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Flyinet/沙盒
- User:Flyinet/Temporal Sandbox2
- User:Flyinet/Temporal Sandbox
- User:Flyinet/Temporal Sandbox3
- User:Flyinet/Temporal Sandbox4
- User:Flyinet/Temporal Sandbox5
中国大陆立法机构年表
立法机构届次 | 议席分布 | 任期 | 选举及产生 | 执政党 (议会最大党) |
在野党 | 议长 | 时任中国国家元首 | 任期政府 | ||
---|---|---|---|---|---|---|---|---|---|---|
清末新政及立宪运动时期(1910-1912) 大清 | ||||||||||
资政院 |
由钦定议员与民选议员共同构成 |
1 | 1910年10月3日 | 1912年2月12日 | 资政院选举 | 立宪派 宪政维持进行会 75 / 196 (38%)
|
帝国宪政会、辛亥俱乐部、 中国同盟会、政学会、预备立宪公会、国会请愿同志会、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粤商自治会、贵州宪政预备会 | 许鼎霖 | 溥仪 宣统皇帝 隆裕太后 (垂帘听政) |
清廷 庆亲王内阁 |
资政院是根据清末新政进行的宪法改革建立的议会的筹备机构。 | ||||||||||
辛亥革命时期(1912-1913)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及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
1 | 1911年11月15日 | 1912年1月28日 | 各省派遣代表产生 | 中国同盟会 17 / 36 (47%)
|
共进会、光复会、四川保路会、政闻社 | 谭人凤 | 黎元洪 湖北军政府都督 |
中华民国军政府 鄂军都督府 军政府 | |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是辛亥革命期间1911年11月15日至1912年1月28日期间独立各省为筹组临时中央政府而成立的过渡性议政权力机构。该机构起初由各省独立后成立的都督府派出的代表组成,后来未独立各省的谘议局也派出代表参加。在中华民国建立后,1912年1月2日至1912年1月28日该机构曾经一度代行临时参议院职权,直到南京临时参议院建立。 | ||||||||||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第一次,南京临时参议院) |
2 | 1912年1月28日 | 1912年4月8日 | 各省派遣代表产生 | 中国同盟会 | 无数据 | 林森 |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内阁 | |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是中华民国在正式国会成立之前的临时机构。民国初年出现过两次临时参议院。 | ||||||||||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第二次,北京临时参议院) |
3 | 1912年4月29日 | 1913年4月8日 | 各省派遣代表产生 | 中国同盟会 | 统一党、统一共和党 | 吴景濂 | 袁世凯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民国 北京临时政府 第一次唐绍仪内阁 第一次陆征祥内阁 | |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是中华民国在正式国会成立之前的临时机构。民国初年出现过两次临时参议院。 | ||||||||||
中华民国初年国会时期(1913-1925)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第一期常会 |
参议院 众议院 |
1.1 | 1913年4月8日 | 1914年1月10日 | 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 (议员列表) |
国民党 132 / 274 (48%) (参议院)269 / 596 (45%) (众议院)
|
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进步党 | 林森 (国会全院委员长) 张继 (参议院议长) 汤化龙 (众议院议长) |
袁世凯 中华民国大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赵秉钧内阁 段祺瑞临时内阁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与后来成立的安福国会相对又名旧国会,是指1913年4月8日至1925年4月24日期间间断召开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国会议员任期长达十三年,因该届国会议员于民国元年(1912年)选举,故俗称“民元国会”;相对于第二届国会(俗称“新国会”)而言,又被称为“老国会”。该届国会的法理依据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中央政治会议 |
x.1 | 1913年12月5日 | 1914年1月24日 | 无选举,由政府选派与地区代表组成 (议员列表) |
北洋派 | 无数据 | 李经羲 | 袁世凯 中华民国大总统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熊希龄内阁 | |
政治会议(全称中央政治会议)是1913年(民国二年)中华民国成立的一个中央政治咨询机构,属于国会无法正常运行后的一个过度性组织。 | ||||||||||
约法会议 |
x.2 | 1914年3月18日 | 1914年5月1日 | 议员根据《约法会议议员选举程序施行细则》选出 (议员列表) |
北洋派 | 无数据 | 孙毓筠 | 袁世凯 中华民国大总统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孙宝琦临时内阁 | |
约法会议是1914年至1915年中华民国召开的一个旨在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会议。 | ||||||||||
参政院 |
x | 1914年5月26日 | 1916年6月29日 | 无选举,议员均有大总统任命 (参政列表) |
北洋派 | 无数据 | 黎元洪 → 溥伦 |
袁世凯 中华民国大总统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徐世昌内阁 第二次陆徵祥内阁 第二次徐世昌内阁 第一次段祺瑞内阁 | |
参政院是依据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设立的临时立法机构,自1914年至1916年间存在。 |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第二期常会 |
参议院 众议院 |
1.2 | 1916年8月1日 | 1917年6月12日 | 第一届国会议员恢复任职 (议员列表) |
国民党 132 / 274 (48%) (参议院)269 / 596 (45%) (众议院)
|
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进步党 | 王家襄(参议院议长) 汤化龙(众议院议长) |
黎元洪 中华民国大总统 (继任)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第一次段祺瑞内阁改组内阁 伍廷芳临时内阁 江朝宗临时内阁 李经羲内阁 第二次段祺瑞内阁 |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6月29日继任的总统黎元洪申令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8月1日,国会在北京重行开幕。黎元洪宣誓就任总统。冯国璋被选举为副总统。参议院议长王家襄,副议长王正廷,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副议长陈国祥。 | ||||||||||
宪法国会 (筹备阶段终止) |
x.0 | 1917年7月4日 | 不适用 | 无选举,皇帝下谕各省督抚,每省推举三人来京,筹议宪法国会 | 宗社党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溥仪 宣统皇帝 张勋 内阁总理大臣 (受封) |
复辟清廷 张勋内阁 | |
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是指张勋与其旧长官宗社党党人铁良等清朝遗老一手策划,率领定武军于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拥护时年12岁的逊位皇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张勋所部的定武军,人称辫军,故称辫军复辟。因发生在丁巳年,又称为丁巳复辟,前后历时仅十二天,被段祺瑞讨伐而失败,张勋流亡天津。该复辟政权所控制的范围仅有北京城,且仅有十几天的时间,因此一般仅将其作为民国史中北洋军阀混战的一部分看待,不计入清朝历史 | ||||||||||
广州国会非常会议 |
x.3 | 1917年8月27日 | 1918年10月19日 | 由第一届国会南下的150名议员组成 | 中华革命党 → 护法各省联合会议 | 无数据 | 岑春煊 | 孙中山 陆海军大元帅 (当届选出,任上辞职) |
中华民国 护法军政府 | |
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又称广州非常国会,最初是于1917年8月至1918年10月第一次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为抵制张勋复辟而在广州召开的国会。 | ||||||||||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第三次) |
x.4 | 1917年11月10日 | 1918年8月12日 | 无选举,由各省派驻 (议员列表) |
安福俱乐部 | 侨园俱乐部、宪法研究会 | 王揖唐 | 冯国璋 中华民国大总统 (代理) (副总统代理大总统职权)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王士珍内阁 第三次段祺瑞内阁 | |
临时参议院于民国六年(1917年)11月10日成立。同年11月14日举行议员选举,王揖唐任议长,那彦图任副议长。1918年8月12日,即第一届国会(民元国会)期满日,临时参议院解散,安福国会正式成立。第二次临时参议院原本是研究系梁启超的主张,但是研究系的梁善济竞选议长失败。 | ||||||||||
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 |
2 | 1918年8月12日 | 1920年8月30日 | 第二届国会议员选举 (议员列表) |
安福俱乐部 342 / 574 (60%) (参众两院合计)
|
侨园俱乐部、宪法研究会 | 梁士诒 → 李盛铎 (参议院议长) 朱启钤 → 田应璜 (众议院议长) |
徐世昌 中华民国大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钱能训临时内阁 钱能训内阁 龚心湛临时内阁 靳云鹏临时内阁 第一次靳云鹏内阁 | |
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1918年8月12日-1920年8月),是中华民国的第二届国会。产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俗称“民七国会”,但因其选举过程被“安福俱乐部”所控制,故又称为“安福国会”。相对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旧国会)而言,又被称作“新国会”。 | ||||||||||
广州国会非常会议 (复设) |
x.5 | 1921年1月12日 | 1922年6月16日 | 无选举,各省议员参加 | 中国国民党 | 无数据 | 林森 | 孙中山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 |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于1921年4月2日在广州成立,其前身为护法军政府。1921年春,孙文在广州再次举起护法的旗帜。广州军政府第一次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反对以及不承认北京的北洋政府法统。 | ||||||||||
中华民国第三届国会 |
3 | 1920年10月30日 | 1922年6月2日 | 选举未成功举行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徐世昌 中华民国大总统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萨镇冰临时内阁 第二次靳云鹏内阁 梁士诒内阁 周自齐临时内阁 第一次颜惠庆内阁 | |
中华民国第三届国会(俗称“新新国会”,乃相对于俗称“新国会”的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而言)是1920年起开始筹备的中华民国第三届国会,但参议院议员一直未能产生,最终此届国会流产。 |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第三期常会 |
1.3 | 1922年8月1日 | 1924年12月13日 | 具体不详 | 直系 | 无数据 | 无数据 | 黎元洪 中华民国大总统 (复任) → 曹锟 中华民国大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第二次唐绍仪内阁 王宠惠内阁 汪大燮内阁 王正廷临时内阁 张绍曾内阁 高凌霨摄政内阁 高凌霨临时内阁 孙宝琦内阁 顾维钧临时内阁 第二次颜惠庆内阁 黄郛摄政内阁 | |
1922年4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曹锟吴佩孚控制北京中央政府,提出“恢复法统”,8月1日重新恢复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长王家襄,副议长王正廷,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副议长张伯烈,并于1923年10月5日由第一届国会选举曹锟为大总统。 | ||||||||||
上海国会非常会议 (未能召开) |
x.6 | 1923年6月13日 | 不适用 | 无选举,约200名议员南下,但因不足法定数额,未能召开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曹锟 中华民国大总统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高凌霨摄政内阁 | |
上海国会非常会议是1923年中华民国策划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以反对直系逼迫大总统黎元洪去职。后因议员人数不足,该次会议未能举行。 | ||||||||||
北京国会非常会议 |
x.7 | 1924年11月22日 | 1925年4月24日 | 反对曹锟贿选的279名国会议员在北京成立国会非常会议 | 无数据 | 无数据 | 无数据 | 曹锟 中华民国大总统 → 段祺瑞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政变派推举)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第二次颜惠庆内阁 黄郛摄政内阁 临时执政内阁 | |
北京国会非常会议是未参加曹锟贿选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于1924年在北京成立的国会非常会议。此次国会非常会议为临时性立法机关和政治咨询机构。 | ||||||||||
善后会议 |
x.8 | 1925年2月1日 | 1925年4月21日 | 无选举,采纳会员制度,由会议主持方邀请 (会员列表) |
皖系 | 中国国民党、研究系 | 无数据 | 段祺瑞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临时执政内阁 | |
1924年10月,冯玉祥等人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曹锟、吴佩孚之后,皖系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政府执政。段祺瑞于1924年12月24日通电,取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召开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的宗旨为“解决时局纠纷,议筹建设方案。”以对抗孙中山主张召开的国民会议。同年4月21日,善后会议结束。 | ||||||||||
临时参政院 |
x.9 | 1925年7月30日 | 1926年4月20日 | 无选举,设参政制度 (参政列表) |
皖系 | 无数据 | 赵尔巽 | 段祺瑞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临时执政内阁 许世英内阁 贾德耀内阁 | |
临时参政院是段祺瑞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25年7月30日成立的常设民意机构,后于1926年4月20日解散。 | ||||||||||
国民代表会议 (未能召开) |
4.x | 1926年 | 不适用 | 议员定额为500人,但未进行选举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段祺瑞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贾德耀内阁 胡惟德临时摄政内阁 颜惠庆摄政内阁 杜锡珪临时摄政内阁 顾维钧临时摄政内阁 | |
国民代表会议是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于1926年试图在北京召开的议决《中华民国宪法》的机构,但后来未能召开。 | ||||||||||
1926年至1928年间,中国不存在国家意义上的立法机构,北洋政府被安国军政府取代,而后又因国民革命军北伐退出关内。 | ||||||||||
国民革命及训政时期(1925-1948)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 ||||||||||
国民政府委员会 广州国民政府 |
G1 | 1925年7月1日 | 1926年12月5日 | 无选举,合议委员制机构,委员由中国国民党党员担任 | 中国国民党(左派) 中国共产党(其党员以个人名义执政) |
中国共产党 | 汪兆铭 (主席) |
汪兆铭 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当届委员会选出,任上辞职)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中央政治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政治会议 | |
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布时局宣言,谓北京政府(当时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北京政府的代理国家元首)不顾民众利益,勾结帝国主义,决不与合作。 | ||||||||||
国民政府委员会 武汉国民政府 |
G2 | 1926年12月10日 | 1927年8月19日 | 无选举,合议委员制机构,委员由中国国民党党员担任 | 中国国民党(左派) 中国共产党(其党员以个人名义执政) |
中国共产党 | 不适用 | 国民政府委员会 (委员会集体担任)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 | |
1927年1月随着北伐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迁至武汉,通称“武汉国民政府”。2月21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办公。武汉国民政府因采用委员会制不设主席,设国民政府委员会;以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为常务委员。经历宁汉分裂,其运作至武汉分共后并入南京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合流。 | ||||||||||
国民政府委员会 南京国民政府 |
G3 | 1927年4月18日 | 1931年12月15日 | 无选举,委员制机构,委员由中国国民党党员担任 | 中国国民党(黄埔系) | 无数据 | 胡汉民 | 蒋中正 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委员会 | |
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了两湖、赣、闽的主要城市,于是国民政府联席会议在11月决议将国民政府北迁武汉。然此时的国民政府受到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引发中国国民党内右派对于左派亲共的不满。1927年3月,革命军攻克了上海与南京。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 ||||||||||
立法院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
L1 | 1928年10月 | 1930年12月 | 国民政府下辖的立法机构,具体选举细节不详 (第一届委员名单) (第二届委员名单) |
中国国民党 | 无数据 | 无数据 | 蒋中正 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委员会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 |
L2 | 1930年12月 | 1932年12月 | ||||||||
L3 | 无数据 | 无数据 | ||||||||
L4 | 无数据 | 1948年 | ||||||||
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织成立。 | ||||||||||
国民会议 |
x.1 | 1931年5月5日 | 1931年5月12日 | 无选举,由民选代表,政党派驻及政党列席代表组成 | 中国国民党 | 无数据 | 无数据 | 蒋中正 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委员会 | |
国民会议,于1931年5月5日在南京正式开幕,是制宪国民大会前的一次全国性国会会议。经过三读程序,5月12日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并决定交由国民政府于1931年6月1日公布施行。 | ||||||||||
国民参政会 |
x.2 | 1938年7月 | 无数据 | 无选举,由中国国民党各个党部提名,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 (参政员列表) |
中国国民党 | 中国民主社会党 | 无数据 | 蒋中正 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委员会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 |
x.3 | 1940年12月23日 | 无数据 | ||||||||
x.4 | 1942年7月27日 | 无数据 | ||||||||
x.5 | 1945年4月23日 | 1948年3月 | ||||||||
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织成立。 | ||||||||||
政治协商会议 |
x.6 | 1945年 | 1946年 | 无选举,由各个政党派遣代表(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名单) | 中国国民党 8 / 38 (21%)
|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青年党、 中国民主同盟 | 孙科 | 蒋中正 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委员会 | |
政治协商会议,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民盟、青年党、民社党等)为抗战后的和平整顿国内事务在重庆召开的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今中国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 | ||||||||||
制宪国民大会 |
(法定议席分布) (实到议席分布) |
0 | 1946年11月22日 | 1946年11月25日 | 由区域、职业和特种选举产生民选代表,各个党派派驻代表,加之社会贤达组成(代表名单) | 中国国民党 (最大党派) 216 / 354 (61%)
|
中国共产党(拒绝参加)、 中国青年党、 中国民主同盟(拒绝参加)、 中国民主社会党 | 洪兰友 (秘书长) |
蒋中正 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委员会 |
制宪国民大会是中华民国为了完成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而召开的会议,会议举行于民国35年(1946年)11月至12月的南京国民大会堂。该会议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共产党及其盟友民主党派拒绝参加,不承认其政治合法性。 | ||||||||||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第一届 |
1 | 1948年3月29日 | 1991年12月31日 | 1947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代表名单) |
中国国民党(黄埔系、新桂系) | 中国青年党、 中国民主社会党 | 洪兰友 (秘书长) |
蒋中正 中华民国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民国政府 蒋中正政府 | |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是中华民国国民大会成立后所召开的第一次例行会议,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9日—5月1日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举行,主要内容为按照中华民国宪法选举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
1-1 | 1948年5月8日 | 1991年12月31日 | 194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委员名单) |
中国国民党 716 / 759 (94%)
|
中国青年党、 中国民主社会党 | 孙科 (院长) |
蒋中正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蒋中正政府 | |
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和稍前举行的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为中华民国建国以来首次举行的实质性国会议员直接选举。当时政权仍及于全中国绝大部分领土的中华民国政府,以直接选举方式选出759名立法委员。以当时中华民国全国的4.61亿人口来计算,平均60万人选出一名实为国会议员的立法委员。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 |
0.x | 1949年9月21日 | 1949年9月30日 | 由党派代表,区域选举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与特别邀请人士共同组成 (代表名单) |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 林伯渠 (秘书长) |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华北人民政府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华北人民政府北平市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体会议 |
0 | 1949年10月1日 | 1954年9月15日 | 由党派代表,区域选举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与特别邀请人士共同组成 |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 李维汉 (秘书长) |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是1949年至1954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最高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届 |
1 | 1954年9月15日 | 1959年4月18日 | 1954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668 / 1,226 (54%)
|
无数据 | 刘少奇 (委员长) |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第一届国务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任期由1954年至1959年。与会者被称为全国人大代表,总共1226人,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的代表,147名妇女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届 |
2 | 1959年4月18日 | 1964年12月21日 | 1959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1,047 / 1,226 (85%)
|
无数据 | 朱德 | 刘少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第二届国务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由1959年至1964年,期间召开过四次会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届 |
3 | 1964年12月21日 | 1975年1月13日 | 1964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668 / 3,040 (88%)
|
无数据 | 朱德 | 刘少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任上遭违宪罢免) → 董必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代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第三届国务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由1964年12月至1975年,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最长者。但因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影响,第三届全国人大只召开一次会议,之后便长期停摆。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届 |
4 | 1975年1月13日 | 1978年2月26日 | 1975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615 / 2,885 (91%)
|
无数据 | 朱德 (任上逝世) → 宋庆龄(继任) |
朱德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任上逝世) → 宋庆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代理,会同委员会集体代行职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第四届国务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由1975年至1978年,期间只召开过一次全体会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届 |
5 | 1978年2月26日 | 1983年6月6日 | 1978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3,116 / 3,497 (89%)
|
无数据 | 叶剑英 | 叶剑英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第五届国务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五届全国人大,任期自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本届全国人大共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1个单位的3497名代表(不包含被原选举单位撤消资格的3名代表)。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届 |
6 | 1983年6月6日 | 1988年3月25日 | 1983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1,861 / 2,978 (62%)
|
无数据 | 彭真 | 李先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第六届国务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由1983年至1988年。期间,共召开五次全体会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届 |
7 | 1988年3月25日 | 1993年3月15日 | 1988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1,986 / 2,979 (67%)
|
无数据 | 万里 | 杨尚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李鹏政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由1988年至1993年,期间召开过五次会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八届 |
8 | 1993年3月15日 | 1998年3月5日 | 1993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037 / 2,979 (68%)
|
无数据 | 乔石 | 江泽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李鹏政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八届全国人大),任期由1993年至1998年,期间,共召开五次会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九届 |
9 | 1998年3月5日 | 2003年3月5日 | 1998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130 / 2,979 (72%)
|
无数据 | 李鹏 | 江泽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连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朱镕基政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九届全国人大),任期从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共召开五次会议。本届人大的任务被确定为是“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届 |
10 | 2003年3月5日 | 2008年3月5日 | 2003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178 / 2,985 (73%)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吴邦国 | 胡锦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温家宝政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十届全国人大),任期从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共召开五次会议。本届全国人大共有来自各省(包括台湾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5个单位的2,985名代表,共设民族、法律、内务司法、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华侨、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农业与农村9个专门委员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共有委员157人,委员长为吴邦国。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一届 |
11 | 2008年3月5日 | 2013年3月5日 | 2008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099 / 2,987 (70%)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吴邦国 | 胡锦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连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温家宝政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任期从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共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5个单位的2,987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设民族、法律、内务司法、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华侨、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农业与农村9个专门委员会。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二届 |
12 | 2013年3月5日 | 2018年3月5日 | 2013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157 / 2,987 (72%)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张德江 | 习近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李克强政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有2987名代表,任期从2013年3月到2018年3月。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三届 |
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大 |
13 | 2018年3月5日 | 2023年3月5日 | 2015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089 / 2,980 (70%)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栗战书 | 习近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连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李克强政府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应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本届任期五年,从2018年开始,至2023年结束。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四届 |
14 | 2023年3月5日 | 在任 | 2023年全国人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共产党 2,089 / 2,980 (70%)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赵乐际 | 习近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连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 李强政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应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本届任期五年,从2023年开始,预计至2028年结束。 |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年表
立法机构届次 | 议席分布 | 任期 | 选举及产生 | 执政党 (议会最大党) |
在野党 | 议长 | 时任元首 | 任期政府 | ||
---|---|---|---|---|---|---|---|---|---|---|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及台湾戒严时期(1949-1987) 中华民国政府 | ||||||||||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第一届 (增选及三次增额届次) |
1.1 | 1948年3月29日 1969年 (增选选举) |
1991年12月31日 | 1969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增选选举 | 中国国民党 | 无数据 | 洪兰友 → 谷正纲 → 郭澄 | 蒋中正 中华民国总统 (当届议会二次选出,连任4届,任上逝世) → 严家淦 中华民国总统 (代理) → 蒋经国 中华民国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连任2届,任上逝世)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当届议会选出) |
中华民国政府 翁文灏内阁 第二次孙科内阁 何应钦内阁 阎锡山内阁 第一次陈诚内阁 俞鸿钧内阁 第二次陈诚内阁 严家淦内阁 蒋经国内阁 孙运璿内阁 俞国华内阁 | |
1.2 | 1972年 (增额选举) |
1980年 (增额选举) |
1972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第一次增额选举 | 陈建中 → 郭澄 | ||||||
1.3 | 1980年 (增额选举) |
1986年 (增额选举) |
1980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第二次增额选举 | 何宜武 | ||||||
1.4 | 1986年 (增额选举) |
1992年 (增额选举) |
1986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第三次增额选举 | 何宜武 → 朱士烈 | ||||||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国民大会之集会原依宪法规定于每届总统任满前九十日举行,另依第三十条有关规定,得召集临时会。然而预定改选的1953年,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已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权,从而导致第一届国大代表原选区(除台湾、金门、马祖与大陈)无法办理选举而全体无限期延任,曾被讥为“万年国会”。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增选) |
1-1.1 | 1948年3月29日 1969年12月20日 (增选选举) |
1993年1月31日 | 1969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增选议席) 8 / 11 (73%)
|
不适用 | 倪文亚 | 蒋中正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严家淦内阁 | |
1969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1969年12月20日举行,为1948年之后,中华民国在自由地区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公职性质的立法委员选举。此次增选立委明文规定,其职务、权利与194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中国大陆选出的第一届立委完全相同。即可任选出的立法委员为终身职。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第一次增额) |
1-1.2 | 1948年3月29日 1972年12月23日 (增额选举) |
1993年1月31日 1975年12月20日 (增额选举) |
197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增额议席) 50 / 51 (98%)
|
中国青年党 | 倪文亚 | 蒋中正 中华民国总统 (任上逝世) → 严家淦 中华民国总统 (代理) |
中华民国政府 严家淦内阁 蒋经国内阁 | |
197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1972年12月23日举行,该选举于自由地区举行,共51名名额(含15名国外选出之侨选立委);本次增额选举与1969年立法委员增选选举不同,本届选出的立法委员为任期制,非终身职。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第二次增额) |
1-1.3 | 1948年3月29日 1975年12月20日 (增额选举) |
1993年1月31日 1980年12月6日 (增额选举) |
1975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增额议席) 51 / 52 (98%)
|
中国青年党 | 倪文亚 | 蒋经国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孙运璿内阁 | |
1975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1975年12月20日举行,为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院第二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当时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以正值动员戡乱时期,且主张主权涵盖的中国大陆无法举行选举为由,仅在台湾地区办理选举,核定52个名额(含15名国外侨选立委)。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第三次增额) |
1-1.4 | 1948年3月29日 1980年12月6日 (增额选举) |
1993年1月31日 1983年12月3日 (增额选举) |
198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增额议席) 58 / 97 (60%)
|
党外联谊会 | 倪文亚 | 蒋经国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孙运璿内阁 | |
198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1980年12月6日举行,为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院第三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该选举于自由地区举行,与增额国大代表选举同时举行。共有97名名额(含27名总统遴选之海外侨选立委)。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第四次增额) |
1-1.5 | 1948年3月29日 1983年12月3日 (增额选举) |
1993年1月31日 1986年12月6日 (增额选举) |
1983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增额议席) 83 / 98 (85%)
|
党外联谊会 | 倪文亚 | 蒋经国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孙运璿内阁 俞国华内阁 | |
1983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1983年12月3日举行,为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第四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主要在自由地区举行,选出增额立法委员98位。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第五次增额) |
1-1.5 | 1948年3月29日 1986年12月6日 (增额选举) |
1993年1月31日 1989年12月2日 (增额选举) |
198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增额议席) 79 / 100 (79%)
|
民主进步党 | 倪文亚 | 蒋经国 中华民国总统 (任上逝世)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代理) |
中华民国政府 俞国华内阁 李焕内阁 | |
198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1986年12月6日举行,为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第五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在自由地区举行,选出增额立法委员100位,该次立委选举与增额国代选举同时举行,也是戒严时期的最后一次选举。 | ||||||||||
台湾解严及宁静革命至国民大会停止运作时期(1989-2005) 中华民国政府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一届 (第六次增额) |
1-1.5 | 1948年3月29日 1989年12月2日 (增额选举) |
1993年1月31日 | 1989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增额议席) 94 / 130 (72%)
|
民主进步党 | 梁肃戎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李焕内阁 郝柏村内阁 | |
1989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1989年12月2日举行,为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第六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亦是为第一届最后一次增额选举,主要在中华民国自由地区举行,选出增额立法委员130位。 | ||||||||||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第二届 |
2 | 1993年2月1日 | 1996年1月31日 | 1991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国民党 254 / 325 (78%)
|
民主进步党、全国民主非政党联盟 | 陈金让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李焕内阁 郝柏村内阁 连战内阁 | |
第二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是依据李登辉总统于1991年5月1日所公布之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五条规定,中央选举委员会于1991年12月21日举行投票,首次在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办理国民大会代表的全面改选。此次选举总计有627人参选,选出第二届国大代表共325席,包含219名区域代表、6名山胞代表、80名全国不分区代表、20名侨居国外国民代表。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二届 |
2-2 | 1996年2月1日 | 1999年1月31日 | 199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101 / 161 (63%)
|
民主进步党、 中华社会民主党 | 刘松藩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郝柏村内阁 连战内阁 | |
中华民国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于1992年12月19日举行,选出第二届立法委员共计161席,包含119席区域立法委员、6席原住民立法委员,30席全国不分区立法委员和6席侨选立法委员。此次选举也是在1948年举行的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后,中华民国首次的国会议员全面改选,因此该届选举又被称为全民改选、国会全面改选等。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三届 |
2-3 | 1995年12月2日 | 1998年12月5日 | 1995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85 / 164 (52%)
|
民主进步党、 新党 | 刘松藩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连战内阁 萧万长内阁 | |
中华民国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于1995年12月2日举行,选出第三届立法委员共计164席,包含122席区域立法委员、6席原住民立法委员,30席全国不分区立法委员和6席侨选立法委员。在此次选举中,区域立法委员应选名额较上届增加3名,而原住民、全国不分区及侨选立法委员名额则未有改变。 | ||||||||||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第三届 |
3 | 1996年3月23日 | 2005年5月29日 | 1996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 中国国民党 183 / 334 (55%)
|
民主进步党、 新党、绿党 | 陈川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 陈水扁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连战内阁 萧万长内阁 唐飞内阁 张俊雄内阁 游锡堃内阁 谢长廷内阁 | |
第三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与第九任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选举同时在1996年3月23日举行。此次选举总计有591人参选,选出第三届国大代表共334席,包含228名区域代表、6名原住民代表、80名全国不分区代表、20名侨居国外代表。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四届 |
3-4 | 1999年2月1日 | 2002年1月31日 | 199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123 / 225 (55%)
|
民主进步党、 新党 | 王金平 | 李登辉 中华民国总统 → 陈水扁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萧万长内阁 唐飞内阁 张俊雄内阁 游锡堃内阁 | |
中华民国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与1998年中华民国直辖市长选举、及1998年中华民国直辖市议员选举,同时于于1998年12月5日举行投票。本届选举选出第四届立法委员共计225席,包括168名区域立委、8名原住民立委、41名不分区立委和8名侨选立委。其中区域立法委员应选名额较上届增加46名、原住民立法委员增加2名、全国不分区立法委员增加11名、而侨选立法委员名额则增加2名。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五届 |
3-5 | 2002年2月1日 | 2005年1月31日 | 2001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民主进步党 87 / 225 (39%)
|
中国国民党、 亲民党、 新党、 台湾团结联盟、台湾吾党 | 王金平 | 陈水扁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游锡堃内阁 | |
2001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于2001年12月1日举行,全部225个立法委员席次中,包括168名区域立委、41名不分区立委、8名侨选立委与8名原住民立委。此选举与200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同日举行。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六届 |
3-6 | 2005年2月1日 | 2008年1月31日 | 2004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民主进步党 89 / 225 (40%)
|
中国国民党、 亲民党、 新党、 台湾团结联盟、 无党团结联盟 | 王金平 | 陈水扁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谢长廷内阁 苏贞昌内阁 第二次张俊雄内阁 | |
2004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立法委员全面改选,本届的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由台、澎、金、马居民及海外侨民共同选出第6届立法委员。这场选举是泛绿与泛蓝于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以后首次对决,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 ||||||||||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任务型 |
x | 2005年5月30日 | 2005年6月7日 | 2005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 民主进步党 127 / 300 (42%)
|
中国国民党、 中国民众党、 农民党、 公民党、 台湾团结联盟、 亲民党、民主行动联盟、 新党、 无党团结联盟、 建国党 | 钱林慧君 → 叶俊荣 | 陈水扁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谢长廷内阁 | |
2005年中华民国任务型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是中华民国史上唯一的任务型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同时也是目前中华民国最后一次国大代表选举,于2005年5月14日举行,用以复决2004年8月立法院所提出的修宪案。 | ||||||||||
国民大会停止运作至今(2005-) 中华民国政府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七届 |
7 | 2008年2月1日 | 2012年1月31日 | 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81 / 113 (72%)
|
民主进步党、 亲民党、 台湾团结联盟、 无党团结联盟 | 王金平 | 马英九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刘兆玄内阁 吴敦义内阁 | |
中华民国第七届立法委员于2008年1月12日举行,自本届起,立法院委员由原先的225席减半至113席,任期由3年改为4年。本次选举合并第三案、第四案全国性公民投票于同日举行。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八届 |
8 | 2012年2月1日 | 2016年1月31日 | 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中国国民党 64 / 113 (57%)
|
民主进步党、 亲民党、 台湾团结联盟、 无党团结联盟 | 王金平 | 马英九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陈冲内阁 江宜桦内阁 毛治国内阁 张善政内阁 | |
第8届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于2012年(民国101年)1月14日举行,与中华民国第十三任总统、副总统选举共同构成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及立法委员选举。该届选举为中华民国立法院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之后的第二次选举。,同时也是四个新直辖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改制升格后的首次立法院全面改选。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九届 |
9 | 2016年2月1日 | 2020年1月31日 | 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民主进步党 68 / 113 (60%)
|
中国国民党、 时代力量、 亲民党、 无党团结联盟 | 苏嘉全 | 蔡英文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林全内阁 赖清德内阁 第二次苏贞昌内阁 | |
中华民国第9届立法委员选举于2016年(民国105年)1月16日举行,并与中华民国第14任总统、副总统选举共同构成2016年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及立法委员选举。本届选举为中华民国立法院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之后的第3次选举。第9届立法院的总席次共计113席,其中73席区域立法委员由单一选区选出,6席原住民立法委员由复数选区选出,34席全国不分区及侨居国外国民立法委员由比例代表制选出。全体当选委员于2016年2月1日宣誓就任。 | ||||||||||
中华民国立法院 第十届 |
10 | 2020年2月1日 | 在任 | 202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 民主进步党 61 / 113 (54%)
|
中国国民党、 台湾民众党、 时代力量、 台湾基进 | 游锡堃 | 蔡英文 中华民国总统 |
中华民国政府 第二次苏贞昌内阁 | |
2020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即中华民国第10届立法委员选举,于2020年(民国109年)1月11日举行,并与中华民国第15任总统、副总统选举共同构成2020年中华民国中央公职人员选举。本届选举为中华民国立法院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之后的第4次选举。第10届立法院的总席次共计113席,其中73席区域立法委员采单一选区制选出,3席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员、3席山地原住民立法委员采复数选区制选出,34席全国不分区及侨居国外国民立法委员采比例代表制选出。全体当选人于2020年2月1日宣誓就职。 |
香港地区立法机构列表
立法机构届次 | 议席分布 | 任期 | 选举及产生 | 执政党 (议会最大党) |
在野党 | 议长 | 时任元首 | 任期政府 | ||
---|---|---|---|---|---|---|---|---|---|---|
英属香港时期(1841-1941,1945-1997)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 英属香港 | ||||||||||
香港立法局 (1985年) |
x.1 | 1985年9月26日 | 1988年9月22日 | 198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 | 香港总督及其委任 33 / 57 (58%)
|
香港公民协会、香港励进会、香港工会联合会、香港工团总会 | 尤德 | 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 尤德 香港总督 |
英国政府 撒切尔夫人内阁 | |
198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是香港殖民地时代首次举行的立法局间接选举,正式开始了香港的代议政制。事缘香港政府于1984年7月18日发表的一份有关香港政治制度的咨询文件——《代议政制绿皮书》。这份文件被视为殖民地时期香港政制改革的开始。24个非官守议席由选举团和功能组别各选12名。选举团的成员,包括所有市政局、区域市政局及区议会的议员。其余22个非官守议席由港督委任。官守议员共有11名,港督、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均为当然官守议员,港督更兼任议员及主席。 | ||||||||||
香港立法局 (1988年) |
x.2 | 1988年9月22日 | 1991年9月15日 | 1988年香港立法局选举 | 香港总督及其委任 31 / 57 (54%)
|
香港公民协会、香港励进会、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 | 卫奕信 | 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 卫奕信 香港总督 |
英国政府 撒切尔夫人内阁 约翰·梅杰内阁 | |
1988年香港立法局选举于1988年9月22日举行。 | ||||||||||
香港立法局 (1991年) |
x.3 | 1991年9月15日 | 1995年9月17日 | 1991年香港立法局选举 | 香港总督及其委任 21 / 60 (35%)
|
香港民主同盟、汇点、香港民主促进会、港九工团联合总会、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香港自由民主联会、稳定香港协会、全港各区工商联、香港工会联合会、新香港联盟 | 施伟贤 | 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 卫奕信 香港总督 → 彭定康 香港总督 |
英国政府 约翰·梅杰内阁 | |
1991年香港立法局选举是香港殖民地时代,第一次在立法局举行地区直选。其余议席分别透过功能组别间接选举及港督委任而产生。另外,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均为当然官守议员,而港督继续担任立法局主席,但不再出席该局的会议。 | ||||||||||
香港立法局 (1995年) |
x.4 | 1995年9月17日 | 1996年(解散) | 199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 | 泛民主派 民主党 19 / 60 (32%)
|
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一二三民主联盟、街坊工友服务处、香港职工会联盟、自由党、香港自由民主联会、民主建港协进联盟、专业会议、香港工会联合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香港自由民主联会、公民力量、香港协进联盟、新香港联盟 | 黄宏发 | 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 彭定康 香港总督 |
英国政府 约翰·梅杰内阁 | |
1991年香港立法局选举是香港殖民地时代,第一次在立法局举行地区直选。其余议席分别透过功能组别间接选举及港督委任而产生。另外,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均为当然官守议员,而港督继续担任立法局主席,但不再出席该局的会议。 | ||||||||||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临时立法会 |
0 | 1997年1月25日 | 1998年6月30日 | 1996年香港临时立法会选举 |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 10 / 60 (17%) 自由党 10 / 60 (17%)
|
香港工会联合会、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香港自由民主联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新香港联盟、公民力量、香港协进联盟、新界社团联会 | 范徐丽泰 | 江泽民 中国国家主席 钱其琛 筹委会主任委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 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 | |
临时立法会(英语:Provisional Legislative Council),又称临立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成立之前的立法机关,任期由1997年1月25日至1998年6月30日。 | ||||||||||
香港回归至今(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一届 |
1 | 1998年7月1日 | 2000年6月30日 | 199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39 / 60 (65%)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自由党、香港协进联盟、港九劳工社团联会、新世纪论坛 |
民主党、前线、街坊工友服务处、民权党 | 范徐丽泰 (主席) |
董建华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一任董建华政府 | |
第一届立法会于1998年5月24日经选举产生,60名议员分别从地区直选20名、功能团体30名、选举委员会10名,任期两年,由1998年7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本届立法会主席为范徐丽泰。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二届 |
2 | 2000年10月1日 | 2004年9月30日 | 2000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39 / 60 (65%)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自由党、香港协进联盟、港九劳工社团联会、专业会议 |
民主党、前线、街坊工友服务处、香港职工会联盟、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 | 范徐丽泰 | 董建华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二任董建华政府 | |
立法会是香港的立法机构。第二届立法会于2000年9月10日经选举产生,60名议员分别从分区直接选举选出24名、功能团体30名、选举委员会6名,任期四年,由2000年10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本届立法会主席为范徐丽泰。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三届 |
3 | 2004年10月1日 | 2008年9月30日 | 2004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34 / 60 (57%)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自由党、香港工会联合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 |
民主党、公民党、街坊工友服务处、香港职工会联盟、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前线、社会民主连线 | 范徐丽泰 | 董建华 特区行政长官 (任上请辞) → 曾荫权 特区行政长官 (接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二任董建华政府 第一任曾荫权政府 第二任曾荫权政府 | |
香港立法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构。第三届立法会于2004年9月12日经选举产生,60名议员分别从地区直选及功能团体各选出30名,任期四年,由2004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本届立法会主席为范徐丽泰,于2004年10月6日经议员互选产生。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四届 |
4 | 2008年10月1日 | 2012年9月30日 | 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37 / 60 (62%)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自由党、香港工会联合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新民党、经济动力 |
民主党、公民党、街坊工友服务处、人民力量、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社会民主连线 | 曾钰成 | 曾荫权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二任曾荫权政府 | |
第四届立法会共有60个议席,60位议员经于2008年9月7日的选举产生。当中,地区直选和功能界别选举分别选出30位议员[1]。60名议员的任期为四年,由2008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五届 |
5 | 2012年10月1日 | 2016年9月30日 | 2012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42 / 70 (60%)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自由党、香港工会联合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新民党、香港经济民生联盟、新世纪论坛 |
新民主同盟、民主党、公民党、工党、街坊工友服务处、人民力量、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公共专业联盟、社会民主连线、普罗政治学苑 | 曾钰成 | 梁振英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梁振英政府 | |
第五届立法会共有70个议席,经2012年9月9日的选举产生。当中,地区直选和功能界别分别选举35位议员。70名议员的任期为四年,由2012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本届立法会是自回归后第二届立法会以来首次没有香港岛补选的一届,但新界东地区直选议员汤家骅于2015年10月1日辞职,新界东补选于2016年2月28日举行,维持第二届立法会以来每届立法会皆须进行地区直选补选。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六届 |
(当选时) |
6 | 2016年10月1日 2018年3月11日 (补选) |
2020年9月30日 (法定任期) 2021年12月31日 (实际任期) |
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2018年3月香港立法会补选,2018年11月香港立法会九龙西地方选区补选) |
建制派 41 / 70 (59%)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自由党、香港工会联合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新民党、香港经济民生联盟、新世纪论坛、实政圆桌 |
以下政党均被剥夺或自行辞去议员席位 民主党、公民党、工党、街坊工友服务处、香港本土、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公共专业联盟、社会民主连线、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热血公民、青年新政、香港众志、小丽民主教室、朱凯迪新西团队 |
梁君彦 | 林郑月娥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林郑月娥政府 |
第六届立法会共有70个议席,经2016年9月4日的选举产生。当中,地区直选和功能界别选举分别选出35位议员。任期由2016年10月1日开始,根据《基本法》原为四年,后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行职责的决定》,延长本届立法会任期不少于一年直至第七届任期开始,任期2021年12月31日结束。 | ||||||||||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七届 |
7 | 2022年1月1日 | 2025年12月31日 | 2021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88 / 90 (98%)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 19 / 90 (21%)
|
自由党、香港工会联合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新民党、香港经济民生联盟、新世纪论坛、实政圆桌、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西九新动力、香港新方向、专业动力、新思维 | 梁君彦 | 林郑月娥 特区行政长官 → 李家超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林郑月娥政府 | |
第七届立法会(英语:Seventh Legislative Council)经2021年12月19日的选举产生,90名议员分别从地区直选选举20位、功能团体选举30位、选举委员会40名。任期原由2020年10月1日开始,但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行职责的决定》,延长第六届立法会任期不少于一年。后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21年3月11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关于立法会的议席产生办法和候选人参选资格,政府为配合先选出新的选举委员会而将本届立法会任期延至2022年1月1日才开始,并至2025年12月31日结束。 |
澳门地区立法机构列表
立法机构届次 | 议席分布 | 任期 | 选举及产生 | 执政党 (议会最大党) |
在野党 | 议长 | 时任元首 | 任期政府 | ||
---|---|---|---|---|---|---|---|---|---|---|
葡属澳门时期(1841-1941,1945-1997) 葡萄牙及 葡属澳门 | ||||||||||
澳门立法会 (1976年-1999年) |
1 | 1976年 | 1980年 | 1976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土生派及 澳门总督委任议员 |
不适用 | 无数据 | 安东尼奥·拉马尔霍·埃亚内斯 葡萄牙总统 李安道 澳门总督 → 伊芝迪 澳门总督 |
葡萄牙政府 马里奥·苏亚雷斯政府 阿尔弗雷多·诺布雷·达科斯塔政府 | |
2 | 1980年 | 1984年 | 1980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土生派及 澳门总督委任议员 |
不适用 | 无数据 | 安东尼奥·拉马尔霍·埃亚内斯 葡萄牙总统 伊芝迪 澳门总督 → 高斯达 澳门总督 |
葡萄牙政府 弗朗西斯科·巴尔塞芒政府 马里奥·苏亚雷斯政府 | ||
3 | 1984年 | 1988年 | 1984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澳门总督委任议员 | 建制派、民主派 | 无数据 | 安东尼奥·拉马尔霍·埃亚内斯 葡萄牙总统 → 马里奥·苏亚雷斯 葡萄牙总统 高斯达 澳门总督 → 马俊贤 澳门总督 → 文礼治 澳门总督 |
葡萄牙政府 马里奥·苏亚雷斯政府 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政府 | ||
4 | 1988年 | 1992年 | 1988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澳门总督委任议员 | 建制派、民主派、土生派 | 无数据 | 马里奥·苏亚雷斯 葡萄牙总统 文礼治 澳门总督 → 韦奇立 澳门总督 |
葡萄牙政府 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政府 | ||
5 | 1992年 | 1996年 | 1992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澳门总督委任议员 | 建制派、民主派、土生派 | 无数据 | 马里奥·苏亚雷斯 葡萄牙总统 韦奇立 澳门总督 |
葡萄牙政府 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政府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政府 | ||
立法会(葡萄牙语:Assembleia Legislativa)是澳门于澳葡政府殖民地时期存在的立法机关,1976年按照《澳门组织章程》重组而成。立法会属双轨立法体制,实行与澳门总督分享立法权力。及至1999年澳门回归后,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取代该会成为澳门的立法机关。 | ||||||||||
过渡时期(1996-1999,1999-2001) 葡属澳门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
澳门立法会 (1996年-1999年) |
6 | 1996年9月22日 | 1999年10月12日 | 1996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澳门总督委任议员 | 建制派、民主派、土生派 | 无数据 | 沈拜奥 葡萄牙总统 韦奇立 澳门总督 |
葡萄牙政府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政府 | |
1996年9月22日,澳门选出第六届立法会的议员。该届议会共有23名议员,任期为1996至99年。1996年10月15日,立法会召开今届首场会议。1999年6月15日,刘焯华当选立法会副主席。9月20日,推选委员会投票选出容永恩出任特区立法会议员。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一届 |
1 | 1999年10月12日 | 2001年9月23日 | 1996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22 / 23 (96%)
|
民主派 | 曹其真 (主席) |
江泽民 中国国家主席 何厚铧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一任何厚铧政府 | |
1999年10月12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开始运作。1999年12月20日凌晨零时,澳门主权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凌晨3时许,立法会举行首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回归法》等11部法律。 | ||||||||||
澳门回归至今(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 澳门特别行政区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二届 |
2 | 2001年9月23日 | 2005年9月24日 | 2001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25 / 27 (93%)
|
民主派 | 曹其真 | 何厚铧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一任何厚铧政府 第二任何厚铧政府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立法会选举于2001年9月23日举行(第一届除原陈继杰之议席由容永恩顶上外,全体议员皆顺利由澳葡立法会过渡),以直接选举方式10位议员,以社团间选选出10名议员。其余七名由行政长官在收到选举总结算十五天内委任。全体议员于当年10月15日宣誓就职。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三届 |
3 | 2005年9月25日 | 2009年9月19日 | 2005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26 / 29 (90%)
|
民主派 | 曹其真 | 何厚铧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二任何厚铧政府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立法会选举于2005年9月25日举行。届时以直接选举方式新一届议会中的12位议员,以社团间选选出10名议员。其余七名由行政长官在收到选举总结算十五天内委任。全体议员于同年10月17日宣誓就职,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四届 |
4 | 2009年9月20日 | 2013年9月14日 | 2009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25 / 29 (86%)
|
民主派 | 刘焯华 | 何厚铧 特区行政长官 → 崔世安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二任何厚铧政府 第一任崔世安政府 | |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五届 |
5 | 2013年9月15日 | 2017年9月16日 | 2013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29 / 33 (88%)
|
民主派 | 贺一诚 | 崔世安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一任崔世安政府 第二任崔世安政府 | |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六届 |
6 | 2017年9月17日 | 2021年9月11日 | 2017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28 / 33 (85%)
|
民主派 | 贺一诚 → 高开贤 | 崔世安 特区行政长官 → 贺一诚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二任崔世安政府 第一任贺一诚政府 | |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第七届 |
7 | 2021年9月12日 | 在任 | 2021年澳门立法会选举 | 建制派 30 / 33 (91%)
|
民主派 | 贺一诚 → 高开贤 | 崔世安 特区行政长官 → 贺一诚 特区行政长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第一任贺一诚政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