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死掠龍屬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死掠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坎帕階中期,80.1–79.5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亞科: 暴龍亞科 Tyrannosaurinae
族: 懼龍族 Daspletosaurini
屬: 死掠龍屬 Thanatotheristes
Voris et al., 2020[1]
模式種
德氏死掠龍
Thanatotheristes degrootorum

Voris et al., 2020[1]

死掠龍學名Thanatotheristes,根據原作者的說法,含義是「死亡收割者[1];按照字面翻譯,屬名分為兩部分,在希臘語中分別對應單詞「死亡」與「收割者」:Θάνατος羅馬化Thánatos,「死亡[2]θεριστής羅馬化theristḗs,「收割者」[3])也可音譯為塔納托斯龍桑納托斯龍或直譯為死亡收割龍,是一生存於大約8010至7950萬年前晚白堊世拉臘米迪亞古陸的暴龍科恐龍,目前僅有一個德氏死掠龍T. degrootorum)。該分類單元的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福莫斯特組英語Foremost Formation,與中型角龍類福莫斯特異角龍,和小型厚頭龍類賴氏結頭龍等共存。[4]

發現與命名

死掠龍正模標本(TMP 2010.5.7)包括右上頜骨、右顴骨、右眶後骨、右上隅骨、右方軛骨、右側蝶骨、左前額骨和幾顆牙齒。顱骨長約800公釐(31英寸)。它的體型比近親懼龍更小,但在正模標本死前骨骼發育還不成熟。歸入該屬的標本TMP 2018.016.0001為亞成體的部分右上頜骨,發現於福莫斯特組下Herronton砂岩段的Twelve Mile Coulee地區。種名紀念標本發現者約翰·德·格魯特(John De Groot)和桑德拉·德·格魯特(Sandra De Groot)。[1]

敘述

死掠龍有以下特徵:[1]

  • 上頜骨腹側和前腹側至眶前窩的皮下表面上的、一排均勻分布的背-腹向嵴。
  • 顴骨上膨脹的圓形眶緣。
  • 額葉的矢狀嵴向前延伸到顳上嵴,形成一個寬而圓的嵴。
  • 額葉上的淚骨接觸面相對於額間縫向前延伸約60°。
  • 前額有兩個向後突出的、尖銳的「刺」,與顱頂前表面的腹側面相連(長的、中間的主要的尖刺和較短的外側的尖刺)。

根據顱骨化石材料與相關屬的比較,死掠龍正模標本身長估計為8公尺(26英尺)左右。[4]

分類學

死掠龍正式描述在暴龍科中建立一個新分類單元,即暴龍族的旁系群――懼龍族(Daspletosaurini),其中包含德氏死掠龍(T. degrootorum)、強健懼龍(Daspletosaurus torosus)、霍氏懼龍(D. horneri)和一種來自恐龍公園層的暴龍科(FMNH PR308)。該分類群的存在表明暴龍科演化支存在地理差異,虐龍演化支及血王龍怪獵龍構成的演化支生存於拉臘米迪亞南部,阿爾伯塔龍亞科英語Albertosaurinae和懼龍族則占據加拿大和美國北部。[1]

懼龍族的鑑別特徵如下:[1]

  • 上頜骨前腹側至眶前窗的皮下表面非常粗糙。
  • 上頜骨的顴骨升支。
  • 在前兩個牙槽緣和皮下表面前邊緣之間測量,上頜骨與前腹角逐漸變細成為一個淺角(<65°)。
  • 前額在背視圖中非常開闊,在前視圖中強烈地向背內側彎曲。
  • 位於第三齒槽或第三間齒板腹側的小孔。
  • 擁有不少於14顆上頜齒。

以下是作者的系統發育分析:[1]

真暴龍類 Eutyrannosauria

鷹爪傷龍 Dryptosaurus aquilunguis

蒙哥馬利阿巴拉契亞龍 Appalachiosaurus montgomeriensis

希氏虐龍 Bistahieversor sealeyi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平衡戈爾岡龍 Gorgosaurus libratus

肉食亞伯達龍 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

暴龍亞科 Tyrannosaurinae
分支龍族英語Alioramini

中華虔州龍 Qianzhousaurus sinensis

遙遠分支龍 Alioramus remotus

阿爾泰分支龍 Alioramus altai

柯氏怪獵龍 Teratophoneus curriei

統治者力怖龍 Dynamoterror dynastes

西南風血王龍 Lythronax argestes

霍氏白熊龍 Nanuqsaurus hoglundi

德氏死掠龍 Thanatotheristes degrootorum

強健懼龍 Daspletosaurus torosus

霍氏懼龍 Daspletosaurus horneri

暴龍族

巨型諸城暴龍 Zhuchengtyrannus magnus

勇士特暴龍 Tarbosaurus bataar

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

古生物學家尹燦奎(韓語:윤찬규,音譯)在2020年對一隻亞成年強健懼龍的額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由於特定進化枝中額葉的形態學範圍廣泛,因此骨骼特徵將有效地表明某些暴龍科類群的「獨有衍徵」是不夠充分的。 這可能表明與強健懼龍額葉有關的任何祖徵或獨徵都是不充分的,因此可能使其成為懼龍的一個物種。[5]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Voris, Jared T.; Therrien, Francois; Zelenitzky, Darla K.; Brown, Caleb M. A new tyrannosaurine (Theropoda:Tyrannosauridae) from the Campanian Foremost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a,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tyrannosaurids. Cretaceous Research. 2020, 110: 104388. doi:10.1016/j.cretres.2020.104388. 
  2. ^ Thanatos, n.. OED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14 [2014-11-18]. 
  3. ^ harvester - Wiktionary. en.org.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4. ^ 4.0 4.1 Black, Riley. Newly Discovered Tyrannosaur Was Key to the Rise of Giant Meat-Eaters. Smithsonian. 2020-02-10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英語). 
  5. ^ Chan-gyu Yun. A Subadult Frontal of Daspletosaurus torosus (Theropoda: Tyranno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Alberta, Canad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yrannosaurid Ontogeny and Taxonomy. PalArch'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2020, 17: 1–13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