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西湖圍墾工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 东西湖大堤
W E
李家墩附近一段東西湖大堤
類型路堤
道路長度59.59公里(37.03英里)
行車線數量2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

東西湖圍墾工程,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的一項圍墾工程。包含全長59.59公里(含築堤53.57公里及柏泉山地公路6.02公里)的東西湖大堤及位於李家墩的閘站等設施。工程建成後,東西湖境內汛期不再為洪水所淹沒,大片濕地開墾為田畝,此後武漢市在境內廣設農場,奠定了今日東西湖區的發展基礎。

堤防概況

大堤起自漢口西北部張公堤三金潭段(今武漢三環線岱黃高速三金潭互通附近),經過張家墩(今將軍路街道)、大李家墩(今金銀湖街道李家墩社區)、石頭埠(今柏泉街道柏泉山以北)、北涇嘴及東山(今東山街道),沿淪河經辛安渡(今辛安渡街道),最終在新溝(今新溝鎮街道)接漢江干堤。東西湖區幾乎全境皆在堤防之內[1][2]

早期歷史

湖淌低地

在清末,約四分之三的東西湖區境屬漢陽縣管轄,剩餘區境分屬漢川縣黃陂縣孝感縣[3]。區境內早期多為湖淌地帶,每至汛期,境內洪水洶湧、河湖聯通,放眼望去汪洋一片;每至旱季,境內沼澤廣布、釘螺橫生,血吸蟲病泛濫不絕。在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當地農民只能在今漢丹鐵路沿線、東湖與西湖之間的高地上開墾播種。[4]

建堤修垸

早期的築堤活動

乾隆9年(1744年),在當時隸屬孝感縣的辛安渡地區,鍾、嚴、郭、戴四姓氏集資興建了「興盛垸」,此後該地區其他聚落皆效仿築堤[5]。依據《夏口縣誌》記載,截至民國9年(1920年),在東西湖地區便存在有多個民間興修的堤防設施。諸如舵落口附近的長安垸、長樂垸;柏泉附近的中墩堤垸、高姓古堤;降龍廟附近的永豐堤;地區中其他位置的義和垸、同興垸、三堡垸、自新垸等。[6]

平城垸

修於清末的柏泉天主堂。此天主堂所在的柏泉地區為一處崗嶺,因此毋須修堤

部分文獻[註 1]將興修平城垸視作第一次漢城垸計劃[7]。清末民初,巨龍崗鄉紳密昌墀倡議修建此堤防徹底解決水患。在川漢鐵路漢宜段興修後,密昌墀計劃藉助川漢鐵路路基及張公堤的一部分堤防,自岱家山金潭銀潭,迄至辛安渡,在此之間修築圩堤將整個東西湖地區環繞。[8]

該工程以柏泉為界分為東西兩段,東段自海口(今礄孝高速金山大道海口立交附近)起,經過嚴家渡(今金銀湖街道嚴家渡社區一帶)至柏泉上灣(今柏泉街道茅廟集附近);西段自石頭埠起,經彭家灣、巨龍崗、枯河口、謝家台最終到達辛安渡。密昌墀為興修此堤向四處集資,最終籌得錢財:修堤受益的大戶鄉紳墊付一部分、當地公益會支援一部分、當地商會資助一部分、慈善團體募捐籌得一部分、夏口縣府方津貼撥款一部分。[8][9]

民國7年(1918年)秋堤防西段正式開始興建,至翌年(1919年)夏季,西段26米高的堤防基本完工(即西湖垸)。但當年夏季漢江北岸大堤在鍾祥附近潰壩,漢江的洪峰臨抵平城垸時比堤防還高出1—2米,西湖垸難以抵擋,是而被沖毀。[9]

漢城垸

部分文獻[註 2]將此度視作第二次漢城垸計劃[8]。民國23年(1934年),密昌墀的學生、漢陽縣北鄉(今三店)鄉紳李介侯與當地鄉紳聯名上書湖北省政府請求新建漢城垸。省府遂報請全國經濟委員會撥款16萬元,要求江漢工程局督辦相關修堤事宜。[9]

該工程仍以柏泉為界分為東西兩段,東段起點改在姑嫂樹接入張公堤,並經李家墩、塔爾頭,最終到達柏泉花果園;西段大體與平城垸堤線相同,只是石頭埠之後經由自彭家灣改為羅灣。工程自民國23年(1934年)10月開始動工,預計用5個月時間修建,但是工程推進半途款項便耗盡。工程陷入拮据的同時,民國24年(1935年)夏季又遭大水,漢江上游再次決堤,漢城垸遭沖毀。[9][8]

民國33年(1944年),當地鄉紳請示汪精衛政府下的湖北省府復工漢城垸,省府遣人勘測後認為「修築漢城垸一利十害」最終放棄建造;民國34年(1945年)11月省府又一次計劃,卻因款項無法籌措而放棄。[10]

川漢鐵路以南漢江以北

民國13年(1924年)末,漢口士紳租用玉帶門站至新溝一段24千米長的川漢鐵路路基改建為公路。民國16年(1927年)公路又延長至辛安渡。民國17年(1928年)湖北省建設廳將這段公路收歸省有,並籌劃修建漢宜公路。[11]民國24年(1935年)大水之後,國民政府「以工代賑」由江漢工程局督辦興修漢江干堤,此後現區境內川漢鐵路路基(今漢丹鐵路)至漢江間的區域徹底擺脫洪水[8]

民不聊生

由於兩次修堤皆功虧一簣,東西湖地區大部仍面臨洪水洶湧及血吸蟲病的隱患。根據1949年對地區內村灣所做的調查,地區內存在人口流失現象:柏泉東湖葫蘆畈一帶的48處村落,僅在1939至1949年間便死絕32處;血吸蟲病重疫區內,1925年尚有村灣289處(10469戶,49596人);至1949年時絕戶1567戶,死亡8601人,逃荒556戶;136處村灣消失。1956年對柏泉、徑河、養殖、三店等地居民進行血吸蟲病調查,陽性率達61.86%;東西湖湖區血吸蟲病患病率達80%,死亡率達10%。[12]

勘察設計

提議與勘察

1949年10月及12月,孝感縣人王壽甫兩次致信湖北省人民政府請求修復被洪水衝垮的漢城垸。中南軍政委員會遂在1950年8月要求長江水利委員會及長江委下轄中游工程局對東西湖地區做查勘工作。長江委隨即開始派隊查勘,並在黃江口、黃花澇等地設有站點監測水文信息。1952年8月,長江委結合此前監測成果,向上級單位呈送《東西湖蓄洪墾殖意見書》,書中認為東西湖地區可以在大水時蓄洪,在不蓄洪之時可以用作田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曾將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但後因經費不足未能實際實施。[10]

1953年,長江委基於《意見書》又作成《東西湖蓄洪墾殖任務書》,將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的方案具體化。翌年,長江委中游工程局制定《江漢下游北岸地區水利綜合開發工程輪廓規劃書》。該規劃書中不僅將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列入,並且對東西湖大堤的走向、閘站設置、工程合理性進行了探討。1954年4月5日,湖北省水利廳要求武漢市水利局負責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設計。[13]

1955年1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了《武漢市附近湖泊區防洪排漬方案》,其中第三編以「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為題闡釋「蓄洪與墾殖並重」這一方針,並詳細列舉有關數據[9]。1956年10月,武漢市水利局被湖北省水利廳指定舉辦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9],同月市水利局編成《東西湖墾殖區防洪排漬工程設計任務書》經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審閱後交國務院批覆[14]

工程方案報送至國務院後,周恩來毛澤東皆認可圍墾興辦農場工程的實施必要,毛澤東還說:「全國城市有如此大的農場,武漢要算第一了」。1957年6月,東西湖圍墾工程被列入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央政府投資人民幣3800萬元用於防洪排澇及圍墾辦場;8月,水利部將東西湖圍墾工程列入湖北省重點水利工程。10月31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委員會聯合發佈《關於東西湖圍墾的聯合通知》宣告工程開啟,11月15日工程正式動工。[9]

東西湖大堤的勘察設計

1956年初,武漢市水利局同長江委、省水利廳、孝感專區、漢陽縣、漢川縣等單位對東西湖地區進行再次查勘,查勘後各方達成共識如下:[13]

  1. 東西湖一旦圍墾,發展可能巨大。除非遇上規模在1954年長江洪水及其以上的洪水、武漢事態危急不得不分洪時,東西湖大堤才有必要開閘蓄洪;否則東西湖地區不可輕易蓄洪。因此建議將工程名「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改為「東西湖墾殖區防洪排漬工程」。
  2. 東西湖大堤堤線原計劃走向為自姑嫂樹起,經大李家墩、捷涇河(今府澴河河道)到辛安渡、後經漢宜公路(今漢丹鐵路)至舵落口,新的計劃里走向為自三金潭起,經大李家墩、捷涇河到辛安渡,後與府河堤接續至新溝終到漢江干堤。
  3. 東西湖大堤的防洪功能以1954年大水武漢關水位29.73米為準,相當於蘇聯二級堤防的標準;沿線閘站在長江枯水季能排出堤內高程20.5米以上的漬水為準。

1956年8月,武漢市成立東西湖圍墾工程籌備處,11月湖北省成立東西湖圍墾工程籌備委員會。12月,省籌委會辦公室抽調160餘人對大堤工程進行踏勘並作出相關設計報送省、市。1957年8月水利部批覆工程時,正式同意工程改名「東西湖墾殖區防洪排漬工程」。[15]

築堤方案的討論

水利部雖然批覆了工程,但是指出堤壩依據29.73米水位設計的標高過高,指示應按照長江十年一遇洪水的標準重新設計。1957年8月中旬省水利廳與農業廳、武漢市水利局和城建部武漢市政工程設計院召開會議對此進行討論,會後一致認為水利部指示的標準過低,此標準與一般民垸相同,並不適用於東西湖在圍墾後應有的地位與價值,因此建議改為按照1931年大水期間28.28米水位重新設計。湖北省將此意見上報國務院,最終國務院同意了該建議。10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員會第三十次全體會議正式批准此高度設計方案。另外在堤線方案上,原有3個方案提供比選,但武漢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和衛生局堅持第一方案建設,最後省委同意此選線方案。[16]

閘港的勘察設計

《東西湖墾殖區防洪排漬工程設計任務書》中,規劃在李家墩附近全域最低洼處修建閘站用於排出漬水,技術標準以1950年京漢鐵路二道橋水位曲線為準。1954年的《東西湖蓄洪墾殖工程》中確立了在李家墩建設閘站的規劃,同時新開渠道與既有東湖港道銜接與徑河聯通。另外藉助馬投潭丘陵及跑馬崗高地築起漬水圍堤。1955年6月,長江水利委員會勘察後做出規劃:東西湖地區漬水以大李家墩排水閘為出口,以徑河螺港為主幹。對於原有漢宜公路漢江干堤之間的區域也做出了規劃:原通向府河的出水口保留原貌,餘下部分經順港改排入西湖;新溝至走馬嶺的地面水排入西湖,走馬嶺至舵落口的地面水排入東湖。[17]

動工興建

行政組織與建設籌備

行政組織

在1957年10月8日的湖北省人民委員會第三十次全體會議上,湖北省東西湖圍墾工程指揮部正式批准成立,總部一開始設在姑嫂樹,後在1958年4月遷入大李家墩,8月3日大堤驗收後撤銷。同時,在1957年12月2日,中共武漢市委在指揮部設立中共湖北省東西湖圍墾工程委員會,1958年7月10日大堤竣工後撤銷;期間在1958年2月21日後還設有中共湖北省東西湖圍墾工程監察委員會。[18]

人員與物料籌備

在物料方面,早在1957年初之前,武漢市供銷土產經理部便在各省購得楠竹、蘆席、油氈、鐵絲等生活及建設物料。為運送這些物料,1957年初武漢交通運輸局成立支援小組,用木船與卡車將物資送至指定地點。為保障工地的施工、生活需求,各地方指揮部加緊搭建工棚等生活設施,武漢市百貨、餐館、郵政等單位也進駐工地設點經營;為保障工地的衛生安全,湖北省與武漢市在各醫學院、醫院抽調醫務人員進駐,並成立工地醫院準備每日為幹部與工人巡診。[19]

在人員方面,1957年8月水利部批覆工程後,湖北省旋即決定號召黃岡、孝感兩地區共計18縣的民工以及武漢市的幹部、學生、解放軍參與圍墾工程。此間省長張體學要求地、縣、區、鄉、社、隊各級單位副職幹部親自帶隊參與建設以保證工程正常推進。湖北省人民委員會第三十次全體會議上,與會幹部也響應張體學的號召,在施工中做到每人7立方米土的工作量。10月22日,武漢市人民委員會發佈《關於發動全市機關團體支援東西湖圍墾工程的決定》動員組織各級幹部群眾達5萬人參與建設。此後各市縣居民紛紛響應號召前來工地,武漢市的一些機關、工廠的幹部也決定帶隊前來;解放軍武漢駐軍得知消息後也成立以少將鄭大林為負責人的指揮機構,孝感駐軍也曾數次要求參與建設會戰。在1957年12月,河南省動員省內10縣民工7萬餘人前來支援。[20]

東西湖大堤的建設

總指揮部原定的開工日期為1957年12月1日,但由於11月8日武漢市第一批各級支援勞力3000餘人便已經到達工地,至14日又已多次申請提前開工,指揮部遂決定開工日期提前至15日,當日上午,這3000人在三金潭舉行奠基儀式。開工後各地支援勞動力紛紛趕到,至24日已有6.2萬餘人在工地上勞動,逮至原定的12月1日開工日期時,各段工地已經全線開工,同時河南省動員的7.6萬勞力也趕至工地,部分湖北民工是而回鄉參與其他的農田水利建設。至12月中旬,共有12萬人在工地上參與勞動。為趕在1958年洪水季前完工,即使在1958年春節期間,工地上依然有7萬餘人留守參與建設。至1958年3月10日,大堤已經完成80%,同時開封地區支援的大堤外防浪林所需11萬株柳樹苗也在15日前送至工地。1958年4月7日,大堤工程已基本完成,10日堤防工程全部結束。[21]

在1958年4月10日工程結束後,所有河南支援民工以及大部分湖北民工已經回鄉參與春耕,但此時大堤沿線19處地方出現險情,部分險段屢次加土培修屢次坍塌。此後武漢市又號召1.2萬餘人再次開進工地進行搶修工作,自4月起培修3個月,至1958年7月10日全部完工。[21]

閘站的建設

1957年10月《湖北省東西湖圍墾防洪排漬工程施工組織設計》中,已經明確了閘站的規劃:預計在李家墩建立拱形鋼筋混凝土閘站1座,閘站全長27米,內有3孔排水口,每孔淨寬5米,高7米。1957年10月下旬,閘站土方工程動工,閘站一切施工事宜由武漢市水利局工程公司負責,土方的開挖與回填由黃岡專區負責。12月23日閘站開始澆築混凝土,至1958年4月全部完工。[22]

驗收

1958年8月3日,東西湖圍墾工程驗收會議在工程指揮部駐漢辦事處召開,經過討論後各單位同意了武漢市水利局副局長塗允成編寫的《東西湖圍墾工程驗收報告》,就此宣告東西湖圍墾工程驗收完成。[23]

東西湖大堤紀念碑

東西湖大堤紀念碑
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東西湖區金銀湖街道李家墩社區李家墩泵站附近
座標30°40′27.7730″N 114°13′39.5321″E / 30.674381389°N 114.227647806°E / 30.674381389; 114.227647806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58年
認定時間1998年5月27日

1958年7月1日,為紀念工程竣工,工程指揮部在李家墩閘站附近樹立紀念碑一座。碑座長2.7米,寬2.2米,高2.1米,碑座西面為浮雕《東西湖大堤紀念碑文》,餘下三面為描繪工地勞動及生產豐收景象的浮雕。碑身長寬皆為1.5米,高4.1米,東西兩面碑身中間為隸書「東西湖大堤」五字。[24]

文物保護

1998年5月27日,紀念碑以「東西湖大堤紀念碑」的名義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25]

其作為文物的保護範圍:四周均至碑座外20米[26]

其作為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東、西、北三面均至保護範圍外30米,南至大閘河邊[26]

後續

影響與意義

在防洪方面,451平方公里的東西湖地區自此從湖沼灘涂變成了獨立水系,不再受到夏季洪水的威脅。在畜牧方面,至1958年底地區便做到開荒6萬畝的成果,大堤建成當年便獲得了豐收,自此東西湖地區成為了為武漢提供副食品的一大國營農場群,這一城市近郊農場規模在世界上僅次於蘇聯斯大林格勒農場以及印度加爾各答農場。在衛生方面,得益於堤防的建立以及農場的建立,原來在地區孳生的釘螺被迅速消滅,東西湖地區人民自此擺脫血吸蟲病的困擾。[5]

1957年12月28日,湖北省成立武漢市國營農場管理局管理圍墾區各項事宜。1958年10月,武漢市在圍墾區建立東西湖區行政建制,區、局合署一個部門。[27]

後續維護

堤防培修

1973年,大堤的防洪標準改為最初設計方案,即按照防範1954年洪水為標準進行加高工作,至1997年底52.8公里堤段的加高工作完成。1998年大水後制定了新的防洪設計要求,是而在圍堤外加固了防浪台,臨水面堤面開始使用混凝土預製護坡外包,截至2000年底防浪台填築達17.8公里,土方達756萬立方米。[28][29]

另外自1980年代起,東西湖防汛辦對既有已老化的防浪林實施更新換代,至90年代每年更新2—3萬株,另外還引進了意楊種植與大堤兩側[29]。2022年2月起,東西湖區水務和湖泊局對大堤兩側防護林開啟了新一輪的更新栽種[30]

泵站加建

起初東西湖大堤主要的泵站為李家墩泵站(李家墩一期泵站),1966年在老李家墩泵站以東建成李家墩二期泵站,1972年又在塔爾頭建成塔爾頭泵站。1985年在漢江干堤新建劉家台泵站。[31]此後東西湖大堤為擴大排澇能力,又在2011年新建白馬涇泵站[32],2020年又新建將軍路泵站,預計2024年完工[33]。其中塔爾頭泵站在2009年改造後成為東西湖區機組最多、排水量最大的泵站[34]

註釋

引用
  1.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1,143頁
  2. ^ 東西湖圍墾志(2001年),第51頁
  3.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頁
  4. ^ 武漢地名志(1990年),第638頁
  5. ^ 5.0 5.1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1頁
  6. ^ 夏口縣誌 建置志(1920年),第10頁
  7. ^ 東西湖圍墾志(2001年),第32頁
  8. ^ 8.0 8.1 8.2 8.3 8.4 東西湖圍墾志(2001年),第33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2頁
  10. ^ 10.0 10.1 東西湖圍墾志(2001年),第35頁
  11. ^ 東西湖區專志 地名志(2006年),第318頁
  12. ^ 東西湖圍墾志(2001年),第26-28頁
  13. ^ 13.0 13.1 東西湖圍墾志(2001年),第37-38頁
  14. ^ 東西湖圍墾志(2001年),第38頁
  15.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3頁
  16.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4頁
  17.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4-135頁
  18.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7頁
  19.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40-141頁
  20.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39-140頁
  21. ^ 21.0 21.1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41-142頁
  22.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43-144頁
  23.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43頁
  24. ^ 東西湖區專志 地名志(2006年),第412-413頁
  25. ^ 武漢市人民政府. 連結至維基文庫 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武政〔1998〕60号). 維基文庫. 1998年5月27日. 
  26. ^ 26.0 26.1 武漢市人民政府. 連結至維基文庫 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武政〔2002〕86号). 維基文庫. 2002年9月9日. 
  27. ^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4頁
  28. ^ 東西湖區專志 地名志(2006年),第371頁
  29. ^ 29.0 29.1 東西湖區志(2010年),第153頁
  30. ^ 长江日报:既能防洪,也是一道生态景观线 东西湖大堤新栽3000余株树木组成防浪林. 武漢市水務局. 長江日報. [202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6). 
  31. ^ 東西湖區專志 地名志(2006年),第402-403頁
  32. ^ 白马泾、塔尔头泵站升级改造工程明年四月完工. 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政府-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區融媒體中心. [2024-09-06] (中文(中國大陸)). 
  33. ^ 硬核排涝,这个泵站工程即将“收官”!. 武漢市水務局. 長江日報. [202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6) (中文(中國大陸)). 
  34. ^ 东西湖一级排涝泵站迈入数值化智能化时代. 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政府-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東西湖區融媒體中心,區水務和湖泊局. [2024-09-06] (中文(中國大陸)). 
備註
  1. ^ 諸如《東西湖大堤紀念碑文》及《東西湖圍墾志》
  2. ^ 諸如《東西湖大堤紀念碑文》及《東西湖圍墾志》

參考文獻

  • 侯祖畲. 夏口县志. 卷五 建置志. 漢口. 1920 –透過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文(繁體)). 
  • 武漢市地名委員會. 武汉地名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1990. ISBN 7-5430-0334-1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市東西湖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东西湖区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0-4968-0 (中文(中國大陸)). 
  • 東西湖區史志辦公室 (編). 东西湖围垦志. 武漢. 2001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市東西湖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編). 东西湖区专志 地名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6. ISBN 7-5430-3422-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