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是抗日戰爭初期經閻錫山同意,由中國共產黨、閻錫山方面及其他方面聯合組成的第二戰區具有半政權性質、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的抗日統一戰線組織[1]。活動範圍達68個縣。主任委員續範亭[2][3]

歷史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中央派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徐向前彭雪楓程子華南漢宸1937年9月5日抵達太原同閻錫山商談合作抗日事宜[3]周恩來代縣太和嶺口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行營(即「第二戰區前敵指揮部」),後在太原同閻錫山多次會談八路軍開入山西省配合作戰事項[2][3]。會談期間,周恩來向閻錫山提議在第二戰區範圍內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閻錫山同意在日本占領地區開展全民總動員,以便配合正面戰場展開游擊戰,並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雙方協商確定戰動總會的活動範圍是:雁門關外18縣(天鎮縣陽高縣大同縣懷仁縣廣靈縣靈邱縣渾源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繁峙縣代縣寧武縣神池縣偏關縣)、察南5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宣化縣涿鹿縣)以及綏遠省。後來由於日軍不斷進攻,戰區擴大至忻口,故又增加晉北12縣(五台縣定襄縣靜樂縣岢嵐縣嵐縣忻縣興縣保德縣河曲縣臨縣五寨縣崞縣[2]

1937年9月20日,戰動總會在太原市侯家巷山西大學禮堂召開了成立大會,續範亭主持大會,周恩來在大會上作長篇報告並親自擬定戰動總會工作綱領五項十七條三十款獲得閻錫山的批准。[4]

根據雙方的協議,戰動總會由八路軍和山西省、綏遠省、察哈爾省軍政首腦和社會賢達、名流共25位委員組成。其中八路軍代表4人,閻錫山方面代表3人,社會名流5人,東北救亡總會學聯代表1人,中國國民黨改組派人士2人,察哈爾省政府主席的代表2人,綏遠省代表2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代表1人,山西第二行政區專員1人,山西第四行政區專員1人,犧牲救國同盟會代表1人,主張公道團代表2人[2]

中共中央派出鄧小平彭雪楓程子華南漢宸作為八路軍代表,另外有許多中共黨員出任戰動總會各部部長以及各地動委會負責人。中共在戰動總會內部秘密成立了領導機構——戰動總會黨團,書記為程子華(1938年底程子華調離,南漢宸繼任書記[3]),委員為南漢宸、武新宇。戰動總會黨團領導中共黨員執行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戰動總會工作綱領。周恩來親自製定並得到閻錫山批准的戰動總會工作綱領的要點為:(一)組織並武裝民眾,開展游擊戰;(二)實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改善人民生活;(三)實行民主政治,扶植抗日言論、出版、集會之自由[2]

戰動總會成立後,受到八路軍主力支持,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在晉西北、晉東北、晉中、晉東南、察南、雁北、冀西、綏中、綏東、綏西的68個縣內,普遍成立了縣、區、村動委會,並且設立晉綏邊區辦事處、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察南雁北敵區工作團。為打消閻錫山擔心戰動總會撤換各地的舊縣長,周恩來保證「只動員群眾,不干涉縣政」,並指示抓緊區、村兩級的戰地動員,做好基層組織和武裝工作。對於配合戰動總會工作的舊縣長,就選舉為縣動委會主任,黨員作副主任;對於棄職逃走的縣長,縣動委會暫代縣政府工作並公推縣長人選請示閻錫山批准。各地動委會幫助中共地方黨組織在上述各地改造舊政權,成立抗日政權,並且成立工人救國會、農民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婦女救國會、抗日兒童團等抗日組織[2]

1937年11月5日戰動總會撤出太原,經交城、離石,駐紮岢嵐縣

戰動總會迅猛發展組建了25個基幹游擊隊2.1萬人(其中大學生160餘人,中學生1500餘人,其餘大部分是貧苦農民,少部分是工人、知識青年與閻軍潰兵)和65400多人的自衛隊。這些武裝不屬於山西新軍,不隸屬於晉綏軍建制系統,八路軍和中共黨組織分別派出215名軍事幹部、130餘黨員以公開身份與真名在戰動總會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工作。閻錫山的第二戰區不發一槍一彈一文錢。各支隊設政治主任,營設政治教導員,連設政治指導員,排設政治幹事,班設政治戰士。

日軍占領同蒲鐵路全線之後,不但開展軍事進攻,還同時向蔣介石、閻錫山開展政治誘降。蔣介石、閻錫山此時也對中共領導下的民眾抗日感到警覺,開始壓制戰動總會的抗日活動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1938年3月,閻錫山任命續範亭為山西省保安二區司令,派親信郝夢九為保安二區政治主任,朱耀武任參謀長,把戰動總會所屬的25個游擊支隊縮編為8個支隊,活動範圍限制在保安二區13個窮縣境內。[5]。中共中央為保持抗日統一戰線大局,同意閻錫山改編命令,原游擊第1路縱隊編餘2個營和臨縣游擊支隊,文水、交城游擊支隊及戰動總會1個服務中隊共1800餘人,編入120師游擊第四支隊;察綏抗日游擊軍(轄4個支隊)轉隸屬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離石游擊支隊1100餘人劃歸保安四區,合編為政衛總隊;使得縮編後8個支隊共約13000餘人在極端貧困的續範亭保安二區建制內堅持抗戰。保安二區黨的工作,受中共晉西北省委領導。

  • 保安1支隊:將原戰動總會游擊第1路縱隊1、2、3支隊合編。下轄3個營,每營編4個連。1938年10月,保安1支隊由晉中轉至晉西北苛嵐、五寨地區整訓。副支隊長周平(八路軍幹部,犧牲)
  • 保安2支隊:游擊第1路縱隊游擊5支隊與嵐縣游擊支隊合編。下轄2個營;
  • 保安3支隊:戰動總會武裝自衛總隊改編。下轄3個營1400餘人。1938年6月調歸決死4縱隊編為游擊7團。
  • 保安4支隊:游擊4支隊改稱。下轄4個連。1938年8月2日太原成成中學師生組成的保安第4支隊調閻錫山管轄不到的綏遠參與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
  • 保安5支隊:戰動總會游擊3支隊與寧武縣二區自衛隊合編。下轄2個營和1個補充大隊。
  • 保安6支隊:戰動總會游擊10支隊改編。下轄3個營;
  • 保安7支隊:於武、朔縣游擊隊合編。下轄1個營另2個連;
  • 保安8支隊:綏蒙游擊隊與保德、忻縣游擊隊合編。下轄4個連;
  • 保安二區司令部特務隊:岢嵐游擊隊改編

1938年6月10日至21日,召開了戰動總會第一次各縣代表大會。總結了9個月的工作:組織起來10萬農民幹部、5萬婦女幹部、8萬兒童少年幹部;群眾運動廣泛開展;建立了犧盟會中心區:岢嵐中心區張國聲、臨縣中心區蘇謙益、太原中心區金少英、雁北中心區武養民屈健、五台中心區等。1938年11月底,在岢嵐縣召開了晉西北二、四、八區擴大幹部會議:三個專員公署,三個保安區司令部,三個犧盟會中心區,戰動總會,晉西北三十七縣農民救國聯合會[6],新軍代表,各縣縣長、動委會主任、犧盟會特派員,各群眾組織負責人共300多人與會,晉西北區黨委代表羅貴波以120師民運部長身份出席,閻錫山代表邱仰浚出席,武靈初以二戰區高參身份做政治報告,戰動總會組織部長南漢宸做總結報告。賀龍、程子華也趕來參與。大會通過14項決議稱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建設大綱。

1939年初,賀龍關向應率領一二零師主力挺進冀中敵後抗戰,留在晉西北的八路軍七一四團、警備六團、獨立一團、獨立二團、獨立六支隊組建了彭紹輝為旅長、羅貴波為政委的新三五八旅。戰動總會武裝配合新三五八旅堅持晉西北抗戰。

1939年3月閻錫山命令保安二區各支隊改編:

  • 6、7支隊合編為決死13團。後閻錫山下令將決死13團調歸11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楊集賢指揮。
  • 1支隊改編為36團
  • 2、4支隊改編為37團
  • 5、8支隊合編44團:團長冀聘之,政治主任嚴尚林,二營營長王化南,教導員張桂。

1939年6月,閻錫山以國民政府命令取消一切名義的動員機關為藉口,下令取消了戰動總會及各級動委會。1939年7月1日中共中央同意戰動總會發布《結束通告》。戰動總會外地幹部絕大部分離開了晉西北,其中300餘人調晉察冀邊區,一部分人去延安。在離開前,總結戰動總會2年工作,宣傳部全體人員留下2個月編寫了70萬字的《戰地總動員》一書蠟紙刻寫油印300部傳世。[7]1939年7月閻錫山解除了續範亭的保安二區司令職務,戰動總會武裝改編為暫編第一師,續範亭任師長,參謀處長張希欽(共產黨員),政治部主任郝夢九(舊軍官)。其餘的四個支隊劃歸山西新軍決死隊。

1939年11月21日,第44團團長冀聘之在第7集團軍司令趙承綬策動下,把部隊拉進趙承綬的騎兵軍防區。11月23日,續範亭親自率領36、37團,插入騎兵軍防區包圍了44團。25日在未發一槍情況下,44團全部歸建原駐地,僅冀聘之帶幾個親信逃走。

1939年12月,發生第二戰區消滅山西新軍的晉西事變。暫一師配合八路軍120師和決死第四縱隊取得了晉西北反頑鬥爭勝利,暫一師正式列入八路軍第120師序列。

組織序列

  • 主任委員:續範亭(1937年9月—?)著名愛國將領,第二戰區高參
  • 副主任委員:楊集賢(1937年9月—?)山西第二行政區政治主任
  • 委員
    • 鄧小平(1937年9月—?)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
    • 彭雪楓(1937年9月—?)八路軍司令部參謀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
    • 程子華(1937年9月—?)中共駐會委員,,戰動總會黨團書記
    • 南漢宸(1937年9月—?)中共駐會委員,,戰動總會黨團成員後繼任書記
    • 王尊光(1937年9月—?)閻錫山方面代表,山西省政府秘書長
    • 梁化之(1937年9月—?)閻錫山方面代表
    • 郭宗汾(1937年9月—?)閻錫山方面代表,第71師師長
    • 李公朴(1937年9月—?)全國救國會七君子之一
    • 侯外廬(1937年9月—?)社會名流
    • 周北峰(1937年9月—?)社會名流
    • 武新宇(1937年9月—?)社會名流
    • 續範亭(1937年9月—?)著名愛國將領,第二戰區高參
    • 高崇民(1937年9月—?)東北民主人士
    • 郭任之(1937年9月—?)國民黨改組派
    • 郭春濤(1937年9月—?)國民黨改組派
    • 張礪生(1937年9月—?)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 阮慕韓(1937年9月—?)社會名流
    • 潘秀仁(1937年9月—?)綏遠省代表
    • 閻偉(1937年9月—?)綏遠省代表
    • 常佩山(1937年9月—?)第35軍代表
    • 楊集賢(1937年9月—?)山西第二行政區政治主任
    • 武靈初(1937年9月—?)山西第四行政區政治主任
    • 張干丞(1937年9月—?)犧盟會代表
    • 薄右丞(1937年9月—?)閻錫山方面代表,主張公道團團長
    • 郝夢九(1937年9月—?)社會名流,閻錫山親信
  • 組織部
    • 部長:南漢宸
    • 副部長:梁化之(未到職)
  • 宣傳部
    • 部長:李公朴(未到職)
    • 副部長:薄佑丞(未到職)
    • 編輯科長:趙宗復(代理宣傳部長,地下黨員,1937年9月—1938年1月或2月)/段雲 (代理宣傳部長,1938年初-)
  • 人民武裝部:先後辦了五期游擊幹部訓練班,培訓幹部1060人。
    • 部長:程子華(戰動總會中共黨團書記)(1937年9月—冬)
    • 副部長:郭宗汾(未到職)
    • 副部長:唐天際(1937年9月—12月)
  • 剷除漢奸部
    • 部長:郭任之(1937年9月—1939年7月,後入黨)
  • 動員分配部
    • 部長:王尊光(未到職)
    • 副部長:武新宇(1937年9月—1938年7月,地下黨員,戰動總會黨團成員)
  • 總務處
    • 處長:郝夢九(1937年9月—1938年3月)閻錫山親信
    • 副處長:高孟清(1938年—1938年10月)
  • 晉東北特派員:鄧小平羅榮桓劉定庵(劉奠基)
  • 晉西北特派員:羅貴波曾三張干丞[2]

下屬組織

  • 晉綏邊區辦事處:轄區為山西省的朔縣、平魯、左雲、右玉四縣全部,大同、懷仁、山陰三縣的西部,綏南的涼城、和林、清水河、豐鎮四縣的南部。中共晉綏邊工委、犧盟會雁北工作委員會、八路軍一二零師宋時輪支隊1938年5月調平西,警備六團在綏南活動,在雁北組建了八路軍一二零師獨立六支隊。綏察游擊軍也在雁北。1938年6月成立晉綏邊區辦事處。
    • 主任:朱寶琛(1938年6月—12月,調綏察游擊軍第一支隊任參謀長,戰鬥犧牲)/鄭季翹(1939年1月—6月)
    • 副主任:曲小楓(1938年8月—1939年3月)
  • 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配合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1939年9月改稱八路軍綏蒙總動員委員會。1940年6月組建綏中專員公署,專員武達平
    • 主任:武新宇(1938年7月—1939年5月) 中共大青山特委書記/王廷弼/武達平
    • 副主任:劉墉如(1937年9月—1940年5月)游擊第四支隊支隊長兼政委
    • 副主任:王廷弼(1939年3月—1940年7月)
    • 組織部長武達平,中共大青山特委委員
    • 宣傳部長張晉勛,中共大青山特委委員
    • 人民武裝部長李維中,中共大青山特委委員
    • 動員分配部長喬鳳山
  • 察南雁北敵區工作團(1939年1月—9月):1938年秋日軍對晉察冀25路圍攻後,雁北東部地區形勢惡化,成為「確保治安區」 ,至1939年1月各縣全部城鎮被日偽占領。1939年1月,察綏游擊軍第一、第二支隊在劉蘇、陳鳳桐帶領下由雁北西部地區轉戰東部地區,與先期到達山陰縣的第十五支隊、第一支隊工作團會合。1939年2月,戰動總會派出焦國鼐率領的80餘人組成的察南雁北敵區工作團,從岢嵐縣出發,經陽曲、盂縣、平山、阜平等到達靈丘。1939年9月,為對付閻錫山解散戰動總會,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設立察南雁北辦事處,主任王斐然,與雁北地委駐靈丘縣南山獨峪一帶。
    • 主任:焦國鼐(1939年1月—9月)
    • 副主任:王任山(1939年1月—9月)
    • 組織部長高欽
    • 宣傳部長郝一帆
    • 武裝部長兼鋤奸部長王屏
    • 一隊:到應(縣)山(陰)縣恢復工作。陳鳳桐兼任縣工委書記,石屏任縣長。
    • 二隊:到廣靈縣恢復工作。鄒嘉甫任縣委書記,劉笈山任縣長
    • 三隊:到靈丘縣工作。
    • 四隊:到渾源縣工作。
  • 綏西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1938年5月—11月)
  • 綏中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 綏南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1939年1月或2月—1940年3月)
  • 歸涼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1938年10月—1940年6月)

武裝力量

  • 察綏游擊軍(1937年9月—1938年10月):1938年10月在太原市組建軍部共220餘人,軍長張礪生(察哈爾省主席)/代理軍長鄭荔庵,其它領導成員均為共產黨員:參謀長宣俠父(未到職)、秘書長鄭荔庵(非黨員)、副官長劉蘇、政治主任阮慕韓/陳鳳桐、政治副主任錢應麟。11月隨戰動總會至離石縣。陸續組建5個支隊(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十五支隊),主要由東北、平津流亡學生組成。張礪生不久赴南京,游擊軍由戰動總會領導。中共從抗大、八路軍120師選調了數十名紅軍幹部到該部工作。完全實行八路軍的部隊管理制度。1938年6月間,軍部率領一支隊及四支隊,由涼城二蠻子溝出發,過平綏鐵路挺進綏東豐鎮縣東山、陽高縣北部雲門山區活動。1938年10月,由於天氣漸冷,為減少群眾負擔,一支隊返回涼城、懷仁、右玉一線活動。1938年11月,第四支隊騎兵二大隊反水,扣押了游擊軍領導,導致本地人組成的第五支隊潰散,第四支隊被日偽軍夾擊失敗。[8]
    • 第一支隊:1937年11月在離石縣王家坡組成,下轄三個中隊,共64人,隊長劉蘇。在右玉縣補充了新兵三四百人。
    • 第二支隊:在大懷左縣補充了新兵三百多人
    • 第四支隊:1938年組成,共百餘人。支隊長任樹林。轄一個中隊、特務連、騎兵一大隊外,還收編了豐鎮縣東山的地主聯莊武裝為騎兵二大隊,負責人楊永勝、徐喜、丁中山。
    • 第五支隊:1938年8月在豐鎮縣東部組建。發展到300餘人。支隊長王兼三。
    • 第十五支隊
  • 察綏游擊縱隊(1938年10月—1939年1月)

因察綏游擊軍四支隊騎兵二大隊叛變,軍部及四支隊、五支隊遭襲潰散。經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幫助,殘餘部隊改編為察綏游擊縱隊,下轄第一支隊、二支隊、十五支隊。

  • 察綏獨立游擊支隊(1939年1月—9月)

因察綏游擊縱隊二支隊二大隊長叛變,打死二支隊支隊長張克恭,第一支隊、二支隊、十五支隊等部隊合編成察綏獨立游擊支隊。

1939年9月,察綏游擊支隊和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雁北支隊合編成雁北支隊。1940年5月間,雁北支隊內部原屬三五九旅所部奉調回延安,雁北支隊餘部劃歸晉察冀軍區第五軍分區。

  • 抗日游擊第一路縱隊:在晉中地區活動的五個支隊於1938年元旦組建戰動總會抗日游擊第一路縱隊,原紅二十九軍軍長謝嵩任第一路縱隊司令,代司令兼政治主任譚公強(八路軍幹部,犧牲),參謀長周平(八路軍幹部,犧牲)。謝嵩後因車禍逝世,程子華兼任司令員。實有3000餘人。活動在汾陽、交城、文水、清源、太原、榆次、太谷、祁縣等晉中平川地區作戰一年,犧牲指戰員200多人,打出了一支「鐵軍」。
    • 游擊第1支隊:由戰動總會游擊幹部訓練班部分學員和交城游擊隊編成
    • 游擊第2支隊:由太原游擊隊和清太游擊隊編成。支隊長高永祥,政治副主任郭本挺(八路軍幹部,犧牲)
    • 游擊第3支隊:由文水游擊隊編成 發展到600餘人。支隊長劉森堂(八路軍幹部,犧牲),政治主任嚴尚林
  • 游擊第4支隊:太原成成中學師生340餘人組成「山西太原成成中學師生抗日游擊隊」。後改編為游擊第4支隊,支隊長兼政委劉墉如(校長,黨員),軍事教官馮富厚(八路軍幹部),政治教官杜心源曹振之。1938年2月,第4支隊北上山西岢嵐,在晉西北北線活動。3月,配合八路軍120師收復晉西北7縣城的戰鬥。1938年10月,4支隊配屬八路軍120師358旅715團隨李井泉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
    • 游擊第5支隊:由戰動總會政治服務隊和汾陽游擊隊編成。後來嵐縣游擊隊也編入。調晉西北北線活動。支隊長孫興華
    • 直屬特務大隊,大隊長李國璋,副大隊長蔚文
    • 直屬挺進大隊,大隊長李文忠
  • 游擊第1支隊(第二個)
  • 游擊第2支隊(第二個)
  • 游擊第6支隊
  • 游擊第7支隊
  • 游擊第8支隊
  • 游擊第10支隊
  • 游擊第11支隊
  • 游擊第12支隊
  • 游擊第13支隊
  • 游擊第14支隊
  • 工人武裝自衛隊
  • 政治保衛隊1100人

評價

1937年9月八路軍挺進山西、戰動總會成立, 使「危如累卵」的山西抗戰形勢出現轉機。隨後發生了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29日, 毛澤東給周恩來、朱德等發電報,指出:「山西將成為華北的特殊局面, 這根本的是因為有紅軍, 其次則是閻錫山與我們結合起來。由於這兩個力量的結合, 將造成數百萬人民的游擊戰爭。」[9]一個月後, 毛澤東向英國記者發表談話:「進入山西的日本軍隊, 現在在戰略上是在八路軍和其他中國軍隊的四面包圍之中。我們可以斷言, 日軍在華北今後將遇到最堅強的抵抗。日軍要在山西橫行, 必然將遇到它前所未有的困難。」[10]

參考文獻

  1. ^ 「一支特殊的抗戰武裝—戰動總會及其游擊支隊」,《長治方志》2013年5月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第三卷 第三編 地方組織機構 西北地區 第十六章 中共中央北方局直屬晉綏地區各特委、工委 
  3. ^ 3.0 3.1 3.2 3.3 蘇振蘭,華北敵後模範的統一戰線組織——記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湘潮2008年第7期
  4. ^ 王乃德:「戰動總會的歷史地位」,《中共黨史研究》,1991(05):69-74.
  5. ^ ([//web.archive.org/web/20200719164421/http://www.doc88.com/p-6813897575492.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梁正:「集三大法寶於一身的戰動總會」,《黨史文匯》2018年第1期:49-54.
  6. ^ 李代玲 鄢碧云:「"動委會"及其歷史作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4):1-7.
  7. ^ 《戰地總動員》據1939油印版重印,作者:民族總動員委員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05版
  8. ^ 任達之《察綏游擊軍在陽高》.1986.2
  9. ^ 《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P28
  10. ^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P378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