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國干涉還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95年11月8日中日簽訂的《遼南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簡稱三國干涉)事件,是指俄國法國德國三國基於自身利益和國際形勢,在1895年甲午戰爭後聯手介入中國清朝政府與大日本帝國政府間的有關協定,使日本放棄佔領中國東北遼東半島地區的歷史事件。

事件背景

俄羅斯帝國

俄國自19世紀60年代起向遠東地區大幅擴張,其先後占領了原屬中國清朝外東北庫頁島等地,更興建了縱貫歐亞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企圖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地區建立勢力範圍,以實現更大的企圖,因此與同地區且同樣尋求擴張的日本齟齬不斷。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之際,俄皇尼古拉二世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中國東北,然而日本仍要求清朝政府割讓東北地區的遼東半島,令俄國的利益受到挑戰。有鑑於此,俄國一直在籌謀動作制約日本。[1]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基於俄法聯盟,法國同樣想在東亞取得更多利益。得到中南半島後,法國開始覬覦台灣,因此支持與兩國一起干涉條約之簽訂。

德意志帝國

甲午戰爭之初,德意志帝國原本反應冷淡。但德皇威廉二世眼見崛起的日本竟然擊敗清朝中國,深感其意圖染指東亞的野心。俄國與法國的法俄同盟因為在歐洲大陸和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結成的三國同盟敵對,令德國在歐洲之地位出現動搖之勢。因此,威廉二世嘗試以干預雙方議和,將俄國的注意力和擴張由歐洲轉移到東亞。

大英帝國與美國

俄國與德國嘗試拉攏英國,但英國認為馬關條約對己有利,因為它規定中國開放更多商埠。而且,日本在華得到利益,可以阻擋俄國向南擴張。因此,英國在最後關頭拒絕加入「干涉集團」。另一方面,日本也想尋求英美的幫助,召開國際會議解決遼東問題。但英美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又恐怕日本或三國在華之勢力坐大,因此雙雙宣告中立。

三國勸告之內容

4月23日,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國割占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京畿之虞,也讓朝鮮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占領遼東半島。

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予中國,並限定在15日之內答覆;三國甚至準備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1]

日本的反應

日本仍然盡努力保住在條約所得。4月30日,日本提出只占領旅順大連兩海港,加上一些賠款。但三國依然態度強硬,毫不退讓。日本雖然戰勝中國,但是中國的北洋水師艦隊也使日本海軍損失不少。它希望英國會提供支持,但英國也只是建議日本接受三國的「勸諭」。在如此的外交壓力之下,加上簽署條約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新興的日本帝國還未夠實力和三個歐洲殖民帝國開戰,日本惟有在5月5日宣布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佔領。

10月19日,日本與三國達成協議: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予中國,而清廷要付出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償。11月8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遼南條約》(《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清廷贖回了遼東半島。但台灣依舊割讓予日本。

結果

在三國干涉之後,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全面的分區控制。清政府向日本賠款以補償日本的損失,且獨佔了諸如租賃土地和修建鐵路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 1.0 1.1 《马关条约》换文地点悬疑. 人民網. [2019-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