322年)。[5]
- 《通志二十略》(五十一卷),福建监察御史陈宗夔刊本,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5]
- 《通志》,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本,明崇祯三年(1630)。[5]
- 《通志》,吴玉搢手钞通志本,清雍正三年(1725)。[5]
- 《通志》,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清乾隆十二年(1747)。
- 《通志》,明刊重印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5]
- 《通志》,内府刊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5]
- 《通志》,南汇吴氏听彝堂刊本,清嘉庆间(1796-)。[5]
- 《通志》,贯吾斋石印本,清朝道光间(1828-)。[5]
- 《通志》,六安晁氏活字印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5]
- 《通志》,粤东书局重刊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5]
- 《通志》,杭州浙江书局刊本,清光緖二十二年(1896)。[5]
- 《通志》,上海博古斋影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5]
- 《通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
- 《十通》第四种,《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
- 《通志》,台北新兴书局刊本,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6]
注释
- ^ 《二十略》:“上古至唐,纪传记三皇至隋”。
- ^ 《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十八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史部六、别史类
- ^ 郑樵对《汉书》全面否定。他指责班固为“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疆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也”。(《通志• 二十略》中华书局 1995年版)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
- ^ 6.0 6.1 6.2 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参考文献
- 通志,宋朝郑樵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