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盤古盜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盤古盜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早期,201–196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腔骨龍科 Coelophysidae
屬: 盤古盜龍屬 Panguraptor
You et al., 2014
模式種
祿豐盤古盜龍
Panguraptor lufengensis

You et al., 2014

盤古盜龍屬名Panguraptor,意為「盤古的盜賊」)是腔骨龍科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化石發現於中國南部的早侏羅世地層。模式種兼唯一種祿豐盤古盜龍Panguraptor lufengensis)由尤海魯及其同僚於2014年描述,屬名取自中國神祇盤古(亦代指中文譯名相同的盤古大陸)和拉丁語raptor(盜賊),種名取自發現化石的地層。[1]

描述

正模標本LFGT-0103於2007年10月12日在中國雲南省祿豐組英語Lufeng Formation發現,是一具部分連接的骨骼,含顱骨、下頜、骶前骨、第一節骶椎、部分胸帶骨盆、左股骨和大部分右肢。標本體型較小(壽命約2米)、眼眶較大、肩胛鳥喙骨英語Scapulocoracoid未與距骨融合,可能是亞成體;但其它一些骨骼已經融合,因此可能已接近成年。[1]

顱骨很短,但接近完整,儘管上顎的前頜骨及嘴側邊緣缺失,且鼻骨部分零碎。眼眶相當大,但眶前孔很小。鼻骨外露部分寬而光滑,並未顯示出其它基幹獸腳類所擁有的矢狀嵴。顴骨位置與羅得西亞腔骨龍(「巨歿龍」)相似,但方軛骨位置更類似於卡岩塔腔骨龍英語Coelophysis kayentakatae。下顎嘴部末端缺失。齒骨和上頜骨中保存的牙齒略微下彎且沒有鋸齒。[1]

頸椎椎體長度從第三到第七節頸椎逐漸增加,然後再從第七向第十節頸椎(最後一節)遞減。背椎比鮑氏腔骨龍和羅得西亞腔骨龍更為壓縮,神經棘長度大於高度且彼此非常接近,以至於沿脊柱形成一個連續的壁。[1]

肩胛骨很長,下緣筆直,下緣凹陷。手部有四指,第一和第二節掌骨最寬,第二和第三節跖骨最長。第一指擁有扁平且下彎的爪子――該爪也是正模標本中發現的最大的爪子。[1]

髂骨雖然不完整,但有一個結實的恥骨腳和突出的髖臼上嵴。坐骨遠端筆直,末端很寬。[1]

股骨頭大而偏移,骨軸末端表面有一縱嵴。脛骨腓骨筆直,距骨未與跟骨融合。只有一個跗骨外露(可能是第四跗骨),同時還有右腳第三、第四和第五跖骨及一些腳趾。第三跖骨非常長,而第四和第五跖骨遠端逐漸變細。[1]

本屬可根據以下自衍征與其它腔骨龍科區分:[1]

  • 上頜骨側面的斜嵴位於眶前孔內。
  • 斜嵴末端有一個橢圓形孔(亦見於惡魔龍)。
  • 第五跗骨遠端有鈎狀前內側角。

分類

尤海魯等人進行支序分析,發現盤古盜龍屬於腔骨龍科,與鮑氏腔骨龍羅德西亞腔骨龍坎普龍構成演化支,而非卡岩塔「巨歿龍」英語Megapnosaurus kayentakatae。盤古盜龍歸入該分支是根據以下特徵:上頜骨水平突和升突之間有一銳角、眶前孔內有一暗窩、淚骨側板較短及顴骨升突與其縱軸的夾角小於75度。根據這項分析,盤古盜龍將是亞洲已知第一種腔骨龍科,也是繼中國龍之後祿豐組發現的第二種獸腳類。祿豐組出土的其他小型腔骨龍科標本,如FMNH CUP 2089(前肢骨骼)和FMNH CUP 2090(後肢骨骼)也可能屬於該物種,儘管在進一步分析之前被暫時歸入卡岩塔「巨歿龍」。[1]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Hai-Lu You; Yoichi Azuma; Tao Wang; Ya-Ming Wang; Zhi-Ming Dong. The first well-preserved coelophyso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Asia. Zootaxa. 2014, 3873 (3): 233–249 [2022-01-21]. PMID 25544219. doi:10.11646/zootaxa.3873.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