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病毒/Selected biography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e following biographies are featured as the Selected biography at the Viruses Portal. To suggest a biography for inclusion, use the suggestions page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

拉尔夫·S·巴里克(Ralph Steven Baric,1954年-)是一位美國病毒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院流行病學系小威廉·R·凱南英语William R. Kenan Jr.特聘教授,專攻領域為冠狀病毒。1990年代巴里克即發表論文,表示冠狀病毒的重組率與突變率很高,有可能跨越物種障礙感染人類,造成疫情爆發。2002年他開發出了鼠肝炎病毒(MHV)的反向遺傳系統,組裝MHV的cDNA。巴里克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合作,製作含有SHC014病毒刺突蛋白、且已適應小鼠體內環境的SARS-CoV重組病毒(SHC014-MA15),發現此病毒可感染人類細胞與小鼠,顯示自然界許多蝙蝠SARSr-CoV可能具有感染人類的潛力。此研究於2015年發表,被部分科學家認為風險過大。2020年,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巴里克的實驗室是美國首批獲得樣本進行研究的團隊之一。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2

石正丽(1964年-),河南西峡人,為中国女性病毒学家。石正丽领导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WIV)的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的生物安全4级(BSL-4)实验室。SARS事件暴发后,石正丽亲自带领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调查蝙蝠栖息洞穴,采集各类蝙蝠样品做病毒检测,寻找SARS病毒踪迹。2013年将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为SARS蝙蝠起源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COVID-19疫情期间,由于其蝙蝠冠状病毒的研究成果,她在大众媒体中以“蝙蝠女侠”的身份出名。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3

吕克·蒙塔尼耶
吕克·蒙塔尼耶

吕克·蒙塔尼耶(Luc Antoine Montagnier,1932年-)是一名法國病毒學家,專門從事HIV病毒研究,他是世界艾滋病研究及預防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和國際病毒聯盟總監,為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蒙塔尼耶表示SARS-CoV-2是加入艾滋病毒基因片段的重組病毒,引發爭議。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4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1947年-)是一位法国病毒学家,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研究小组主任。她主要从事反转录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发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她和同事吕克·蒙塔尼耶同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享一半奖金。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5

蘇珊·魏斯(Susan R. Weiss,1949年-)是一名美國病毒學家,現為賓州大學醫學院英语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授與冠狀病毒與新興病原研究中心的共同所長,研究領域為冠状病毒。魏斯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後幾年開始研究冠狀病毒,1980年至賓州大學任教授後以冠狀病毒為其實驗室研究主題,她早期的研究以冠狀病毒的模式病毒鼠肝炎病毒(MHV)為大宗,建立了研究去髓鞘疾病英语demyelinating disease的動物模型,並發現許多此病毒的基礎分子機制。2000年後隨著多種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她亦參與有關這些病毒的研究。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6

希拉里·科普羅夫斯基(Hilary Koprowski,1916年-2013年)是波兰犹太人,美国病毒学家,為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先驱科学家。科普罗夫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美國定居,开始了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1957年至1991年,科普罗夫斯基任威斯塔研究所英语Wistar Institute主任。1995年他获授指挥官级芬兰雄狮勋章,1997年获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勋章。2013年,科普罗夫斯基因肺炎费城逝世。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7

阿爾伯特·沙賓(Albert Bruce Sabin,1906年-1993年)是猶太裔美國人醫學家美國陸軍退役中校,因成功研发出了对抗小儿麻痹症的“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OPV,又稱「沙賓疫苗」)而知名。沙宾拒绝为其发明的脊灰疫苗申请专利,并于1972年将其疫苗生产所用的病毒毒株无偿捐赠给了世界卫生组织。除了发明沙賓疫苗之外,他也是登革熱疫苗與日本腦炎疫苗的研发者之一。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8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1949年-)為英国科学家,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89年,他与朱桂霖英语Qui-Lim Choo郭勁宏丹尼尔·布拉德利共同发现了丙型肝炎。他还于1986年共同发现了丁型肝炎基因组。霍顿現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與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9

哈维·阿尔特(Harvey James Alter,1935年-)是一名美国病毒学家、美国美國國家衛生院输血医学家與醫師,他以關於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成果而闻名,2000年獲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20年和迈克尔·霍顿查尔斯·M·赖斯共同獲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0

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1851年-1931年)是荷兰微生物学家植物学家。1895年拜耶林克在代尔夫特技术学院(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担任教师并建立了代尔夫特大学微生物学院,他被认为是病毒学的开创者,在1898年通过过滤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比细菌还要细小,并因此推论出病毒的存在。他把这种病原体命名为「virus」。他主张病毒是一种液体,但后来美国化学家斯坦利证明了病毒其实是微粒。拜耶林克也发现了氮气转化为植物所能够吸收的铵离子的过程──固氮作用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1

霍华德·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1934年-1994年)是美国遗传学家。1970年代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逆转录酶,由于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与戴维·巴尔的摩罗纳托·杜尔贝科一起获得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過事實上特明聘僱的博士後研究員水谷哲(Satoshi Mizutani)才是發現逆转录酶的論文第一作者。此事成為著名的諾貝爾獎爭議之一。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2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1936年-)是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與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英语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主任,為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其於1970年代研判人類乳突病毒很可能會是子宮頸癌的成因,經深研究證實兩者間的直接關連性,即某些病毒癌症成因。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3

马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1899年-1972年)是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泰累爾在倫敦熱帶醫學院獲博士學位後至美國哈佛大學熱帶醫學系擔任研究員,曾赴西非調查黃熱病,1930年他應邀到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病毒實驗室,繼續研究黃熱病病理與研製黃熱病疫苗。1937年他用多次繼代移植方法在雞胚胎粉碎組織中成功繁殖黃熱病病毒的變異株,這是首個成功的黃熱病疫苗,後來被命名為17D黃熱病疫苗。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4

弗雷德里克·圖爾特(Frederick Twort,1877年-1950年)是一位英格蘭微生物學家,他在1915年發現了噬菌體。圖爾特曾在聖托馬斯醫院研究醫學,是布朗動物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Animal)的主管,亦是倫敦大學的細菌學教授。除噬菌體外,他也做了有關禽類約尼氏病英语Paratuberculosis和一些細菌培養的研究。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5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1897年-1985年)是美国医学家。1954年,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工作的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多种类型组织中培育生长的能力。1963年,恩德斯与同事利用Edmonston-B株,成功研发出首劑麻疹疫苗。恩德斯被譽為「現代疫苗之父」。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6

莫里斯·希勒曼(Maurice Hilleman,1919年-2005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疫苗学家,被广泛誉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疫苗学家之一,他一生发明了超过40种疫苗,分别针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水痘脑膜炎肺炎流感嗜血杆菌等疾病或病原体。在“亚洲流感大流行期间,他发明的疫苗曾拯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据估计,希勒曼发明的疫苗每年拯救约800万人的生命。2007年,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对希勒曼的悼文中提道,在美国当前推荐接种的14类疫苗中,有8类是由希勒曼研发的,并认为希勒曼“也许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卫生人物。”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7

乔纳斯·索尔克(Jonas Edward Salk,1914年-1995年)是美国犹太裔实验医学家、病毒学家,以研发出世界上首例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而知名,并于196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创建了专注生命科学研究的索尔克研究所。索尔克毕业于美国纽约市立学院纽约大学,此后曾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47年,索尔克成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研究,并于数年后成功开发出首剂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过程中,索尔克在自己、家人以及其他志愿者身上,成功进行了初步人体试验。1954年,全美开展百万儿童(6-9岁)的大规模疫苗接种试验,1955年4月,试验证明疫苗安全有效。

为了让疫苗能更广泛地用于接种,索尔克从未对疫苗申请专利,也未从中获利。1959年,世界上有约90个国家采用了索尔克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在此疫苗发明前,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是二战后对美国公共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美国平均每年有超过4万5千人感染,而到了1962年感染人数下降到910人,并于1979年彻底消灭了该疾病。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8

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1749年-1823年),FRS FRCPE是一名英國醫生,以研究及推廣牛痘接种、预防天花而聞名,1796年5月他发明的天花疫苗是世界上第一支疫苗,詹纳因此被后世稱為免疫学之父。

在詹纳之前,人们一般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该方法在中国印度非洲流传多年,但风险高、成功率较低,而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安全性高,且效果显著,逐渐被各国采用,拯救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灭绝。詹纳的工作还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引导路易·巴斯德罗伯特·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19

彼得·皮奥特(Peter Karel Piot,1949年-)是一位比利时病毒学家,专攻埃博拉病毒和艾滋病病毒。1974年皮奧特於根特大學獲醫學士學位,1976年在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英语Institute of Tropical Medicine Antwerp研究期間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埃博拉病毒,此外他也參與了許多非洲國家的愛滋病防疫計畫與研究,於1991年至1994年擔任國際愛滋病學會會長,2009年至2010年擔任倫敦帝國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2010年至今擔任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院长。


Portal:病毒/Selected biography/20

安尼魯·康特(Aniru Sahib Sahib Conteh,1942年-2004年)是獅子山共和國的一名醫師,為拉沙熱(流行於西非國家的一種病毒性出血熱)臨床治療的專家。康特自奈及利亞伊巴丹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回到獅子山,參加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拉沙熱防疫計畫,在東方省塞格布玛英语Segbwema的尼克森循道宗醫院擔任醫療院長。

1991年獅子山內戰爆發後,康特與其團隊遷至凱內馬的凱內馬政府醫院(Kenema Government Hospital),在此開設全世界唯一一座治療拉沙熱的病房超過20年,他與英國的国际紧急医疗救援组织英语Medical Emergency Relief International合作,透過教育與意識覺醒英语consciousness raising等方式促進獅子山國民對拉沙熱的認識與預防,他的努力成功挽救了許多病人的生命,降低了拉沙熱的死亡率。2004年,康特在治療病人時發生了一起針刺意外而感染了拉沙熱,經治療後仍不幸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