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司州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州在西晋初称为司隶,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以后,全国分为十九个州部,在司隶地区设置司州[参 1]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东南部和山东省西北一隅。治所首都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汉赵国主刘聪派遗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获晋帝司马炽[参 2]司州大半沦没于胡,东晋初全境易手。

永和五年(349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短暂收复,数年后又失,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收复司州黄河以南地区。[参 3]

西晋

郡级行政区

晋朝建国后,继承曹魏司隶的河南、河内、弘农、河东、平阳、野王、原武、魏郡、阳平、广平10郡。其后泰始二年(266年)废野王、原武2郡,分河南郡置荥阳、阳翟2郡(阳翟郡不久废郡),分河内郡置汲郡,分魏郡及广平郡置顿丘郡,分雍州京兆郡置上洛郡。太康年间(280-289),计有12郡,100县。

河南郡
曹魏为河南尹。晋朝建国后改称河南郡。郡治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初领洛阳、巩县、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县、新郑、谷城、阳翟、荥阳、京县、密县、苑陵、中牟、开封17县。晋初废偃师、谷城2县。泰始二年(266年)荥阳、京县、苑陵、中牟、开封5县移属荥阳郡,阳翟、密县2县移属阳翟郡(旋废,阳翟县来隶);弘农郡新安、陆浑2县及颍川郡阳城县来隶。[参 4][参 5]晋末领洛阳、河南、巩、河阴、成皋、缑氏、阳城、新城、梁、新安、陆浑、阳翟12县。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汉国攻破洛阳县。[参 2]
弘农郡
曹魏旧郡。郡治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领弘农、陕县、黾池、宜阳、卢氏、湖县、华阴、新安、陆浑9县。泰始二年(266年)卢氏县移属上洛郡,大约同时新安、陆浑2县移属河南郡。[参 4][参 5]晋末领弘农、湖、陕、宜阳、黾池、华阴6县。永嘉五年(311年)为刘曜攻陷。
平阳郡
曹魏旧郡。郡治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领平阳、杨县、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临汾、北屈、皮氏10县。晋初河东郡端氏、濩泽2县来隶。[注 1]
晋末领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濩泽、临汾、北屈、皮氏12县。永嘉二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6]
河东郡
曹魏旧郡。郡治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领安邑、闻喜、东垣、汾阴、大阳、猗氏、解县、蒲坂、河北、濩泽、端氏11县。晋初端氏、濩泽2县移属平阳郡。[注 1]晋末领安邑、闻喜、东垣、汾阴、大阳、猗氏、解、蒲坂、河北9县。永嘉二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6]
河内郡
曹魏旧郡。郡初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泰始二年(266年)左右移治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参 7]领怀县、河阳、轵县、温县、州县、平皋、山阳、武德、修武、汲县、共县、获嘉、朝歌、林虑14县。泰始二年(266年)以汲县、朝歌、共县、林虑、获嘉5县移属汲郡,野王郡野王、沁水2县来隶。太康年间(280-289)脩武县移属汲郡。[注 2]晋末郡治移往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领野王、州、怀、平皋、河阳、轵、山阳、温、武德、沁水10县。永嘉四年(310年)为石勒所攻陷。[参 8]
广平郡
曹魏旧郡。郡初治曲梁县(今河北省曲周县西北),后移至广平县(今河北省曲周县北),领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列人、广年、斥章、肥乡、临水16县。晋初省曲周县。晋末领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15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参 6]
阳平郡
曹魏旧郡。郡初治馆陶县(今河北省馆陶县),后移至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东),领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阳平、乐平9县。泰始二年(266年)顿丘、卫县2县移属顿丘郡;省发干、乐平2县,太康年间复置。晋末领元城、馆陶、清渊、东武阳、阳平、发干、乐平7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参 6]
魏郡
曹魏旧郡。郡治邺县(今河北省磁县北),领邺县、繁阳、内黄、魏县、黎阳、阴安、斥丘、荡阴8县。晋初置长乐、安阳2县。泰始二年(266年)繁阳、阴安2县移属顿丘郡,邺县改名临漳县(313年改名)。晋末领临漳、魏、斥丘、荡阴、内黄、黎阳、长乐、安阳8县。永嘉二年(308年)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为西晋收复,建兴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参 6]
荥阳郡
曹魏时曾置郡,后废。泰始二年(266年)以河南郡荥阳、京县、苑陵、中牟、开封5县及原武郡原武、卷县、阳武3县复置荥阳郡。[参 9]郡治荥阳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后废原武县,阳翟郡密县来隶。晋末领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8县。
上洛郡
晋初置京兆南部都尉,领京兆郡东南部的上洛、商县2县。泰始二年(266年)以都尉所属2县及弘农郡卢氏县置郡。[参 10]郡治上洛县(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领上洛、商县、卢氏3县。泰始三年(267年)置拒阳、丰阳2县。太康年间(280-289)以前已废拒阳、丰阳2县。晋末领上洛、商、卢氏3县。永嘉五年(311年)为刘曜攻陷。
汲郡
泰始二年(266年)以河内郡汲县、朝歌、共县、林虑、获嘉5县置郡。[参 11]郡治汲县(今河南省新乡县东北)。后河内郡脩武县来隶。[注 2]晋末领汲、朝歌、共、林虑、获嘉、脩武6县。永嘉四年(310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6]
顿丘郡
泰始二年(266年)以魏郡繁阳、阴安2县及阳平郡顿丘、卫县2县置郡。[参 12]郡治顿丘县(今河南省内黄县南)。晋末领县同前。永嘉二年(308年)为刘渊所攻陷。[参 6]
野王郡(废除)
曹魏旧郡,领野王、沁水2县。[注 3]泰始二年(266年)左右废郡,并入河内郡。
原武郡(废除)
曹魏旧郡,领原武、卷县、阳武3县。[注 4]泰始二年(266年)左右废郡,并入荥阳郡。
阳翟郡(废除)
泰始二年(266年)分河南郡置,领阳翟、密县2县,[注 5]旋废并入河南、荥阳2郡。[参 13]

县级行政区

司州(州治:洛阳县)
说明:本表为西晋时期司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废除的县份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隶属郡国 备注
河南郡
(12)
洛阳县 洛阳县 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河南郡(265-316)
河南县 今河南省洛阳市 河南郡(265-316)
巩县 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河南郡(265-316)
河阴县[注 6] 今河南省孟津县 河南郡(265-316)
成皋县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 河南郡(265-316)
缑氏县 今河南省偃师市 河南郡(265-316)
新城县 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河南郡(265-316)
梁县 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临汝镇西 河南郡(265-316)
阳城县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颍川郡(265-266?)→河南郡(266?-316)
新安县 今河南省渑池县 弘农郡(265-266?)→河南郡(266?-316)
陆浑县 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弘农郡(265-266?)→河南郡(266?-316)
阳翟县 今河南省禹州市 河南郡(265-266)→阳翟郡(266)→河南郡(267?-316)
偃师县 今河南省偃师县 河南郡(265-266?) 晋初废县并入洛阳县。[参 14]
谷城县 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河南郡(265-266?) 晋初废县并入洛阳县。[参 15]
弘农郡
(6)
弘农县 弘农县 今河南省灵宝市 弘农郡(265-316)
湖县 今河南省灵宝市西 弘农郡(265-316)
陕县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弘农郡(265-316)
宜阳县 今河南省宜阳县西 弘农郡(265-316)
黾池县 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弘农郡(265-316)
华阴县 今陕西省华阴市 弘农郡(265-316)
平阳郡
(12)
平阳县 平阳县 今山西省临汾市西 平阳郡(265-316)
杨县 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 平阳郡(265-316)
端氏县 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 平阳郡(265-316)
永安县 今山西省霍州市 平阳郡(265-316)
蒲子县 今山西省隰县 平阳郡(265-316)
狐讘县 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 平阳郡(265-316)
襄陵县 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南 平阳郡(265-316)
绛邑县 今山西省侯马市 平阳郡(265-316)
濩泽县 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北 平阳郡(265-316)
临汾县 今山西省临汾市 平阳郡(265-316)
北屈县 今山西省吉县 平阳郡(265-316)
皮氏县 今山西省河津市 平阳郡(265-316)
河东郡
(9)
安邑县 安邑县 今山西省夏县西 河东郡(265-316)
闻喜县 今山西省闻喜县 河东郡(265-316)
东垣县[注 7] 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河东郡(265-316)
汾阴县[参 16] 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 河东郡(265-316)
大阳县 今山西省平陆县 河东郡(265-316)
猗氏县 今山西省运城市西 河东郡(265-316)
解县 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河东郡(265-316)
蒲坂县 今山西省永济市西 河东郡(265-316)
河北县 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河东郡(265-316)
河内郡
(10)
怀县

野王县

怀县
野王县 今河南省沁阳市 野王郡(265-266?)→河内郡(266?-316)
州县 今河南省沁阳市 河内郡(265-316)
怀县 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 河内郡(265-316)
平皋县 今河南省温县 河内郡(265-316)
河阳县 今河南省孟县西 河内郡(265-316)
轵县 今河南省济源市 河内郡(265-316)
山阳县 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北 河内郡(265-316)
温县 今河南省孟州市 河内郡(265-316)
武德县[注 8] 今河南省武陟县 河内郡(265-316)
沁水县 今河南省济源市 野王郡(265-266?)→河内郡(266?-316)
广平郡
(15)
曲梁县

广平县
广平县 今河北省曲周县 广平郡(265-316)
邯郸县 今河北省邯郸市 广平郡(265-316)
易阳县 今河北省邯郸市东北 广平郡(265-316)
武安县 今河北省武安市 广平郡(265-316)
涉县 今河北省涉县 广平郡(265-316)
襄国县 今河北省邢台市 广平郡(265-316)
南和县 今河北省南和县 广平郡(265-316)
任县 今河北省任县 广平郡(265-316)
曲梁县 今河北省曲周县西北 广平郡(265-316)
列人县 今河北省肥乡县 广平郡(265-316)
肥乡县 今河北省肥乡县 广平郡(265-316)
临水县 今河北省磁县 广平郡(265-316)
广年县 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 广平郡(265-316)
斥漳县 今河北省曲周县 广平郡(265-316)
平恩县 今河北省丘县西南 广平郡(265-316)
曲周县 今河北省丘县东北 广平郡(265-266?) 晋初废县。[参 17]
阳平郡
(7)
馆陶县

元城县
元城县 今河北省大名县 阳平郡(265-316)
馆陶县 今河北省馆陶县 阳平郡(265-316)
清渊县[注 9] 今河北省馆陶县 阳平郡(265-316)
东武阳县 今山东省莘县 阳平郡(265-316)
阳平县 今山东省莘县 阳平郡(265-316)
发干县 今河北省冠县 阳平郡(265-266?)→(废县)→阳平郡(?-316) 晋初废县,太康年间(280-289)复置。[注 10]
乐平县 今河北省冠县 阳平郡(265-266?)→(废县)→阳平郡(?-316) 晋初废县,太康年间(280-289)复置。[注 11]
魏郡
(8)
临漳县 临漳县 今河北省磁县 魏郡(265-316) 曹魏为邺县,建兴元年(313年)更名临漳县[参 18]
魏县 今河北省大名县西 魏郡(265-316)
斥丘县 今河北省临漳县 魏郡(265-316)
荡阴县 今河北省荡阴县 魏郡(265-316)
内黄县 今河南省内黄县西 魏郡(265-316)
黎阳县 今河南省浚县 魏郡(265-316)
长乐县[需要消歧义] 今河南省安阳市 魏郡(?-316) 晋初分内黄县置。[参 19]
安阳县 今河南省安阳市 魏郡(?-316) 晋初分汤阴县置。[参 20]
荥阳郡
(8)
荥阳县 荥阳县 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河南郡(265-266)→荥阳郡(266-316)
京县 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南 河南郡(265-266)→荥阳郡(266-316)
密县 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 河南郡(265-266)→阳翟郡(266)→荥阳郡(267?-316)
卷县 今河南省原阳县西 原武郡(265-266)→荥阳郡(266-316)
阳武县 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原武郡(265-266)→荥阳郡(266-316)
苑陵县 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 河南郡(265-266)→荥阳郡(266-316)
中牟县 今河南省中牟县 河南郡(265-266)→荥阳郡(266-316)
开封县 今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郡(265-266)→荥阳郡(266-316)
原武县 今河南省原阳县 原武郡(265-266) 晋初废县。
上洛郡
(3)
上洛县 上洛县 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京兆郡(265-266)→上洛郡(266-316)
商县 今陕西省丹凤县 京兆郡(265-266)→上洛郡(266-316)
卢氏县 今河南省卢氏县 弘农郡(265-266)→上洛郡(266-316)
拒阳县 今陕西省洛南县境内 上洛郡(267-?) 泰始三年(267年)分上洛县置,太康年间(280-289)以前已废县。[参 21]
丰阳县 今陕西省山阳县 上洛郡(267-?) 泰始三年(267年)分商县置,因县境有丰阳川而得名。太康年间(280-289)以前已废县。[参 22]
汲郡
(6)
汲县 汲县 今河南省新乡县东北 河内郡(265-266)→汲郡(266-316)
朝歌县 今河南省淇县 河内郡(265-266)→汲郡(266-316)
共县 今河南省辉县市 河内郡(265-266)→汲郡(266-316)
林虑县 今河南省林州市 河内郡(265-266)→汲郡(266-316)
获嘉县 今河南省新乡市西 河内郡(265-266)→汲郡(266-316)
脩武县 今河南省获嘉县 河内郡(265-280?)→汲郡(280?-316)
顿丘郡
(4)
顿丘县 顿丘县 今河南省内黄县 阳平郡(265-266)→顿丘郡(266-316)
卫县 今河南省清丰县 阳平郡(265-266)→顿丘郡(266-316)
繁阳县 今河南省内黄县 魏郡(265-266)→顿丘郡(266-316)
阴安县 今河南省清丰县 魏郡(265-266)→顿丘郡(266-316)

东晋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收复部分地区,东晋灭亡前夕,司州治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下领3郡、28县。

东晋司州郡县表(元熙元年‧西元419年)
说明:“ ”为东晋时期的侨郡或侨县;“*”为东晋时期新置或复置的郡县
郡名
(县数)
郡治 下辖县名 备注
河南郡
(11)
洛阳县 洛阳县河南县巩县缑氏县新城县梁县河阴县陆浑县、#东垣县新安县、*西东垣县[参 23]
  • 西晋末为汉赵攻陷,建武元年(317年)、永和五年(349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四度收复河南郡,皆数年后又失,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收复河南郡。
  • 移往其他州郡的县份:成皋县、[参 24]阳翟县。
  • 带#县份为原河东郡辖县。
  • 新置县份:西东垣县。[参 23]
  • 废弃县份:阳城县。
荥阳郡
(9)
荥阳县 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成皋县[参 24]
  • 西晋末为石勒攻陷,太宁三年(325年)再次为石勒攻陷,升平年间(357-361)及太元十年(385年)曾收复荥阳郡,皆数年后又失,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收复荥阳郡。
  • 带#县份为原河南郡辖县。
弘农郡
(8)
弘农县 弘农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卢氏县华阴县[注 12]湖县曲阳县[参 25]
  • 西晋末为石勒攻陷,太元十一年(386年)曾收复弘农郡,隆安元年(397年)又失,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收复弘农郡。
  • 带#县份为原上洛郡辖县。
  • 侨寄县份:曲阳县[注 13]
河北郡 河北县 #河北县
  • 后秦时置河北郡,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攻占此郡,元熙元年(419年)弃守。[参 26]
  • 带#县份为原河东郡辖县。
北河东郡 蒲坂县 #蒲坂县
  •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北伐攻占蒲阪,设置北河东郡,元熙元年(419年)弃守。[参 27]
  • 带#县份为原河东郡辖县。
上洛郡 上洛县 上洛县商县
  • 西晋末为石勒攻陷,东晋时未再复郡。
  • 移往其他州郡的县份:卢氏县。[参 25]

注释

  1. ^ 1.0 1.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中,端氏、濩泽2县属河东郡,而《晋书·地理志》属平阳郡。
  2. ^ 2.0 2.1 孔祥军依据《水经·清水注》“京相璠曰:河内脩武县北有故𬯎城”和《水经·穀水注》“京相璠与裴司空彦季脩《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的记载,认为晋泰始年间脩武县仍属河内郡,直到太康年间以前才移属汲郡。(《晋书地理志校注》第28页)
  3.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和杨晨《三国会要》认为领有野王1县,但据地理位置,西侧的沁水县可能也是该郡领有。
  4.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和杨晨《三国会要》认为领有原武1县,但据地理位置,周边的卷县、阳武2县可能也是该郡领有。
  5. ^ 史书记载领有密县,但据郡名,阳翟县可能也属于该郡所领。
  6. ^ 孔祥军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河阴,晋置”,认为河阴县似乎在太康年间以后废县(见《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7页),但据《晋书·傅祗传》及《资治通鉴》卷88记载,永嘉五年(311年),司徒傅祗和大将军苟晞在河阴建行台,并命傅畅为河阴县令,此时河阴县仍然存在。
  7. ^ 《晋书·地理志》作“垣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图组》作“东垣县”,孔祥军依据《魏志》卷16“白骑攻东垣”及《左传·襄公元年》杜注“河东郡有东垣县”,认为作“东垣”是。(《晋书地理志校注》第26页)
  8. ^ 《晋书·地理志》遗漏此县,《晋书·石勒载记》有武德县的记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图组》河内郡有此县。
  9. ^ “清渊”,《晋书·地理志》作“清泉”,是唐代人避唐帝名讳改名。
  10. ^ 孔祥军依据《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东安太守〉“发干令,汉旧名,属东郡,《太康地志》无”的记载,认为该县晋时废县,太康四年左右复置。(《晋书地理志校注》第33页)
  11. ^ 孔祥军依据《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东安太守〉“乐平令,前汉曰清,属东郡,章帝更名,晋《太康地志》无”的记载,认为该县晋时废县,太康四年左右复置。(《晋书地理志校注》第33页)
  12. ^ 胡阿祥谓《宋志》司州弘农郡脱华阴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835页)
  13. ^ 《考表》谓:考《汉志》上东海郡、《续汉志》三徐州下邳国领有曲阳,则《宋志》不诬也。以弘农实郡领东土旧县,其为侨县无疑。(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第178页)

出处

  1.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曰:“晋武帝太康元年,既平孙氏,凡增置郡国二十有三,省司隶置司州。”;《通典》卷171〈州郡一〉曰:“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分为十九州部:置司州,治洛阳。”;吴增仅《三国郡县表》考证:“今考司州之名魏时屡见,……魏时司隶但通称司州,至太康元年始定耳。”(《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9页)
  2. ^ 2.0 2.1 《晋书》卷5〈孝怀帝纪〉:“(永嘉五年六月)丁酉,刘、王弥入京师。”
  3. ^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司州刺史,汉之司隶校尉也。晋江左以来,沦没戎寇,虽永和、太元王化暂及,太和、隆安还复湮陷。牧司之任,示举大纲而已。县邑户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领河南、荥阳、弘农实土三郡。”
  4. ^ 4.0 4.1 《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道·河南府新安县〉:“新安县,本汉旧县,属弘农郡。晋改属河南郡。”
  5. ^ 5.0 5.1 《宋书》卷28〈符瑞志中〉:“泰始元年十二月,白虎见弘农陆浑。”;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9页注释:“泰始元年时陆浑县己移属弘农郡。……迟于太康元年,陆浑县复属河南尹。”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晋书》卷5〈孝怀帝纪〉:“(永嘉二年)三月,东海王越镇鄄城。刘元海侵汲郡,略有顿丘、河内之地。……秋七月甲辰,刘元海寇平阳,太守宋抽奔京师,河东太守路述力战,死之。……(十一月)己酉,石勒寇邺,魏郡太守王粹战败,死之。……(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执太守胡宠。”卷104〈石勒载记上〉:““建兴元年,石季龙攻邺三台,邺溃,刘演奔于禀丘,将军谢胥、田青、郎牧等率三台流人降于勒,勒以桃豹为魏郡太守以抚之。”
  7. ^ 《太平寰宇记》卷53〈河北道·怀州修武县〉:“故怀县……两汉河内郡并理之。晋移郡理于野王。”
  8. ^ 《晋书》卷61〈茍晞传〉:“怀城已陷,河内太守裴整为贼所执”;《资治通鉴》卷87:“〔永嘉四年〕秋,七月,汉楚王聪、始安王曜、石勒及安北大将军赵国围河内太守裴整于怀,诏征虏将军宋抽救怀。勒与平北大将军王桑逆击抽,杀之;河内人执整以降,汉主渊以整为尚书左丞。”
  9.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荥阳郡,泰始二年置。”;《太平寰宇记》卷5〈郑州〉:“晋泰始二年,分河南郡地置荥阳郡。”
  10.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上洛郡,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晋初改为京兆南部,后又立为上洛郡,即太始二年(原作“太始三年”))分京兆置上洛郡。”
  11.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汲郡,泰始二年置。”
  12.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顿丘郡,泰始二年置。”;《宋书》卷35〈州郡志一〉:“顿丘令,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阳平(原误作淮阳)置顿丘郡。”
  13. ^ 《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密县〉:“晋太始二年分河南置阳翟郡,以密县属焉。”;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5页注释1:“泰始二年似分河南置阳翟郡,然《元和志》、《舆地广记》皆言阳翟郡后魏置,则此郡似旋置旋废。”
  14. ^ 《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偃师县〉:“偃师县……周为畿内之邑,秦属三川,汉属河南,即今县理是也,晋并入洛阳。”
  15. ^ 《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偃师县〉:“故谷城……西晋省并入河南。”
  16. ^ 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卷14〈地理志上〉注释10:“汾阳公国相 毕校及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以后简称方校均谓‘汾阳’当作‘汾阴’。”;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27页:“《左传·文公六年》杜注河东郡有汾阴县,《后魏志》:‘汾阴,二汉、晋属河东’,则‘汾阳’似当作‘汾阴’。”
  17. ^ 《舆地广记》卷11〈河北西路〉:“汉武帝建元四年置,属广平国,东汉属钜鹿郡,晋省之。”
  18.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
  19.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相州内黄县〉:“尧城县,本汉内黄地,晋于此置长乐县。”
  20. ^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相州安阳县〉:“汉初废,以其地属汤阴县。晋于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郡。”
  21. ^ 《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洛南县〉:“晋太始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县,属上洛郡,寻省。”
  22. ^ 《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丰阳县〉:“晋太始三年分商县之地置丰阳县。因丰阳川以为名,寻废。”
  23. ^ 23.0 23.1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河南领洛阳、河南、巩、缑氏、新城、梁、(并汉旧县。)河阴、(《晋太康地志》有。)陆浑、(汉旧县,属弘农,《晋太康地志》属河南。)东垣、(二汉、《晋太康地志》、何有垣县。)新安、(二汉属弘农,《晋太康地志》属河东。)西东垣,(新立。)凡十一县。”
  24. ^ 24.0 24.1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荥阳领京、密、荥阳、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成皋,(并汉旧县。属河南。)凡九县。”
  25. ^ 25.0 25.1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刺史〉:“弘农领弘农、陕、宜阳、黾池、卢氏、(并汉旧县。)曲阳,(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凡七县。”
  26. ^ 《资治通鉴》卷118:“檀道济、沈林子自陕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东。”胡三省注:“襄邑堡在河北郡河北县,汉、晋属河东郡,秦分立河北郡。”
  27. ^ 《宋书》卷51〈宗室传·刘遵考〉:“〔刘遵考〕随高祖北伐。时高祖诸子并弱,宗室唯有遵考。长安平定,以督并州、司州之北河东、北平阳、北雍州之新平、安定五郡诸军事、辅国将军、并州刺史,领河东太守,镇蒲阪。”

参考资料

书籍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