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羊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撓羊賽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忻州市
分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序號813
編號項目VI-41
登錄2008年

撓羊賽是一項流行於山西省忻州市的民間摔跤競賽,現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方言中「撓」的意思是用肩扛,撓羊賽因冠軍會獲得一隻活羊作為獎品而得名。

歷史

撓羊賽源於古代的角牴戲,只不過在其他地區已經失傳,因為忻州自古處於兵家必爭之地,居民具有尚武精神,角牴戲得以在此保留下來。[1] 根據《舊五代史》裡的記載,至遲在唐朝,忻州地區就已經有大眾的角牴賽了。據考證,撓羊賽起源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2]傳統的撓羊賽常常在廟會時舉行,前半夜唱戲,後半夜舉辦撓羊賽。後來撓羊賽成了當地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有俗語「趕會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戲又摔跤,十村八村都來看熱鬧」。[3] 此外,農閒時也會有撓羊賽舉辦,當地有民謠「立了秋,掛鋤鉤,唱戲撓羊放牲口」。

亦有說法稱撓羊賽的起源與岳飛有關。岳飛被害後,麾下的老兵程嬰氣憤至極退伍還鄉,在家鄉忻州傳授軍中摔跤本領,以求抵抗兵。[1]

1960年的全國文教群英大會上,忻州獲得了中國「摔跤之鄉」的美稱。2006年,「撓羊賽」入選「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努力保護這一文化遺產,並組織了「忻州摔跤節」和「山西內蒙撓羊對抗賽」。[4]

規則

賽前,主辦撓羊賽的村鎮會張貼廣告宣傳比賽,並在場地(一般是戲台)後插兩面旗,上書「英雄跌對,跌死無罪」八個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先後改為「和平跤對,勿傷害人」和「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而能夠拔旗的人一般是曾經獲得過撓羊賽冠軍的人。如果主辦的村鎮有或者邀請到了獲得過撓羊賽冠軍的人,跤旗只插一面。主辦方的高手即「保羊的」。舊時農曆七月二十二,在原平天地廟廟會上舉辦的撓羊賽影響力最大, 屆時有忻州(今忻府區)、定襄原平(今原平市)三縣的高手強強對決。[1]

傳統撓羊賽的選手不著跤衣,上身赤裸;不論體重輕重、年齡大小。主辦方聘請有經驗的老者作為比賽裁判。比賽時,除腳以外的身體部位不能著地,否則判輸。比賽一跤定勝負,失利者下場,勝利一方留在台上接受下一位選手的挑戰。連續摔倒五人則被稱作「好漢」,而連勝六人的選手將被譽為「撓羊漢」(五和六據說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有關[3]),即比賽的最終贏家,他將獲得一隻活羊作為比賽獎品。眾人為他戴上紅花,送上活羊,讓他騎上高頭大馬繞場慶賀,在酒宴後歡送他出村回家。「好漢」和連勝三人以上的選手也有獎品。現今的「忻州摔跤節」和「山西內蒙撓羊對抗賽」等撓羊賽一般沿襲傳統規則,變化不大。[4]

參考

  1. ^ 1.0 1.1 1.2 挠羊赛. 忻州傳媒網. [2011-11-04]. [永久失效連結]
  2. ^ 挠羊赛.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 [2011-11-04]. [永久失效連結]
  3. ^ 3.0 3.1 山西民间游戏竞技--挠羊赛. 山西民俗大觀. [2011-11-04].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山西-内蒙挠羊赛定襄籍跤手高明亮夺“二羊”. 山西新聞網忻州頻道. 2011-11-04 [201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