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家重建最高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대한민국
1961年—1963年
國歌:애국가
愛國歌
大韓民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大韓民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首都漢城
常用語言韓語
政府軍政府
總統 
• 1961年–1962年
尹潽善
• 1962年–1963年
朴正熙(代理)
國家重建最高會議議長 
• 1961年
張都暎
• 1961年–1963年
朴正熙
立法機構大韓民國國會
歷史時期冷戰
1961年5月16日
• 第三共和國建立
1963年11月27日
貨幣韓元
ISO 3166碼KR
前身
繼承
第二共和國 (大韓民國)
第三共和國 (大韓民國)
今屬於 大韓民國
國家重建最高會議
諺文국가재건최고회의
漢字國家再建最高會議
文觀部式Gukga Jaegeon Choego Hoe-ui
馬-賴式Kukka Chaekǒn Ch'oego Hoeǔi

國家重建最高會議韓語:국가재건최고회의國家再建最高會議),簡稱最高會議,是大韓民國1961年5月16日軍事政變1963年第三共和國成立期間一直存在的軍事政權,現更名為軍事革命黨。委員會於5月19日召開。主要成員由支持政變韓國第8代軍校學生組成,朴正熙掌控。

概述

「5.16軍事革命」發生後,5月19日,軍事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國家重建最高委員會(以下簡稱「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為張都暎中將,朴正熙少將擔任副主席。同時也選出了14個分委員會的主席[1]

職位 人數 人員 備註
議長 1 陸軍中將張都暎 1961年7月3日以反革命罪名被取消資格和逮捕。
副議長 1 陸軍少將朴正煕 1961年7月2日就任最高會議議長。
議員 28 全員為前軍事革命委員會的委員。
顧問 2 金弘一金東河
分科委員 14
  • 行政:呉致成
  • 內務:朴円彬
  • 財政:文載俊
  • 法務:李錫済
  • 外務國防:柳陽洙
  • 文教:孫昌奎
  • 建設:金振暐
  • 農林:鄭世雄
  • 商工:柳原植
  • 保健社會:吉在號
  • 交通:金潤根
  • 逓信:玉昌鎬
  • 公報:宋賛鎬
  • 公安:韓雄震
全員同時身兼議員

出自:尹景哲『分斷後の韓國政治』239頁

最高會議於1961年6月6日制定並公佈了《國家重建非常措施法》(以下簡稱「非常措施法」)。根據該法第2條規定,「在軍事革命完成後,應通過實施總選舉來建立政府。在此之前,最高會議將擁有大韓民國最高統治機關的地位」,這明確指出最高會議是韓國唯一的最高統治機關。此外,最高會議也將行使國會的權限。因此,在1963年12月17日第六屆國會召開並建立民政之前,最高會議在此期間作為韓國唯一的最高統治機關,發揮了其功能。

過程

由朴正熙少將率領的韓國軍一派於1961年5月16日出動軍隊掌控首爾,結束了第二共和國的統治。朴正熙是軍中支持軍事政治化的一派成員之一,他對第二共和國的腐敗、自由主義政策放任社會運動的發展,以及對第一共和國時期參與反民主和腐敗活動的公職人員的驅逐措施感到不滿,這些都被認為是促使他進行政權奪取的原因。

早期軍事政府承諾,將政府盡早恢復為文官政府,並以1962年12月2日公民投票中78%的贊成率為基礎,決定將大韓民國重新回到以總統制為核心的共和憲政體制。隨後,同年12月26日實施憲法修正,制定了集中總統權力的第三共和國憲法。起初,朴正熙等軍方領導人曾誓言不會在下一次選舉中尋求公職。然而,最終朴正熙還是以微弱優勢贏得了1963年10月的總統選舉,並在11月經過第六屆總選舉後,準備移交民政。隨著1963年12月16日最高會議解散,次日(12月17日)國會召開並舉行總統就職宣誓儀式,第三共和國正式成立。

施政

經濟舉措

最高會議是大韓民國歷史上首個將經濟開發計劃作為政策付諸實施的政府,並於1962年開始推行第一次五年計劃。在此之前,第二共和國也曾制定經濟開發計劃,但未能實施。因此,有觀點認為革命委員會直接沿用了第二共和國的計劃。朴正熙國家重建最高會議議長曾向美國總統甘迺迪請求韓國軍隊參與越南戰爭,但遭到拒絕。然而,隨著甘迺迪遇刺身亡,約翰遜上台後,韓國軍隊參戰獲得批准。此後,韓國通過美國的大規模軍需物資訂單及士兵薪資收入,促進了經濟繁榮,並誕生了許多財閥。朴正熙也訪問日本,開始就簽署《日韓基本條約》進行談判,為獲得日本的大規模經濟援助鋪路。軍事政權的外匯獲取政策使得計劃性經濟發展成為可能,這種政策在第三共和國和第四共和國中繼續推行,最終使曾經是經濟最貧困的韓國實現了被稱為「漢江奇蹟」的經濟發展。[2]


國民重建運動

在1962年5月,軍事政變一年後,最高會議成立了一個下屬機構——再建國民運動本部,由高麗大學校校長兪鎮午(유진오)擔任本部長。此運動將主要的民間團體、知名媒體人、普通民眾、教育家、藝人和宗教人士置於領導地位。

運動目標包括:

實踐艱苦樸素的生活 鼓勵勤勉精神 增加生產和建設的動機 提升國民道德 純化秩序觀念 提升國民體力

全國各地各級行政單位,都設置了國民重建運動的分支機構,並強制要求每個家庭至少有一人參加此運動。由於來自上層的強制,組織迅速擴大,到1963年已有超過390萬名會員。然而,該運動發展僅三個月後,本部長兪鎮午批評再建國民運動為「全體主義式」運動,隨即辭職。實際上,國民對此運動的積極參與度不高,此運動在模糊中終結。

再建國民運動本部在1964年7月國家再建最高會議法廢止後,重新以社團法人再建國家國民中央會的名義重組,但不久後即被廢除。儘管如此,該運動為軍事政權準備的民主共和黨培養了領導者,對該黨組織的形成也有一定貢獻。


  1. ^ 官報第二千八百六十号. 국가기록원 기록물뷰어. 檀紀4294年5月20日 [2022-08-04]. 
  2. ^ asahi.com:朝日新聞 歴史は生きている. www.asahi.com.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