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分類階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生物域界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分類法上八個主要的分類階元

分類階元(英文:taxonomic rank)也稱作分類階層分類層級分類等級分類級別等,可簡稱為階元[註 1],是生物學上進行生物分類時確定生物共性範圍的上下等級、大小門類,即根據物種間演化關係的親疏,使用不同的等級排列,系統化地將物種分門別類的層級體系(hierarchy)。現代生物分類依次採用(kingdom)、(phylum/division)、(class)、(order)、(family)、(genus)、(species)七個從高到低、基本且必要的主要階元,有時界之上的(domain)也算一個必要階元;為做到更加詳細完備,學術界還常在這些主要階元之間設置次要階元,如每個主要階元上下的「總×」(前綴super-)、「亞×」(前綴sub-)和「下×」(前綴infra-)等階元,以及並不算主流分類的(clade)和(tribe)等非正式階元。每個階元的學名通常以拉丁文表述,但一般為了描述或寫作方便,除了屬和種這兩個最基層的級別需要被明示(見二名法),其他級別(除亞種外——見三名法)是不被明示的[1]

相關名詞分類單元(taxon)也稱作:分類單位、分類群等,是一群擁有共同特徵的生物的集合體,為分類學工作中的客觀操作單位,有特定的拉丁名稱,例如一個具體的屬、一個具體的科、一個具體的目等[2];可簡稱為:類元[3]或類群[註 2]

分類階元在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所創立,他提出了綱、目、屬、種四個階元,其他各階元由後世學者補充完善。由於林奈為分類階元的奠基者,因此使用分類階元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被稱作林奈分類法(Linnaean taxonomy),同時分類階元也被表述為林奈氏分類系統林奈套疊等級體系等。長期以來,現代生物分類法在實質上為林奈分類法,但隨著系統發生學的日趨成熟,此法在表達物種演化脈絡上暴露出一定局限性:當越來越多世代相承的演替類群被確立時,分類階元因其有限的數量和人為預設的層級體系,無法一一適配,從而出現低等階元包含高等階元,或不同等級的階元成為姊妹群等混亂現象。20世紀後半葉以來,基於演化支來歸類物種的系統分類法極大地挑戰了林奈分類法的傳統地位,以至有學者提出全面廢除人為假定的分類階元,由演化支的概念取而代之,但分類階元這一經典分類概念因為數個世紀以來的普遍使用已經深入人心,廢除主張終究未能實行。

概述

地球上的生物極為浩繁,研究數量如此龐大的生物種類,必須應用科學的分類方法,首先對生物區分、鑑定、命名,並將生物歸納,排列於適當的分類階元(即 分類層級)中,建立分類系統。如此才能鑑別物種,闡明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和系統發生。

分類學根據物種間形態的異同、演化關係的親疏,使用不同的層級,將物種逐級分類。在分類系統中,通常使用 7 個主要級別:。種(物種)是真核生物的基本單元,是內部成員相互間都可以繁殖出有生育能力後代的最高集群;具有共同起源同源特徵的種集合成屬,屬內成員間因為基因較近可以生出能存活但無生育能力的後代;近緣的屬再組成科,科又聚成目,目合成綱,最後綱歸為門,門構成界。換言之,種隸於屬,屬隸於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因此,分類階元由大而小依次為 界、門、綱、目、科、屬、種。建立一個屬必須以最有代表性的模式種為依據,而科的依據是模式屬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在各階元上下建立了次要階元。從界到種,均可設「亞級」(sub-),如亞門(subphylum)、亞綱(subclass)、亞目(suborder)、亞科(subfamily)等。在目和科上,有時可加上「總級」(super-),如總綱(superclass)、總目(superorder)、總科(superfamily)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其中最常設的是(tribe),介於亞科和屬之間。在有些分類學著作中,曾用「部」(cohort)這一層級,有的介於綱和目之間,有的介於亞目和總科之間。

門的拉丁名詞尾一般加 -phyta ;綱的拉丁名詞尾加 -opsida 或 -eae,但藻類為 -phyceae,菌類為 -mycetes;目的拉丁名詞通常加 -ales;科的拉丁名詞尾一般加 -aceae,但由於歷史上慣用已久,有八個科經國際植物學會決定為保留科名,其拉丁詞尾為 -ae,這些科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豆科(Leguminosae)、藤黃科(Guttiferae)、傘形科(UmbeIIiferae)、唇形科(Labiat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棕櫚科(Palmae)。亞科的拉丁詞尾為 -oideae。有時科以下除分亞科外,還有族(Tribus)和亞族(Sub-tribus)。在屬下除亞屬外還可有組(Section)和系(Series)。

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種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區和一定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的生物類群。在同一種中的各個個體具有相同的遺傳性狀,彼此交配(傳粉受精)可以產生能育的後代。種是生物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產物。在動物中,種以下的分類階元一般只有亞種(Subspecies),而在植物中,除亞種外,還有變種(Varietas)、變型(forma)等。

亞種一般認為是一個種內的類群,在形態上多少有變異,並具有地理分布上、生態上或季節上的隔離,這樣的類群即為亞種。屬於同種內的兩個亞種,不分布在同一地理分布區內。

變種是一個種在形態上多少有變異,而變異比較穩定,它的分布範圍(或地區)比亞種小得多,並與種內其他變種有共同的分布區。

變型是一個種內有細小變異,如花冠或果的顏色,毛被情況等,且無一定分布區的個體。

品種只用於栽培植物的分類上,在野生植物中不使用品種這一名詞,因為品種是人類在生產勞動中培養出來的產物,具有經濟意義較大的變異,如色、香、味,形狀、大小,植株高矮和產量等的不同。農作物中的水稻小麥玉米棉花都有很多品種,藥用植物中如地黃的品種有金狀元、新狀元等,的品種有竹根姜白姜等。藥材中一般稱的品種,實際上既指分類學上的「種」,有時又指栽培的藥用植物的品種而言。

基本分類級別
中文 拉丁文 英文
regio domain
regnum kingdom
phylum divisio phylum (動物學) division (植物學)
classis class
ordo order
familia family
genus genus
species species

示例

排序 黑腹果蠅 豌豆 毒蠅傘 大腸桿菌
真核生物 Eukaryota 真核生物 Eukaryota 真核生物 Eukaryota 真核生物 Eukaryota 細菌域 Bacteria
動物界 Animalia 動物界 Animalia 植物界 Plantae 真菌界 Fungus 細菌界 Bacteria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脊索動物 Chordata 被子植物 Magnoliophyta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
亞門 六足亞門 Hexapoda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Magnoliophytina
真葉植物 Euphyllophytina)
傘菌亞門 Agaricomycotina
昆蟲綱 Insecta 哺乳綱 Mammalia 雙子葉植物 Magnoliopsida (木賊綱 Equisetopsida)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γ-變形菌 Gammaproteobacteria
亞綱 有翅亞綱 Pterygota 獸亞綱 Theria 薔薇亞綱 Rosidae
木蘭類植物 Magnoliidae)
傘菌亞綱 Agaricomycetidae
總目 靈長總目 Euarchontoglires 薔薇總目 Rosanae
雙翅目 Diptera 靈長目 Primates 豆目 Fabales 傘菌目 Agaricales 腸桿菌科 Enterobacteriales
亞目 短角亞目 Brachycera 簡鼻亞目 Haplorrhini 豆亞目 Fabineae 傘菌亞目 Agaricineae
果蠅科 Drosophilidae 人科 Hominidae 豆科 Fabaceae 鵝膏菌科 Amanitaceae 腸桿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亞科 果蠅亞科 Drosophilinae 人亞科 Homininae 豆亞科 Faboideae Amanitoideae
果蠅屬 Drosophila 人屬 Homo 豌豆屬 Pisum 鵝膏菌屬 Amanita 埃希氏菌屬 Escherichia
黑腹果蠅 D. melanogaster 智人 H. sapiens 豌豆 P. sativum 毒蠅傘 Amanita muscaria 大腸桿菌 E. coli

學名詞綴

分類階元的拉丁學名發音多已英語化英語Traditional English pronunciation of Latin,下表中的音標也是英語化的。更貼近古典拉丁語的發音(最常見的是//換成/ɑː/ )也可接受。

分類階元 細菌 植物 藻類 真菌 動物 病毒
-phyta /ˈftə/ -phyta[4] /ˈftə/ -mycota /mˈktə/ -viricota /vrɪˈktə/
亞門 -phytina /fɪˈtnə/ -phytina[4] /fɪˈtnə/ -mycotina /mkˈtnə/ -viricotina /vrɪkˈtnə/
-ia /iə/ -opsida /ˈɒpsɪdə/ -phyceae /ˈfʃi/ -mycetes /mˈstz/ -viricetes /vrɪˈstz/
亞綱 -idae /ɪdi/ -phycidae /ˈfɪsɪdi/ -mycetidae /mˈsɛtɪdi/ -viricetidae /vrɪˈsɛtɪdi/
總目 -anae /ˈni/
-ales /ˈlz/ -virales /vrˈlz/
亞目 -ineae /ˈɪnii/ -virineae /vrˈɪnii/
下目 -aria /ˈɛəriə/
總科 -acea /ˈʃə/ -oidea /ˈɔɪdiə/
領科 -oidae /ˈɔɪdi/
-aceae /ˈʃi/ -idae /ɪdi/ -viridae /vrˈɪdi/
亞科 -oideae /ˈɔɪdii/ -inae /ˈni/ -virineae /vrˈɪni/
下科 -odd /ɒd/[5]
-eae /ii/ -ini /ˈn/
亞族 -inae /ˈni/ -ina /ˈnə/
下族 -ad /æd/ or -iti /ˈti/

全部分類

  • 域 Domain
  • 界 Kingdom
    • 亞界 Subkingdom
      • 支 Branch
        • 下界 Infrakingdom
  • 總門、超門 Superphylum(植物學用Superdivision)
    • 門 Phylum(植物學用Division)
      • 亞門 Subphylum(植物學用Subdivision)
        • 下門 Infraphylum(植物學用Infradivision)
          • 小門 Microphylum
  • 高綱 Megaclass
    • 總綱 Superclass
      • 綱 Class
        • 亞綱 Subclass
          • 下綱 Infraclass
            • 小綱 Parvclass或Subterclass
  • 總部 Superlegion
    • 部 Legion
      • 亞部 Sublegion
        • 下部 Infralegion
  • 總群 Supercohort
    • 群 Cohort
      • 亞群 Subcohort
        • 下群 Infracohort
  • 宏目 Gigaorder
    • 高目 Magnorder或Megaorder
      • 大目 Grandorder或Capaxorder
        • 上目 Mirorder或Hyperorder
          • 總目 Superorder(一些分類學者將總目置於高目及大目之間)
            • 系 Series(常用於魚類)
              • 目 Order
                • 從目 Nanorder
                  • 次目 Hypoorder
                    • 若目 Minorder
                      • 亞目 Suborder
                        • 下目 Infraorder
                          • 小目 Parvorder或Microorder
  • 宏科 Gigafamily
    • 高科 Megafamily
      • 大科 Grandfamily
        • 上科 Hyperfamily
          • 總科 Superfamily
            • 領科 Epifamily
              • 系 Series(常用於鱗翅類
                • 組 Group(常用於鱗翅類)
                  • 科 Family
                    • 亞科 Subfamily
                      • 下科 Infrafamily
  • 總族 Supertribe
    • 族 Tribe
      • 亞族 Subtribe
        • 下族 Infratribe
  • 屬 Genus
    • 亞屬 Subgenus
      • 下屬 Infraspecific
  • 節(台灣用詞)、組(大陸用詞) Section(常用於植物學)
    • 亞節(台灣用詞)、亞組(大陸用詞) Subsection(常用於植物學)
  • 系 Series(常用於植物學)
    • 亞系 Subseries(常用於植物學)
  • 種團 Superspecies or Species-group
    • 種 Species
      • 亞種 Subspecies
        • 變種 Variety(常用於植物學)
          • 亞變種 Subvariety(常用於植物學)
        • 型 Form(常用於植物學)
          • 亞型 Subform(常用於植物學)

還有一些可以在任意位置使用的層級,通常在綱以下、目以下、科以下:

  • 總類、超類 Superdivision(常用於動物學)
    • 類 Division(常用於動物學)
      • 亞類 Subdivision(常用於動物學)
        • 下類 Infradivision(常用於動物學)
  • 總派 Supersection(常用於動物學)
    • 派 Section(常用於動物學)
      • 亞派 Subsection(常用於動物學)
        • 下派 Infrasection(常用於動物學)
  • 系 Series(常用於動物學)
    • 亞系 Subseries(常用於動物學)

備註

  1. ^ 中文「階元」為階層(等級)和單元(門類、範圍)的組合詞,兼具二者含義。
  2. ^ 中文「類群」一詞涵義廣泛,可指任何相似生物的種群組合,例如生態行為相似的「生態類群」,大致對應英文的 group 一詞,並不限於分類學範疇。

參考文獻

  1. ^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2012, articles 2 and 3. iapt-taxon.org. [2014-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2. ^ Taxon. 術語在線. 北京: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簡體中文)
  3. ^ 同號文. 有关物种概念与划分中的一些问题. 古生物學報. 1995-11, 34 (6): 761–776. 生物分類是一個開放體系,人們隨時可以增加新的類元(taxa)甚至設置新的階元(rank)……出現的類元與階元名稱越多,說明工作開展得越深入、分類越仔細,但在系統關係方面出現的問題也相應增加。 (簡體中文)
  4. ^ 4.0 4.1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Shenzhen Code). IAPT-Taxon.org. Article 16. 2018 [202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9). 
  5. ^ For example, the chelonian infrafamilies Chelodd (Gaffney & Meylan 1988: 169) and Baenodd (ibid., 176).

參考書目

  • Benton, Michael J. 2005.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3rd e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ISBN 0-632-05637-1. ISBN 978-0-632-05637-8
  • Brummitt, R.K., and C.E. Powell. 1992. Authors of Plant Names.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ISBN 0-947643-44-3
  • Carroll, Robert L. 1988.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 New York: W.H. Freeman & Co. ISBN 0-7167-1822-7
  • Gaffney, Eugene S., and Peter A. Meylan. 1988. "A phylogeny of turtles". In M.J. Benton (ed.),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trapods, Volume 1: Amphibians, Reptiles, Birds, 157–219.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Haris Abba Kabara. 2001. Karmos hand book for botanical names.
  • Lambert, David. 1990. Dinosaur Data Book. Oxford: Facts On File &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ISBN 0-8160-2431-6
  • McKenna, Malcolm C., and Susan K. Bell (editors). 1997. Classification of Mammals Above the Species Leve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11013-8
  • Milner, Andrew. 1988. "The relationships and origin of living amphibians". In M.J. Benton (ed.),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trapods, Volume 1: Amphibians, Reptiles, Birds, 59–102.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Novacek, Michael J. 1986. "The skull of leptictid insectivorans and the higher-level classification of eutherian mammal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83: 1–112.
  • Sereno, Paul C. 1986. "Phylogeny of the bird-hipped dinosaurs (Order Ornithischia)".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2: 234–56.
  • Willis, K.J., and J.C. McElwain. 2002. The Evolution of Pla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50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