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印度 (新加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Little India
英語 Little India
華語 小印度
拼音 Xiǎo Yìndù
白話字Tek-kha(竹腳)
馬來語 Little India
淡米爾語 லிட்டில் இந்தியா
小印度店屋
小印度慶祝屠妖節
星期日繁忙的街道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的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位於新加坡河東部(牛車水對面),甘榜格南(馬來人聚居地)以北。這些區域都是梧槽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小印度在當地泰米爾社區更普遍稱為竹腳(Tekka)。

歷史

小印度有別於珠烈甘榜英語Chulia Kampong區,後者在萊佛士計劃英語Raffles Plan of Singapore下,原本是新加坡殖民地的一個分區,在英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下,作為泰米爾人移民的居住區。然而,由於珠烈甘榜變得擁擠,對土地的競爭不斷升級,許多泰米爾人遂移居到現在的小印度(珠烈甘榜區已不再作為一個獨特的區域存在)。

小印度的位置沿實龍崗河英語Serangoon River,最初吸引了養牛業,該區的牲畜貿易一度相當突出。後來,其他經濟活動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該區開始看起來像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但過多的少數族裔聚居也引起各種問題,如2013年新加坡小印度暴亂

雖然在現代人民行動黨的種族和諧政策下,泰米爾人不再如以往局限在一個地區,但為了保存文化遺產,許多泰米爾人商業活動都集中在小印度。各個種族的人想要吃到或買到泰米爾人文化的東西,如咖喱或泰米爾服裝,就來到小印度。許多華人父母去小印度的商店,將大米磨粉,為嬰兒。這些商店的機器,主要是為了將香料磨成粉末,用來製作泰米爾美食。小印度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印度,包括道路建設和使用,與新加坡的其餘部分的衛生狀況大為不同。

維拉馬卡里拉曼廟

街道

實龍崗路是小印度主要的商業街,沿街有竹腳中心,竹腳廣場,小印度中心,實龍崗廣場,和穆斯塔法中心英語Mustafa Centre。花拉公園位於區內。區內有數座印度教寺廟,清真寺和其他宗教場所,例如衛理公會福靈堂(Foochow Methodist Church)、甘榜加卜衛理公會英語Kampong Kapor Methodist Church維拉馬卡里拉曼廟、安古利亞回教堂、維達帕提雅卡雅曼興都廟英語Sri Vadapathira Kaliamman Temple、Jalan 回教堂、錫克教中央謁師所。阿督卡夫回教堂建於1859年,得名於一位泰米爾人律師,建築為阿拉伯-文藝復興風格。其祈禱廳裝飾着摩爾式的拱,體現伊斯蘭教的歷史。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沿實龍崗路,有一座高塔,於1855年建成。佛教的千光寺(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也沿着實龍崗路,最初是由一位泰國和尚於1927年創立。對面中國風格的龍山寺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小印度的貝當路,以法國元帥菲利普·貝當(後來與納粹德國合作被定罪)命名,1916年建於排乾的沼澤上,體現了新加坡中國建築的特點。

交通

新加坡地鐵在該區設有兩個站:小印度地鐵站花拉公園地鐵站

從花拉公園看小印度全景
從實龍崗路看小印度全景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