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摩呬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摩呬多梵語Saṃhitā),又譯等引勝定,是三摩地的一種,經由心專注一處進入的心理狀況。起源於古印度,在佛教印度教中多有應用。

概論

三摩呬多(Saṃhitā)的字根來自梵語सम्(Sam,意為一處、一同),與梵語हित(hita),為動詞धा(dhā,意為放置)的過去分詞,兩者組成。三摩呬多即是善心一境性,是一種高階的三摩地,在欲界的三摩地不稱為三摩呬多[1]

禪那解脫等持等至四者一起合稱為等引[2],其範圍比等至更大。

註釋

  1. ^ 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論》卷11:「等引即是三摩呬多。此亦名善心一境性,以是無悔、歡喜、安樂之所引故。欲界亦有心一境性,然非唯善,是故不名三摩呬多。由是當知,等引唯定,心一境性通定、散位。」
  2. ^ 瑜伽師地論》:「若略說三摩呬多地,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云何總標?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靜慮者,謂:四靜慮。……解脫者,謂:八解脫。……等持者,謂:三三摩地,一、空,二、無願,三、無相。復有三種,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復有三種,謂:小、大、無量。復有二種,謂:一分修,具分修。復有三種,謂: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復有四種:謂:四修定。復有五種,謂:五聖智三摩地。復有五種,謂:聖五支三摩地。復有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復有金剛喻三摩地。復有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等至者,謂:五現見三摩鉢底,八勝處三摩鉢底,十遍處三摩鉢底,四無色三摩鉢底,無想三摩鉢底,滅盡定等三摩鉢底。云何安立?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