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础条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优良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优良级极高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物理学专题 (获评优良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物理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物理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天文专题 (获评优良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天文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天文学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数学专题 (获评优良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数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数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瑞士专题 (获评优良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瑞士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瑞士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优良条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符合标准而获列入优良条目。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如条目不再达标可提出重新评选
同行评审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07年8月30日优良条目评选落选
2015年8月24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15年11月9日同行评审已评审
同行评审 本条目已经由维基百科社群同行评审并已存档,当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条目的资讯。
当前状态:优良条目

Untitled

我认为在一部百科全书中我们节省地应该使用最伟大之类的词汇。爱因斯坦当然很伟大,但波尔,海森堡等等 也非常伟大。至于他们到底谁最伟大,或是否有一个真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不应该由一部百科全书来判定。--Wing 13:02 2003年12月14日 (UTC)

您说得对,这是就中立观点的精神。 --Lorenzarius 05:07 2003年12月15日 (UTC)
但是,现在大家似乎都这样用。220.178.134.233 06:29 2004年4月18日 (UTC)
可将“最”字删去。--218.73.122.48 11:29 2005年7月31日 (UTC)
现在一般写成“最位大的(什么)之一”。--Zjp007hjk 2007年8月31日 (五) 08:34 (UTC)[回复]

小小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并无直接关系,我删了那段“另见”了-- 11:13 2004年11月9日 (UTC)

为什么爱因斯坦照片上的名字要用英文?

不能换成中文吗?无名无形 23:19:58 2005年9月21日 (UTC)

因为他是美国人--百無一用是書生 () 00:30 2005年9月22日 (UTC)
为什么美国人就一定要用英文写名字?同样的情况还有乔治·沃克·布什(与托尼·布莱尔),爱因斯坦的情况跟艾萨克·牛顿相似。为什么英国人的名字倒可以用中文?美国人一定要用英文?更何况爱因斯坦并不是生为美国人,其相对论是在其早年还没有加入美国国籍时建立的。建议都改用中文,因为这里是中文维基。无名无形 01:12:20 2005年9月22日 (UTC)
表格中的名字用人物原名,是这里的惯例--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10 2005年9月22日 (UTC)
这个惯例是否有讨论过呢?以前有没有人反对过?请给个链接,我去看看。否则我认为不怎么合理。无名无形 04:14:39 2005年9月22日 (UTC)

应该这样说:爱因斯坦这一条是依照Wikipedia:专题中关于人物传记的格式所写的,牛顿这一条则非。如果专题有统一规范的话,那应该是要让牛顿条目变成像爱因斯坦的格式。--Theodoranian|虎儿 (talk) 02:50 2005年9月22日 (UTC)

Xiaojeng,为什么我说了你不听呢?请见Wikipedia:专题/传记。--Theodoranian|虎儿 (talk) 05:48 2005年9月22日 (UTC)

为什么要听?你的连接我已经看了,但规矩都是人订的,难道我还不能反对了?无名无形 10:03:29 2005年9月22日 (UTC)
“Einstein”是英文名字,很多英文名字的中文翻译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各不相同。所以以英语标注能够避免“认不准人”的误会。中文维基以中文为重,但不意味着中文百科排斥其他语言,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你当然可以制定、推翻一个维基的规则,但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说服他人的理由。--学习第一|有事找我:P 10:06 2005年9月22日 (UTC)
To Xiaojeng,你说要shizhao给连结,问题是我早就给了连结。我问你为什么不听是指:我已给连结了,为什么你还要求给连结?如果你要改规则,你可以去那个地方发起讨论。--Theodoranian|虎儿 (talk) 10:09 2005年9月22日 (UTC)
我要的连接并不是指你给我的连接,请注意看看我上面写的,要的是如果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的连接,而并不是规定的连接。看来是没有人讨论过,所以我就正式反对一下。大家讨论讨论。我已经在上面你给的连接的讨论中写出了我的意见。无名无形 10:23:42 2005年9月22日 (UTC)

"Albert" 这个字明明只有三个音节为什么要把它译成“阿尔伯特”?简单一点叫 “艾伯特”不成吗? Powermac 22:31 2005年9月27日 (UTC)

约定俗成了。Tevatron 15:17 2005年9月30日 (UTC)
我以前看的书叫艾伯特,明显有不同“约定”。—LungZeno(talk) 2007年7月23日 (一) 07:44 (UTC)[回复]

对其中一段的写作逻辑持有怀疑:1978年被证实的理论,如何被Nazi知道的?(详情请仔细审视此条目)

Einstein 是德文好不好,直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Talk:%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action=submit#一個石頭」。Geistcj(talk) 2012年4月14日 (一) 16:24 (UTC)[回复]

关于“爱因斯坦表示他很欣赏佛教,他曾说道:……”,请指明出处。

爱因斯坦表示他很欣赏佛教,他曾说道:“佛教具有未来世界宗教可能期待的特点:它超越了一个人格化的神,避免了教条和神学,它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植根于对自然和精神世界所有事物的经验,以此为宗教信仰的灵感。”

至少我在英文维基百科条目上没有发现这种说法…… --CCFS 07:52 2006年4月13日 (UTC)


同意楼上,这件事看上去又像是爱因斯坦所说的一种被系统化重复的骗局。有件怪事:条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中没有这一段,但条目<爱因斯坦>中却有这一段,但问题是<爱因斯坦>是被重定向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重定向之后内容为什么会跟原始条目有差别???--Fantadox 07:52 2009年12月2日 (UTC)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人性的一面》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年8月15日 (日) 06:39 (UTC)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爱氏之批判

请大家提供资料。--Whhalbert 02:31 2006年6月18日 (UTC)

避免地域中心

为什么要专门写爱因斯坦与中国、与日本?为什么不写爱因斯坦与美国、与德国、与法国……?典型的地域中心。--Tevatron 05:49 2007年1月23日 (UTC)

神奇的是日文维基也有写“爱因斯坦与日本”这个内容,而且并未受到质疑.....
最主要还是看中国和日本对爱因斯坦的一生占有多少比重。如果不多的话,可以记述在字里行间,而不要弄出目录来。如果几乎不重要的话,就干脆省掉那些内容..... --Hiaeoupyc 13:42 2007年3月14日 (UTC)
不认为写上爱因斯坦与中国就是地域中心. 由于这一段还蛮有参考价值的, 我先还原到页面中, 请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地域中心的问题. Lightest (留言) 2011年5月8日 (日) 01:22 (UTC)[回复]

爱因斯坦与中国

1919年,西方媒体大幅报道爱因斯坦准确预测日蚀结果,中国人亦在此段时间开始注意相对论。从1917年下半年至1923年上半年,《改造》杂志、《少年中国》、《东方杂志》等先后发表爱因斯坦的专论,各报刊登载的论著、译文、报告不下100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爱因斯坦1916年撰写的名作《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由北大教授夏元瑮负责翻译,1921年4月于《改造》杂志发表,翌年以《相对论浅释》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印书馆还刊出“欢迎爱因斯坦博士”的出版广告。[1]

1920年代初,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其中“物之分析”的演说,主要谈论相对论,他在中国多次指“列宁和爱因斯坦是近世最出色的伟人。”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名字在中国家传户晓。

爱因斯坦于1922年曾两次途经上海,停留不足3天。1920年代,他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讲学,出发前曾乘日本船“北野丸”号于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抵达上海;同日,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通知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的大学生在南京路上为爱因斯坦欢呼,此后他在上海“一品香”用膳,到上海“小世界”听昆曲,游览城隍庙、豫园等地。下午6时,中国文化教育界于画家王震家中设宴招待。

1922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乘“榛名丸”号返回欧洲,31日上午11时再次途经上海,1月1日下午3时,应上海犹太青年会及学术研究会邀请,在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讲演相对论,当时有一些中国学者参加。他1月2日 11时他再次乘“榛名丸”号离开。爱因斯坦夫妇于次日凌晨仍乘原船往日本。早期报章报导爱因斯坦访问上海,曾将爱因斯坦翻译为安斯坦

在他的旅行日记中写到:“(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即五四运动)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在劳动著,在呻吟著,并且是顽强的民族,……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著,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日军侵华时,爱因斯坦与罗素等人于1938年1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世界援助中国。当上海抗日运动的领袖“七君子”被捕时,他与美国15名知名人士于1937年3月发出声援电。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周培源发了唁电,《人民日报》发表周培源撰写的悼念文章。

1979年,爱因斯坦百年诞辰,中国亦发行纪念邮票。200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世界发起“物理照亮世界”的光束传递活动。当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出激光信号,透过大洋光缆穿越整个地球,在24小时之后回到美国。中国在4月19日傍晚开始光束传递,在两个小时里,爱因斯坦光束传遍了全国的33个城市,最后分别传到印度和俄罗斯。[2]

爱因斯坦与日本

1922年10月8日爱因斯坦夫妻赴日,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途中,爱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1月17日下午四点,抵达日本神戸港。由日本改造社的山本実彦夫妻、东京帝国大学的长冈半太郎教授、东北帝国大学的石原纯元教授和爱知敬一教授、九州帝国大学的桑木或雄教授等在港口迎接。11月19日在庆应义塾大学的三田大讲堂演讲。11月25日~12月1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教室中央讲堂演讲“光速度不变的原理”。12月8日在名古屋进行一般讲演。12月11日在大阪进行一般讲演。12月13日在神戸进行一般讲演。12月29日下午三点搭乘日本邮船“榛名丸”由门司港启航离日。

爱因斯坦的国籍?

爱因斯坦的国籍变更: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双亲是具有犹太血统的地道德国人,讲德语,爱德国,爱因斯坦的父母的祖先至少已经在德国定居300年。所以爱因斯坦的祖国是德国,乌尔姆是爱因斯坦的故乡。

1895年年满16周岁的爱因斯坦,根据德国法律每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爱因斯坦因为讨厌战争,所以放弃德国国籍,逃过了兵役。

1895年到1901年,爱因斯坦为无国籍人。

1901年,正在瑞士读大学的爱因斯坦加入瑞士籍 。

1901到1914年,爱因斯坦拥有瑞士单个国籍。

1914年,回到德国的爱因斯坦又加入德国籍,并保持瑞士籍。

1914年到1933年,爱因斯坦拥有德国和瑞士双重国籍。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德国和瑞士为这块诺奖归谁发生了争吵,最终德国作为爱因斯坦的祖国还有爱因斯坦此时正在德国当教授的原因,这块诺奖是归在德国名上的。(注:诺贝尔奖属于哪国看此人获奖时的国籍,与后来加入哪国无关)

1933年,纳粹上台,爱因斯坦的德国籍被强行剥夺。爱因斯坦流亡美国。

1933年到1940年,爱因斯坦只拥有瑞士国籍。

1940年,爱因斯坦加入美国籍,并保留瑞士国籍。

1940年到1955年,爱因斯坦拥有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

Zjp007hjk 2007年8月30日 (四) 05:13 (UTC)[回复]


国籍 德国(1879年-96年、1914年-33年) 瑞士(1901年-55年) 美国(1940年-55年)

1897-01年他的国籍是真空?--某人 talk 2007年7月19日 (四) 03:10 (UTC)[回复]

优良条目评选

以下内容由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移至

~移动完毕~

评选结果:1票支持,1票反对,未达到至少6票支持的当选条件。—木木 2007年8月30日 (四) 07:49 (UTC)[回复]

爱因斯坦说过与否

爱因斯坦有没有说过那句话{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的GOOGLEBOOK自己去找 —金☆肃§§ ☧ 2009年11月22日 (日) 22:30 (UTC) 在那里搜寻Buddhism为查无此结果—金☆肃§§ ☧ 2009年11月22日 (日) 22:32 (UTC)[回复]

那本书里面内容德文写。建议在 google.com 找∶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1954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一共有 1030 条
在 google book 里找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也有很多条。
Addth8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5:08 (UTC)[回复]
至少确定不在该书,就算原文德文翻译成英文也是用Buddhism翻的,若是说过,出处就烦请补足了—金☧肃≽◕≼§§ 2010年10月23日 (六) 04:40 (UTC)[回复]

不代表维基百科认同此名称的正确性

这还用讨论吗?正确中文名称根本不会存在。Ianbu (留言) 2011年10月11日 (二) 08:11 (UTC)[回复]


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是真的自然死亡吗?

讨论:“爱因斯坦与中国”部分应不应该保留?

Dear Riskchard,

我是受了以下讨论的启发(在爱因斯坦条目的讨论页),才充实了“爱因斯坦与中国”部分。看来这个问题以前就争论过,最后的结果是保留。我的意见也是保留。

我对你的决定有异议,但我目前选择不争论,不还原。请问维基是否可以投票决定这个问题?Please advise. Thanks,

玄明子@讨论 2013年3月16日 (六) 13:11 (UTC)[回复]

其实我也认为“为什么不写爱因斯坦与美国、与德国、与法国……”?我认为要分辨是否地域中心主义,就要留意那些内容的焦点是该地区还是条目的本体。如爱因斯坦与中国与爱因斯坦本人其实没有关系,加入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是地域中心主义。事实上,“爱因斯坦与美国”就更有充实的价值,因为爱因斯坦向罗斯福建议制原子弹,被麦卡锡调查是否有共产主义背景等事件与爱因斯坦有直接关系,不过1932至1955年: 美国普林斯顿的岁月已有相关内容。因此,在条目中不宜保留“爱因斯坦与中国”。--Risk留言 2013年3月16日 (六) 13:47 (UTC)[回复]


不然。
第一,“爱因斯坦”一条中,通篇都是爱因斯坦与美国和德国的关系:其生活和活动。您想要这一部分的话,应该已经充分满足。这不是地域中心,而是尊重事实。如果像阁下这样机械性理解“区域性”原则,所有传记条目均是地域中心。
第二,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对爱因斯坦也许没有影响,但是却是独特的一种现象。不能因为这种事物独特于某个地域,就说它是地域中心主义。比如,中国象棋是区域性游戏,但是“中国象棋”条目肯定不是地域中心主义条目。
第三,对于一个人的传记,记载其生平要中立、客观、全面。如果爱因斯坦的中文传记里包括他在中国受到的批判,为什么维基百科中的爱因斯坦传记不能包括这一部分?参见胡大年:《爱因斯坦在中国》。这本书已经在中国大陆出版。
所以,我认为您提出的删除理由不充分。
玄明子@讨论 2013年3月16日 (六) 14:13 (UTC)[回复]

(:)回应写爱因斯坦与美国和德国的关系是因为这些事件与爱因斯坦有直接关系,故此不是地域中心。地域中心是指“以自己所在的地区为中心”,正所谓旁观者清,试着把自己的身份抽离,若中文条目出现“爱因斯坦与日本”,你又会认为可保留吗?你看到《爱因斯坦在中国》一书在中国大陆,而加入这些内容已是地域中心。 其次,传记应包含有助读者认识人物的内容,“爱因斯坦与中国”对此没有帮助。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认为那是“独特的一种现象”就是地域中心。 还有,日文维基没任何参考价值。(日文条目出名不重视可供查证) --Risk留言 2013年3月16日 (六) 14:41 (UTC)[回复]


(:)回应回应写爱因斯坦与美国和德国的关系是因为这些事件与爱因斯坦有直接关系,故此不是地域中心。地域中心是指“以自己所在的地区为中心”,正所谓旁观者清,试着把自己的身份抽离,若中文条目出现“爱因斯坦与日本”,你又会认为可保留吗?你看到《爱因斯坦在中国》一书在中国大陆,而加入这些内容已是地域中心。 其次,传记应包含有助读者认识人物的内容,“爱因斯坦与中国”对此没有帮助。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认为那是“独特的一种现象”就是地域中心。 还有,日文维基没任何参考价值。(日文条目出名不重视可供查证) --Risk留言 2013年3月16日 (六) 14:41 (UTC) (:)回应
虽然您的“爱因斯坦与日本”建议跟我们讨论的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乐于见到该条目中出现“爱因斯坦与any country”,包括日本在内。我觉得这样只会丰富该条目。毕竟wiki是百科全书,如果真能做到“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好事。我认为加入中国的内容对于中文读者有意义。虽然不能直接帮助读者理解传记主人,但却可以对其历史和影响有更清楚地了解。鉴于您的答复不能完全令我满意,我准备撤销您的删除,直至higher authority or consensus of editors tell me otherwise。I will stand my ground. 谢谢,
玄明子@讨论 2013年3月16日 (六) 15:48 (UTC)
(:)回应简单搜索一下中文维基,得到以下结果:
请问:这些大多都是传记类条目。它们是不是都违反了您的“地域中心原则”了呢?难道是其他维基人全错了?玄明子@讨论 2013年3月16日 (六) 17:09 (UTC)[回复]

要知道使用中文维基百科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有“在中国/台湾的出版”,那香港、澳门、新加坡又怎样?以“作品”取代“在XX的出版”不就解决问题?”在中国的影响“及“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section我已解释过,视乎那些内容的焦点是该地区还是条目的本体。

例如,“老舍经由阅读狄更斯的作品体会到不必在意中国小说文体的拘束”,那难道狄更斯的作品对英国文学没有影响?美国、日本的又如何?“1942年梅益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英文版翻译成中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止一个语言版本,是不是每个地区都要写“在XX的影响”“19YY年ZZ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英文版翻译成UU”?“孙中山据此(罗伯特议事规则)编写了《民权初步》一书。”只须在《民权初步》中提及,谁知道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世上影响了几多部作品?若内容焦点是某地区,那就没有保留价值。

“访问中国大陆”方面,由于与人物有直接关系,焦点是条目的本体,应保留。你不妨将这段讨论放到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条目探讨,以得到其他维基人的意见。--Risk留言 2013年3月17日 (日) 01:40 (UTC)[回复]


(:)回应Dear Riskchard,
(1)您似乎没有仔细看我的原文。我举出“在中国/台湾的出版”、“在中国的影响”的例子,是想说明那些条目违反了您所理解的“地域中心”原则。但它们为什么在中文维基存在,并没有引发争议?“地域中心”原则不应当选择性的适用于某一个条目,而是应该用于所有条目。如果您想要贯彻“地域中心”原则,请始终如一的贯彻,把那些也一起删除掉。
(2)您认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section...视乎那些内容的焦点是该地区还是条目的本体"。请您指出某一文学家的文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和某一科学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某一文学家的文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其条目本体的话,为什么某一科学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为什么不可以是条目本体?更可况这个科学家和他的思想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1949年后的批判。好像还没有任何一个文学家引起这样的反响吧?
(3)您认为,某些人访问中国大陆,属于“与人物有直接关系,焦点是条目的本体,应保留”。请指出,大江健三郎访问中国,和爱因斯坦访问中国,有什么不同?二者访问中国都是一个小插曲而已,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巨大的转变(人或思想)。为什么在您看来大江健三郎访华就是“条目的本体,应保留”?
(4)再以陈日君为例子。陈日君主教为香港香港主教,其职责是主牧香港教民。教廷没有任命他向中国大陆传教,,更没有派他做教廷与中共的联系人。因此,陈日君主教访问大陆与其职责无关。甚至其访问都是私人性质的访问,同爱因斯坦的访问一样,属于小插曲。为什么您认为他访华“有直接关系,焦点是条目的本体”?
(5)您没有解释为什么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条目中有“泰戈尔与中国”,T·S·艾略特中有“艾略特与中国”存在。既然它们存在,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中国”不能存在?请您指出泰戈尔、艾略特和爱因斯坦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区别对待?
需要指出的是,上次我列出的条目,仅是沧海一粟,只花了五分钟时间。如果我想的话,应该可以找到更多。这样条目的存在,说明a)某一个section是否是您所认为的“主体”存在极大主观性;b)大多数编辑对“地域中心”原则的理解是比较寛容的。
如果可能,烦请您逐条回答我的问题。谢谢,

玄明子@讨论 2013年3月17日 (日) 17:32 (UTC)[回复]

欣赏你对讨论的认真,作为新人来说实在难得,我就不妨逐条回答你的问题。

(1)存在不代表合理,例如最近我发现香港交易所买卖基金分类内的条目基本上全部都不符合通用关注度指引,在我发现前全部都没有关注度模版。英文维基也只是以例表例出。同样,在英文维基,你也不会在传记里看到XXX in China 、YYY in USA。存在并没有引发争议不代表就是正确,我也将会始终如一的贯彻,把那些也一起删除掉。
(2)你说“为什么某一科学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为什么不可以是条目本体?”,不就是在内容上犯了地域中心主义?爱因斯坦条目的本体怎会不是爱因斯坦?“他的思想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爱因斯坦有何关系?爱因斯坦的理论在世界上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中国的反响凭什么成为爱因斯坦传记的独立一部份?
(3)所谓“爱因斯坦访问中国”不就是赴日讲学及返回欧洲时途经,“访华”的水份也太多吧?即然爱因斯坦是赴日讲学,按你的标准是否又要写一段“爱因斯坦赴日讲学和在日本的影响”?爱因斯坦在中国的经历可以是他生平的一部份,但绝对不适合独立成为一段,而且也要留意比重问题。相比之下,大江健三郎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不是同一层次吧?(不过比重也不合理)
(4)若你了解中梵关系,应该不会有这疑问吧?
(5)将处理。

内容是否是“主体”不存在主观性。只须看看内容是否与人物有直接关系,及是否只局限于地区。--Risk留言 2013年3月18日 (一) 12:32 (UTC)[回复]


(:)回应Dear Riskchard,
我认为您的囘覆有太多可商榷之处。本待一一驳斥,怎奈人生苦短,加之我来维基的本意是来建设,所以不准备继续辩论下去。我想我的观点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您所谓“地域中心”难以界定,个人理解偏差很大,主观性太强,根本无法执行。这样的法就是恶法。客观上,执行起来,难免给人以厚此薄彼、挂一漏万和强加于人的印象。恕不再就此事回应。您删吧,我建设去也,玄明子@讨论 2013年3月18日 (一) 17:34 (UTC)[回复]
(!)意见:应该保留。
1、只要他的确曾经在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影响的形成可以是直接与人接触形成,也可以是一种意识形而上的影响。虽然人物传记中提出过地域中心主义问题,但是单就本条目而言,的确在地域中心的界定上有模糊性,玄明子的质疑有相当合理性。人物在中国的影响如果是科技方面的,或许不会受质疑,但是偏偏影响是很怪异的。各人的感觉就可能不同。但是这种感觉就是主观性强一些。无论如何,爱因斯坦这个人受到了批判而且是一个国家的批判,不是某一个人的批判,难道不应该写在传记中吗?不写出来,我认为就是不完整的。而中文维基,写清楚他与中国人的一段纠葛,更是必要的。
2、Risk的是自己的标准,既然已经存在的很多条目也被君视为有此问题却并未被删除,那是不是可以视为是一种具体情况的共识?这种存在是值得借鉴的。当然,我的看法与两位都有点差异,如果认为爱因斯坦路经中国部分不应该算是影响而细列出,我是持赞成倾向,或许可以简写几句带过。
3、归结起来,爱因斯坦在中国受到的批判部分,也就是这部分影响是应该保留的,历史不能抹杀。如果玄明子放弃就此再做编辑,是否可请Risk自己来编写?还有一种方案,这个条目上的模板提示充实修改后,可以作为特色条目推荐。不清楚是否中间加入别人的编辑能影响提选,如果是,那么建议玄明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结合Risk的建议修改一下。鼓励新人大胆创建是我的理念,不妨大胆尝试。在提选特色时,看看其他用户对你的编辑持什么意见。--维基准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19日 (二) 13:02 (UTC)[回复]

(:)回应

“中文维基,写清楚他与中国人的一段纠葛,更是必要的”是不是地域中心主义?爱因斯坦的确受到了批判,但是否值得独立成为人物传记一部份?除非中国的批判直接与爱因斯坦本人有关连(如路经中国时险被暗杀),否则独立成段是不合理。
存在不代表合理,不可以视为是共识。简写几句可能是折衷方案,但若你留意到无论是当前中文维基或是英文优良条目的爱因斯坦,就会发觉内容都是以爱因斯坦为中心,最多也只是"In popular culture"一部份不算是,但内容也有代表性。敢问爱因斯坦在中国受到的批判部分对读者了解爱因斯坦这个人有何帮助?还是让读者更了解文革?--Risk留言 2013年3月19日 (二) 13:22 (UTC)[回复]
(:)回应:正如您所说,英文维基未必完善,那么爱因斯坦在中国的那一段影响,是否用英文媒体的报道可依据呢?维基在编辑条目时,受到编辑者所掌握信息的限制,也受到证据链的制约。爱因斯坦对中国的一段时期影响很大,但是对中国之外的没那样的影响,是不是中文维基编写进去就属于地域呢?我觉得正说明合理运用原则的伸缩尺度。比如,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直觉就能想到它不会把中国那部分写重,而日本人写泰戈尔,如果泰戈尔曾经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那自然会写进去,对中国则可能忽略不提或者少提。这如果都用阁下那样的硬性尺度衡量,那么人物是不完整的。综合看,对多国有影响的部分,那些国家都写到了,从未来研究角度看,史料就是完整的。这也符合维基百科的特点。这大概就像中国菜,到了美国,与到了泰国,同样的中国菜也变得本地化一些了,因为受众的需要。当然,我的类比不是很贴切,就是一个意思吧。原则是一个基准,但是一刀切的原则显然不能适应现实。没违反原则的有机结合,似乎是处理问题的常见规律。这就是您也感到,对您认为的不合理存在力不从心的原因,是您对原则的具体实施尺度可能需要更多的调整,未必都是别人的问题。--维基准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19日 (二) 14:49 (UTC)[回复]
(:)回应我没说英文维基未必完善。您能否回答“爱因斯坦在中国受到的批判部分对读者了解爱因斯坦这个人有何帮助”?若你的答案是不能(的确是不能),那就没有“人物是不完整”的问题。爱因斯坦在中国的游历可以在条目用一两句交代。“爱因斯坦在中国受到的批判部分”写在有关文革的条目就够了--Risk留言 2013年3月19日 (二) 15:21 (UTC)[回复]
(:)回应:读者会了解到,从中国政治看,爱因斯坦的学术是反动的,他的学说为追随他的中国人带来灾难。爱因斯坦如果在中国,将死路一条。对爱因斯坦而言,这是生命的威胁,学术界的困惑。一个外国科学家给中国最高层政治造成如此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并非今天完全消除,那一带人还活着。这当然应该与爱因斯坦生平分不开。而文革是中国的事情,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作为条目,单独拿出爱因斯坦,比这里更不合适。如果是专门的中国学术界文革经历,当然这是设想,那要点在于中国人,而非爱因斯坦。何况一件事情的被提及,不是说这个条目提到了,那个就不能提。提到的时候用词的偏重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想,尽管您的理念不错,但是对于这一条而言,有必要写出来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影响,包括学术与政治上的。其实在这里提到的影响相对而言只不过是个概要,让人清楚基本事实而已。通篇看并不会凸显地域中心。--维基准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21日 (四) 02:55 (UTC)[回复]
(:)回应:似乎您未回答一些基本问题。1.“爱因斯坦在中国受到的批判”部分对读者了解爱因斯坦这个人有何帮助?让读者了解爱因斯坦的哪一方面? 2.爱因斯坦的影响如此巨大,在中国的影响有何代表性(还要是政治方面),以致要独立成段,占一个不小的份量?爱因斯坦不同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份,从批孔到近代的推孔也直接影响到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意义,也有代表性,故应列出“批林批孔运动”等内容,而爱因斯坦的情况并非如此。--Risk留言 2013年3月21日 (四) 03:15 (UTC)[回复]
(:)回应:你的焦点在于【爱因斯坦这个人有何帮助?让读者了解爱因斯坦的哪一方面? 】1、首先您的界定比较狭窄,不在这个具体的框内就不行。其次,我了解了一个不相干的外国人竟然在中国政治领域扮演过一个角色,这个角色犹如千年前的孔子被搬到现实中一样。相对论为什么会变成政治对象?等等,这是他这个人的作用吧?2、文化科学无国界,千年前的孔子还不是中共国的人,你说他被批判有代表性,现代的中共国,在科学领域向反动宣战,爱因斯坦是不是代表性?当然是。他是反动学科的代表,反动在哪里,都写了。3、抛开对中国影响这个角度不谈,就是从爱因斯坦一生毁誉部分看,他曾经遭受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批判,这个问题还不够大,不该提吗?所以,爱因斯坦受批判本身,是应该让人了解的。4、至于是以对中国的影响展示出来,还是从他个人在后世的争议角度写出来,那就是尽量考虑方针的共识,不引起歧义吧。5、这个我们单纯理论上说也可能不是很清楚,或许有时间应该先整理好准备显示在页面的这部分文字,具体再看再议。不过为了这一段文字花费这么长时间,实在是匪夷所思。所以我想目前的争议只能结束。后来者可以看到这部分。未来不管谁有时间补充出来这部分内容,那就去改善,而非删除。--维基准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21日 (四) 06:56 (UTC)[回复]
(:)回应:1.一篇人物传记本来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人物,你“了解了一个不相干的外国人竟然在中国政治领域扮演过一个角色”,“相对论变成政治对象”,那不就是让读者更了解中国政治及文革时期的荒谬? 2.“中共在科学领域的政治批判”中,爱因斯坦是代表性,但不是在爱因斯坦的影响中,中共的政治批判是代表性,这是谁是主体的问题。“中共对爱因斯坦的政治批判”的部份除非能影响爱因斯坦本人,或在他的一生毁誉中有确实影响,才能列出。受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批判,不代表影响爱因斯坦的一生毁誉,而这对于爱因斯坦丰富的人生,这又算甚么?(爱因斯坦被邀请做以色列总统还未写出呢!)--Risk留言 2013年3月21日 (四) 10:50 (UTC)[回复]
(:)回应:我认为矛盾事件的出现涉及双方缺一不可,不能因为矛没戳破盾,矛就没有了。没伤害到是另一回事,人物都已经不在了也不能反响。同样,对孔子也不能说伤害到了,孔子在世界上照样风光,在当下也是,当且仅当那个时期被毁誉。纵向与横向的文化现象,恰恰是非中心地域的考量。看来阁下跟我真是一样,一件事情如果想不通就要进行到底了。我先告饶了,阁下如果还坚持自己的见解,可以保留,我也是很难接受你的看法。似乎没多少人来加盟,我觉得应该听取众议,即使众议未必每次都准,毕竟可视为读者的喜好倾向,作为服务的参考。--维基准天使Gretchen留言2013年3月22日 (五) 03:39 (UTC)[回复]

优良条目评选(第二次)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物理学家,提名人:老陈留言2015年8月17日 (一) 06:11 (UTC)[回复]

投票期:2015年8月17日 (一) 06:11 (UTC) 至 2015年8月24日 (一) 06:11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这条目在两年半前由Xuanmingzi翻译自英文维基优良版本,近期我又加以更新与扩充,现希望申请成为中文维基的优良条目,诚请大家批评指教,贡献宝贵意见,谢谢!—老陈留言2015年8月17日 (一) 06:11 (UTC)[回复]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爱因斯坦与中国地域中心,且无足够来源支持。“该年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来源请求]”“1917年,爱因斯坦在《论辐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开创了激光学术领域。[来源请求]”“划时代的论文,从来没有人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对于现代物理给出这么多重大贡献NPOV”“最初,光量子假说遭到物理学者强烈质疑,其中包括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尔斯·玻尔。后来,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光电效应的方程式,阿瑟·康普顿做康普顿散射实验展示在某种情况下光会表现出粒子性。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说才被广为接受。[来源请求]”“在临界点附近,照射于介质的光束会被介质强烈散射,这现象称为临界乳光。波兰物理学者马里安·斯茅鲁樵斯基于1908年首先表明,临界乳光的机制为介质密度涨落,他并没有给出相关的方程式[来源请求]。两年后,爱因斯坦应用统计力学严格论述介质的分子结构所形成的密度涨落,从而推导出相关的方程式,并且用这方程式给出另一种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最有意思的是,他发现了为什么天空的颜色是蓝色这问题可以用临界乳光的机制来解释(看得懂但读不通)。”“在现代天文物理学里,广义相对论是重要工具;当今,若要在天文物理学有所发展,必需先融会贯通广义相对论[原创研究?]”“如同约翰·惠勒所说,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弯曲的空间告诉物质怎样移动。[来源请求]”只大致翻到“主要科学成就”。--7留言2015年8月17日 (一) 06:35 (UTC)[回复]
(:)回应,谢谢关注!--老陈留言2015年8月18日 (二) 06:36 (UTC)[回复]
1. “爱因斯坦奇迹年”: Einstein's Miraculous Year:Five Papers That Changed the Face of Physics
2. 雷射学术领域:The mystical part of a laser ... the stimulated emission phenomenon ... was predicted by Einstein
3. 划时代的论文:Never before and never since has a single person enriched science by so much in such a short time as Einstein did in this annus mirabilis
4. 光量子假说:(Bohr)...along with essentially all other physicists, still rejected einstein's compact photon.The Compton effect soon provided a further, brilliant confirmation of the light-quantum hypothesis.Einstein's theory of light quanta ... was not accepted until fifteen years later after an experiment by Millikan.
5. 临界乳光:In 1908, Smoluchowski published a paper on ... explanation of critical opalescence ... but he did not derive a quantitative formula ...
6. “最有意思的是,天空的颜色是蓝色这问题可以用临界乳光的机制来解释”:The phenomena of critical opalescence and the blue color of the sky ... are both due to density fluctuations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修饰为“更有意思的是,这临界乳光的机制可以解释天空呈蓝色的现象。”这样应该比较易读。
7. “当今,若要在天文物理学有所发展,必需先融会贯通广义相对论”:这一般性的语句,我觉得可以修饰为 “若要在现代天文物理学有所发展,应先融会贯通广义相对论。”假若不学会广义相对论,恐怕只能沦落到研究边缘天文物理学的地步了!不知您思考如何?
8. “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空间告诉物质怎样移动”:Matter tells spacetime how to curve; spacetime tells matter how to move
(:)回应@如沐西风谢谢关注!--老陈留言2015年8月18日 (二) 21:10 (UTC)[回复]
1. 我也觉得可以将“爱因斯坦与中国”这段落搬移建立一个新条目。爱因斯坦只到访上海不足三日,中国并没有给予爱因斯坦甚么实质与显著的影响。在学术方面,爱因斯坦对于中国的影响只是全体物理学者所贡献出的一部分。
2. 划时代的论文,从来没有人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对于现代物理给出这么多重大贡献”:请6+做点功课。
3. 很多段落没有注脚:此条目总共有115个参考文献,连重复的一并算在内共有约165个参考文献,我觉得这应该是足足有馀了。我在编译此条目时,力求每一个章节都有至少一个注脚,如果哪一个段落没有注脚,那它应该是与同章节内的其它段落共享同样的注脚。假若您质疑任何一句话的可靠来源,请立刻提出,不要犹豫。我保证给您详细来源,否则,必定删除这句话。
(:)回应,谢谢建议,已更换引言的图片。--老陈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02:43 (UTC)[回复]
(:)回应,在爱因斯坦亲笔撰写的私人书信里,透露出很多他内心的感情世界。我觉得,读者不只想要知道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也很想知道,在那动荡的时代,爱因斯坦怎样经营他的家庭生活。若果有多馀时间,这章节很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扩充。--老陈留言2015年8月19日 (三) 22:39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充实,表达流畅。[--1=0欢迎参与WP:模仿专题 2015年8月20日 (四) 02:14 (UTC)[回复]
  • 所提问题已有改善,特此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4Li 2015年8月20日 (四) 02:19 (UTC)[回复]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爱因斯坦奇迹年应该叫论文奇迹年(Annus Mirabilis papers)。--Fxqf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09:16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抵消某张无理的反对票。“Annus”是“年”,“Mirabilis”是奇迹。原文:That same year, which has been called Einstein's annus mirabilis (miracle year), he published four groundbreaking papers,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Brownian motion, special relativity, and the equivalence of mass and energy, which were to bring him to the notice of the academic world.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对中文维基编辑的平均英文水平大感失望。--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09:21 (UTC)[回复]
    • 抱歉还是没有读完条目。“人文墨宝”一节建议拿掉,或者改为爱因斯坦书信之类的小标题放到某一章下面。“人文墨宝”貌似是指书法作品,说字写得有观赏性?那爱因斯坦的德文或英文信件恐怕不能称为“墨宝”。“生平”一章,“母亲宝琳·柯克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是很有造诣的钢琴家”恐怕有问题,此句感觉宝琳·柯克钢琴水平高超、达到职业水准。而从此句所附的来源来看,称宝琳·柯克为“很有造诣的钢琴家”并不合适。--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14:07 (UTC)[回复]
(:)回应,谢谢建议!--老陈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22:15 (UTC)[回复]
“母亲宝琳·柯克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是很有造诣的钢琴家”:His mother, an accomplished pianistPauline Einstein was ... a splendid pianistPauline was a talented pianist谢谢谷哥搜索引擎,找到了三个可信度较高的来源。在这里,我把“pianist”翻译为“钢琴家”,至于著名度是否很高,我没有查证,为了避免争议,我想改为“母亲宝琳·柯克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演奏钢琴造诣深厚。”不知您觉得如何?
既然有来源,那就这样吧,还好。--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23 (UTC)[回复]
(:)回应@如沐西风Fxqf谢谢批评指教!这条目记述的是爱因斯坦的生平,如果标题为“爱因斯坦书信”,我觉得有些重复。这章节的英文标题是“non-scientific legacy”,从字面翻译是“非科学遗产”,稍微加以修饰,我觉得可以翻译为“人文遗墨”。不知您们意见如何?--老陈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5:35 (UTC)[回复]
为什么一定要加“人文”呢…如果查看2007年获评英文GA的版本,那一章的标题是Legacy。我觉得或者译为“私人书信”。我甚至觉得这一章可以没有。给妻女的家信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是爱因斯坦谈音乐谈文学之类的叫个“人文遗墨”我没什么意见…--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23 (UTC)[回复]
我还在参照英文版和德文版逐段核对。德文学得不好,恐怕不能很快看完。“年才16岁,他发表了有生以来第一篇理论物理论文”恐怕有问题,英文版没有提到发表,德文版干脆说此文从未在科学期刊上发表(Die Arbeit wurde jedoch nie als wissenschaftlicher Beitrag in einer Zeitschrift veröffentlicht)。中文版所附的三个参考资料,John Stachel和Jagdish英文版也有,唯独多了一个Isaacson, Walter。难道Isaacson, Walter的书说这篇文章发表了?那么发表在哪种期刊上呢?--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23 (UTC)[回复]
“他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因此深受影响”,误译,“which influenced his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outlook.”,“科学和哲学”与“科学哲学”不是一码事。--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37 (UTC)[回复]
“由于这篇论文的基本猜测并不正确,其对于日后物理学的发展并没有给出任何实质贡献”其实没有来源,此句后面附的参考资料是“Einstein, Albert, Folgerungen aus den Capillaritätserscheinungen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Phenomena of Capillarity] (PDF), 写于Zurich, Switzerland, Annalen der Physik (Hoboken, NJ)”,即爱因斯坦的论文原文。爱因斯坦的论文原文并不能说明“基本猜测并不正确”、“没有给出任何实质贡献”。--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55 (UTC)[回复]
另外,这一段突然提到“1905年,他完成苏黎世大学博士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指导教授是实验物理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克莱纳”,而前文似乎并未提到爱因斯坦如何联系到了导师,何时开始读博士。仅就上下文来看,反倒像是爱因斯坦一直在专利局上班,后来写了篇论文给了Kleiner,稀里糊涂就搞到了文凭。从Google Books上看到一本书《Einstein in Context》似乎对这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不少描述--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6:55 (UTC)[回复]
还是没有看完。个人不太喜欢英文维基现有版本,2007版还稍好一些。英文维基现有版本内容偏松散。由于章节调整,前面的传记部分并不完整,相当多的内容放到了“Scientific career”里面,因而前面的“Biography”并不是一部连贯的传记。从内容的完整度、深度上来说,我觉得2007版和现有英文版都达不到优良条目的水平。比方说,爱因斯坦奇迹年的论文如何逐渐得到认可,他的名声如何逐步上升,学界对相对论的不屑、质疑如何逐步成为认可。二十年代他做了什么,现有英文版本几乎什么都没说,只说1921-1922出了一次国,1921、1925年获了奖。我觉得这么处理很过分。我的建议是,“生平”部分写成完整的爱因斯坦传记,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每一段时期他都干了些什么。关于科学上的成就,“生平”一章可以不关注物理学的细节,到“主要科学成就”再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解。这样前一部分的传记可以变得完整,又不与后面的章节重复。例如狭义相对论,“生平”部分可以介绍他如何提出了它,当时的人们如何反应,这件事如何影响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轨迹。到“主要科学成就”一章,再从物理学的角度介绍狭义相对论的两大假设、推论、应用、在物理学中的地位等等内容。英文版内容不足,不够好(德文版也是松松垮垮的),所以要把这个条目弄好恐怕不能全靠翻译,需要有心的编者去查阅很多资料来丰富内容--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8月21日 (五) 07:16 (UTC)[回复]
(:)回应,谢谢您的评论!--老陈留言2015年8月22日 (六) 06:02 (UTC)[回复]
  • “私人书信”:勉强(+)赞成
  • “年才16岁,他发表了有生以来第一篇理论物理论文”:这篇论文他送给了他的叔伯。改为“他撰写了有生以来第一篇理论物理论文”
  • “他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因此深受影响”:正文来自Isaacson书,“It was from reading these authors that the young patent examiner began to delvelop his own philosophy of science”,英文维基的这句话有差,需要修改。
  • “由于这篇论文的基本猜测并不正确,……没有给出任何实质贡献”:“The paper... contributed nothing o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ts basic conjecture was wrong, ...
  • 《Einstein in Context》:这本书里面有些关于爱因斯坦攻读博士时期的资料,我觉得可以补足现有条目在这方面的缺乏。
  • 英文维基现有版本:我大致赞同您的意见。我也觉得英文维基现有版本差强人意。我个人也抓到并修改了一些错误,其中有些非常明显,又有些相当隐晦。希望英文维基能有人出来大力提升物理条目,就如同气象条目一般。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巨人。由于他在物理学里多个领域的重大成就,在政治、宗教、社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把这些全部写出来,恐怕会篇幅过于庞大,因此,在某些地方,只能简略地几笔带过,然后另建新条目详细表述。怎样能够写得恰到好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有待大家共同努力达成的艺术。
10支持,2反对,入选。--183.30.255.252留言2015年8月24日 (一) 06:51 (UTC)[回复]

同行评审

评审期︰2015年10月10日 (六) 14:25 (UTC) 至 2015年11月9日 (一) 14:25 (UTC)

在这一条目的GAC中,诸位维基同仁对其提出不少的改进意见,现为这一条目的质素能进一步提升,特发起此次同行评审。以下是个人目前所想提的几点改进建议:

  1. 主要科学成就中奇迹年论文一节。1905年(奇迹年)虽然是其学术生涯最为重要的年份之一,这些论文也是其最为人们熟知的成就之一,但个人觉得可以移入生平章节中。
  2. 对于其科学成就个人觉得可以进行整合叙述。其一生学术成就虽然覆盖面非常广,但个人觉得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相对论及其在宇宙学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后来推广至统一场论的尝试,量子力学发展相关以及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在其本人看来是贯彻一致的,因而个人觉得可以进行统合叙述。(可以参见其1948年发表的《相对性:相对论的本质》一文,这个文章可以在他的《晚年集》(Out of My Later Years)中查到)。而对量子力学发展相关的科学工作可能较为复杂,包括对其做的基础工作(光电效应)、基于量子论做的重要科学工作(爱因斯坦模型、BE统计以及受激辐射理论等)以及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质疑等等,可以对其每一方面进行简略描述,然后单开条目进行详细叙述。分子运动论也是其重要研究领域,尽管成就看起来可能未必有前两个方面那样重要。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有关分子运动论的,而他的奇迹年论文中有关布朗运动的那篇也可以视为原子理论一锤定音之文。而对于其他方面成就个人觉得应该是可以进行简略叙述。
  3. 应在“社会活动”一节中补充其反战主义一节。其反战主义行动自一战时期即已开始(可以参见其1914年10月签署的《告欧洲人书》以及1917年4月29日致贝索的信);并在战间期也参与国联相关的和平主义活动,虽然对于国联部分作为不甚满意(见1923年12月25日致居里夫人的信);而在战后也积极参与反战活动(见1955年3月2日致玻尔的信)(以上列举来源仅为部分例子)。和平主义是其一生所持重要观点之一,但在目前条目中还未能进行充分的展示。个人觉得应该进行补充。

TW留言2015年10月10日 (六) 15:05 (UTC)[回复]

(:)回应,谢谢关注,这条目的确有改善的空间。对于您的宝贵建议,以下是我的想法:
  1. 在生平章节中,也有提到奇迹年。如果您觉得不够充实,可以加以扩充,例如,您可以稍微提一下奇迹年对于爱因斯坦一生的影响。但是,在学术贡献章节里,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奇迹年论文,是不能缺少的内容。
  2. 基本上,这章节的内容是按照英文维基版本翻译而成,如果您要按照您自己的格式加以修改,可能要用很多工夫,我觉得不值得,更多时间可以用在编译其它重要物理学者。爱因斯坦条目的英文维基版本已经获得优良等级,我觉得品质相当高。对本条目做大幅度修改最好能够与英文维基版本同步共行。
  3. 赞同补充爱因斯坦的和平主义。--老陈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23:02 (UTC)[回复]
--老陈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06:16 (UTC)[回复]
(:)回应,感谢您的回应。但我并不能同意您觉得这个条目不值得进行大幅修订的观点:
  1. 首先,除了我在上面已经提过的“和平主义”相关内容之外,这一条目还欠缺一些重要的内容:如User:如沐西风在GAC时提出的他20世纪1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在德国的生涯,他与科学界的关系(个人觉得目前的“与其他科学家的合作关系”并不完备,如对他相对论相关研究影响深厚的恩斯特·马赫(可以参见他1913年6月25日致马赫本人的信以及发表于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1916年第17卷第7期中悼念马赫的文章)就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受到的影响则更未提及)。)以及后世对他的纪念等等。这些都不是不重要的细节
  2. 其次,尽管我目前的工作是以翻译英文维基条目为主,但我并不能理解对于这个条目的重大修订为何要与英文维基同步共行。
  3. 再者,虽然目前仍有大量的名垂青史的物理学家的传记条目亟待完善,但我觉得花时间去完成一个足以成为后来者典范的条目是非常值得的,特别是针对目前的物理学家传记条目的现状而言。
--TW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08:29 (UTC)[回复]
鄙人强烈反对自己重写不跟英文是不值得的观点。如果这是不值得,那么对于爱因斯坦,中文世界已有大量资料深入介绍,读者完全可以去自己翻阅那些资料,再在中文维基立这个条目是不值得的。甚至可以推断出——在中文维基百科写任何文章都是不值得的。--111.4.3.212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6:01 (UTC)[回复]
(!)意见:是否可补充爱因斯坦宗教观部份?讨论页上关于其对佛教的观点好像还蛮有趣的,而且看起来有可靠来源,然现版本未有相关内容。- 和平の新用户页(留言)自然条目提升地质灭绝专题2015年11月2日 (一) 07:47 (UTC)[回复]
(:)回应:那句话的来源貌似仍然存疑,依个人理解至少仍找不到可靠的第一手来源(可以参考en:Talk:Buddhism_and_science#Einstein_and_Buddhism:_a_widely-cited_but_spurious_quotation),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参考1)。--W (Talk) 2015年11月2日 (一) 10:44 (UTC)[回复]
的确有点麻烦。虽然维基百科主要参考第二三手来源,因此符合收录准则,但是由于不确定是否以讹传讹还是先不要好了。- 和平の新用户页(留言)自然条目提升地质灭绝专题2015年11月3日 (二) 01:56 (UTC)[回复]

爱因斯坦的负面评价

我觉得写一个历史人物不能都写好的方面,负面的是不是也该写进去?像爱因斯坦的女性关系之乱那是史学家早已公认的了。218.164.3.34留言2017年6月6日 (二) 08:3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7月25日 (二) 20:08 (UTC)[回复]

编辑请求 2019-08-07

请求已处理—— Eric Liu留言留名学生会 2019年8月8日 (四) 04:07 (UTC)[回复]

请在该页面添加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太太“爱尔莎·爱因斯坦”的链接和相关信息,爱尔莎·爱因斯坦的页面刚刚建立。--64.107.48.1留言2019年8月7日 (三) 21:36 (UTC)[回复]

爱因斯坦是保送入学么?

我在其它网页有看到:"选择了一间有名的技术学校—苏黎世技术学院。参加入学考试,爱因斯坦在科学与数学方面拿到极高的分数,但是其他科则超低分,当然他落榜了。好在有一位韦伯教授欣赏爱因斯坦的天份,愿意保送爱因斯坦入学". 但是我在目前的维基条目,确没有提到爱氏是保送入学的说法,那爱因斯坦是保送入学的么?--资讯呆呆Talk 2020年3月4日 (三) 02:15 (UTC)[回复]

这内容不正确,根据Walter Isaacson的著作《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page 25-26,韦伯教授(Heinrich Weber)建议爱因斯坦在他的课堂旁听,但是爱因斯坦决定到瑞士阿劳的阿劳州立中学读书。--老陈留言2020年3月7日 (六) 00:3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