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平紅橋

座標24°49′53″N 121°14′44″E / 24.8313°N 121.2455°E / 24.8313; 121.245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4°49′53″N 121°14′44″E / 24.831303°N 121.245488°E / 24.831303; 121.245488

大平紅橋
太平橋
座標 24°49′53″N 121°14′44″E / 24.8313°N 121.2455°E / 24.8313; 121.2455
跨越打鐵坑溪
地點桃園市龍潭區大平里
官方名稱大平橋
其他名稱糯米橋、大坪橋
維護單位桃園市政府
歷史
開通日1923年2月12日
地圖
地圖

大平紅橋,位於臺灣桃園市龍潭區大平里跨越打鐵坑溪的紅磚橋,建於1923年,為桃園市歷史建築

由來

昔日,大漢溪水位高,關西一帶農產品出口會運到三坑子老街碼頭[1]。在乾隆時期,就有衛阿貴、蕭鳴皋、黃慶興等人集資建立從關西牛欄河開始,經柯仔崎、十股寮、清水坑、大平到三坑河床的古道[2]

1923年,在陸昌義、張金城、張鼎生等人發起下,委由大倉土木株式會社承包,興建有五座橋拱的紅磚橋樑,以確保大平、三坑往來交通安全[3]。1923年2月12日竣工[3][4],耗資日幣兩千零五十四圓[4],橋長近五十公尺,寬約兩公尺,可容牛車通行[5]。許多人都誤會是糯米橋,但後來發現其實是水泥材質[4]。建材與當時進行桃園大圳工事所需磚材相同[3]

台三乙線開闢後,古道失去交通功能,使得橋身逐漸荒廢[6]

觀光

紅橋與榕樹

大漢溪上游的打鐵坑溪鮮受污染,河水清澈[7]。雖歷經多年雨露風霜,磚橋仍完整如初,赭紅色的橋身映照溪流綠野,而有「紅橋」之稱[6]。大平、三坑等地方人士組成的文史工作協會,就用「紅橋」為名[8]。除有「糯米橋」、「大坪橋」、「大平紅橋」等俗稱外,官方名稱「大平橋」是因其行政區屬大平里[9]。日治時期的橋碑說明取名為「太平橋」是以希永垂不朽[3]

2001年9月12日,為配合角逐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先選出包含此橋、八德三元宮八德呂宅著存堂燃藜第紅樓的廿景供民眾票選[10]。在被票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第六十五名後,2002年2月21日,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兩名技士會同地主何應煥、大平村長鍾添翞、民代陳春錢等走勘,敲定補助新台幣五千餘萬元,在紅橋上下游砌建親水公園[11]。該年6月,水保局以一千五百萬元進行紅橋段野溪整治,採生態自然工法,用現地原有石塊堆積,讓石縫天然間隙營造成魚蝦生存空間,又每五公尺加設固定截牆以增安全[7]。施作親水公園時,地方還呼籲勿傷到橋頭的茄苳、榕樹[12]

遊客會從石園活魚餐廳附近小徑、或隨台三乙線的路標引道從橋北端進入[3]。龍潭鄉公所也答應民眾要求,在台三線七公里五十公尺處製作觀光導覽圖、中正路新生段增設指引路標、大平社區入口及前進八百公尺轉彎處各設指標,以便旅客前往[13]

文保

大平橋
太平橋碑
位置桃園市龍潭區大平里14 鄰打鐵坑溪
建成時間大日本帝國大正12年(1923年)
官方名稱大平橋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橋樑
詳細登錄資料

在大平長大的縣議員魏雪卿說,納莉水災讓打鐵坑溪護岸受創嚴重,此橋依然屹立不搖,證明先人的造橋技術及品質[12]。2000年,橋身填土,讓原先三十公分的磚造護欄埋沒,引起龍潭鄉文史工作者曾新蔘惋惜[6]

2003年3月25日,桃園縣定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在副縣長黃敏恭帶領下,來龍潭烏樹林翁宅祖堂六桂傳香龍潭三和江夏科文祖堂、大平紅橋會勘[14]。在被列為歷史建築後,2020年9月初,進行改善工程,以保護橋體[5]。原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想把橋頭的竣工捐題碑擬移至室內保存,遭龍潭導覽協會理事長徐鳳園、市議員徐玉樹等反對,因此重新審議[4]

參考

  1. ^ 余學俊. 這座紅橋 一百歲了 堪稱石門水庫周邊發展的歷史縮影. 聯合報. 2003-06-28 (中文(臺灣)). 
  2. ^ 劉愛生. 暗紅伴翠綠 龍潭大平橋古意盎然 拱型橋墩線條優美 全長一百公尺走過七十載風霜. 聯合報. 2001-02-23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陳大鵬. 龍潭鄉紅橋 尋幽攬勝好選擇 傳以糯米加泥土打造 十分堅固. 民生報. 2001-05-24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蔡明亘. 桃園大平橋拆碑異地保存 地方反彈 建於1923年曾獲全國百大歷史建築 在地人認「竣工捐題碑」是身分證 市府將重新審議. 中國時報. 2022-07-08 [202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8) (中文(臺灣)). 
  5. ^ 5.0 5.1 鄭國樑. 龍潭河川改善工程 險毀百年紅橋 本要避免漂流物撞擊橋體 包商在橋上設腳架幸未破壞橋面與結構 現已改在橋兩端做圍籬. 聯合報. 2020-09-14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林玉文. 龍潭紅橋無故填土 古樸原貌破壞殆盡. 聯合報. 2000-09-19 (中文(臺灣)). 
  7. ^ 7.0 7.1 余學俊. 生態工法 龍潭紅橋不走味 用現地原有石塊堆積 營造魚蝦生存空間 加上親水設施 留住田野風光. 聯合報. 2002-10-07 (中文(臺灣)). 
  8. ^ 劉愛生. 紅橋文史工作會 昨連署成立. 聯合報. 2007-01-24 (中文(臺灣)). 
  9. ^ 宋玉澄. 【走過歷史】百年紅磚糯米橋─大平紅橋. 人間福報. 2022-02-22 [202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9) (中文(臺灣)). 
  10. ^ 黃文杰. 票選歷史建築歡迎參一腳. 中國時報. 2001-09-05 (中文(臺灣)). 
  11. ^ 余學俊. 農委會補助經費 砌建親水公園 龍潭百年紅橋 將現昔日風華. 聯合報. 2002-02-22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余學俊. 老榕、茄苳、糯米橋 皆是「活歷史」 龍潭紅橋整修 不傷老樹. 聯合報. 2002-10-15 (中文(臺灣)). 
  13. ^ 廖國安. 《熱線信箱》大平紅橋 盼增路標. 聯合報. 2006-12-28 (中文(臺灣)). 
  14. ^ 余學俊. 126處歷史建築 專家履勘 縣長朱立倫祖厝梅鶴山莊古意盎然 維護工作仍得加把勁. 聯合報. 2003-02-2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