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少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猛(1920年5月29日—2007年6月29日),原名王寶田,字效孟,河北鹽山縣大趙家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生平

生於一個上中農家庭。祖父王毓春是前清的秀才做私塾先生,父親王升泰畢業於師範學校做小學教師。十歲那年喪父。1934年考為高小插班生,免學費,伙食學生分攤。十五歲時,長輩分家,和弟弟跟着祖父、母親度日,家境更為艱難。1937年初考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無線電學員未錄取,又考29軍學兵亦未成,托一位遠門舅父的關係介紹到高樹勛部去謀事,又遭拒絕。

1937年9月27日,日軍飛機第一次轟炸了鹽山縣城。1937年9月30日辭別家人走出故鄉的小村莊,南下前往山東樂陵縣縣城,投奔在樂陵時任冀魯邊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政治部長,以前的高小校長周硯波老師(黨外開明人士,後來任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的縣長、冀南第六專署秘書主任、渤海區副參議長等職),推薦王猛到救國會下屬的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總指揮部稽查處當秘書。這一天是1937年10月1日,王猛正式參加革命。為了使救國軍合法化,1937年底改番號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邢仁甫王昭明為司令,但實際仍由共產黨領導。1938年1月,經范景雲(1942年12月樂陵縣縣大隊政委范景雲犧牲)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8年3月開始,三十一支隊東征西討,先後取得了收復鹽山、攻克無棣樂陵的勝利,初步建立了西至董村,東至慶雲,包括鹽山南部和樂陵大部的根據地。三十一支隊擴大到近兩千人,支隊政治部主任周玉峰(即文革人物關鋒)。1938年3月王猛被任命為特務營政治教導員。1938年8月,蕭華帶領八路軍東進縱隊到達冀魯邊,駐樂陵,王猛所在的三十一支隊被編為八路軍東進縱隊蘭州支隊,王猛任一營二連指導員。1938年10月主動要求到東進縱隊軍政學校受訓。開設的課程有中國革命史和《論持久戰》等理論學習,又有非常實際的部隊與地方工作指導,蕭華司令員講形勢,宣傳部長講政治工作,組織部長講黨的工作,敵工部長和鋤奸部長講敵軍工作,是王猛成長道路上提高軍政素質的大事。1939年春,任教導營(東進縱隊軍政學校改編)軍事隊指導員,營長朱子偉(陝北老紅軍,1947年在軍分區司令員任上病逝),教導員楊俊生。1939年5月,日軍偷襲教導營,王猛第一次與日軍面對面拼刺刀。1940年教導營撤銷,教導員楊俊生調任東進縱隊老五團任團政委,破格任用王猛任老五團二營教導員,二營長齊丁根。老五團前身是北伐時的葉挺獨立團,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隨朱德上井岡山編為紅四軍第二十八團,1933年6月編為紅一軍團第二師第五團,獲「中國工農紅軍模範紅五團」稱號。後為八路軍一一五師343旅685團。後685團二營分為兩部分,分別是東進縱隊五支隊部和五團團部。老五團連幹部大部分是老紅軍,副營長以上清一色長征老革命。老五團後來沿革為第十六軍第47師第139團。1940年10月老五團改編為魯西軍區教導三旅第七團。1944年,調任冀魯豫二分區基幹團政治處主任、代理政委。1944年12月,基幹團一部擴編為冀魯豫八分區(原二分區)第六團,任六團政治處主任。王猛在抗日戰爭中三次負傷,兩耳鼓膜震裂,對高頻音失聽。

1945年8月20日,所在部隊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楊勇,政委是蘇振華,王猛任一縱二師第六團政治處主任。1949年3月一縱改編為二野第五兵團(司令楊勇,政委是蘇振華)第十六軍,軍長尹先炳,政委王輝球,參謀長楊俊生。王猛任第46師(師長齊丁根,政委范陽春)第136團(老五團)政委,團長是趙陽。1949年9月,向西南進軍,王猛被任命為第46師政治部主任。

1951年2月,第16軍奉命離開四川,北上準備赴朝鮮,第一站在湖南新晃縣整頓待命;4月開赴第二站河北晉縣。一路北上同時戰備和政治動員。1951年5月,46師政委范陽春調任16軍政治部主任,王猛接任46師政委。1951年6月和9月,毛澤東在北京分別接見16軍政委陳雲開、軍長尹先炳,要求16軍的軍部要成為陸海空聯合指揮所,軍部領導人要自學一些海空指控知識。1951年9月下旬,46師進駐吉林省通化地區三源浦五道溝柳河一線,進入臨戰狀態,隨時準備入朝。1951年12月初,46師調往安東四道溝莊河一線,擔負二百五十餘公里的海防任務。1952年6月起16軍換裝為蘇式重裝軍,每個師從三團配置增為五團配置,轄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坦克團,還有師直工兵營、通信營、防化連、噴火連、警衛連、偵察連、汽車營、高炮營。16軍跳舞問題導致後來發展為更為嚴重問題。王猛因為反對跳舞,被送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以認真的演習態度和優異的演習成績成為軍事學院的優秀學員,1954年在南京軍事學院榮立二等功。1955年2月帶着「德才優秀」的鑑定畢業,總幹部部常務副部長賴傳珠正在為總政下屬的長春第二政治學校(正軍級單位)物色幹部,第二政治學校是由原第五、第六政治學校合併成立,1955年2月王猛被任命為學校政治部主任。1955年12月,南京解放軍政治師範學校校長兼政委李曼村任第二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1960年王猛升任第二政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1年4月,第二政校校長兼政委李曼村調任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副校長趙炳倫任校長並晉升少將軍銜。王猛升任政治委員,成為正軍職幹部。沒幾個月,軍委決定第二政校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防化系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工程學院。1961年10月,防化工程學院組建完畢。此時總幹部部準備將王猛調到長沙政治學校任政委,瀋陽軍區政委賴傳珠把王猛留下,1962年2月出任駐通化的第三十八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職低配。軍長鄧岳,政委任榮,參謀長劉海清。為了減輕國家負擔,使戰士們能基本吃飽,38軍已經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生產上。常年埋頭生產、疏於軍事訓練的狀況與擔負軍委戰備值班任務的矛盾,指出提高軍事素質的緊迫性。1964年8月瀋陽軍區把任榮調出38軍,然後把剛剛下令調出的副政委於敬山調回來當政委,鄧岳任第一書記,於敬山任第二書房,王猛任副書記。1964年,王猛、李光軍於敬山同年晉升少將。不久,瀋陽軍區調整了38軍軍長的人選,調64軍軍長李光軍接替鄧岳。1965年瀋陽軍區領導對38軍的評價是:部隊問題不少,進步不快,長期居於「中間偏後」的狀態。軍政委於敬山又在1966年春夏之交調到軍委炮兵工作。1966年12月升任三十八軍政委,1967年2月率部調防保定,以「鐵板一塊」面貌捲入當地文革。1970年年底,王帶頭批判陳伯達,獲得毛澤東周恩來的讚賞,不久升任北京軍區副政委。1971年7月,王被任命為國家體委主任。1981年,王調任廣州軍區政委,1985年離休

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工作榮譽獎章[1]

參考

  1. ^ 王猛同志生平. 南方網.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