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EzrealChen/備用沙盒5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陽浩劫
Sunshine
基本資料
導演丹尼·鮑伊
監製安德魯·麥當勞英語Andrew Macdonald (producer)
編劇亞力克斯·嘉蘭
主演
配樂
攝影艾爾文·H·卡克勒英語Alwin H. Küchler
剪輯克里斯·吉爾
製片商
片長107分鐘[1]
產地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7年4月6日 (2007-04-06)(英國)
  • 2007年7月20日 (2007-07-20)(美國)
發行商福斯探照燈影業
預算4,000萬美元[2]
票房3,200萬美元[3]

劇情

該片講述在西元2045年時,太陽活動逐漸減緩並即將熄滅,地球逐漸被冰雪覆蓋,人類和地球面臨滅亡的命運。科學家決定將質量相當於曼哈頓的恆星炸彈(stellar bomb)向太陽投射,並將之引爆,試圖讓太陽重新運作。2057年,載有八名船員的「伊卡魯斯2號」(Icarus Ⅱ)太空船自地球出發,負責運送巨型彈頭,執行拯救人類的任務。在航行到水星附近時,船員突然接收到奇怪信號,並找到7年前神秘失蹤的「伊卡魯斯1號」太空船。

眾人為是否到「伊卡魯斯1號」上探索而起了爭論,最後交由物理學家卡帕(Capa)決定。卡帕認為,投射彈頭是否能成功仍是未知數,而從「伊卡魯斯1號」上拿取彈頭可以讓他們擁有兩次發射機會,於是決定登上「伊卡魯斯1號」。然而,在改變航道以前往「伊卡魯斯1號」時,船員崔伊(Trey)忘記調整「伊卡魯斯2號」阻擋太陽熱能的隔熱板的角度,導致供氧植物全數被燒個精光,太空船也受到程度未知的損傷。艦長金田(Kaneda)和卡帕穿上太空裝,到太空船外修理四片受損的隔熱板。然而,為了任務,「伊卡魯斯2號」的隔熱板不得不轉角度,眼看金田和卡帕就要暴露在太陽底下。金田要卡帕先逃走,接著犧牲自己修好最後一片受損的隔熱板。

崔伊對金田的死深感歉疚,太空船上的心理醫生瑟爾(Searle)評估他可能會採取自殺行為,於是給他打了鎮靜劑。金田死後,原通訊官哈維(Harvey)接任艦長一職。一段時間後,「伊卡魯斯2號」與「伊卡魯斯1號」對接,卡帕、瑟爾、哈維和工程師梅斯(Mace)進入「伊卡魯斯1號」探索,留兩位女性船員——駕駛凱西(Cassie)和植物學家柯拉松(Corazon)在「伊卡魯斯2號」上。眾人發現,「伊卡魯斯1號」的電腦已被破壞,無法使用彈頭。「伊卡魯斯1號」的艦長平貝克(Pinbacker)在一篇影像日誌中留下放棄任務的絕望訊息,其他船員也經發現集體燒死在太陽觀測室裡,死因是暴露在沒有經過遮蔽的陽光下。

突然,「伊卡魯斯2號」與「伊卡魯斯1號」間的連結發生爆炸,兩艘太空船逐漸漂離。梅斯要凱西將「伊卡魯斯2號」的艙門對準「伊卡魯斯1號」的艙門,打算派一人留下打開「伊卡魯斯1號」的氣閥,其餘三人順著打開氣閥的壓力進入「伊卡魯斯2號」的艙門。梅斯讓卡帕穿上唯一一件太空裝,自己和哈維撕下太空船內部的鋁箔當作簡易防護,而瑟爾自願留下來手動打開氣閥。氣閥開啟後,三人往「伊卡魯斯2號」的艙門飛過去。卡帕抓住門框,拉梅斯進來,但哈維不幸沒進到艙門,飛到了太空中當場凍死。瑟爾走到「伊卡魯斯1號」的太陽觀測室,將太陽光防護關閉,最後在強烈陽光的直接照射下死亡。

柯拉松計算後向眾人宣布,餘下的五位倖存者——卡帕、梅斯、她、凱西和崔伊——至少要有一人死亡,氧氣才能讓他們撐到發射彈頭。梅斯在三支持一反對的情況下決定殺死崔伊,但發現崔伊在極度自責之下已經割腕自殺。眾人因此而鬆了一口氣。然而,卡帕在和太空船上的電腦談話時,意外得知崔伊死後,太空船上依舊有五個人。經過調查,卡帕在太陽觀測室發現渾身重度燒傷、神智錯亂的平貝克。平貝克在卡帕的胸口劃了一刀,把他反鎖在氣密室裡,隨後在植物園廢墟殺死柯拉松,並從冷卻槽中取出電腦主機板,關掉太空船上電腦。

接著,平貝克開始追殺凱西。梅斯沉入冷卻槽,試圖手動放回主機板,卻在好不容易成功時,腳被沉入冷卻槽的主機槽夾到,最後斷氣在冷卻槽旁。死前梅斯透過對講機,告訴卡帕趕快逃出氣密室,駕駛著彈頭從「伊卡魯斯2號」上分離,接著引爆。卡帕靠著太空裝逃出氣密室,並成功分離彈頭。正要前去手動引爆時,卡帕與凱西會合。然而,平貝克伏擊兩人,並瘋言瘋語道,上帝派他來將所有人類送往天堂。彈頭往太陽衝去,卡帕脫離平貝克的箝制,成功引爆彈頭,最後笑著看著彈頭引爆太陽,一個新的恆星誕生於他的面前。鏡頭回到地球上的雪梨港,卡帕的姊姊看著耀眼陽光灑落冰封的大地。

角色

主演席尼·墨菲,照片攝於2010年
  • 克里斯·伊凡飾演詹姆斯·梅斯(James Mace),「伊卡魯斯2號」上的工程師。伊凡形容梅斯是個「有軍事背景和出身的人」,沒什麼幽默感且道德準則鮮明。伊凡也表示,「梅斯有個沉著冷靜的腦袋,讓他能在壓力之下正常運作」[9]
  • 蘿絲·拜恩飾演凱西(Cassie),「伊卡魯斯2號」的駕駛。拜恩因在另一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2004年)中的演出而被鮑伊選上[10]。拜恩認為凱西是所有船員中最情緒化的一個:「她很容易流露出她的感情」。拜恩也表示,「凱西有著鎮定的氣質,其對這趟旅程頗有助益」[9]
  • 楊紫瓊飾演柯拉松(Corazon),「伊卡魯斯2號」上的植物學家,負責照顧用來供應氧氣的植物園。楊紫瓊因在《007:明日帝國》(1997年)[9]和《藝伎回憶錄[11]中的演出而被鮑伊選上。楊紫瓊認為柯拉松是個有「靈氣」的角色,並表示「柯拉松十分明智且腳踏實地,也許是亞洲文化的薰陶,也可能是因為她總是和生命體待在一塊」[12]
  • 克利夫·柯蒂斯飾演瑟爾(Searle),「伊卡魯斯2號」上的醫生兼心理醫生,對太陽十分著迷,時常待在太陽觀測室,降低陽光防護,直接觀看刺眼的太陽光。瑟爾原先被設定為一個「略顯呆版」的英國人[9]。鮑伊在看過電影《震撼教育》(2001年)和《鯨騎士》(2002年)後對柯蒂斯有了認識[13]。柯蒂斯為該片的劇本所吸引,且原本就有興趣與鮑伊合作[14]。他在前去試鏡時就特別表明自己想演瑟爾這個角色[9]

製作

籌拍

編劇與科學設定

選角

拍攝

設計與特效

音樂

上映

反響

評價

票房

榮譽

家庭媒體

參考資料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1. ^ Sunshine (15).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2-12-19]. 
  2. ^ Dawn, Randee. Handmade VFX warms Boyle's 'Sunshine' pic.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 July 2007 [21 Sept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September 2007). 
  3. ^ Sunshine (2007). Box Office Mojo. [2017-07-29]. 
  4. ^ Harkness, Alistair. Starship trouper. The Scotsman (Edinburgh). 31 March 2007 [20 July 2007]. 
  5. ^ Keighren, Jon. Manchester scientist helps bring Sunshine to the big screen. Innovations Report. 27 March 2007 [20 July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May 2013). 
  6. ^ 6.0 6.1 Fulton, Rick. Danny's New Golden Boy. Daily Record (Glasgow). 30 March 2007 [20 July 2007]. 
  7. ^ Ashurst, Sam. Killing time with Cillian Murphy. Total Film. 2 April 2007 [24 July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September 2008). 
  8. ^ Murphy Turns Atheist After Work on Sci-Fi Thriller. Hollywood News. 27 March 2007 [15 May 2007]. 
  9. ^ 9.0 9.1 9.2 9.3 9.4 Sunshine Movie. Wild About Movies. [24 July 2007]. 
  10. ^ Sutherland, Claire. On the Boyle. Herald Sun (Melbourne). 12 April 2007 [20 July 2007]. 
  11. ^ Sacks, Ethan. Memoirs of a sensation. Daily News (New York). 15 July 2007 [24 July 2007]. 
  12. ^ Begum, Mumtaj. To infinity and beyond. The Star (Malaysia). 13 April 2007 [20 July 2007]. 
  13. ^ Alt, Eric. Danny Boyle Basks in the 'Sunshine'. Premiere. [24 July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April 2008). 
  14. ^ Hewitt, Chris. Cliff Curtis takes a trip to see the 'Sunshine' with RT. Rotten Tomatoes. 11 September 2007 [21 September 20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