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記憶

聆聽這篇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心理學上,錯誤記憶(英語:False memory)或虛假記憶是指一個人回憶起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或者回憶起的事情與實際發生的方式不同的現象。暗示性、激活相關信息、納入錯誤信息和來源錯誤歸因被認為是各種類型的錯誤記憶現象的幾種機制。

虛假記憶是假記憶體症候群(FMS)的一個組成部分 。

曼德拉效應

博洛尼亞中央車站的時鐘,是一個集體錯誤記憶的主題。

虛假的記憶有時會被多人分享。這有時被稱為曼德拉效應[1][2][3],一個突出的例子來自2010年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對熟悉博洛尼亞中央車站時鐘的人進行了調查,該時鐘在1980年8月的博洛尼亞大屠殺爆炸事件中被損壞。在研究中,92%的受訪者聲稱自爆炸事件後時鐘一直停擺,而事實上,時鐘在襲擊發生後不久就被修復了。幾年後,時鐘又被停了下來,並被設定為爆炸案的時間,以紀念和緬懷爆炸案。 其他此類例子還包括記憶中貝倫斯坦熊(Berenstain Bears)的名字被拼成了貝倫斯坦(Berenstein),[4][5]美國服裝品牌織布機果實(Fruit of the Loom)的標誌上有一個玉米花,[6]以及1990年代存在一部名為《Shazaam》的電影,由喜劇演員辛巴達主演的精靈[1]

預設和誤導效應

預設是通過選擇的語言進行暗示。如有人問:"錢包是什麼藍色紋?",問話者翻譯過來就是:"錢包是藍色的,那是甚麼紋?" 這個問題的措辭為回答者提供了一個所謂的 "事實"。這種預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效果之一:真實效果和虛假效果。

  • 在真實效果中,暗示是準確的:錢包真的是藍色的。這使得受訪者的回憶更強烈,更容易獲得,也更容易推斷。如果提示說錢包是藍色的,受訪者更容易記住錢包是藍色的,而不是提示沒有說。
  • 在虛假效應中,暗示實際上是錯誤的:儘管問題問的是什麼顏色的藍色,但錢包不是藍色的。這就使答題者相信其真實性(即錢包是藍色的),從而影響他們的記憶。它還可以改變對以後問題的回答,使其與錯誤暗示保持一致。

不管這種影響是真還是假,受答者都在試圖符合所提供的信息,因為他們認為它是真的。

Loftus對語言操縱研究的元分析表明,錯誤信息效應在人類記憶的回憶過程和產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即使是一個問題中最小的調整,如在所謂的記憶之前的文章,也會改變反應。例如,曾問某人是否看到了 "the "站牌,而不是 "a "站牌,這就為回答者提供了一個預設,即在現場有一個站牌。這種預設增加了回答說他們確實看到過停車標誌的人數。

對話或問話中使用的動詞的強度也對記憶有類似的影響;例如,遇見、碰撞、撞擊或粉碎這些詞都會使人們對車禍的記憶強度不同。撞、抓、打、摸這些詞在性騷擾的觀察者的記憶中,如果事後被問及,都會描繪出不同的人的形象。詞語越強烈,記憶中的經歷再現就越強烈。這反過來又會引發進一步的虛假記憶,以更好地符合所創造的記憶(改變一個人的長相或事故發生前車輛行駛的速度)。[7]

參考文獻

  1. ^ 1.0 1.1 Tait, Amelia. The movie that doesn't exist and the Redditors who think it does. New Statesman (London). 21 December 2016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6). 
  2. ^ The movie that doesn't exist and the Redditors who think it does. www.newstatesman.com.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6). 
  3. ^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elicit widespread individual false memories (PDF Download Available). ResearchGate.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4. ^ The Mandela Effect. Snopes.com. 24 July 2016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5. ^ Are you living in an alternate reality? Welcome to the wacky world of the 'Mandela Effect'. The Telegraph. 20 September 2016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英國英語). 
  6. ^ Did the Fruit of the Loom logo have a cornucopia?. Alternate Memories.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英國英語). 
  7. ^ 實驗證實:你的記憶不但不可靠 還可能被「創造」. 關鍵評論. 2014-01-12 [2021-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中文(臺灣)). 

參見

延伸閲讀

  • Bjorklund, D. F. (2014). False-memory Crea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ogy Press. ISBN 9781138003224
  • Conway, M. A. (1997). Recovered Memories and False Memo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rench, C. Fantastic Memories: The Relevance of Research into Eyewitness Testimony and False Memories for Reports of Anomalous Experiences (PDF).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2003, 10: 153–174. ISSN 1355-825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3 March 2013). 
  • Roediger, Henry L.; Marsh, Elizabeth J. False memory. Scholarpedia. 2009, 4 (8): 3858. Bibcode:2009SchpJ...4.3858I. doi:10.4249/scholarpedia.3858. 
  • Schacter, D. L; Curran, T.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False Memories. Psychiatric Annals. 1995, 25 (12): 727–731. doi:10.3928/0048-5713-19951201-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