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琮
全琮 | |||||||||
---|---|---|---|---|---|---|---|---|---|
右大司馬 | |||||||||
左軍師 | |||||||||
國家 | 中國 | ||||||||
時代 | 東吳 | ||||||||
姓 | 全 | ||||||||
名 | 琮 | ||||||||
字 | 子璜 | ||||||||
封爵 | 陽華亭侯、錢塘侯 | ||||||||
籍貫 | 吳郡錢塘 | ||||||||
出生 | 198年 | ||||||||
逝世 | 247年或249年 | ||||||||
| |||||||||
全琮(198年[1]—240年代247年或249年[2]),字子璜,吳郡錢唐縣(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人,三國時東吳的重要將領,為人謙恭而有謀,常以國家為重。妻子雖是孫權的長女孫魯班,但仍能謙虛接士,毫不驕恣。先後拜封為陽華亭侯和錢塘侯,官至右大司馬、左軍師。
生平
以施慕名
全琮的父親全柔,於漢靈帝時舉孝廉,官至漢尚書郎右丞。適逢董卓作亂,全柔棄官回鄉,州牧徵聘其為別駕從事,拜會稽東部都尉。後來孫策向袁術借兵後在揚州起兵,全柔知其能成事,於是舉兵先往依附,孫策便表奏朝廷,以全柔為丹陽都尉。至孫權繼承兄業,全柔遷任長史,到了赤壁之戰戰勝曹操後,全柔則擔任桂陽太守。
某次,全柔命兒子全琮解送數千斛米糧到吳郡,以供市場作交易用途。可是全琮把米糧解到吳郡時卻私自把米糧到處分派,結果乘著空船而回。
全柔知道後非常生氣,正要問罪,全琮認罪並解釋說:「我認為市場買賣並不是一件急事,可是天下的士大夫卻面對著切身的危難,因此我以米糧賑濟他們,只是沒有及時向您作出報告。」
全柔瞭解到全琮的心思後壓下怒火,並欣賞全琮的所為。後來中原人士因為避亂而多投奔南方,當時就有百多士人前往依靠全琮,全琮待人以誠,傾盡家有,並與一眾作客者苦樂與共,因此無論相隔遠近者,都對全琮的這些行徑評價甚高。
不久,孫權任全琮為奮威校尉,授予數千兵馬,命其討伐山越。全琮乘此時募兵,獲得萬餘精兵屯軍牛渚。稍後遷昇為偏將軍。
見機立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圍困魏將曹仁於樊城、襄陽一帶,全琮認為關羽後防空虛,機不可失,於是上奏孫權作出建議,並提出攻討關羽之計。不過孫權早已與呂蒙私下計劃如何襲擊關羽,為保機密,唯有對全琮的表奏視而不見。及至後來,吳軍成功擒殺關羽,孫權於公安置酒作賀,席上向全琮說:「你之前亦曾提及過這個戰略,當時我雖然沒有加以理會,但今日的勝利,你亦可說是立下功勞啊!」於是封全琮為陽華亭侯。
勇決制勝
黃初元年(220年),魏國派出水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呂範帶領諸將抵抗魏兵,兩軍立營時已能互相望到對方,大戰如箭在弦。魏軍以輕船進行快速抄擊,全琮於軍中奮力守禦,一直披甲不休,終於成功抵禦魏軍的突襲,並斬下魏將尹盧的首級,立下大功。戰後獲遷綏南將軍,進封錢塘侯。黃初四年(223年),領任九江太守。
招降賊寇
黃初七年(228年),孫權親到皖地命全琮跟從輔國將軍陸遜襲擊魏將曹休,結果大破曹休於石亭。當時丹陽、吳郡一帶有民賊作亂,攻城略縣,成為禍患,孫權便命全琮為東安太守。全琮到任後賞罰分明,招誘降伏賊寇,幾年後有萬餘人。孫權召回全琮到牛渚,撤除東安郡。黃龍元年(229年),全琮任衛將軍、左護軍、徐州牧,更娶公主孫魯班為妻[3],孫魯班替他生育了二子全懌、全吳。
養威持重
嘉禾二年(233年),全琮率領馬步軍隊五萬人,征討六安。六安一帶的百姓盡皆逃竄。當時全琮部下諸將正要分兵追捕百姓。全琮認為不妥,便說:「趁著混亂僥倖得利,又不採取萬全之策,這不是國家的行為。如今分兵捕民,得失參半,又豈可稱為萬全呢?就算有所獲利,不能有效地削弱敵人,以符合國家的期望。若我們與敵人相遇,損失也是非同小可。與其獲罪,我寧願身受其責,都不敢為了邀功而有負國家啊。」
赤烏四年春正月(241年),大雪遍地有三尺之厚,鳥獸大半都死去。夏天四月,派遣衛將軍全琮攻淮南,遏東興堤水攻魏軍,火燒安城邸閣,收歸當地平民。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全琮大戰王凌於芍陂。車騎將軍朱然圍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取柤中。全琮與王凌爭芍陂水塘,力戰連日,全琮不敵被王凌所擊退,東興堤被魏軍毀壞,王凌乘勝斬殺吳五營將秦晃等十數人,而張休和顧承奮力攻擊王凌軍。之後魏軍在此地駐軍,當時隨全琮出征的兩個兒子全緒、全端皆為將軍,看見魏軍已經駐扎屯住,隨即發動反擊,王凌軍等人敗退。[4]赤烏九年(246年),全琮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通達治體
全琮為人恭順,善於對人婉轉地作出規勸,其所發的言論,從不會輕易牴牾他人。孫權曾經遣將包圍珠崖及夷州,在此之前他曾詢問全琮對此行的意見,全琮便說:「以我國的威勢,又有甚麼地方能不被我們攻下來呢?可是如今要進軍的目的地屬於殊方異域,又有大海之隔,那些地方水土奇特,瘴氣含毒,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如果兵民出入這些地方,必定會生疾病,這些疾病在國內互相傳染的話,是一件危險的事。因此奉命前往當地的人大多懷著畏懼之心,害怕會失去性命,在這種心態作祟之下,我軍的收穫又豈會豐盛呢?如果要犧牲沿岸的士兵,去求取低微的利益,這是一個令我感到不安的決定。」可惜孫權不肯接受全琮的規勸,堅持發兵,經歷數年的行軍,出國的士卒果然疫病橫生,死者十居八九,令孫權深感後悔。後來孫權都會間中提及此事,不過全琮亦不願孫權為此而不安,於是便說:「為在那個時候,沒有向陛下作出規勸的人,我認為都是不忠之人。」
全琮在國內既為宗親,又多戰功,因此甚受親重,其族中子弟都受寵顯貴,賞賜往往有千金之數,不過全琮本人仍能做到謙虛接士,毫不驕恣。二宮之爭因為全氏一族皆是支持孫霸為太子的派別,全琮的兒子一起誣陷支持孫和為太子為派系的顧譚、顧承等人,全琮無奈被卷進其中,陳壽評價全琮當世之才,但因沒有管住自己的兒子,而名節盡毀。赤烏十二年(249年),全琮逝世,其子全懌襲爵。後來全懌引軍救諸葛誕於壽春,但因鍾會之計而出城先降[5],魏國便封全懌為平東將軍,封臨湘侯。全懌的姪兒全禕、全儀、全靜等宗族子弟亦出城降魏,都在魏國獲封郡守之任及列侯之爵。
軼事
黃龍二年(230年),全琮擔任衛將軍時,有曹魏間諜隱蕃降吳。全琮不知其身份而對其傾心相待,連比自身低職的人都一樣[6]。不料到隱蕃最後因謀反失敗遭到伏誅。
三國演義
全琮在《三國演義》裡著墨處不多,後期戰役常與朱桓出陣。初登場於第九十六回,其時周魴行計引誘曹休走進陷阱,陸遜擔任外應帶兵伏擊曹休。當時陸遜為了分兵三路以迎擊曹休,便向孫權推薦朱桓與全琮為輔佐,孫權即命朱桓為左都督,全琮為右都督,以助陸遜。結果全琮引一軍暗襲魏寨後方,與魏將薛喬對壘,大殺一陣擊退薛喬,最後會合主軍大敗魏兵。在一百零五回中,諸葛亮逝世後,楊儀、姜維等人護送其遺體到成都時,全琮曾奉孫權之命引軍數萬,屯於巴丘界口,目的是作為蜀國的近援,防止魏軍乘喪入寇。
家庭
子
孫
親族
評價
- 陳壽:「全琮有當世之才,貴重於時,然不檢奸子,獲譏毀名雲。」
- 龐統:「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 徐眾:「禮,子事父無私財,又不敢私施,所以避尊上也。棄命專財而以邀名,未盡父子之禮。」
- 《吳書》:「初,琮為將甚勇決,當敵臨難,奮不顧身。及作督帥,養威持重,每御軍,常任計策,不營小利。」
- 孫登:「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忠於為國,通達治體。」
- 裴松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琮輒散父財,誠非子道,然士類懸命,憂在朝夕,權其輕重,以先人急,斯亦馮暖市義、汲黯振救之類,全謂邀名,或負其心。」
註釋
- ^ 《建康實錄》卷四
- ^ 全琮生年《三國志》中無載,據許嵩《建康實錄》卷二記載出生年為198年,全琮去世時的年齡爲五十二歲。逝世時間略有差別,分別記載吳主傳記載是247年春正月,而全琮傳記載是249年春正月,建康實錄則記載是249年冬。但《吳志·全琮傳》裴注引韋昭《吳書》記載其子全緒在252年東關戰役後去世,死時44歲。以此推算全緒出生於209年,則全琮早在12歲時即有長子。雖然古人很早結婚,但在12歲時即有兒子仍屬少數。
- ^ 《江表傳》曾載:「孫權使兒子孫登領軍出征,直至安樂一帶,群臣對於孫登出軍一事都不敢進諫。全琮就向孫權呈達密表說:『自古以來,身為太子的人都不會親自帶領非主力的軍隊出征,從軍時大多只擔任「撫軍」,在防守時則作為「監國」。如今太子自東面引軍出戰,實在是有違古制,我認為此事有點不妥。』孫權聽罷認為有理,於是即令孫登回軍。」當時的人都認為全琮的行為,能以恪守大臣應有禮節的方法,完成身為大臣應該完成的使命。
- ^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鳥獸死者大半。夏四月,遣衛將軍全琮略淮南,決芍陂,燒安城邸閣,收其人民。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琮與魏將王凌戰於芍陂,中郎將秦晃等十餘人戰死。車騎將軍朱然圍樊,大將軍諸葛瑾取柤中。
《王凌傳》吳大將全琮數萬眾寇芍陂,淩率諸軍逆討,與賊爭塘,力戰連日,賊退走。
《三國志·張顧諸葛步傳》先是,譚弟承與張休俱北征壽春,全琮時為大都督,與魏將王淩戰於芍陂,軍不利,魏兵乘勝陷沒五營將(秦兒),軍,休、承奮擊之。遂駐魏師。時琮群子緒、端亦並為將,因敵既住,乃進擊之。淩軍用退。 - ^ 《三國志·鍾會傳》:會建策,密為輝、儀作書,使輝、儀所親信齎入城告懌等,說吳中怒懌等不能拔壽春,欲盡誅諸將家,故逃來歸命。懌等恐懼,遂將所領開東城門出降
- ^ 《吳志·孫登傳·吳書注》:「時廷尉監隱蕃交結豪傑,自衞將軍全琮等皆傾心敬待...」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