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公報 (傳教士報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萬國公報
1894年10月《萬國公報》所刊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版式書冊式
持有者林華書院(1868-1883)、廣學會(1889-1907)
主編林樂知
副主編李提摩太丁韙良
創刊日1868年(同治7年)9月5日
停刊日1907年(光緒33年)5月30日
語言中文(繁體)
總部 大清上海
「萬國公報之父」——林樂知

萬國公報》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樂知等傳教士創辦的一份刊物。同時也是一份對中國近代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的刊物。

歷史

《萬國公報》原名《教會新報》(CHURCH NEWS),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創刊,早期為周刊,主辦人是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以林華書院的名義出版,由上海美華書館負責印刷。起初為宗教性質刊物,林樂知在《中國教會新報》第一期上發表的《中國教會新報啟》一文中寫道:「俾中國十八省教會中人,同氣連枝,共相親愛,每禮拜發給新聞一次,使共見共識,雖隔萬里之遠,如在咫尺之間,亦可傳到外國有中國人之處。」此時教會新報著重刊登闡釋教義的文章,以及溝通教徒教友情況的「各地教友來信」等[1]

1874年9月5日,《教會新報》出至301期時改名為《萬國公報》(The Globe Magazine),報刊內容開始演變為非宗教性質,仍為周刊。1883年出至750期時,因經濟原因停刊。

1889年2月《萬國公報》復刊,成為廣學會(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的機關報,英文名改為The Review of the Times,同時改為月刊,仍由林樂知主編,李提摩太丁韙良等外籍傳教士也參與過編撰工作。售量約為四千份。

1907年5月30日林樂知在上海病逝後,《萬國公報》也在7月終刊。

刊物特點

更名《萬國公報》後,雖然名為教會刊物,實際上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側重傳教,演變為側重刊登政治時事內容。在成為廣學會機關刊物後,這種傾向更加明顯。其內容上關注教會內容不多,熱衷於「西學」;並於每期扉頁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為了推廣泰西各國有關的地理、歷史、文明......及一般進步知識的期刊。」

《萬國公報》上的文章,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京報」,記錄清廷詔書、大臣的奏摺、朝野的動向;第二類是選登的一些關於外國的時事要聞;第三類是各種文章,內容包羅萬象,從時事評論到科學介紹都有。

影響與評價

在中國發行最久,影響最大的一份雜誌。當時的人稱「西學新知之總薈」——當時的知識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識學問的話,一定要看萬國公報。在1896年維新前後,發行量曾高達38400份,1903年發行量達5.4萬多份。成為當時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

由於其廣泛介紹西方,受到維新人士和地方要員的重視。從李鴻章張之洞這些重要的政府官員到日本天皇都長期訂閱這份雜誌。孫中山先生所寫「致李鴻章書」,「上李鴻章書」也都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林語堂稱透過《萬國公報》,林樂知成為他生命中,影響最大、決定命運的人物。光緒皇帝曾購回廣學會出版的89種書籍和全套《萬國公報》。1899年2月到4月,《萬國公報》第121至124冊連載李提摩太蔡爾康編寫的《大同學》,裡面提到李提摩太和蔡爾康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內容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中文翻譯名[2]。1876年,清政府表彰林樂知的貢獻,授予他五品頂戴官銜。

注釋參考

  1. ^ 吳廷俊. 《中国新闻史新修》.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37. ISBN 978-7-309-06146-8 (中文). 
  2. ^ 賈曉明. 最先向国人提及马克思名字的《万有公报》. 人民政協報. 2018-03-08. 24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