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民国在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在台湾,又作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是有关中华民国现状政治论述,由李登辉提出。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李登辉于1995年访问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欧林讲座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讲上提出这个用辞,用以形容中华民国于1949年政府迁台后持续在台湾存在的现状[1][2][3][4]源自“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与“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来源请求]

这是关于今日中华民国之定位的几个主要论述之一。2000年起民进党两次上台执政后,逐渐以“中华民国是台湾”或“中华民国台湾”取代“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其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并拥有台湾主权,缘此将“中华民国在台湾”认定为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说法。

概论

于美国尼克森总统时代,美国国务卿威廉·P·罗杰斯William P. Rogers)于1969年在澳洲堪培拉发表美国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外交接触的正式声明中,曾经使用“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用语,用来与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分。声明中说:“我们(美国)承认,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与在大陆的共产主义中国都是存在的事实。我们也知道中国大陆终必在亚太地区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真诚欢迎与中共重新谈判。”[5]。中华民国当时对这种称呼并不欢迎,也未在正式文书中使用。

在1991年,韩国与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后,李登辉总统开始重新推动双重代表权方案。1993年,透过中华民国邦交国,在联合国大会中提案,希望成立特别研究委员会,重新检讨、撤销或修改1971年所通过的2758号决议。并援引两德与两韩模式,要求以“分裂国家平行代表权”的模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保持联合国中国会籍的前提下,用“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在台湾”(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的名称重新参与联合国。但提案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封杀。这个方案主张由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为从中国分裂出来的两个独立国家,分享中国代表权,形成两个中国

在李登辉提出该用语之前,中华民国官员都是用“Republic of China”称呼国名,因此李登辉的用法“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在当时是相当有突破性的,符合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之前提下,中华民国做为政治主体对于自身现实的认识与表述。

关于该用语的成因,李登辉于2005年在李登辉学校授课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太平洋战区盟军统帅麦克阿瑟指示蒋中正派军暂时占领台湾,后来的《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和约》都没有明白规定日本放弃台湾主权给谁,形成台湾法定地位未定,因此他主政时才说“中华民国在台湾”。[6][7]

争议论点

台湾本土派认为,中华民国对台湾并没有主权,台湾不属于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早就于1949年灭亡,称中华民国在台湾是非常荒谬的。[来源请求]

1997年8月,台独左派人士杨碧川说,在中华民国政权一再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情形下,如果借由台湾人民直选中华民国总统的事实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主权的行使,那么“中华民国在台湾”也将可循香港回归的模式回归中国,“承认中华民国对台湾的统治,危机就在这里”;唯有消灭中华民国流亡政权、建立独立的台湾国,才是台湾真正的主权独立的事实,也才是台湾唯一的活路。[8]

2007年8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教授黄居正说,台湾从未明白宣示独立于中国之外,如果台湾认同“中华民国是台湾”或“中华民国在台湾”,不再追求以“台湾”为国号的独立建国,在国际法上仍然会被当成是中国领土、而不是独立国家。[9]


参考文献

  1. ^ 总统李登辉访美国康乃尔大学,台湾民主受推崇[永久失效链接], 行政院新闻局
  2. ^ 民国84年李登辉总统于康乃尔大学欧林讲座发表演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家图书馆 (中华民国)
  3. ^ Text of Lee's Cornell addr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IWAN INFO,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95-6-16
  4. ^ 国家定位 李前总统︰ROC在台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2003/12/21
  5. ^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61, No. 1575 (September 1, 1969), p.179.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6. ^ 陈永昌. 李登輝:台灣要獨立 應與美國談法定地位. 中央社 (台北市). 2005年7月4日 [2016年6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18日). 
  7. ^ 李欣芳. 李登輝:台灣要獨立 應跟美談法定地位. 自由时报 (台北市). 2005年7月5日 [2016年7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7日). 
  8. ^ 杨碧川口述、王嵩文整理,〈香港回归与台湾前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作于1997年8月。
  9. ^ 黄居正. 台灣(想)作為一個國家的基調. 台湾e广场. 2007-08-07 [201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