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核武地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核武地帶     核武裝國家     共有核子武器
    不屬於以上分類,但加入不擴散核子武器條約
無核武地帶
條約 地區 面積(km²) 涵蓋國家數 生效日期
南極條約 南極 14,000,000 1961-06-23
海底武器控制條約 海床 1972-05-18
外太空條約 外太空 1967-10-10
特拉特洛科條約 拉丁美洲
加勒比地區
21,069,501 33 1969-04-25
拉羅東加條約 南太平洋 9,008,458 13 1986-12-11[1]
曼谷條約 東協 4,465,501 10 1997-03-28[2]
蒙古國無核武狀態 蒙古國 1,564,116 1 2000-02-28
中亞無核武地帶 中亞 4,003,451 5 2009-03-21[3]
佩林達巴條約 非洲 30,221,532 53 2009-07-15
無核武地帶 84,000,000 115 39%世界人口
核武裝國家 41,400,000 9 47%世界人口
其它 24,000,000 68 14%世界人口

無核武地帶(英語:Nuclear-Weapons-Free Zone縮寫NWFZ),是指由聯合國確認的根據各國自願訂立條約而明令禁止使用、研發和部署核子武器的特定區域[4]聯合國大會決議採取一系列監督和控制手段以保障有關條約的施行。無核武地帶與不擴散核子武器條約比較接近但又有一定的區別。與此類似的還有無核地帶,這一概念指的是禁止使用、研發和部署核子武器核電站的特定區域,某些情況下該區域還會禁止安置或處理核廢料、禁止使用或研發核動力裝置;與無核武地帶不同,無核地帶所依據的並不是由聯合國確認的國際條約。

現有區域

無核武地帶的成立宗旨是漸進地廢除核子武器,至今已設有九個區域:

^ 註解a:英國、美國和法國曾在太平洋屬地上試爆過核子武器(如比基尼環礁),此條約生效後禁止任何國家於此區域試爆核子武器。此外,美軍長期駐紮的關島塞班島夏威夷等太平洋島嶼均有大規模的核子武器部署。
^ 註解b:蘇聯統治時期,蘇聯當局曾多次在哈薩克等中亞沙漠地區試爆核武。2001年,除土庫曼外的中亞國家加入了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和俄羅斯共享核武的指揮權。

綜述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設立了5個涵蓋多國的區域性無核武地帶(包括各成員國家的領海領空)、1個由聯合國確認的單一國家無核武地帶(蒙古國)、3個適用於無主權地區及空間的無核武地帶(南極洲海床外太空)。在不與某國主權領土上已設立的無核武地帶相重疊時,南極洲海床外太空無核武地帶具有最高的優先級。海床以上大部分海洋空間都不屬於無核武地帶,因為公海自由原則禁止對自由利用國際公海的行為加以限制。

截至2009年7月15日 (2009-07-15)佩林達巴條約(非洲無核武地帶)正式生效時,6個陸上無核武地帶已經占據了地球陸地面積的56%,涵蓋60%的主權國家;但只有39%的世界人口生活在無核武地帶,因為9個核武裝國家擁有46%的世界人口(占據28%的地球陸地面積)。

藍色海域表示專屬經濟區之外的國際公海。部分無核武地帶採用專屬經濟區來劃定邊界,另一部分則以12海里領海為界。

無核武地帶不包括國際公海(因公海自由原則限制),也不包括裝載核彈頭彈道飛彈徑跡(因外太空條約只禁止在地球軌道或其它天體上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未禁止彈道飛彈的發射)。

無核武地帶的定義不包含那些以國內法律或地區法規禁止使用、研發和部署核子武器的區域,例如奧地利就於1999年通過聯邦法律禁止該國擁有或使用核分裂能源及核子武器。此外,西德東德美國英國法國蘇聯於1990年舉行「2+4會談」並最終簽訂《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其中規定在兩德統一後,原東德地區將成為無核武地區,任何國家不得將核子武器和運載工具駐紮或部署在此區域。儘管如此,無核武地帶的定義也不包括原東德,因為《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只是作為二戰勝利方的四個同盟國同作為二戰戰敗後臨時管制當局的兩個被占領區政府之間訂立的條約。

一般而言,無核武地帶不包括其邊界內的核武裝國家領土,這些領土大多都是小島,但也有法屬圭亞那這樣較大的陸上領地。比較特殊的情況是美國簽署了特拉特洛科條約(國會尚未正式批准),該條約將適用於美屬薩摩亞賈維斯島;此外,屬於英屬印度洋領地迪戈加西亞島也被包含在該條約所規定的非洲無核武地帶內,由於該島上有美軍的重要基地,因而美英兩國反對將條約適用於該島。

無核武地帶邊界內的核武裝國家領土
條約 英國 法國 美國
特拉特洛科條約 安圭拉, 英屬維京群島
開曼群島,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福克蘭群島,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法屬圭亞那
瓜德羅普, 馬提尼克
聖巴泰勒米島, 聖馬丁島
拉羅東加條約 皮特凱恩群島 法屬玻里尼西亞,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新喀里多尼亞
美屬薩摩亞, 賈維斯島
佩林達巴條約 英屬印度洋領地 留尼旺, 馬約特, 法屬印度洋諸島

不屬於無核武地帶的地區

  既非無核地帶也非無核武地帶北約成員國
  既非無核地帶也非無核武地帶核電使用國
  不屬於無核武地帶且使用核電北約成員國
  不屬於以上分類,但加入不擴散核子武器條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是一個包含大多數歐洲及北美國家的地緣政治軍事同盟

大多數既非無核地帶也非無核武地帶的國家都位於歐洲北太平洋,其中大多在冷戰時期(無核武地帶運動興起之前)就與某個核武裝國家結成了集體安全同盟或者被這樣的同盟所包圍。

目前有22個不屬於無核武地帶的國家既不是核武裝國家,也不是集體安全同盟組織的成員:其中12個位於中東,6個位於南亞,還有4個是前蘇聯加盟國。

數十年來國際社會不斷有人呼籲在中東[5][6]朝鮮半島中歐南亞北極圈[7]建立無核武地帶,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建議尚未得到落實。

歐洲

北約中無核子武器的27個成員國由英國、法國及美國提供核保護傘,此核保護傘還覆蓋了6個不屬於北約的歐盟國家(奧地利愛爾蘭瑞典芬蘭馬爾他賽普勒斯,其中芬蘭和瑞典已經申請加入北約)。

除上述國家外,在前蘇聯邊界以西的歐洲大陸還有一些不屬於無核武地區的國家,其中主要包括被歐盟或北約國家所包圍的西歐中小國家(瑞士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梵蒂岡安道爾)和尚未加入歐盟的巴爾幹半島國家(波赫科索沃)。

前蘇聯加盟國

白俄羅斯亞美尼亞俄羅斯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中的盟國;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屬於北約成員國;古阿姆集團四國喬治亞亞塞拜然烏克蘭摩爾多瓦)則不屬於任何集體安全組織。

北太平洋

韓國日本是受美國核保護傘保護的盟國,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帕勞則是美國的聯繫邦

南亞

印度巴基斯坦屬於核武裝國家,其它6個南亞國家(阿富汗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馬爾地夫)則既不屬於無核武地帶也不屬於任何集體安全組織。

中東

6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國家和其它5個不屬於非洲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國家(葉門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既不擁有核子武器也不屬於無核武地帶。聯合國大會曾呼籲建立中東無核武地帶[8],1995年及2010年的不擴散核子武器條約審查會議也曾敦促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禁止一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特別區域[9][10][11]

地理信息

南極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無核武地帶的邊界都採用經度線和緯度線定義,其中的例外是為避開澳大利亞領海而特別劃定南太平洋無核武地帶的西北邊界。這三個區域可以構成一大片連通區域,但需注意相關條約不能適用於此區域內的公海水域。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東南亞(東協)無核武地帶就直接用各國領土、領海和專屬經濟區來劃定;非洲無核武地帶也直接以非洲聯盟成員國的領土、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劃定,還包括一些靠近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的島嶼。

北至赤道、南及南緯60°、東到東經115°、西達西經20°的一片區域, 除了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印度尼西亞群島及其鄰近島嶼和領海外,圖中所示區域不屬於任何無核武地帶。此圖中右上角一小片介於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區域也不屬於無核武地帶。
圖中澳大利亞所屬島嶼(au)屬於南太平洋無核武地帶,而英國(uk)、法國(fr)、挪威(no)所屬島嶼以及馬爾地夫群島是整個南半球除東帝汶之外唯一不屬於無核武地帶的陸地。

由於極少有盛行風跨越赤道北半球核爆炸所產生的放射性浮塵通常很少會到達南半球

南半球的5個無核武地帶覆蓋了南半球絕大多數陸地,為數不多的例外是東帝汶(正在謀求加入東協),以及介於赤道南緯60°、東經115°、西經20°之間除非洲、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及其領海之外的島嶼,這些島嶼總的陸地面積額不到8000 km²,具體如下:

1994年南大西洋和平與合作區英語South Atlantic Peace and Cooperation Zone發表了《南大西洋無核化宣言》,聯合國大會對此表示贊同及支持,但美國、英國和法國表示反對[12]

拉丁美洲、非洲、南太平洋和東南亞無核武地帶包含了大部分熱帶陸地,但也有某些北回歸線以南的北半球陸地不屬於無核武地帶,其中大多數位於印度和阿拉伯半島。

除位於北溫帶的中亞無核武地帶和蒙古國之外,其它無核武地帶極少涵蓋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域,只有墨西哥北部、北巴哈馬群島、緬甸北部和北非在其範圍內。

參考文獻

  1. ^ South Pacific Nuclear Free Zone Treaty [Treaty of Rarotong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6.
  2. ^ SEANWFZ Enters Into Force; U.S. Considers Signing Protoco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April 1997
  3. ^ Nuclear free zone in Central Asia enters into force Saturday The Earth Times, 20 March 2009
  4. ^ 第3472(xxx)號決議:對無核子武器區問題所有方面進行通盤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75年12月11日,第30屆聯合國大會,第2437次全體會議
  5. ^ A/RES/64/26 - Establishment of a nuclear-weapon-free zone in the region of the Middle Ea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ixty-fourth session, 14 January 2010
  6. ^ Middle East nuke talks "positive" despite Iran boycott. Reuters. 2011-11-22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7. ^ Speech: Robson - Arctic Nuclear Weapons Free Zone. Scoop News. 12 August 2009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8. ^ Establishment of a nuclear-weapon-free zone in the region of the Middle East. A/RES/67/28. United Nations. 11 December 2012 [30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8). 
  9. ^ Davenport, Kelsey. WMD-Free Middle East Proposal at a Glance.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November 2012 [30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10. ^ Resolution on the Middle East (PDF). NPT/CONF.1995/32 (Part I), Annex. United Nations. 11 May 1995 [30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3-25). 
  11. ^ Final Document: 2010 Review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NPT/CONF.2010/50 (Vol. I). Section IV: United Nations: 29–31. May 2010 [30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12. ^ 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SBN 978-0-415-93921-8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