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巨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伯利亞巨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巴列姆階
多個視圖中的西伯利亞巨龍的跖骨I,PM TGU 16/0−8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演化支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演化支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演化支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演化支 巨龍形類 Titanosauriformes
演化支 多孔椎龍類 Somphospondyli
屬: 西伯利亞巨龍屬 Sibirotitan
Averianov et al., 2017
模式種
星骶西伯利亞巨龍
Sibirotitan astrosacralis

Averianov et al., 2017

西伯利亞巨龍屬名:Sibirotitan,意為「西伯利亞的巨人」)是俄羅斯伊列克組英語Ilek Formation的一屬多孔椎龍類蜥腳亞目恐龍。該屬的模式種與唯一物種是星骶西伯利亞巨龍S. astrosacralis)。[1]

發現與命名

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展覽的西伯利亞巨龍化石

分配給西伯利亞巨龍的化石材料是在伊列克組英語Ilek Formation的希斯塔科沃1號地(Shestakovo 1 locality)發現的,該化石沉積在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克麥羅沃州希斯塔科沃村附近的基亞河右岸的懸崖上。脊椎動物遺骸最早於1953年被發現,後來在60年代發現了更大的恐龍化石。最終找到的蜥腳類動物遺骸是在1994和1995年的考察中首次發現的。[1]2002年,俄羅斯古脊椎動物學家英語Vertebrate paleontology亞歷山大·阿維里亞諾夫(Alexander Averianov)及其同事描述了一隻相當完整的腳部化石;儘管沒有足夠的化石材料來命名該分類單元,但他們將其識別為巨龍形類的一員,並注意到當地發現的牙齒可能表明了它腕龍科的身份,但附近某個地方的尾椎也表明這裡存在過泰坦巨龍類[2]

標本繼續出現,在2017年,阿維里亞諾夫等人將那些可以明確地被有歸為一個分類單元的材料命名為星骶西伯利亞巨龍(S. astrosacralis);其中包括牙齒,一段薦骨,各種椎骨和先前描述的腳。這使它成為繼該年早些時候命名的騰格里龍之後的第二個從該國命名的蜥腳類動物;阿爾哈拉路龍屬於2010年命名,雖然最初被描述為蜥腳類,但後來被重新分配給了鴨嘴龍科[1]在2015年的早些時候,它在媒體上非正式地被稱為「西伯利亞龍」。[3][4]西伯利亞巨龍的屬名來自化石發現地西伯利亞,以及希臘語Τιτάν(提坦),希臘神話中第二組神的統稱,按照經典的神話系統,提坦在被奧林帕斯神系取代之前曾經統治世界。種名astrosacralis源自希臘語單詞ἄστρον(意思是「星形的」)和拉丁語單詞sacrum(意思是「骶骨」)。這是指骶骨在背視圖中呈星形放射狀。[1]

作者指出,西伯利亞巨龍是亞洲發現的最古老的巨龍形類物種之一。[1]在世界其他地區,例如歐洲北美岡瓦納,發現了更原始的已知物種。西伯利亞巨龍與福井巨龍都是最早出現在亞洲化石記錄中的物種,兩者都被認為生活在巴列姆階。後來的亞洲,從阿普第階桑托階,它們的親戚都廣為人知,並且,後來的一個分支可能產生了岩盔龍類,這是泰坦巨龍類中的一個分類群,最早的代表是亞洲的一些屬,例如騰格里龍屬,(來自巴列姆階或阿普第階的俄羅斯)和江山龍(來自阿爾布階的中國)。後者的背椎骨與較為古老的西伯利亞巨龍相似。[1]

大部分的標本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但被認為屬於同一個體。有人提出,在1960年代發現的大型遺骸可能最初與後來發現的遺骸來自同一具骨骼,有些化石是在2011年才發現的。據悉,一個獨特的頸椎椎體屬於幼年恐龍,來自不同的個體,其餘的則來自其他個體,屬於成年恐龍。在這些化石中,選擇了背椎PM TGU 120/10-Sh1-22作為正模標本[1]

敘述

人們發現了兩個特點來區分它和它的近親。它的背椎骨的下椎弓突脊特別高,不像泰坦巨龍類的其他成員;這是該分類單元唯一的獨征英語Autapomorphy。它只有五塊骶椎,這使它區別於所有其他的多孔椎龍類,因為擁有六塊骶椎是該進化枝的一個共同衍征英語Synapomorphy and apomorphy。人們注意到,幼年恐龍有著更少的的椎骨,但考慮到受檢個體的成年年齡,這一特徵被視為進化逆轉。[1]

使用其中一個頸椎骨,試圖進行尺寸估計。他們發現它的大小大致相當於梁龍科蜥腳類恐龍雷龍的二倍,並提出它可能有20重。[1]

分類學

在遺骸中發現了幾個特徵,其中四個特徵可以將它歸類為巨龍形類的化石。這些因素包括牙冠在下頜中的排列方式、骶前骨的結構以及頸椎椎體某些部位的伸長和凹陷。一個與頸椎弓的大小相關的附加特徵被用來更具體地將其指定為多孔椎龍類的成員。它的椎骨和肋骨的特徵被發現與沉重龍盤足龍有共同之處。[1]

對這種恐龍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人們注意到,由於許多分類群知之甚少,在分析巨龍形類的分類時,存在許多不同和衝突。因為它特別適用於基礎的巨龍形類,所以選擇了Mannion等人(2013年)的研究。在這一分析中,發現它是一種相對高級的非泰坦巨龍科多孔椎龍類,產生了以下系統進化樹[1]

多孔椎龍類 

東北巨龍屬

六榜龍屬

畸形龍屬

盤足龍科

無曲尾龍屬

雷腳龍屬

丘布特龍屬

安哥拉巨龍屬

塔斯塔維斯龍屬

馬拉圭龍屬

帕拉克西龍屬

波塞東龍屬

Clovery的巨龍形類 (YPM 5449)

福井巨龍屬

利加布龍屬

西伯利亞巨龍屬

汝陽龍屬

溫頓巨龍屬

黃河巨龍屬

汝陽「黃河巨龍

泰坦巨龍類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Averianov, A.; Ivanstov, S.; Skutschas, P.; Faingertz, A.; Leschinskiy, S. A new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Ilek Formation, Western Siberia, Russia. Geobios. 2018, 51: 1–14. doi:10.1016/J.GEOBIOS.2017.12.004. 
  2. ^ Alexander O. Averianov, Alexei V. Voronkevich, Evgeny N. Maschenko, Sergei V. Leshchinsky, Alexei V. Fayngertz. A sauropod foot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Western Siberia, Russ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2, 47 (1): 117–124 [202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6). 
  3. ^ Liesowska, Anna. Hello to the Sibirosaurus? New dinosaur discovered by university scientists. The Siberian Times. 27 March 2015 [202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4. ^ Scientists discover Sibirosaurus - the latest dinosaur to have roamed the earth. The Herald. 28 March 2015.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