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優良級極高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物理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物理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物理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天文專題 (獲評優良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天文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天文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數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數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數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瑞士專題 (獲評優良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瑞士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瑞士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優良條目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同行評審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7年8月30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2015年8月24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15年11月9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同行評審 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

Untitled

我認為在一部百科全書中我們節省地應該使用最偉大之類的詞彙。愛因斯坦當然很偉大,但波爾,海森堡等等 也非常偉大。至於他們到底誰最偉大,或是否有一個真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不應該由一部百科全書來判定。--Wing 13:02 2003年12月14日 (UTC)

您說得對,這是就中立觀點的精神。 --Lorenzarius 05:07 2003年12月15日 (UTC)
但是,現在大家似乎都這樣用。220.178.134.233 06:29 2004年4月18日 (UTC)
可將「最」字刪去。--218.73.122.48 11:29 2005年7月31日 (UTC)
現在一般寫成「最位大的(什麼)之一」。--Zjp007hjk 2007年8月31日 (五) 08:34 (UTC)[回覆]

小小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並無直接關係,我刪了那段「另見」了-- 11:13 2004年11月9日 (UTC)

為什麼愛因斯坦照片上的名字要用英文?

不能換成中文嗎?無名無形 23:19:58 2005年9月21日 (UTC)

因為他是美國人--百無一用是書生 () 00:30 2005年9月22日 (UTC)
為什麼美國人就一定要用英文寫名字?同樣的情況還有喬治·沃克·布殊(與托尼·貝理雅),愛因斯坦的情況跟艾薩克·牛頓相似。為什麼英國人的名字倒可以用中文?美國人一定要用英文?更何況愛因斯坦並不是生為美國人,其相對論是在其早年還沒有加入美國國籍時建立的。建議都改用中文,因為這裏是中文維基。無名無形 01:12:20 2005年9月22日 (UTC)
表格中的名字用人物原名,是這裏的慣例--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10 2005年9月22日 (UTC)
這個慣例是否有討論過呢?以前有沒有人反對過?請給個連結,我去看看。否則我認為不怎麼合理。無名無形 04:14:39 2005年9月22日 (UTC)

應該這樣說:愛因斯坦這一條是依照Wikipedia:專題中關於人物傳記的格式所寫的,牛頓這一條則非。如果專題有統一規範的話,那應該是要讓牛頓條目變成像愛因斯坦的格式。--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2:50 2005年9月22日 (UTC)

Xiaojeng,為什麼我說了你不聽呢?請見Wikipedia:專題/傳記。--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5:48 2005年9月22日 (UTC)

為什麼要聽?你的連接我已經看了,但規矩都是人訂的,難道我還不能反對了?無名無形 10:03:29 2005年9月22日 (UTC)
「Einstein」是英文名字,很多英文名字的中文翻譯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各不相同。所以以英語標註能夠避免「認不准人」的誤會。中文維基以中文為重,但不意味着中文百科排斥其他語言,個人看法僅供參考。你當然可以制定、推翻一個維基的規則,但前提是你必須有足夠說服他人的理由。--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0:06 2005年9月22日 (UTC)
To Xiaojeng,你說要shizhao給連結,問題是我早就給了連結。我問你為什麼不聽是指:我已給連結了,為什麼你還要求給連結?如果你要改規則,你可以去那個地方發起討論。--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0:09 2005年9月22日 (UTC)
我要的連接並不是指你給我的連接,請注意看看我上面寫的,要的是如果有人討論過這個問題的連接,而並不是規定的連接。看來是沒有人討論過,所以我就正式反對一下。大家討論討論。我已經在上面你給的連接的討論中寫出了我的意見。無名無形 10:23:42 2005年9月22日 (UTC)

"Albert" 這個字明明只有三個音節為什麼要把它譯成「阿爾伯特」?簡單一點叫 「艾伯特」不成嗎? Powermac 22:31 2005年9月27日 (UTC)

約定俗成了。Tevatron 15:17 2005年9月30日 (UTC)
我以前看的書叫艾伯特,明顯有不同「約定」。—LungZeno(talk) 2007年7月23日 (一) 07:44 (UTC)[回覆]

對其中一段的寫作邏輯持有懷疑:1978年被證實的理論,如何被Nazi知道的?(詳情請仔細審視此條目)

Einstein 是德文好不好,直譯「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Talk:%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action=submit#一個石頭」。Geistcj(talk) 2012年4月14日 (一) 16:24 (UTC)[回覆]

關於「愛因斯坦表示他很欣賞佛教,他曾說道:……」,請指明出處。

愛因斯坦表示他很欣賞佛教,他曾說道:「佛教具有未來世界宗教可能期待的特點:它超越了一個人格化的神,避免了教條和神學,它包涵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同時它作為有機的整體植根於對自然和精神世界所有事物的經驗,以此為宗教信仰的靈感。」

至少我在英文維基百科條目上沒有發現這種說法…… --CCFS 07:52 2006年4月13日 (UTC)


同意樓上,這件事看上去又像是愛因斯坦所說的一種被系統化重複的騙局。有件怪事:條目<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中沒有這一段,但條目<愛因斯坦>中卻有這一段,但問題是<愛因斯坦>是被重定向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重定向之後內容為什麼會跟原始條目有差別???--Fantadox 07:52 2009年12月2日 (UTC)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對於未來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徵∶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更是基於對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整體的體驗而引發的宗教意識。佛教正符合了這個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 / 出自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愛因斯坦∶人性的一面》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年8月15日 (日) 06:39 (UTC)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愛氏之批判

請大家提供資料。--Whhalbert 02:31 2006年6月18日 (UTC)

避免地域中心

為什麼要專門寫愛因斯坦與中國、與日本?為什麼不寫愛因斯坦與美國、與德國、與法國……?典型的地域中心。--Tevatron 05:49 2007年1月23日 (UTC)

神奇的是日文維基也有寫「愛因斯坦與日本」這個內容,而且並未受到質疑.....
最主要還是看中國和日本對愛因斯坦的一生佔有多少比重。如果不多的話,可以記述在字裏行間,而不要弄出目錄來。如果幾乎不重要的話,就乾脆省掉那些內容..... --Hiaeoupyc 13:42 2007年3月14日 (UTC)
不認為寫上愛因斯坦與中國就是地域中心. 由於這一段還蠻有參考價值的, 我先還原到頁面中, 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地域中心的問題. Lightest (留言) 2011年5月8日 (日) 01:22 (UTC)[回覆]

愛因斯坦與中國

1919年,西方媒體大幅報道愛因斯坦準確預測日蝕結果,中國人亦在此段時間開始注意相對論。從1917年下半年至1923年上半年,《改造》雜誌、《少年中國》、《東方雜誌》等先後發表愛因斯坦的專論,各報刊登載的論著、譯文、報告不下100篇,出版譯著15種左右。愛因斯坦1916年撰寫的名作《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由北大教授夏元瑮負責翻譯,1921年4月於《改造》雜誌發表,翌年以《相對論淺釋》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商務印書館還刊出「歡迎愛因斯坦博士」的出版廣告。[1]

1920年代初,英國哲學家羅素訪華,其中「物之分析」的演說,主要談論相對論,他在中國多次指「列寧和愛因斯坦是近世最出色的偉人。」令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的名字在中國家傳戶曉。

愛因斯坦於1922年曾兩次途經上海,停留不足3天。1920年代,他應日本改造社邀請,赴日講學,出發前曾乘日本船「北野丸」號於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時抵達上海;同日,瑞典駐上海總領事通知愛因斯坦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的大學生在南京路上為愛因斯坦歡呼,此後他在上海「一品香」用膳,到上海「小世界」聽崑曲,游覽城隍廟、豫園等地。下午6時,中國文化教育界於畫家王震家中設宴招待。

1922年12月27日,愛因斯坦乘「榛名丸」號返回歐洲,31日上午11時再次途經上海,1月1日下午3時,應上海猶太青年會及學術研究會邀請,在福州路17號公共租界工部局禮堂,講演相對論,當時有一些中國學者參加。他1月2日 11時他再次乘「榛名丸」號離開。愛因斯坦夫婦於次日凌晨仍乘原船往日本。早期報章報導愛因斯坦訪問上海,曾將愛因斯坦翻譯為安斯坦

在他的旅行日記中寫到:「(上海)這個城市表明歐洲人同中國人的社會地位的差別,這種差別使得近年來的革命事件(即五四運動)特別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歐洲人形成一個統治階級,而中國人則是他們的奴僕。他們好像是受折磨的、魯鈍的、不開化的民族,而同他們國家的偉大文明的過去好像毫無關係。他們是淳樸的勞動者,……在勞動着,在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着,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

日軍侵華時,愛因斯坦與羅素等人於1938年1月5日在英國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世界援助中國。當上海抗日運動的領袖「七君子」被捕時,他與美國15名知名人士於1937年3月發出聲援電。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逝世,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四光、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周培源發了唁電,《人民日報》發表周培源撰寫的悼念文章。

1979年,愛因斯坦百年誕辰,中國亦發行紀念郵票。200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逝世50週年,世界發起「物理照亮世界」的光束傳遞活動。當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出雷射信號,透過大洋光纜穿越整個地球,在24小時之後回到美國。中國在4月19日傍晚開始光束傳遞,在兩個小時裏,愛因斯坦光束傳遍了全國的33個城市,最後分別傳到印度和俄羅斯。[2]

愛因斯坦與日本

1922年10月8日愛因斯坦夫妻赴日,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途中,愛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11月17日下午四點,抵達日本神戸港。由日本改造社的山本実彥夫妻、東京帝國大學的長岡半太郎教授、東北帝國大學的石原純元教授和愛知敬一教授、九州帝國大學的桑木或雄教授等在港口迎接。11月19日在慶應義塾大學的三田大講堂演講。11月25日~12月1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教室中央講堂演講「光速度不變的原理」。12月8日在名古屋進行一般講演。12月11日在大阪進行一般講演。12月13日在神戸進行一般講演。12月29日下午三點搭乘日本郵船「榛名丸」由門司港啟航離日。

愛因斯坦的國籍?

愛因斯坦的國籍變更:

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烏爾姆,雙親是具有猶太血統的地道德國人,講德語,愛德國,愛因斯坦的父母的祖先至少已經在德國定居300年。所以愛因斯坦的祖國是德國,烏爾姆是愛因斯坦的故鄉。

1895年年滿16周歲的愛因斯坦,根據德國法律每個德國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愛因斯坦因為討厭戰爭,所以放棄德國國籍,逃過了兵役。

1895年到1901年,愛因斯坦為無國籍人。

1901年,正在瑞士讀大學的愛因斯坦加入瑞士籍 。

1901到1914年,愛因斯坦擁有瑞士單個國籍。

1914年,回到德國的愛因斯坦又加入德國籍,並保持瑞士籍。

1914年到1933年,愛因斯坦擁有德國和瑞士雙重國籍。

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獎,當時德國和瑞士為這塊諾獎歸誰發生了爭吵,最終德國作為愛因斯坦的祖國還有愛因斯坦此時正在德國當教授的原因,這塊諾獎是歸在德國名上的。(註:諾貝爾獎屬於哪國看此人獲獎時的國籍,與後來加入哪國無關)

1933年,納粹上台,愛因斯坦的德國籍被強行剝奪。愛因斯坦流亡美國。

1933年到1940年,愛因斯坦只擁有瑞士國籍。

1940年,愛因斯坦加入美國籍,並保留瑞士國籍。

1940年到1955年,愛因斯坦擁有瑞士和美國雙重國籍。

Zjp007hjk 2007年8月30日 (四) 05:13 (UTC)[回覆]


國籍 德國(1879年-96年、1914年-33年) 瑞士(1901年-55年) 美國(1940年-55年)

1897-01年他的國籍是真空?--某人 talk 2007年7月19日 (四) 03:10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

以下內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移動完畢~

評選結果:1票支持,1票反對,未達到至少6票支持的當選條件。—木木 2007年8月30日 (四) 07:49 (UTC)[回覆]

愛因斯坦說過與否

愛因斯坦有沒有說過那句話{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的GOOGLEBOOK自己去找 —金☆肅§§ ☧ 2009年11月22日 (日) 22:30 (UTC) 在那裏搜尋Buddhism為查無此結果—金☆肅§§ ☧ 2009年11月22日 (日) 22:32 (UTC)[回覆]

那本書裏面內容德文寫。建議在 google.com 找∶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1954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一共有 1030 條
在 google book 里找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也有很多條。
Addth8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5:08 (UTC)[回覆]
至少確定不在該書,就算原文德文翻譯成英文也是用Buddhism翻的,若是說過,出處就煩請補足了—金☧肅≽◕≼§§ 2010年10月23日 (六) 04:40 (UTC)[回覆]

不代表維基百科認同此名稱的正確性

這還用討論嗎?正確中文名稱根本不會存在。Ianbu (留言) 2011年10月11日 (二) 08:11 (UTC)[回覆]


參考文獻

愛因斯坦是真的自然死亡嗎?

討論:「愛因斯坦與中國」部分應不應該保留?

Dear Riskchard,

我是受了以下討論的啓發(在愛因斯坦條目的討論頁),才充實了「愛因斯坦與中國」部分。看來這個問題以前就爭論過,最後的結果是保留。我的意見也是保留。

我對你的決定有異議,但我目前選擇不爭論,不還原。請問維基是否可以投票決定這個問題?Please advise. Thanks,

玄明子@討論 2013年3月16日 (六) 13:11 (UTC)[回覆]

其實我也認為「為什麼不寫愛因斯坦與美國、與德國、與法國……」?我認為要分辨是否地域中心主義,就要留意那些內容的焦點是該地區還是條目的本體。如愛因斯坦與中國與愛因斯坦本人其實沒有關係,加入只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是地域中心主義。事實上,「愛因斯坦與美國」就更有充實的價值,因為愛因斯坦向羅斯福建議製原子彈,被麥卡錫調查是否有共產主義背景等事件與愛因斯坦有直接關係,不過1932至1955年: 美國普林斯頓的歲月已有相關內容。因此,在條目中不宜保留「愛因斯坦與中國」。--Risk留言 2013年3月16日 (六) 13:47 (UTC)[回覆]


不然。
第一,「愛因斯坦」一條中,通篇都是愛因斯坦與美國和德國的關係:其生活和活動。您想要這一部分的話,應該已經充分滿足。這不是地域中心,而是尊重事實。如果像閣下這樣機械性理解「區域性」原則,所有傳記條目均是地域中心。
第二,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對愛因斯坦也許沒有影響,但是卻是獨特的一種現象。不能因爲這種事物獨特於某個地域,就說它是地域中心主義。比如,中國象棋是區域性遊戲,但是「中國象棋」條目肯定不是地域中心主義條目。
第三,對於一個人的傳記,記載其生平要中立、客觀、全面。如果愛因斯坦的中文傳記裏包括他在中國受到的批判,爲什麽維基百科中的愛因斯坦傳記不能包括這一部分?參見胡大年:《愛因斯坦在中國》。這本書已經在中國大陸出版。
所以,我認爲您提出的刪除理由不充分。
玄明子@討論 2013年3月16日 (六) 14:13 (UTC)[回覆]

(:)回應寫愛因斯坦與美國和德國的關係是因為這些事件與愛因斯坦有直接關係,故此不是地域中心。地域中心是指「以自己所在的地區為中心」,正所謂旁觀者清,試着把自己的身份抽離,若中文條目出現「愛因斯坦與日本」,你又會認為可保留嗎?你看到《愛因斯坦在中國》一書在中國大陸,而加入這些內容已是地域中心。 其次,傳記應包含有助讀者認識人物的內容,「愛因斯坦與中國」對此沒有幫助。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而認為那是「獨特的一種現象」就是地域中心。 還有,日文維基沒任何參考價值。(日文條目出名不重視可供查證) --Risk留言 2013年3月16日 (六) 14:41 (UTC)[回覆]


(:)回應回應寫愛因斯坦與美國和德國的關係是因為這些事件與愛因斯坦有直接關係,故此不是地域中心。地域中心是指「以自己所在的地區為中心」,正所謂旁觀者清,試着把自己的身份抽離,若中文條目出現「愛因斯坦與日本」,你又會認為可保留嗎?你看到《愛因斯坦在中國》一書在中國大陸,而加入這些內容已是地域中心。 其次,傳記應包含有助讀者認識人物的內容,「愛因斯坦與中國」對此沒有幫助。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而認為那是「獨特的一種現象」就是地域中心。 還有,日文維基沒任何參考價值。(日文條目出名不重視可供查證) --Risk留言 2013年3月16日 (六) 14:41 (UTC) (:)回應
雖然您的「愛因斯坦與日本」建議跟我們討論的話題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我樂於見到該條目中出現「愛因斯坦與any country」,包括日本在內。我覺得這樣只會豐富該條目。畢竟wiki是百科全書,如果真能做到「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好事。我認爲加入中國的內容對於中文讀者有意義。雖然不能直接幫助讀者理解傳記主人,但卻可以對其歷史和影響有更清楚地瞭解。鑒於您的答復不能完全令我滿意,我準備撤銷您的刪除,直至higher authority or consensus of editors tell me otherwise。I will stand my ground. 謝謝,
玄明子@討論 2013年3月16日 (六) 15:48 (UTC)
(:)回應簡單搜索一下中文維基,得到以下結果:
請問:這些大多都是傳記類條目。它們是不是都違反了您的「地域中心原則」了呢?難道是其他維基人全錯了?玄明子@討論 2013年3月16日 (六) 17:09 (UTC)[回覆]

要知道使用中文維基百科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有「在中國/臺灣的出版」,那香港、澳門、新加坡又怎樣?以「作品」取代「在XX的出版」不就解決問題?」在中國的影響「及「 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的section我已解釋過,視乎那些內容的焦點是該地區還是條目的本體。

例如,「老舍經由閱讀狄更斯的作品體會到不必在意中國小說文體的拘束」,那難道狄更斯的作品對英國文學沒有影響?美國、日本的又如何?「1942年梅益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根據英文版翻譯成中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止一個語言版本,是不是每個地區都要寫「在XX的影響」「19YY年ZZ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根據英文版翻譯成UU」?「孫中山據此(羅伯特議事規則)編寫了《民權初步》一書。」只須在《民權初步》中提及,誰知道羅伯特議事規則在世上影響了幾多部作品?若內容焦點是某地區,那就沒有保留價值。

「訪問中國大陸」方面,由於與人物有直接關係,焦點是條目的本體,應保留。你不妨將這段討論放到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條目探討,以得到其他維基人的意見。--Risk留言 2013年3月17日 (日) 01:40 (UTC)[回覆]


(:)回應Dear Riskchard,
(1)您似乎沒有仔細看我的原文。我舉出「在中國/臺灣的出版」、「在中國的影響」的例子,是想説明那些條目違反了您所理解的「地域中心」原則。但它們爲什麽在中文維基存在,並沒有引發爭議?「地域中心」原則不應當選擇性的適用於某一個條目,而是應該用於所有條目。如果您想要貫徹「地域中心」原則,請始終如一的貫徹,把那些也一起刪除掉。
(2)您認爲,「『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的section...視乎那些內容的焦點是該地區還是條目的本體"。請您指出某一文學家的文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和某一科學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有什麽不同之處?如果某一文學家的文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是其條目本體的話,爲什麽某一科學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對中國的影響,爲什麽不可以是條目本體?更可況這個科學家和他的思想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如1949年後的批判。好像還沒有任何一個文學家引起這樣的反響吧?
(3)您認爲,某些人訪問中國大陸,屬於「與人物有直接關係,焦點是條目的本體,應保留」。請指出,大江健三郎訪問中國,和愛因斯坦訪問中國,有什麽不同?二者訪問中國都是一個小插曲而已,他們並沒有因此而發生巨大的轉變(人或思想)。爲什麽在您看來大江健三郎訪華就是「條目的本體,應保留」?
(4)再以陳日君為例子。陳日君主教為香港香港主教,其職責是主牧香港教民。教廷沒有任命他向中國大陸傳教,,更沒有派他做教廷與中共的聯係人。因此,陳日君主教訪問大陸與其職責無關。甚至其訪問都是私人性質的訪問,同愛因斯坦的訪問一樣,屬於小插曲。爲什麽您認爲他訪華「有直接關係,焦點是條目的本體」?
(5)您沒有解釋爲什麽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條目中有「泰戈爾與中國」,T·S·艾略特中有「艾略特與中國」存在。既然它們存在,爲什麽「愛因斯坦與中國」不能存在?請您指出泰戈爾、艾略特和愛因斯坦有何不同?為什麽要區別對待?
需要指出的是,上次我列出的條目,僅是滄海一粟,只花了五分鐘時間。如果我想的話,應該可以找到更多。這樣條目的存在,説明a)某一個section是否是您所認爲的「主體」存在極大主觀性;b)大多數編輯對「地域中心」原則的理解是比較寛容的。
如果可能,煩請您逐條回答我的問題。謝謝,

玄明子@討論 2013年3月17日 (日) 17:32 (UTC)[回覆]

欣賞你對討論的認真,作為新人來說實在難得,我就不妨逐條回答你的問題。

(1)存在不代表合理,例如最近我發現香港交易所買賣基金分類內的條目基本上全部都不符合通用關注度指引,在我發現前全部都沒有關注度模版。英文維基也只是以例表例出。同樣,在英文維基,你也不會在傳記裏看到XXX in China 、YYY in USA。存在並沒有引發爭議不代表就是正確,我也將會始終如一的貫徹,把那些也一起刪除掉。
(2)你説「爲什麼某一科學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對中國的影響,爲什麼不可以是條目本體?」,不就是在內容上犯了地域中心主義?愛因斯坦條目的本體怎會不是愛因斯坦?「他的思想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與愛因斯坦有何關係?愛因斯坦的理論在世界上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中國的反響憑什麼成為愛因斯坦傳記的獨立一部份?
(3)所謂「愛因斯坦訪問中國」不就是赴日講學及返回歐洲時途經,「訪華」的水份也太多吧?即然愛因斯坦是赴日講學,按你的標準是否又要寫一段「愛因斯坦赴日講學和在日本的影響」?愛因斯坦在中國的經歷可以是他生平的一部份,但絕對不適合獨立成為一段,而且也要留意比重問題。相比之下,大江健三郎見的是毛澤東、周恩來,不是同一層次吧?(不過比重也不合理)
(4)若你了解中梵關係,應該不會有這疑問吧?
(5)將處理。

內容是否是「主體」不存在主觀性。只須看看內容是否與人物有直接關係,及是否只局限於地區。--Risk留言 2013年3月18日 (一) 12:32 (UTC)[回覆]


(:)回應Dear Riskchard,
我認爲您的囘覆有太多可商榷之處。本待一一駁斥,怎奈人生苦短,加之我來維基的本意是來建設,所以不準備繼續辯論下去。我想我的觀點已經表述得很清楚了。您所謂「地域中心」難以界定,個人理解偏差很大,主觀性太強,根本無法執行。這樣的法就是惡法。客觀上,執行起來,難免給人以厚此薄彼、掛一漏萬和強加於人的印象。恕不再就此事回應。您刪吧,我建設去也,玄明子@討論 2013年3月18日 (一) 17:34 (UTC)[回覆]
(!)意見:應該保留。
1、只要他的確曾經在中國產生很大影響。影響的形成可以是直接與人接觸形成,也可以是一種意識形而上的影響。雖然人物傳記中提出過地域中心主義問題,但是單就本條目而言,的確在地域中心的界定上有模糊性,玄明子的質疑有相當合理性。人物在中國的影響如果是科技方面的,或許不會受質疑,但是偏偏影響是很怪異的。各人的感覺就可能不同。但是這種感覺就是主觀性強一些。無論如何,愛因斯坦這個人受到了批判而且是一個國家的批判,不是某一個人的批判,難道不應該寫在傳記中嗎?不寫出來,我認為就是不完整的。而中文維基,寫清楚他與中國人的一段糾葛,更是必要的。
2、Risk的是自己的標準,既然已經存在的很多條目也被君視為有此問題卻並未被刪除,那是不是可以視為是一種具體情況的共識?這種存在是值得借鑑的。當然,我的看法與兩位都有點差異,如果認為愛因斯坦路經中國部分不應該算是影響而細列出,我是持贊成傾向,或許可以簡寫幾句帶過。
3、歸結起來,愛因斯坦在中國受到的批判部分,也就是這部分影響是應該保留的,歷史不能抹殺。如果玄明子放棄就此再做編輯,是否可請Risk自己來編寫?還有一種方案,這個條目上的模板提示充實修改後,可以作為特色條目推薦。不清楚是否中間加入別人的編輯能影響提選,如果是,那麼建議玄明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結合Risk的建議修改一下。鼓勵新人大膽創建是我的理念,不妨大膽嘗試。在提選特色時,看看其他用戶對你的編輯持什麼意見。--維基準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19日 (二) 13:02 (UTC)[回覆]

(:)回應

「中文維基,寫清楚他與中國人的一段糾葛,更是必要的」是不是地域中心主義?愛因斯坦的確受到了批判,但是否值得獨立成為人物傳記一部份?除非中國的批判直接與愛因斯坦本人有關連(如路經中國時險被暗殺),否則獨立成段是不合理。
存在不代表合理,不可以視為是共識。簡寫幾句可能是折衷方案,但若你留意到無論是當前中文維基或是英文優良條目的愛因斯坦,就會發覺內容都是以愛因斯坦為中心,最多也只是"In popular culture"一部份不算是,但內容也有代表性。敢問愛因斯坦在中國受到的批判部分對讀者了解愛因斯坦這個人有何幫助?還是讓讀者更了解文革?--Risk留言 2013年3月19日 (二) 13:22 (UTC)[回覆]
(:)回應:正如您所說,英文維基未必完善,那麼愛因斯坦在中國的那一段影響,是否用英文媒體的報道可依據呢?維基在編輯條目時,受到編輯者所掌握信息的限制,也受到證據鏈的制約。愛因斯坦對中國的一段時期影響很大,但是對中國之外的沒那樣的影響,是不是中文維基編寫進去就屬於地域呢?我覺得正說明合理運用原則的伸縮尺度。比如,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直覺就能想到它不會把中國那部分寫重,而日本人寫泰戈爾,如果泰戈爾曾經對日本產生重大影響,那自然會寫進去,對中國則可能忽略不提或者少提。這如果都用閣下那樣的硬性尺度衡量,那麼人物是不完整的。綜合看,對多國有影響的部分,那些國家都寫到了,從未來研究角度看,史料就是完整的。這也符合維基百科的特點。這大概就像中國菜,到了美國,與到了泰國,同樣的中國菜也變得本地化一些了,因為受眾的需要。當然,我的類比不是很貼切,就是一個意思吧。原則是一個基準,但是一刀切的原則顯然不能適應現實。沒違反原則的有機結合,似乎是處理問題的常見規律。這就是您也感到,對您認為的不合理存在力不從心的原因,是您對原則的具體實施尺度可能需要更多的調整,未必都是別人的問題。--維基準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19日 (二) 14:49 (UTC)[回覆]
(:)回應我沒說英文維基未必完善。您能否回答「愛因斯坦在中國受到的批判部分對讀者了解愛因斯坦這個人有何幫助」?若你的答案是不能(的確是不能),那就沒有「人物是不完整」的問題。愛因斯坦在中國的遊歷可以在條目用一兩句交代。「愛因斯坦在中國受到的批判部分」寫在有關文革的條目就夠了--Risk留言 2013年3月19日 (二) 15:21 (UTC)[回覆]
(:)回應:讀者會了解到,從中國政治看,愛因斯坦的學術是反動的,他的學說為追隨他的中國人帶來災難。愛因斯坦如果在中國,將死路一條。對愛因斯坦而言,這是生命的威脅,學術界的困惑。一個外國科學家給中國最高層政治造成如此巨大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並非今天完全消除,那一帶人還活着。這當然應該與愛因斯坦生平分不開。而文革是中國的事情,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作為條目,單獨拿出愛因斯坦,比這裏更不合適。如果是專門的中國學術界文革經歷,當然這是設想,那要點在於中國人,而非愛因斯坦。何況一件事情的被提及,不是說這個條目提到了,那個就不能提。提到的時候用詞的偏重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想,儘管您的理念不錯,但是對於這一條而言,有必要寫出來愛因斯坦在中國的影響,包括學術與政治上的。其實在這裏提到的影響相對而言只不過是個概要,讓人清楚基本事實而已。通篇看並不會凸顯地域中心。--維基準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21日 (四) 02:55 (UTC)[回覆]
(:)回應:似乎您未回答一些基本問題。1.「愛因斯坦在中國受到的批判」部分對讀者了解愛因斯坦這個人有何幫助?讓讀者了解愛因斯坦的哪一方面? 2.愛因斯坦的影響如此巨大,在中國的影響有何代表性(還要是政治方面),以致要獨立成段,佔一個不小的份量?愛因斯坦不同孔子,孔子是中國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從批孔到近代的推孔也直接影響到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及意義,也有代表性,故應列出「批林批孔運動」等內容,而愛因斯坦的情況並非如此。--Risk留言 2013年3月21日 (四) 03:15 (UTC)[回覆]
(:)回應:你的焦點在於【愛因斯坦這個人有何幫助?讓讀者了解愛因斯坦的哪一方面? 】1、首先您的界定比較狹窄,不在這個具體的框內就不行。其次,我了解了一個不相干的外國人竟然在中國政治領域扮演過一個角色,這個角色猶如千年前的孔子被搬到現實中一樣。相對論為什麼會變成政治對象?等等,這是他這個人的作用吧?2、文化科學無國界,千年前的孔子還不是中共國的人,你說他被批判有代表性,現代的中共國,在科學領域向反動宣戰,愛因斯坦是不是代表性?當然是。他是反動學科的代表,反動在哪裏,都寫了。3、拋開對中國影響這個角度不談,就是從愛因斯坦一生毀譽部分看,他曾經遭受到一個國家的政治批判,這個問題還不夠大,不該提嗎?所以,愛因斯坦受批判本身,是應該讓人了解的。4、至於是以對中國的影響展示出來,還是從他個人在後世的爭議角度寫出來,那就是儘量考慮方針的共識,不引起歧義吧。5、這個我們單純理論上說也可能不是很清楚,或許有時間應該先整理好準備顯示在頁面的這部分文字,具體再看再議。不過為了這一段文字花費這麼長時間,實在是匪夷所思。所以我想目前的爭議只能結束。後來者可以看到這部分。未來不管誰有時間補充出來這部分內容,那就去改善,而非刪除。--維基準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21日 (四) 06:56 (UTC)[回覆]
(:)回應:1.一篇人物傳記本來的目的就是讓讀者了解人物,你「了解了一個不相干的外國人竟然在中國政治領域扮演過一個角色」,「相對論變成政治對象」,那不就是讓讀者更了解中國政治及文革時期的荒謬? 2.「中共在科學領域的政治批判」中,愛因斯坦是代表性,但不是在愛因斯坦的影響中,中共的政治批判是代表性,這是誰是主體的問題。「中共對愛因斯坦的政治批判」的部份除非能影響愛因斯坦本人,或在他的一生毀譽中有確實影響,才能列出。受到一個國家的政治批判,不代表影響愛因斯坦的一生毀譽,而這對於愛因斯坦豐富的人生,這又算甚麼?(愛因斯坦被邀請做以色列總統還未寫出呢!)--Risk留言 2013年3月21日 (四) 10:50 (UTC)[回覆]
(:)回應:我認為矛盾事件的出現涉及雙方缺一不可,不能因為矛沒戳破盾,矛就沒有了。沒傷害到是另一回事,人物都已經不在了也不能反響。同樣,對孔子也不能說傷害到了,孔子在世界上照樣風光,在當下也是,若且唯若那個時期被毀譽。縱向與橫向的文化現象,恰恰是非中心地域的考量。看來閣下跟我真是一樣,一件事情如果想不通就要進行到底了。我先告饒了,閣下如果還堅持自己的見解,可以保留,我也是很難接受你的看法。似乎沒多少人來加盟,我覺得應該聽取眾議,即使眾議未必每次都准,畢竟可視為讀者的喜好傾向,作為服務的參考。--維基準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22日 (五) 03:39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第二次)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物理學家,提名人:老陳留言2015年8月17日 (一) 06:11 (UTC)[回覆]

投票期:2015年8月17日 (一) 06:11 (UTC) 至 2015年8月24日 (一) 06:11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這條目在兩年半前由Xuanmingzi翻譯自英文維基優良版本,近期我又加以更新與擴充,現希望申請成為中文維基的優良條目,誠請大家批評指教,貢獻寶貴意見,謝謝!—老陳留言2015年8月17日 (一) 06:11 (UTC)[回覆]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愛因斯坦與中國地域中心,且無足夠來源支持。「該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來源請求]」「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開創了激光學術領域。[來源請求]」「劃時代的論文,從來沒有人能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對於現代物理給出這麼多重大貢獻NPOV」「最初,光量子假說遭到物理學者強烈質疑,其中包括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爾斯·玻爾。後來,羅伯特·密立根做實驗證實了光電效應的方程式,阿瑟·康普頓做康普頓散射實驗展示在某種情況下光會表現出粒子性。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說才被廣為接受。[來源請求]」「在臨界點附近,照射於介質的光束會被介質強烈散射,這現象稱為臨界乳光。波蘭物理學者馬里安·斯茅魯樵斯基於1908年首先表明,臨界乳光的機制為介質密度漲落,他並沒有給出相關的方程式[來源請求]。兩年後,愛因斯坦應用統計力學嚴格論述介質的分子結構所形成的密度漲落,從而推導出相關的方程式,並且用這方程式給出另一種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方法,最有意思的是,他發現了為什麼天空的顏色是藍色這問題可以用臨界乳光的機制來解釋(看得懂但讀不通)。」「在現代天文物理學裏,廣義相對論是重要工具;當今,若要在天文物理學有所發展,必需先融會貫通廣義相對論[原創研究?]」「如同約翰·惠勒所說,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彎曲的空間告訴物質怎樣移動。[來源請求]」只大致翻到「主要科學成就」。--7留言2015年8月17日 (一) 06:35 (UTC)[回覆]
(:)回應,謝謝關注!--老陳留言2015年8月18日 (二) 06:36 (UTC)[回覆]
1. 「愛因斯坦奇蹟年」: Einstein's Miraculous Year:Five Papers That Changed the Face of Physics
2. 雷射學術領域:The mystical part of a laser ... the stimulated emission phenomenon ... was predicted by Einstein
3. 劃時代的論文:Never before and never since has a single person enriched science by so much in such a short time as Einstein did in this annus mirabilis
4. 光量子假說:(Bohr)...along with essentially all other physicists, still rejected einstein's compact photon.The Compton effect soon provided a further, brilliant confirmation of the light-quantum hypothesis.Einstein's theory of light quanta ... was not accepted until fifteen years later after an experiment by Millikan.
5. 臨界乳光:In 1908, Smoluchowski published a paper on ... explanation of critical opalescence ... but he did not derive a quantitative formula ...
6. 「最有意思的是,天空的顏色是藍色這問題可以用臨界乳光的機制來解釋」:The phenomena of critical opalescence and the blue color of the sky ... are both due to density fluctuations ...。我覺得這句話可以修飾為「更有意思的是,這臨界乳光的機制可以解釋天空呈藍色的現象。」這樣應該比較易讀。
7. 「當今,若要在天文物理學有所發展,必需先融會貫通廣義相對論」:這一般性的語句,我覺得可以修飾為 「若要在現代天文物理學有所發展,應先融會貫通廣義相對論。」假若不學會廣義相對論,恐怕只能淪落到研究邊緣天文物理學的地步了!不知您思考如何?
8. 「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空間告訴物質怎樣移動」:Matter tells spacetime how to curve; spacetime tells matter how to move
(:)回應@如沐西风謝謝關注!--老陳留言2015年8月18日 (二) 21:10 (UTC)[回覆]
1. 我也覺得可以將「愛因斯坦與中國」這段落搬移建立一個新條目。愛因斯坦只到訪上海不足三日,中國並沒有給予愛因斯坦甚麼實質與顯著的影響。在學術方面,愛因斯坦對於中國的影響只是全體物理學者所貢獻出的一部分。
2. 劃時代的論文,從來沒有人能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對於現代物理給出這麼多重大貢獻」:請6+做點功課。
3. 很多段落沒有註腳:此條目總共有115個參考文獻,連重複的一併算在內共有約165個參考文獻,我覺得這應該是足足有餘了。我在編譯此條目時,力求每一個章節都有至少一個註腳,如果哪一個段落沒有註腳,那它應該是與同章節內的其它段落共享同樣的註腳。假若您質疑任何一句話的可靠來源,請立刻提出,不要猶豫。我保證給您詳細來源,否則,必定刪除這句話。
(:)回應,謝謝建議,已更換引言的圖片。--老陳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02:43 (UTC)[回覆]
(:)回應,在愛因斯坦親筆撰寫的私人書信裏,透露出很多他內心的感情世界。我覺得,讀者不只想要知道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也很想知道,在那動盪的時代,愛因斯坦怎樣經營他的家庭生活。若果有多餘時間,這章節很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擴充。--老陳留言2015年8月19日 (三) 22:39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充實,表達流暢。[--1=0歡迎參與WP:模仿專題 2015年8月20日 (四) 02:14 (UTC)[回覆]
  • 所提問題已有改善,特此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4Li 2015年8月20日 (四) 02:19 (UTC)[回覆]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愛因斯坦奇蹟年應該叫論文奇蹟年(Annus Mirabilis papers)。--Fxqf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09:16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抵消某張無理的反對票。「Annus」是「年」,「Mirabilis」是奇蹟。原文:That same year, which has been called Einstein's annus mirabilis (miracle year), he published four groundbreaking papers,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Brownian motion, special relativity, and the equivalence of mass and energy, which were to bring him to the notice of the academic world.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對中文維基編輯的平均英文水平大感失望。--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09:21 (UTC)[回覆]
    • 抱歉還是沒有讀完條目。「人文墨寶」一節建議拿掉,或者改為愛因斯坦書信之類的小標題放到某一章下面。「人文墨寶」貌似是指書法作品,說字寫得有觀賞性?那愛因斯坦的德文或英文信件恐怕不能稱為「墨寶」。「生平」一章,「母親寶琳·柯克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是很有造詣的鋼琴家」恐怕有問題,此句感覺寶琳·柯克鋼琴水平高超、達到職業水準。而從此句所附的來源來看,稱寶琳·柯克為「很有造詣的鋼琴家」並不合適。--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14:07 (UTC)[回覆]
(:)回應,謝謝建議!--老陳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22:15 (UTC)[回覆]
「母親寶琳·柯克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是很有造詣的鋼琴家」:His mother, an accomplished pianistPauline Einstein was ... a splendid pianistPauline was a talented pianist謝謝谷哥搜尋引擎,找到了三個可信度較高的來源。在這裏,我把「pianist」翻譯為「鋼琴家」,至於著名度是否很高,我沒有查證,為了避免爭議,我想改為「母親寶琳·柯克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演奏鋼琴造詣深厚。」不知您覺得如何?
既然有來源,那就這樣吧,還好。--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23 (UTC)[回覆]
(:)回應@如沐西风Fxqf謝謝批評指教!這條目記述的是愛因斯坦的生平,如果標題為「愛因斯坦書信」,我覺得有些重複。這章節的英文標題是「non-scientific legacy」,從字面翻譯是「非科學遺產」,稍微加以修飾,我覺得可以翻譯為「人文遺墨」。不知您們意見如何?--老陳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5:35 (UTC)[回覆]
為什麼一定要加「人文」呢…如果查看2007年獲評英文GA的版本,那一章的標題是Legacy。我覺得或者譯為「私人書信」。我甚至覺得這一章可以沒有。給妻女的家信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果是愛因斯坦談音樂談文學之類的叫個「人文遺墨」我沒什麼意見…--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23 (UTC)[回覆]
我還在參照英文版和德文版逐段核對。德文學得不好,恐怕不能很快看完。「年才16歲,他發表了有生以來第一篇理論物理論文」恐怕有問題,英文版沒有提到發表,德文版乾脆說此文從未在科學期刊上發表(Die Arbeit wurde jedoch nie als wissenschaftlicher Beitrag in einer Zeitschrift veröffentlicht)。中文版所附的三個參考資料,John Stachel和Jagdish英文版也有,唯獨多了一個Isaacson, Walter。難道Isaacson, Walter的書說這篇文章發表了?那麼發表在哪種期刊上呢?--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23 (UTC)[回覆]
「他的科學哲學的發展因此深受影響」,誤譯,「which influenced his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outlook.」,「科學和哲學」與「科學哲學」不是一碼事。--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37 (UTC)[回覆]
「由於這篇論文的基本猜測並不正確,其對於日後物理學的發展並沒有給出任何實質貢獻」其實沒有來源,此句後面附的參考資料是「Einstein, Albert, Folgerungen aus den Capillaritätserscheinungen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Phenomena of Capillarity] (PDF), 寫於Zurich, Switzerland, Annalen der Physik (Hoboken, NJ)」,即愛因斯坦的論文原文。愛因斯坦的論文原文並不能說明「基本猜測並不正確」、「沒有給出任何實質貢獻」。--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55 (UTC)[回覆]
另外,這一段突然提到「1905年,他完成蘇黎世大學博士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指導教授是實驗物理學教授阿爾弗雷德·克萊納」,而前文似乎並未提到愛因斯坦如何聯繫到了導師,何時開始讀博士。僅就上下文來看,反倒像是愛因斯坦一直在專利局上班,後來寫了篇論文給了Kleiner,稀里糊塗就搞到了文憑。從Google Books上看到一本書《Einstein in Context》似乎對這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有不少描述--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55 (UTC)[回覆]
還是沒有看完。個人不太喜歡英文維基現有版本,2007版還稍好一些。英文維基現有版本內容偏鬆散。由於章節調整,前面的傳記部分並不完整,相當多的內容放到了「Scientific career」裏面,因而前面的「Biography」並不是一部連貫的傳記。從內容的完整度、深度上來說,我覺得2007版和現有英文版都達不到優良條目的水平。比方說,愛因斯坦奇蹟年的論文如何逐漸得到認可,他的名聲如何逐步上升,學界對相對論的不屑、質疑如何逐步成為認可。二十年代他做了什麼,現有英文版本幾乎什麼都沒說,只說1921-1922出了一次國,1921、1925年獲了獎。我覺得這麼處理很過分。我的建議是,「生平」部分寫成完整的愛因斯坦傳記,按時間順序連貫地記述每一段時期他都幹了些什麼。關於科學上的成就,「生平」一章可以不關注物理學的細節,到「主要科學成就」再從物理學的角度講解。這樣前一部分的傳記可以變得完整,又不與後面的章節重複。例如狹義相對論,「生平」部分可以介紹他如何提出了它,當時的人們如何反應,這件事如何影響了愛因斯坦的人生軌跡。到「主要科學成就」一章,再從物理學的角度介紹狹義相對論的兩大假設、推論、應用、在物理學中的地位等等內容。英文版內容不足,不夠好(德文版也是松松垮垮的),所以要把這個條目弄好恐怕不能全靠翻譯,需要有心的編者去查閱很多資料來豐富內容--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7:16 (UTC)[回覆]
(:)回應,謝謝您的評論!--老陳留言2015年8月22日 (六) 06:02 (UTC)[回覆]
  • 「私人書信」:勉強(+)贊成
  • 「年才16歲,他發表了有生以來第一篇理論物理論文」:這篇論文他送給了他的叔伯。改為「他撰寫了有生以來第一篇理論物理論文」
  • 「他的科學哲學的發展因此深受影響」:正文來自Isaacson書,「It was from reading these authors that the young patent examiner began to delvelop his own philosophy of science」,英文維基的這句話有差,需要修改。
  • 「由於這篇論文的基本猜測並不正確,……沒有給出任何實質貢獻」:「The paper... contributed nothing o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ts basic conjecture was wrong, ...
  • 《Einstein in Context》:這本書裏面有些關於愛因斯坦攻讀博士時期的資料,我覺得可以補足現有條目在這方面的缺乏。
  • 英文維基現有版本:我大致贊同您的意見。我也覺得英文維基現有版本差強人意。我個人也抓到並修改了一些錯誤,其中有些非常明顯,又有些相當隱晦。希望英文維基能有人出來大力提升物理條目,就如同氣象條目一般。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的巨人。由於他在物理學裏多個領域的重大成就,在政治、宗教、社會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如果把這些全部寫出來,恐怕會篇幅過於龐大,因此,在某些地方,只能簡略地幾筆帶過,然後另建新條目詳細表述。怎樣能夠寫得恰到好處,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有待大家共同努力達成的藝術。
10支持,2反對,入選。--183.30.255.252留言2015年8月24日 (一) 06:51 (UTC)[回覆]

同行評審

評審期︰2015年10月10日 (六) 14:25 (UTC) 至 2015年11月9日 (一) 14:25 (UTC)

在這一條目的GAC中,諸位維基同仁對其提出不少的改進意見,現為這一條目的質素能進一步提升,特發起此次同行評審。以下是個人目前所想提的幾點改進建議:

  1. 主要科學成就中奇蹟年論文一節。1905年(奇蹟年)雖然是其學術生涯最為重要的年份之一,這些論文也是其最為人們熟知的成就之一,但個人覺得可以移入生平章節中。
  2. 對於其科學成就個人覺得可以進行整合敘述。其一生學術成就雖然覆蓋面非常廣,但個人覺得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相對論及其在宇宙學等方面的應用以及後來推廣至統一場論的嘗試,量子力學發展相關以及分子運動論。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在其本人看來是貫徹一致的,因而個人覺得可以進行統合敘述。(可以參見其1948年發表的《相對性:相對論的本質》一文,這個文章可以在他的《晚年集》(Out of My Later Years)中查到)。而對量子力學發展相關的科學工作可能較為複雜,包括對其做的基礎工作(光電效應)、基於量子論做的重要科學工作(愛因斯坦模型、BE統計以及受激輻射理論等)以及對量子力學完備性的質疑等等,可以對其每一方面進行簡略描述,然後單開條目進行詳細敘述。分子運動論也是其重要研究領域,儘管成就看起來可能未必有前兩個方面那樣重要。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就是有關分子運動論的,而他的奇蹟年論文中有關布朗運動的那篇也可以視為原子理論一錘定音之文。而對於其他方面成就個人覺得應該是可以進行簡略敘述。
  3. 應在「社會活動」一節中補充其反戰主義一節。其反戰主義行動自一戰時期即已開始(可以參見其1914年10月簽署的《告歐洲人書》以及1917年4月29日致貝索的信);並在戰間期也參與國聯相關的和平主義活動,雖然對於國聯部分作為不甚滿意(見1923年12月25日致居里夫人的信);而在戰後也積極參與反戰活動(見1955年3月2日致玻爾的信)(以上列舉來源僅為部分例子)。和平主義是其一生所持重要觀點之一,但在目前條目中還未能進行充分的展示。個人覺得應該進行補充。

TW留言2015年10月10日 (六) 15:05 (UTC)[回覆]

(:)回應,謝謝關注,這條目的確有改善的空間。對於您的寶貴建議,以下是我的想法:
  1. 在生平章節中,也有提到奇蹟年。如果您覺得不夠充實,可以加以擴充,例如,您可以稍微提一下奇蹟年對於愛因斯坦一生的影響。但是,在學術貢獻章節裏,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奇蹟年論文,是不能缺少的內容。
  2. 基本上,這章節的內容是按照英文維基版本翻譯而成,如果您要按照您自己的格式加以修改,可能要用很多工夫,我覺得不值得,更多時間可以用在編譯其它重要物理學者。愛因斯坦條目的英文維基版本已經獲得優良等級,我覺得品質相當高。對本條目做大幅度修改最好能夠與英文維基版本同步共行。
  3. 贊同補充愛因斯坦的和平主義。--老陳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23:02 (UTC)[回覆]
--老陳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06:16 (UTC)[回覆]
(:)回應,感謝您的回應。但我並不能同意您覺得這個條目不值得進行大幅修訂的觀點:
  1. 首先,除了我在上面已經提過的「和平主義」相關內容之外,這一條目還欠缺一些重要的內容:如User:如沐西風在GAC時提出的他20世紀1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在德國的生涯,他與科學界的關係(個人覺得目前的「與其他科學家的合作關係」並不完備,如對他相對論相關研究影響深厚的恩斯特·馬赫(可以參見他1913年6月25日致馬赫本人的信以及發表於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1916年第17卷第7期中悼念馬赫的文章)就在文中只是一筆帶過(受到的影響則更未提及)。)以及後世對他的紀念等等。這些都不是不重要的細節
  2. 其次,儘管我目前的工作是以翻譯英文維基條目為主,但我並不能理解對於這個條目的重大修訂為何要與英文維基同步共行。
  3. 再者,雖然目前仍有大量的名垂青史的物理學家的傳記條目亟待完善,但我覺得花時間去完成一個足以成為後來者典範的條目是非常值得的,特別是針對目前的物理學家傳記條目的現狀而言。
--TW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08:29 (UTC)[回覆]
鄙人強烈反對自己重寫不跟英文是不值得的觀點。如果這是不值得,那麼對於愛因斯坦,中文世界已有大量資料深入介紹,讀者完全可以去自己翻閱那些資料,再在中文維基立這個條目是不值得的。甚至可以推斷出——在中文維基百科寫任何文章都是不值得的。--111.4.3.212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6:01 (UTC)[回覆]
(!)意見:是否可補充愛因斯坦宗教觀部份?討論頁上關於其對佛教的觀點好像還蠻有趣的,而且看起來有可靠來源,然現版本未有相關內容。- 和平の新用戶頁(留言)自然條目提升地質滅絕專題2015年11月2日 (一) 07:47 (UTC)[回覆]
(:)回應:那句話的來源貌似仍然存疑,依個人理解至少仍找不到可靠的第一手來源(可以參考en:Talk:Buddhism_and_science#Einstein_and_Buddhism:_a_widely-cited_but_spurious_quotation),有可能是後人附會的(參考1)。--W (Talk) 2015年11月2日 (一) 10:44 (UTC)[回覆]
的確有點麻煩。雖然維基百科主要參考第二三手來源,因此符合收錄準則,但是由於不確定是否以訛傳訛還是先不要好了。- 和平の新用戶頁(留言)自然條目提升地質滅絕專題2015年11月3日 (二) 01:56 (UTC)[回覆]

愛因斯坦的負面評價

我覺得寫一個歷史人物不能都寫好的方面,負面的是不是也該寫進去?像愛因斯坦的女性關係之亂那是史學家早已公認的了。218.164.3.34留言2017年6月6日 (二) 08:37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25日 (二) 20:08 (UTC)[回覆]

編輯請求 2019-08-07

請求已處理——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8月8日 (四) 04:07 (UTC)[回覆]

請在該頁面添加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太太「愛爾莎·愛因斯坦」的連結和相關信息,愛爾莎·愛因斯坦的頁面剛剛建立。--64.107.48.1留言2019年8月7日 (三) 21:36 (UTC)[回覆]

愛因斯坦是保送入學麼?

我在其它網頁有看到:"選擇了一間有名的技術學校—蘇黎世技術學院。參加入學考試,愛因斯坦在科學與數學方面拿到極高的分數,但是其他科則超低分,當然他落榜了。好在有一位韋伯教授欣賞愛因斯坦的天份,願意保送愛因斯坦入學". 但是我在目前的維基條目,確沒有提到愛氏是保送入學的說法,那愛因斯坦是保送入學的麼?--資訊呆呆Talk 2020年3月4日 (三) 02:15 (UTC)[回覆]

這內容不正確,根據Walter Isaacson的著作《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page 25-26,韋伯教授(Heinrich Weber)建議愛因斯坦在他的課堂旁聽,但是愛因斯坦決定到瑞士阿勞的阿勞州立中學讀書。--老陳留言2020年3月7日 (六) 00:37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