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內隱學習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內隱學習英語:Implicit learning),是在未察覺學習行為的情況下偶然地學習複雜資訊。[1]

各種定義

早在1965年,Arthur Reber 就提出了內隱學習這一概念,在Reber看來,內隱學習就是在自己意識不到的情況下也就是所謂的無意識情況下獲得環境中一些較為複雜的知識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意識不到其改變自己的行為的內在規則是什麼,但個體卻實實在在的學會了這一種規則。

Lewicki、Czyzewska 和Hoffman(1978)則對內隱學習提出了另一種解釋,他們認為內隱學習是指個體已經學習到了的某種知識,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學到的是什麼知識,在何時學到的,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個體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所學習到知識的情況。

Mathews (1989)則從另一個角度來剖析了內隱學習理論,他將學習的方式分為了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兩種,他認為內隱學習是不同於外顯學習的另外一種學習模式,內隱學習是自動化的無意識的,而且能夠更加有效更加快捷的發現學習內容與實際任務之間的不協調。

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楊治良先生(1993)也在同期開始關注了內隱學習,並對內隱學習的定義加以輔助,楊治良教授提出了內隱學習的三高特徵,分別是高選擇力、高潛力和高效性。這對推進內隱學習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Cleeremans 和Jimenez (1996)主張如果知識是在無目的狀態下獲得的,並且能夠無意識地影響行為,那麼發生的應該是內隱學習。

Seger (1998)認為內隱學習(a)以一種偶然的方式發生,無需運用有意識的假設-檢驗策略,(b)無需被試獲得足夠的有意識的知識,它就能提高被試在測驗中的成績,(c)是新材料的學習,不涉及先前已有表徵的激活,(d)是健忘症患者能夠進行的學習。

Frensch (1998) 在對內隱學習概念實質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內隱學習是無目的、自動地獲得事件或客體間的結構關係,也就是說,個體還沒有意識到環境的結構關係,學習便發生了。

概括來說,上述各種定義主要在以下兩點上存在分歧:(1) 「內隱」 是指學習過程還是學習提取的過程;(2)「內隱」 是與「無意識」 、「無覺察」 同義還是與「無目的」 、「自動化」同義。 [2]

參考資料

  1. ^ Sun, Ro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521857413. 
  2. ^ 郭秀艷. 内隐学习研究综述.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2004年3月, 22 (1): 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