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
入声(checked tone、entering tone)是音韵学之概念,包括入声韵及入声调。一般行文往往都混同、省称此二概念为入声。
入声韵又称促声韵,是指传承自古代汉语之一类音节结构,其韵尾以浊塞音快速结束,再无声除阻,如“谷”(南京话[kuʔ˥],广州话[kʊk˥])相对于“菇”(南京话[ku˧˩],广州话[ku˥])。入声字是指音节有此类结构之字,此类字之声调在隋朝韵书《切韵》至宋朝韵书《广韵》都属入声调类,其入声声调是短而急促。在该时代,中原语言有完整并稳定的入声,有-p、-t、-k三套辅音韵尾。入声调根据传统音韵学属于“四声”之一,入声调和非入声之差别更多来自音质短促而非高低音调值。当时之具体调值已不可考,无法得知入声与其他声调在当时是否有相同调值。
中古汉语入声演变成多种汉语变体之入声调类,各种汉语之入声调值或有不同,但调型一般都是短促急收藏[1]。现代有不少汉语保留入声,如粤语及客家话完整保留辅音韵尾以及入声声调;江淮官话、吴语等已丢失辅音韵尾,但拥有区别于其它声调的急促声调。即使多数官话方言不再有入声,入声字如何归派依旧是主流学界给官话分类的唯一标准。
另外,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提到他观察到汉语入声底层音为浊塞音,应表记为-b/-d/-g才对。赵元任也观察到塞音韵尾的双重阻塞。岩田礼(1984,1992)以生理语音学的方法,用光纤维镜和肌电观察入声韵尾的紧喉运动情形,发现闽南语和广东话的入声韵尾确实有口腔及喉头双重闭锁及紧喉的现象。
现况
入声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粤语、客家语、闽南语、部分赣语、壮语、越南语以及汉藏语系其他一些语言的入声字音节以辅音韵尾(多为[p̚]、[t̚]、[k̚])作结,发出明显短而急促的子音,音节听起来有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
部分湘语、吴语、江淮官话(淮语)、部分闽东语、部分西南官话(岷江话)、部分赣语以及部分晋语也保留入声,但只带弱喉塞韵尾[ʔ],或依靠紧元音韵母来保持音节顿挫感(如四川宜宾话)。大部分官话方言(除江淮官话以外)的入声已不复存在,大部分湘语、闽中语、闽北语、以及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少数方言尽管有入声,却已变成舒声韵,失去了其原有的促声韵特点,但它何时消失,历来都有不同观点。
汉字大概于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汉语有入声,日语保存入声的痕迹至今,但日语音系无闭音节,一汉字分拆成两音节,破音尾独立成另一开音节(通常为か(ka)行、た(ta)行、わ(wa)行([p]→[ɸ]→[w]→∅)的音节)。
入声字表
- 入声,一屋[-uk]
屋木竹目服福禄熟谷肉咒鹿腹菊陆轴逐牧伏宿读犊渎牍椟黩毂复粥肃育六缩哭幅斛戮仆畜蓄叔淑菽独卡馥沐速祝麓镞蹙筑穆睦啄覆鹜秃扑鬻辐瀑竺簇暴掬濮郁矗复塾朴蹴煜谡碌毓舳柚蝠辘夙蝮匐觫囿苜茯髑副孰谷
- 入声,二沃[-uuk]
沃俗玉足曲粟烛属录辱狱绿毒局欲束鹄蜀促触续督赎浴酷瞩躅褥旭欲渌逯告仆
- 入声,三觉[-eok]
觉角桷较岳乐捉朔数卓汲琢剥趵爆驳邈雹璞朴确浊擢镯濯幄喔药握搦学
- 入声,四质[-it]
质日笔出室实疾术一乙壹吉秩密率律逸佚失漆栗毕恤蜜橘溢瑟膝匹黜弼七叱卒虱悉谧轶诘戌佶栉昵窒必侄蛭泌秫蟀嫉唧怵帅聿郅桎茁汨尼蒺
- 入声,五物[-ot]
物佛拂屈郁乞掘讫吃绂弗诎崛勿熨厥迄不屹芴倔尉蔚
- 入声,六月[-jat]
月骨发阙越谒没伐罚卒竭窟笏钺歇突忽勃蹶筏厥蕨掘阀讷殁粤悖兀碣猝樾羯汨咄渤凸滑孛核饽垡阏堀曰讦
- 入声,七曷[-at]
曷达末阔活钵脱夺褐割沫拔葛渴拨豁括聒抹秣遏挞萨掇喝跋獭撮剌泼斡捋袜适咄妲
- 入声,八黠[-aet]
黠札拔猾八察杀刹轧刖戛秸嘎瞎刮刷滑
- 入声,九屑[-et]
屑节雪绝列烈结穴说血舌洁别裂热决铁灭折拙切悦辙诀泄咽噎杰彻别哲设劣碣掣谲窃缀阅抉挈捩楔蹩亵蔑捏竭契疖涅颉撷撤跌蔑浙澈蛭揭啜辍迭呐侄冽掇批橇
- 入声,十药[-ak]
药薄恶略作乐落阁鹤爵弱约脚雀幕洛壑索郭博错跃若缚酌托削铎灼凿却络鹊度诺橐漠钥著虐掠获泊搏勺酪谑廓绰霍烁莫铄缴谔鄂亳恪箔攫涸疟郝骆膜粕礴拓蠖鳄格昨柝摸貉愕柞寞膊魄烙焯厝噩泽矍各猎昔芍踱迮
- 入声,十一陌[-eak]
陌石客白泽伯迹宅席策碧籍格役帛戟璧驿麦额柏魄积脉夕液册尺隙逆画百辟赤易革脊获翮屐适剧碛隔益栅窄核掷责惜僻癖辟掖腋释舶拍择摘射斥弈奕迫疫译昔瘠赫炙谪虢腊硕螫藉翟亦鬲骼鲫借啧蜴帼席貊汐摭咋吓剌百莫蝈绎霸霹
- 入声,十二锡[-ek]
锡壁历枥击绩笛敌滴镝檄激寂翟逖籴析晰溺觅摘狄荻戚涤的吃霹沥惕踢剔砾栎适嫡阋觋淅晰吊霓倜
- 入声,十三职[-jik]
职国德食蚀色力翼墨极息直得北黑侧饰贼刻则塞式轼域殖植敕饬棘惑默织匿亿忆特勒劾仄稷识逼克蜮唧即拭弋陟测冒抑恻肋亟殛忒嶷熄穑啬匐鲫或愎翌
- 入声,十四缉[-ip]
缉辑立集邑急入泣湿习给十拾什袭及级涩粒揖汁蛰笠执隰汲吸熠岌歙熠挹
- 入声,十五合[-op]
合塔答纳榻杂腊蜡匝阖蛤衲遝鸽踏飒拉盍搭溘嗑
- 入声,十六叶[-ep]
叶帖贴牒接猎妾蝶箧涉捷颊楫摄蹑谍协侠荚睫慑蹀挟喋燮褶靥烨折辄撚婕聂霎
- 入声,十七洽[-aep]
洽狭峡法甲业邺匣压鸭乏怯劫胁插押狎掐夹恰眨呷喋札钾
“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ĭɐt]; 靖康耻,犹未雪[sĭuɛt]; |
” |
——岳飞 满江红 |
音系对比
汉字 | 反切 | 类型 | 构拟上古音 (郑张尚芳) |
构拟中古音 (王力) |
官话 | 晋语 | 闽南语厦门话 (文/白) |
吴语 | 粤语 | 赣语 | 客语 | 日语 | 朝鲜语 | 越南语 | ||||
---|---|---|---|---|---|---|---|---|---|---|---|---|---|---|---|---|---|---|
北京官话 北京 |
江淮官话 南京 |
西南官话 乐山 |
太原 | 苏州 | 广州 | 吴音 | 汉音 | 首尔音 | 河内音 | 西贡音 | ||||||||
合 | 侯阁 | 全浊入 | */guːb/ | [ɣɒp] | hé [xɯʌ³⁵] |
ho5 [xoʔ˥] |
[xæʔ] | [xaʔ] | hap⁸ | [ɦəʔ] | [hɐp˨] | [hot̚] | [hap̚] | ガフ gapu→gō |
カフ kapu→kō |
합 hap、[ha̠p̚] |
hợp | |
[həːʔp̚˧ˀ˨ʔ] | [həːʔp̚˨ˀ˧ʔ] | |||||||||||||||||
十 | 是执 | 全浊入 | */gjub/ | [ʑĭĕp] | shí [ʂ͡ɨ³⁵] |
shr5 [ʂʅʔ˥] |
[seʔ] | [səʔ] | sip⁸/chap⁸ | [zəʔ] | [sɐp˨] | [set̚] | [ʃip̚] | ジフ jipu→jū |
シフ sipu→shū |
십 sip、[ɕip̚] |
thập | |
[tʰɜʔp̚˧ˀ˨ʔ] | [tʰɐʔp̚˨ˀ˧ʔ] | |||||||||||||||||
佛 | 符弗 | 全浊入 | */bɯd/ (后造字)
|
[bĭuət] | fó [fuɔ³⁵] |
fu5 [fuʔ˥] |
[fʊʔ] | [fəʔ] | hut⁸/put⁸ | [vəʔ] | [fɐt˨] | [fut̚] | [fut̚] | ブツ butu→butsu |
フツ putu→futsu |
불 bul、[pul] |
phật | |
[fɜʔt̚˧ˀ˨ʔ] | [fɐʔk̚˨ˀ˧ʔ] | |||||||||||||||||
八 | 博拔 | 全清入 | */preːd/ | [pæt] | bā [pɑ⁵⁵] |
ba5 [paʔ˥] |
[pæʔ] | [paʔ] | pat⁴/pueh⁴ | [poʔ] | [pat˧] | [pat̚] | [bat̚] | ハチ pati→hachi |
ハツ patu→hatsu |
팔 pal、[pʰa̠l] |
bát | |
[ˀɓaːʔt̚˧ˀ˦] | [ˀɓaːʔk̚˦ˀ˥] | |||||||||||||||||
易 | 羊益 | 次浊入 | */leg/ | [jĭɛk] | yì [i⁵¹] |
i5 [iʔ˥] |
[iəʔ] | [iəʔ] | ek⁸ | [ɦiəʔ] | [jik˨] | [ik̚] | [ʒit̚] | ヤク yaku |
エキ eki |
역 yeok、[jʌ̹k̚] |
dịch | |
[zïʔk̟̚˧ˀ˨ʔ] | [jɨ̞̠ʔt̚˨ˀ˧ʔ] | |||||||||||||||||
客 | 苦格 | 次清入 | */kʰraːg/ | [kʰɐk] | kè [kʰɯʌ⁵¹] |
kä5 [kʰɛʔ˥] |
[kʰæʔ] | [kʰaʔ] | khek⁴/kheh⁴ | [kʰɑʔ] | [hak˧] | [kʰak̚] | [kʰak̚] | キャク kyaku |
カク kaku |
객 gaek、[kɛk̚] |
khách | |
[xɐɪʔk̟̚˧ˀ˦] | [xɐʔt̚˦ˀ˥] |
※注:“易”仅于“交换、变易”之义时读为入声[-k̚],馀为去声。
汉语各分支
官话
无入声调类的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将中古入声字分派入平声、上声、去声中,此现象称为“入派三声”。
北京官话中的入声字如何分派有若干规律可循(排除少量例外):
- 全浊声母字派阳平(如薄、夺、宅、昨、石);例外:剧、续。
- 次浊声母字派去声(如肉、落、日、月、逆);例外:辱(中国大陆的普通话中读上声)、额(通常读阳平)。
- 清声母字可能派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任一类,无固定规律;去声较多,上声较少。
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将中古入声字分为两组。古全浊字归阳平;古清声字和古次浊字归入另一组:中原官话归入阴平,兰银官话归入去声。
西南官话的中古入声字今声调大都相同,大部分地区读阳平,少数地区仍保留舒声韵形式的入声调,也有少数地区甚至不只保留入声调也保留有塞音韵尾的入声韵。
现代标准汉语
- 当以下同一横排条件全符合时,即为入声字(空白表示无限制);但是很多入声字并不符合下列任一排的条件,如“切”、“塔”、“福”、“六”、“刻”、“骨”,这些字还需要强记。
北京官话声母 | 韵母 | 声调 | 例外 |
---|---|---|---|
全清:ㄅ、ㄉ、ㄍ、ㄐ、ㄓ、ㄗ(b、d、g、j、zh、z) | 非鼻音韵尾 | 阳平 | 鼻、值 |
齿龈音:
ㄖ(r) |
ㄜ(e) | 呢、眲、若(般~)、惹 | |
软腭音:ㄍ、ㄎ、ㄏ(g、k、h) 卷舌音:ㄓ、ㄔ、ㄕ、ㄖ(zh、ch、sh、r) |
ㄨㄛ(uo) | 呙(涡、埚、过、锅、祸) 果(猓、粿、裹、蜾、輠、馃、伙) 火、和(~面)、货 | |
帮组:ㄅ、ㄆ、ㄇ(b、p、m) 舌音:ㄉ、ㄊ、ㄋ、ㄌ(d、t、n、l) |
ㄧㄝ(ie) | 爹、咩 | |
全清非唇音:ㄉ、ㄍ、ㄗ(d、g、z) 擦音:ㄏ、ㄙ(h、s) |
ㄟ(ei) | 这、谁 | |
ㄈ(f) | ㄚ、ㄛ(a、o) | ||
精组:ㄗ、ㄘ、ㄙ(z、c、s) | ㄚ(a) | 仨、洒 | |
ㄩㄝ(üe) | “嗟”字的“ㄐㄩㄝ/juē”变读、戈三合八小韵共十五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仅“靴”、“瘸”两常用字) |
其他辨识法
- 一字有文白异读,读音为零韵尾,语音为元音韵尾(-i、-u),必为入声字。
- 阳声韵,即韵尾为鼻音ㄢ、ㄣ、ㄤ、ㄥ(n、ŋ)时,必非入声。(例外仅廿)
- 韵母为/ɿ/,即拼音为zi、ci、si时,必非入声。
- 韵母为uai、uei时,一般非入声。(例外如率)
- 全清声母(ㄅ、ㄉ、ㄍ、ㄐ、ㄓ、ㄗ,b、d、g、j、zh、z)的上声字,一般非入声。(例外如百、葛、骨、角、窄)
- 凡读ㄒㄧˊ(xí)时,皆为入声字。(例外如榽、驨)
入声字的辨识原则可参考:陈新雄《万绪千头次第寻——谈读书指导》
西南官话考量入声
对于说西南官话的人来说,可以不用工具书,而根据了解的中古至今的语音变化规律来辨别大部分古代入声字:[2]
- 古今声调演变判断:
- 凡普通话读阴、上、去而西南方言读阳平的字都是古代入声字。(例外:摸、玉)
- 古今声母演变规律判断:
- 凡不送气的阳平字是古代入声字。
- 凡次浊声母阳平字都不是古代入声字。
- 古今韵母演变规律判断:
- 凡鼻音韵尾(阳声韵)字都不是古代入声字。(例外:廿)
- 凡[tsz̩]、[tsʰz̩]、[sz̩]音节的字不是古代入声字,凡[ɑɻ]音节的字不是古代入声字。
- 凡[uaɪ]、[ueɪ]韵母的字不是古入声字。(例外:蟀)
- 除靴瘸以外的[yœ]韵母字是古代入声字。
- 凡普通话有元音韵尾而西南方言没有的字是古入声字。
- 凡方言中的[iɔ]韵母字都是古代入声字。
-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判断:
- 详见简启贤,《音韵学教程》:188-189。
江淮官话(淮语)
淮语的中古入声字仍读入声,洪巢片大部(除庐江外)入声不分阴阳,只有一种入声调;洪巢片庐江[3]、泰如片入声按照中古声母清浊分成阴入和阳入,有两种入声调;黄孝片也仅有一种入声调,但部分古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或阳去调(如白、十),部分通摄入声字的韵尾变为后鼻音[ŋ],但仍保留入声声调(如木)。
晋语
晋语地区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保留入声韵,基本全以喉塞音[ʔ]形式保留,一部分地区(如大同)不少字舒声促化。
北方官话、晋语与江淮官话的主要入声归派规律如下表:
古清入 | 古次浊入 | 古全浊入 | |
---|---|---|---|
中原官话 | 阴平 | 阴平 | 阳平 |
冀鲁官话 | 多阴平 | 去 | 阳平 |
胶辽官话 | 上 | 去 | 阳平 |
兰银官话 | 去 | 去 | 阳平 |
西南官话(除岷江片) | 阳平 | 阳平 | 阳平 |
西南官话(岷江片) | 入 | 入 | 入 |
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 无规律 | 去 | 多阳平 |
江淮官话(淮语) | 入 | 入 | 入 |
晋语 | 入 | 入 | 入 |
吴语
但入声在吴语温州话却有特别展现。温州话仅有的一套韵尾是-ŋ,不是入声韵尾,所以没有保留入声韵尾。但温州话留有入声调,即即使入声没了韵尾,但却保留了两种独立的入声调值,与其他声调不同。而原本所谓“入声”就是比舒声短促;但是温州话两种入声调值却是323和212,比所有舒声都长。
闽语
闽南语原只有6套辅音韵尾,其中[-p̚]、[-t̚]、[-k̚]是塞音,[-m]、[-n]、[-ŋ]是鼻音,但现代闽南语古“咸”(除覃韵)(收-m/-p)、“山”(收-n/-t)、“宕”(收-ŋ/-k)、“梗”“摄”二等(收-ŋ/-k)的白读音都不念这些韵尾,这些韵部的韵尾已经弱化为鼻化元音和喉塞韵尾-ʔ,只有文读音才念上述辅音韵尾。此外,潮汕片韵尾-n/-t已经并入-ŋ/-k。
海南话北部方言与潮州话较接近,有-p、-t、-k三套入声韵尾,但南部方言大多只有喉塞韵尾-ʔ。海南话、雷州话都与闽南语有一定亲缘关系。闽南语念喉塞韵尾的字,雷州话念成开韵尾。海南话、雷州话把闽南语的鼻化元音都念成口元音。
莆仙语只有喉塞韵尾-ʔ。此外,莆仙语只有仙游话有鼻化元音,莆田话把鼻化元音念成口元音。
闽东语有-ʔ、-k两套入声韵尾,但大部分方言已经混同,只有古田话能够明显区分开来。
粤语
粤语有[-p̚]、[-t̚]、[-k̚],如广州话就三套入声韵尾齐备,如纳[nap̚],杀[sat̚],福[fʊk̚];但各地入声保存情况不尽相同,如东莞粤语以收[-k̚]韵尾为主,还有收喉塞音[ʔ]和元音化的;宝安区人口主要是外省移民,宝安粤语入声已全部弱化而收喉塞音[ʔ]韵尾,也有入声失落辅音韵尾,归并到阴平35调中。
此外,粤语入声普遍按元音长短分高低,不同粤语方言展现不同:广州话只有阴入分高低,但台山话,玉林话等方言,则阴入和阳入都分高低。
客家语
客家语的入声韵尾[-p̚]、[-t̚]、[-k̚]。客家语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间的承袭关系明显,如梅县话法韵尾-p,发韵尾-t[4]。
赣语
赣语的入声可分以下几类:
- 既有入声调,又有入声韵尾。又可分两种情况:
- 只有一种入声调,调值一般较高:宜丰、上高、新淦(有两套韵尾);武宁、宜春、樟树、乐平、景德镇、横峰、铅山、进贤、南城、永丰(只有一套韵尾)。
- 有两种入声调:昌都片、宜浏片、鹰弋片通常为阴入高、阳入低;抚广片通常为阴入低、阳入高。
- 有三种入声调:永修、德安的入声依古声母清浊分阴阳,只有一套韵尾,阴入又根据声母送气与否再分为阴入1和阴入2,共三种入声调;安义的入声则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两大类,其阴入又分为两调因此也有三套入声韵尾。
- 有四种入声调:都昌的入声依古声母的清浊分阴阳,有两套韵尾,阴入与阳入各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再分为阴入1、阴入2和阳入1、阳入2,共四种入声调。
- 有入声调,无入声韵尾。
- 没有入声调,亦没有入声韵尾。古入声字派入其他调类。根据派入的调类不同,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湘语
新湘语大部分保留独立入声调,且韵尾消失。
老湘语部分地区保留入声调,部分地区入声派入其他声调。相对新湘语而言,老湘语平声、去声三分,清入归阳平和浊入归阴去同时发生
以湘乡话(娄邵片湘双小片)为例,入声调值四分:
清音阴入13,如“铁”thie13,正好和全浊阳平同一个声调
不送气全浊(常见于白读层)次阴入24,如“局”ty24,正好和次浊次阳平同一个声调
送气全浊(常见于文读层)次阳入35,如“截”qia35,正好和次清次阴去同一个声调
次浊阳入45,如“入”nio45白/y45文,正好和全清阴去同一个声调
汉字文化圈的其他语言
古时汉文化大量输出到东亚各国,汉字文化圈的其他语言完好而有规律保留入声。
日语
汉字大概于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汉语有入声,日语音读多数保留了古汉语入声。但纳入日语体系的入声发音已完全没有入声的特点,其塞音音尾已独立成另一音节(通常为か行、た行、は行(后转变为わ行、[p]→[ɸ]→[w]→∅)的音节)。原为入声汉字的音读常有两音节。
朝鲜语
朝鲜半岛自古崇尚汉文化,今天的韩语有超过70%为汉字词(汉字语)。朝鲜语的汉字音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韵尾,如:入口(입구、/ip̚k͈u/),學校(학교、/hak͈jo/),五十(오십、/oɕip̚/),但塞音/-t̚/韵尾一律变流音/-l/,如一(일、/il/)、八(팔、/pʰa̠l/),并非直接保留。另外,在实际发音时,入声韵尾有时会根据朝鲜语的发音规则变为鼻音或后一音节的声母,如:獨立(독립、/toŋnip̚/),業務(업무、/ʌmmu/),發言(발언、/paɾʌn/),十五(십오、/ɕibo/)。
越南语
越南语在古代引入了大量汉语词,汉字的古汉语发音在越南语保留得很好。越南语汉字音韵尾只在拉丁字母拼写有4项变异,实际上相较中古汉语几乎没变。古汉语入声韵尾收p、t、k的汉字在越南语依然收p、t、k,如法(pháp)、發(phát)、樸(phác)等,但西贡方言-t结尾的音节均发[-k̚],而-ch结尾的音节则发[-t̚]。
现代越南语按调值共分平声、玄声、问声、跌声、锐声、重声六声调。塞音-p、-t、-c、-ch结尾的音节相当于汉语入声,只可能是锐声或者重声。
序号 | 越南语名称 | 汉译名称 | 汉越语对应中古汉语声调 | 调值描述 | 例字 |
---|---|---|---|---|---|
1 | ngang | 平声(阴平) | 清平、次浊平 | 44,平,长,类似标准官话及标准粤语阴平声 | ma |
2 | huyền | 玄声(阳平) | 全浊平 | 31,中降,长 | mà |
3 | hỏi | 问声(阴上) | 清上 | 21(4),低降或低降后升,长,紧喉,类似标准官话上声 | mả |
4 | ngã | 跌声(阳上) | 次浊上 | 32/4,中,紧喉且中断 | mã |
5 | sắc | 锐声(阴去、阴入) | 清去、清入 | 45,高升,短,类似标准官话阳平声 | má |
6 | nặng | 重声(阳去、阳入) | 浊去、全浊上、浊入 | 21,低降,短,类似标准粤语阳入声 | mạ |
其他汉藏语系语言
汉藏语系外的语言,包括一度归入其中的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以及近来有部分学者认为有亲属关系的南岛语系,和汉语有大量同源词,很多汉语变体的入声字在这些语言的同源词也保留了塞音韵尾。
举例:
闽南语(厦门话) | 藏语(拉丁转写) | 缅甸语(拉丁转写) | 勉语 | 泰语(拉丁转写) | 邵语 | |||||
---|---|---|---|---|---|---|---|---|---|---|
六:la̍k/lio̍k | དྲུག།:drug | /ʈ͡ʂʰu˩˧˨/ | ခြောက်:hkrauk | /t͡ɕʰaʊʔ/ | juqv | /tɕu˦/ | หก:hok | /hok̚˨˩/ | katuru | /kato:roʔ/ |
八:pat | བརྒྱད།:brgyad | /cɛː˩˧˨/ | ရှစ်:hrac | /ʃɪʔ/ | hietc | /ɕet˨/ | แปด:paet | /pɛːt̚˨˩/ | kashpat | /kaʃp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