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美尼亞共和國
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
(亞美尼亞語)
格言:Մեկ Ազգ , Մեկ Մշակույթ   亞美尼亞語
「一個國家,一種文化」
國歌:Մեր Հայրենիք 亞美尼亞語
Mer Hayrenik  拉丁化
我們的祖國
首都
及最大城市
葉里溫
官方語言亞美尼亞語
官方文字亞美尼亞文
族群
宗教基督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政治體制單一制
議會制
法律體系歐陸法系
領導人
• 總統
瓦哈根·哈恰圖良
• 總理
尼科爾·帕希尼揚
現役軍人60,000(第62名
成立
1991年9月21日
面積
• 總計
29,800平方公里(第140名
• 水域率
4.71%
人口
• 2019年估計
2,957,500[3]第136名
• 密度
109/平方公里(第98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468.64億美元[4]第130名
• 人均
15,817美元[4]第108名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140.47億美元[4]第130名
• 人均
4,741美元[4]第114名
貨幣德拉姆AMD
時區UTC+4(亞美尼亞標準時間
+5
• 曆法
公曆
行駛方位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374
ISO 3166碼ARM
主要節日種族滅絕紀念日:4月27日
共和國日:5月28日
獨立日:9月21日
大地震死難者日:12月7日
家用電源電壓220 V
家用插座標準C,F
家用電源頻率50 Hz
人類發展指數0.760[5](第81名)-
最大湖泊塞凡湖
網際網路頂級域

亞美尼亞共和國(亞美尼亞語: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通稱亞美尼亞(亞美尼亞語:Հայաստան),是位於西亞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6][7][8]。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裏海之間,屬內陸國家,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亞塞拜然,南接伊朗和亞塞拜然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葉里溫首都。亞美尼亞曾經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時獨立。

在4世紀早期(公元301年),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視為官方宗教的國家[9][10]。因此,亞美尼亞經常被稱為「第一個基督教國家」 [11][12][註 1]。絕大部分國民信奉基督教的東方正統教會(與衣索比亞和埃及的科普特正教會同宗,非東正教),但因周圍被伊斯蘭國家所包圍著,再加上與鄰國之間的國界爭議問題,成為高加索地區動盪不安的火藥庫地帶。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亞塞拜然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領土爭議問題,自1988年以來一直宣稱亞塞拜然西南部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境內大多數居民為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是亞美尼亞領土的一部份,並且支持當地的武裝與亞塞拜然政府對抗,支持在1991年宣布獨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阿爾察赫共和國,曾在1990年代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了軍事對抗,並於2020年10月及2023年再次爆發。而阿爾察赫共和國也於2024年1月1日起被亞塞拜然吞併。亞美尼亞也因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亞美尼亞是歐洲理事會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一員。

國名

亞美尼亞語中對自己國家的稱呼最初為哈伊克(亞美尼亞語: Հայք,轉寫:Hayk'),但現在已很少使用。現在慣用的稱呼是哈亞斯坦(亞美尼亞文:Հայաստան,轉寫:Hayastan),這一名稱興起於中世紀,在原名後面加上了源自波斯語的地名後綴「斯坦[13]。 「哈亞斯坦」這個名稱出現地很早,最早見於5世紀阿加特安格洛斯英語Agathangelos[14][15]拜占庭的帕烏斯托斯英語Faustus of Byzantium[16][17]拉扎爾·帕爾佩茨英語Ghazar Parpetsi[18]科里溫英語Koriun[19]塞貝歐斯的作品中[20]

傳統上,亞美尼亞人認為他們的國名源自挪亞的玄孫、亞美尼亞傳說中的族長哈伊格(亞美尼亞文:Հայկ,轉寫:Hayk)之名,根據5世紀史家莫夫塞斯·霍雷納茨英語Movses Khorenatsi的記載,哈伊格在公元前2492年擊敗了巴比倫王柏爾(Bel),在亞拉臘地區建國[21]。這一名稱的更深層詞源則不確定,學者給出了許多猜測[22][23]

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則使用外名「亞美尼亞」來稱呼該國。貝希斯敦銘文(公元前515年)中以古波斯語稱該國為阿爾米納(古波斯語楔形文字:𐎠𐎼𐎷𐎡𐎴,轉寫:Armina)。希臘人則稱其為亞美尼亞(古典希臘語: Ἀρμενία,轉寫:Armenia),最早見於米利都的赫卡塔埃烏斯的記載(約公元前550年 – 約公元前476年)[24]。 現代大多數國家對亞美尼亞的稱呼皆源於此。

一些學者認為「亞美尼亞」之名與青銅時代的阿爾馬尼英語Armani (kingdom)(Armani、Armanum、Armi)、阿爾梅(舒普里亞英語Shupria,Arme)等地名聯繫起來[25],但由於無法得知這些國度說的是何種語言,無法確定這種聯繫,而且只有Arme被認為是在凡湖西岸,屬於大亞美尼亞地區,阿爾馬尼的位置則不確定[26],有些學者認為它在薩姆薩特附近,其居民可能至少部分是說印歐語系語言的[27]。亞美尼亞之名也可能與烏拉爾圖文獻中的「阿爾米尼」(Armini,即「阿爾梅的居民」或「阿爾梅人國家」)一詞有關[28]

在猶太-基督教世界觀下,「亞美尼亞」(Armenia)這一名稱被認為是源自哈伊格的後代亞蘭(Aram)或是的兒子亞蘭(挪亞眾子[29]

歷史

古代

埃瑞布尼城堡壁畫

考古證據表明,距今三十二萬年左右,已經有舊石器時代先民在此處生息。因為小高加索山脈橫貫、境內地形崎嶇的亞美尼亞,相傳是希伯來聖經諾亞方舟在大洪水退去後著陸抵達之處(傳說中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臘山上,這座山位於今日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邊境,最高峰在土耳其境內),甚至有說法認為亞美尼亞的首都葉里溫就是由諾亞本人建立的城市。其歷史可以溯源到2500年前,歷史上亞美尼亞的傳統疆域遠遠超過當今的疆域,其疆域一度包括今天的高加索地區和土耳其東部的廣大區域。後來在外族不斷入侵和壓迫下,亞美尼亞國的領土日益縮小。在之後的一千年間一直以獨立國家的型態存在,並沒因為羅馬人波斯人蒙古人的侵略而消失。

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敗了波斯人所建國家阿契美尼德帝國大流士三世,亞美尼亞從波斯的一省變成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隨著亞歷山大的逝世,馬其頓帝國被瓜分成三塊,其中亞美尼亞屬於塞琉古帝國所統治。前198年,塞琉古帝國被羅馬所擊敗,而亞美尼亞也在這時趁機從中分裂了出來。

前190年,阿爾塔什斯一世建立了阿爾塔什斯王朝,而到了前95年至前65年間,在提格蘭二世的領導之下,亞美尼亞王國成為當時西亞強大的國家之一。其疆域從今天的裏海地中海一帶一直綿延到埃及。但是,亞美尼亞的光輝並不長久,在之後的千餘年之中,一直輾轉在許多異族的統治下殘存著,卻並沒有真的因此而滅亡。

58年至63年羅馬-安息戰爭首兩年軍隊在亞美尼亞王國的動向,地圖列明羅馬對亞美尼亞的侵攻及格內斯·多米特斯·科布洛英語Gnaeus Domitius Corbulo攻陷亞美尼亞的詳細情況

首先,在帕提亞帝國(中國古稱安息)與羅馬帝國的東西雙面夾擊下,阿爾塔什斯王朝在1年左右滅亡,而亞美尼亞也在短暫的淪為羅馬的一省後不久,變成羅馬的保護國。至於東亞美尼亞部分則在64年時建立了阿爾沙克王朝,則成為帕提亞的保護國。224年,薩珊王朝滅帕提亞;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西元301年,亞美尼亞王梯里達底三世基督教為國教,使得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單一宗教國家。405年,亞美尼亞字母被發明。西元428年,阿爾沙克王朝滅亡。之後200年間東亞美尼亞一直被波斯人所統治。450年和482年,東亞美尼亞爆發了兩次反對波斯人統治的全民起義,雖然慘遭失敗,但最終迫使波斯帝國做出讓步,亞美尼亞恢復了實際上的自治地位並可以保持基督教信仰。發起兩次起義的統帥都屬於亞美尼亞知名的馬米科尼揚家族

中世紀

4世紀的亞美尼亞王國(299–387年),夾在羅馬帝國薩珊波斯之間,此時的亞美尼亞人快速地從祆教轉為基督教

680年波斯被阿拉伯所滅,阿拉伯人入侵亞美尼亞,阿拉伯人強迫亞美尼亞人改信伊斯蘭教,但沒有成功,亞美尼亞王公名義上臣服於阿拉伯帝國並保持自治;884年,阿碩特一世英語Ashot I(屬巴格拉提德王朝)加冕為亞美尼亞國王,重建亞美尼亞國家。之後亞美尼亞王國逐漸分裂為幾個承認國王最高地位的小邦,1045年,拜占庭帝國占領國都阿尼,終結了亞美尼亞王國,其他幾個小邦也陸續被拜占庭帝國吞併。

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也很短暫,1071年拜占庭軍在曼齊克特戰役中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敗,亞美尼亞故地(大亞美尼亞)被塞爾柱帝國占領。許多亞美尼亞貴族逃入名義上仍屬拜占庭帝國,實際自治的奇里乞亞地區(又稱小亞美尼亞或西亞美尼亞),其中一位貴族魯本一世英語Ruben I, Prince of Armenia於1080年起兵反抗拜占庭帝國,逐漸統一了奇里乞亞,1198年其後代加冕為王,建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與蒙古伊兒汗國保持著友好關係,也對十字軍友好並提供援助。1375年被馬穆魯克蘇丹國攻滅。1393年,最後一位西亞美尼亞國王萊翁六世英語Leo V, King of Armenia在法國巴黎去世。

12世紀,塞爾柱人對亞美尼亞本部的統治開始動搖,貴族扎卡里王朝英語Zakarid Armenia開始反抗敵人,並在喬治亞王國的幫助下恢復了部分領土與舊都阿尼,成為喬治亞的附屬國。亞美尼亞被喬治亞王國佔領,亞美尼亞人視喬治亞人為解放者。13世紀30年代蒙古帝國占領了亞美尼亞,扎卡里王朝轉而成為蒙古人的附庸。

近代早期

亞美尼亞人組成的封建諸王國(西元1000年)

繼蒙古人之後,黑羊王朝帖木兒帝國白羊王朝等游牧政權相繼入侵亞美尼亞,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扎卡里王朝也被消滅。

1502年,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占領亞美尼亞,之後又被迫將西亞美尼亞割讓給鄂圖曼帝國,此後兩國曾多次發動戰爭爭奪亞美尼亞地區。16世紀中葉以後,土耳其人與伊朗人多次爆發戰爭,在外高加索形成了東西對峙的局面,土耳其占領著西喬治亞和西亞美尼亞,並兩度攻占亞塞拜然;伊朗占領著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全部的亞塞拜然。1828年,東亞美尼亞被沙俄波斯手中奪取,許多亞美尼亞人因此遷至東亞美尼亞[30][31]。地域廣闊的西亞美尼亞地區長期處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則長期淪為二等公民齊米,並不斷遭到土耳其帝國當局的迫害。

1827年俄軍從伊朗卡扎爾王朝手中奪取葉里溫
亞美尼亞大屠殺在1915年的受害者

1813年與1828年兩次被俄國擊敗後,伊朗的卡扎爾王朝被迫將其轄下的亞美尼亞地區割讓給俄國,這些土地從此被俄羅斯統治,構成了今日亞美尼亞的國土。

近現代

1915年至1918年間,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鄂圖曼土耳其政府因為害怕亞美尼亞人叛亂,對居住在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控制區內的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種族大屠殺,估計死亡人數高低不等,少則接近100萬,高則達150萬。此外數以萬計的亞美尼亞人被迫流亡海外[32]

1917年俄羅斯帝國崩潰後,高加索地區陷入混亂,1918年成立了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但該政權只持續了三個月,1918年5月28日,亞美尼亞宣布獨立,建立了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1920年協約國與鄂圖曼帝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將奧斯曼之下的西亞美尼亞劃給亞美尼亞共和國,但新生的安卡拉土耳其政權不承認《色佛爾條約》,於1920年出兵奪取了條約中割給亞美尼亞的領土,同時紅軍進入外高加索,於1920年12月4日進入葉里溫,變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為蘇維埃政權[31]

  實際控制區域
  宣稱擁有主權但未實際控制區域
  《色佛爾條約》中劃分給亞美尼亞,但未實際控制區域

1921年3月,蘇俄與土耳其在莫斯科簽訂《卡爾斯條約》,蘇俄收回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割讓的巴統並劃歸喬治亞,承認阿爾達罕和卡爾斯為土耳其領土(西亞美尼亞的被割讓領土包括亞美尼亞民族的「聖山」——阿拉拉特山)。1922年12月亞美尼亞蘇維埃作為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加入蘇聯。1936年外高加索聯邦解散,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33]

亞美尼亞獨立25周年紀念活動

蘇聯時代的亞美尼亞,曾在1988年12月7日發生一場毀滅性大地震,奪去了2.5萬亞美尼亞人的生命,50萬人無家可歸,無數建設毀壞,再加上同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爆發衝突,更顯雪上加霜。當時有許多西方民間團體曾發起大規模的募款賑災活動援助災區的居民[34]

亞美尼亞在1991年9月23日宣告從蘇聯獨立,再度恢復了獨立國家的身份。並且旋即在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協

2020年9月至11月,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發生衝突,不同於1988年,亞塞拜然軍隊在40幾天內奪回了部分納卡地區以及原本被亞美尼亞佔領的亞塞拜然部分地區

行政區劃

一級行政區分為10個省(亞美尼亞語մարզ)和1個直轄市——葉里溫

地形及氣候

亞美尼亞位於西亞外高加索的南部、亞美尼亞高原的東北部,面積29800平方公里。其西與土耳其,北與喬治亞、東與亞塞拜然、南與伊朗接壤。境內多高山,90%多的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崇山峻嶺向南一直綿延到土耳其境內。地理最高點是西北高地上的阿拉加茨山,海拔4090米。東部有塞凡窪地,窪地中的塞凡湖面積1360平方公里,為亞美尼亞境內最大的湖。主要河流為阿拉克斯河

氣候屬亞熱帶高山氣候,乾燥寒冷是其主要特色。1月平均氣溫攝氏-2~12度;7月平均氣溫攝氏24~26度。

政治

亞美尼亞總統是亞美尼亞的國家元首,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由國民直接選舉選出。而大多數行政權力則是亞美尼亞總理負責,由議會多數選舉產生。亞美尼亞共和國國民議會是亞美尼亞的立法機關,任期五年。

外交

亞美尼亞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主權問題與亞塞拜然交惡,也因歷史上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問題和宗教因素與土耳其交惡,整體外交立場較偏俄系。另外,巴基斯坦是現今聯合國會員國中唯一一個不承認亞美尼亞為國家的成員[35]

亞美尼亞是聯合國獨立國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

經濟

亞美尼亞獨立後,由於跟前蘇聯國家經濟聯繫中斷,亞美尼亞與東邊鄰國亞塞拜然一直因為領土爭議而不合,這樣的作法導致鄰國的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因此將通往亞美尼亞的鐵路與輸油管完全封鎖,讓本身資源已經不是很充足的亞美尼亞,變得更加貧困,納卡戰爭後遭受的封鎖導致經濟一路下滑。2000年起有所回升。2002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經濟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達10.1%。2005年,進一步推進企業私有化進程,大力吸引外資,有效保持了經濟增長勢頭。2005年前三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31億美元,同比增長11.6%。2013年,亞美尼亞人均GDP為3,173美元,是南高加索三國中最低的,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約30%。

2003年發行的500德拉姆硬幣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有有色冶金、化學和機器製造等部門,食品工業也較發達。

農業僅次於工業,主要經濟作物是葡萄和其他水果,也種植一些小麥馬鈴薯等,農業生產只集中在首都附近的低地地帶。

90年代以來商業服務行業蕭條。近年,在經濟整體恢復的帶動下,服務行業有所發展。

亞美尼亞旅遊業發展較快。2004年旅遊人數達26.27萬,較上年增長27.5%。旅遊業收入為2.1億美元,占GDP的5.9%。主要旅遊景點有首都葉里溫和塞萬湖自然保護區。

文化

水世界主題公園
亞美尼亞傳統舞蹈

節日

亞美尼亞節日
日期 名稱 由來
1月1日 新年 西曆新年
1月6日 聖誕節 基督宗教節日,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
4月24日 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紀念日 紀念1915年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實施種族滅絕
5月28日 第一共和國成立日 紀念1918年第一共和國成立
7月5日 憲法日 紀念1995年7月5日亞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
9月21日 亞美尼亞共和國獨立日 紀念1991年9月21日亞全民公決,正式宣布獨立
12月7日 悼念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死難者日 紀念1988年大地震的死難者
12月31日 除夕日 西曆(格里曆)紀年的最後一天

教育

亞美尼亞的教育體制包括學前教育、普通中小學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中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大學對國家計劃內的學生實行免費教育。主要高等院校有葉里溫國立大學、葉里溫工學院等。葉里溫國立大學創立於1919年。2001~2002學年度該學校共有10500名在校生,1200名教師。

體育

亞美尼亞流行的運動包括角力舉重柔道足球西洋棋拳擊。亞美尼亞山區的地形提供了滑雪運動攀登等運動絕佳的發展機會。身為一個內陸國,只能在湖泊進行水上活動,尤其是塞凡湖。亞美尼亞的西洋棋角力舉重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亞美尼亞是國際體育界一個積極的成員,是歐洲足球協會聯盟國際冰球總會的正式成員。

媒體

全國有980家新聞機構,其中報紙596家,雜誌148家,電視公司186個,廣播公司53個,通訊社25家。主要報紙有:《亞美尼亞共和國》、《亞美尼亞之聲》、《葉爾基爾》、《阿茲格》等等。主要電視和廣播為亞美尼亞公共廣播電台和亞美尼亞公共電視台。最大通訊社為亞通社。

發射台

美國自由歐洲電台俄羅斯俄羅斯之聲日本NHK在亞美尼亞有一個中波中繼站,使用中波中亞西亞以大功率發射機進行轉播。俄羅斯之聲開放北朝鮮放送家庭電台美國加州)、自由朝鮮之聲等也在租用亞美尼亞的短波中繼站進行廣播。2011年4月12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亞美尼亞分台在亞首都葉里溫開播。

飲食

社會發展

城市

亞美尼亞最大城市排名
2011年預計[36][37]
排名 城市名稱 省份 人口 排名 城市名稱 省份 人口
葉里溫
葉里溫

久姆里
久姆里

1 葉里溫 葉里溫 1,060,138 11 查倫塞瓦 科泰克 25,100 瓦納佐爾
瓦納佐爾

瓦加爾沙帕特
瓦加爾沙帕特

2 久姆里 席哈克 146,100 12 格里斯 格加爾庫尼克 23,100
3 瓦納佐爾 洛里 105,000 13 馬西斯 亞拉拉特 22,500
4 瓦加爾沙帕特 亞馬維爾 57,600 14 塞凡 格加爾庫尼克 21,900
5 赫拉茲丹 科泰克 53,400 15 亞拉臘 亞拉拉特 20,900
6 阿博維揚 科泰克 46,800 16 阿什塔拉克 阿拉加措特恩 20,800
7 卡潘 休尼克 45,500 17 伊傑萬 塔武什 20,700
8 阿爾馬維爾 亞馬維爾 33,900 18 阿提克 席哈克 17,400
9 加瓦爾 格加爾庫尼克 25,800 19 錫西安 休尼克 16,800
10 阿爾塔沙烏地 亞拉拉特 25,600 20 阿拉韋爾迪 洛里 15,800

健康

2006年的出生時預期壽命男性和女性分別為70歲和76歲[38]。2004年,衛生支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6%[38],其中大部分除去私人部門[38]。2006年,人均政府健康開支為每人112美元[39]

交通

人口民族和宗教

2005年有人口321.57萬。在民族上,亞美尼亞族是主體民族,占93.3%,其他有俄羅斯人雅茲迪人(庫德人的一支)、亞述人烏克蘭人希臘人等。官方語言為亞美尼亞語俄語的使用也極普遍。亞美尼亞是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基督教國家。自中世紀以來,由於亞美尼亞人仍然堅持信仰基督教,則不斷受到周邊伊斯蘭教徒的迫害和屠殺。現在,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是亞美尼亞國內的主要教派,另外還有少數人信奉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羅馬禮天主教會東正教會(信徒一般為國內的俄裔、烏克蘭裔人士)、雅茲迪教派、巴哈伊教等。

人口統計

亞美尼亞以及周邊民族分布

亞美尼亞人口3238000(2008年統計),是人口第二稠密的前蘇聯國家。蘇聯解體後,人口出現下降,移民水準升高。然而,過去幾年中,移民水準已經恢復平穩,人口穩定增長。

僑民

由於發生在20世紀初期鄂圖曼帝國時,土耳其實施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導致亞美尼亞人在鄂圖曼帝國境內的眾多人口大減,許多亞美尼亞人逃亡到世界各地,因此亞美尼亞發展出了龐大的海外社區。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僑民約800萬人,大大超過該國本身的300萬人口。最大的海外亞美尼亞人社區位於俄羅斯法國伊朗美國喬治亞敘利亞黎巴嫩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希臘賽普勒斯以色列波蘭烏克蘭。有4萬至7萬名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居住,主要集中在伊斯坦堡及周邊地區[40]。 此外,約有1000名亞美尼亞人居住在耶路撒冷老城亞美尼亞區,那裡有曾經是大型社區的遺址[41]。位於義大利威尼斯潟湖的島嶼聖·拉扎羅·得利·阿爾梅尼,被亞美尼亞天主教會一修道院Mechitarists完全占領[42]。此外,約13.9萬名亞美尼亞人生活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是那裡的第一大民族[43]。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也有不少亞美尼亞人移民中國,這些移民絕大部分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離開中國。

族群

亞美尼亞族占97.9%,其次是占1.3%的雅茲迪人和占0.5%的俄羅斯人。其他少數民族有亞述人烏克蘭人黑海希臘人(通常高加索希臘人)、庫德人喬治亞人白俄羅斯人瓦拉幾人摩爾多瓦人奧塞提亞人尤迪人塔特人設立了小社區,還有被俄羅斯化波蘭人德裔高加索人

蘇聯時期亞塞拜然人歷史上為該國第二大族群(1989年大約占2.5%)。然而,由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火不斷,幾乎所有的亞塞拜然族人移回了亞塞拜然。相對,亞美尼亞接收了大量從亞塞拜然湧入的亞美尼亞族難民,使得亞美尼亞國內的主體民族的比例更高。

語言

亞美尼亞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由於此前屬於蘇聯國家,俄語在亞美尼亞仍有廣泛應用,實際上可看做第二語言。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5%的亞美尼亞人具備俄語知識(24%高級,59%中級),40%具備英語知識(4%高級、16%中級、20%初學)。然而,更多的成年人(50%)認為公立中學應該用英語授課,而傾向於俄語的有44%。

宗教

北方亞拉拉特山霍爾維拉普修道院

亞美尼亞是首個將基督宗教作為國教的國家,該事件歷史上可追溯至公元301年。

亞美尼亞的主要宗教是基督宗教,教會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世紀。根據記載,耶穌十二使徒中的賽迪斯巴多羅買於公元40-60年間在亞美尼亞宣揚基督信仰,設立亞美尼亞使徒教會,3世紀後創立亞美尼亞禮。亞美尼亞超過93%基督徒屬於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教會採用東方正統教會形式(非迦克墩),是一個非常儀式化、保守的教會,大致相當於科普特敘利亞的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只跟正教會交流。

亞美尼亞福音派教會在亞美尼亞的一生中,有著非常客觀和有利的存在,超過數千名成員遍布全國各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46年亞美尼亞君士坦丁堡教會利用教會,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培養合格的神職人員。

其他基督教派的信仰修煉,基於亞美尼亞尼西亞信經是聖言、亞美尼亞兄弟教會、浸禮宗等新教社區的五旬節派分支,被稱為亞美尼亞現存的最古老的被蘇聯官方和長老會承認的教派。

軍事

亞美尼亞陸軍BTR-80裝甲車
從中國進口的WM-80多管火箭

亞美尼亞國民軍組建於1992年1月28日。亞軍總兵員43553人(另有文職人員14800人),編制為5個步兵軍、2個航空兵基地、1個防空飛彈旅、2個防空飛彈團、1個雷達團。另有20萬預備役。

主要為俄制武器,陸軍有31輛T-90s坦克、101輛T-72坦克,以及8輛T-55坦克;空軍裝備有15架蘇-25、18架蘇-30、1架米格-25,以及16架米-24武裝直升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國和印度進口的武器。[44]

參見

注釋

  1. ^ 一些微型國家包括奧斯若恩聖馬利諾可能也有此頭銜。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元史/卷255》,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參考文獻

  1. ^ Asatryan, Garnik; Arakelova, Victoria (Yerevan 2002).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Armenia. Part of the OSCE. Archived copy at WebCite (16 April 2010).
  2. ^ Ministry of Culture of Armenia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Armenia. Brief informatio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0 October 2017.. As per the most recent census in 2011. "National minorit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6 February 2017..
  3. ^ De jure population estimate by the National Statistics Servi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4.0 4.1 4.2 4.3 Armen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4) (英語). 
  5.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1-18). 
  6. ^ The UN classification of world reg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laces Armenia in Western Asia; the CIA World Factbook Armeni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0). 
  7. ^ Armenia. 國家地理. [201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8). 
  8. ^ Armenia. 大英百科全書. [201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1). 
  9. ^ (Garsoïan, Nina. R.G. Hovannisian , 編.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1.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81. )
  10. ^ Grousset, René. Histoire de l'Arménie 1984. Payot. 1947: 122. . Estimated dates vary from 284 to 314. Garsoïan (op.cit. p.82), following the research of Ananian, favours the latter.
  11. ^ Stringer, Martin D. A Sociological History of Christian Worship.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2. ISBN 0521819555. 
  12. ^ Armenia Facts. National Geographic. [201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0). 
  13. ^ Acharian, Hrachia. Hayocʿ anjnanunneri baṙaran [Dictionary of Personal Names of Armenians] 3. Yerevan: Yerevan University Press. 1946: 29 [202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5).  已忽略未知參數|lang=(建議使用|language=) (幫助)
  14. ^ Ագաթանգեղոս §§ 13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էս), 16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2x,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35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160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249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715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776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784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796 (ի մէջ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 808 (հասանէին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ն)։
  15. ^ Ագաթանգեղոս § 885 (ի Հայաստան երկրին)
  16. ^ Փաւստոս Բուզանդ 1883=1984, էջ 1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17. ^ Փաւստոս Բուզանդ 1883=1984, 4.բ, էջ 56 (Հայաստան երկրին)
  18. ^ 904=1985, էջ 2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110 (կանայս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19. ^ Կորիւն 1994, էջ 83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 93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103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120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էս)
  20. ^ ժը (սեռ. Հայաստանեայց, բացառ. ի Հայաստանեայց), տես Աբգարյան 1979, էջ 66, 90
  21. ^ Razmik Panossian, The Armenians: From Kings And Priests to Merchants And Commissar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231-13926-7, p. 106.
  22. ^ Rafael Ishkhany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rmenia," Yerevan, 1989
  23. ^ Elisabeth Bauer. Armenia: Past and Present (1981), p. 49
  24. ^ "Χαλύβοισι πρὸς νότον Ἀρμένιοι ὁμουρέουσι (The Armenians border on the Chalybes to the south)". Chahin, Mark. The Kingdom of Armenia. London: Routledge. 2001: fr. 203. ISBN 978-0-7007-1452-0. 
  25. ^ Ibp Inc. Armenia Country Study Guide Volume 1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USA. 1 September 2013: 42. ISBN 978-1438773827. 
  26. ^ Archi, Alfonso. Egypt or Iran in the Ebla Texts?. Orientalia. 2016, 85: 3 [202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5). 
  27. ^ Kroonen G, Barjamovic G, Peyrot M. Linguistic supplement to Damgaard et al. 2018: Early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atolian, Tocharian and Indo-Iranian. Zenodo. 9 May 2018: 3 [8 June 2019]. doi:10.5281/zenodo.124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ne 2019). 
  28. ^ Armen Petrosyan. The Indo-European and Ancient Near Eastern Sources of the Armenian Epic. Journal of Indo-European Studie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2002. p. 184.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9. ^ Moses of Chorene,The History of Armeni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9 April 2003., Book 1, Ch. 12 (俄語)
  30. ^ Mikaberidze, Alexander.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1: 33, 351 [2016-11-28]. ISBN 978-1-59884-33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5). 
  31. ^ 31.0 31.1 Dowling, Timothy C. Russia at War: From the Mongol Conquest to Afghanistan, Chechnya, and Beyond [2 volumes]. ABC-CLIO. 2014: 728– [2016-11-28]. ISBN 978-1-59884-94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32. ^ ГЕНОЦИД АРМЯН (1915-1916 ГОДЫ): ПОДРОБНЫЕ СВЕДЕНИЯ. Encyclopedia of the Holocaust.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俄語). 
  33. ^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между Европой и Азией Источник. Планета Земля.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34. ^ Harutyunyan, Arpi. Still Recovering: A visit to the 1988 "center of the epicenter". ArmeniaNow. 7 December 2007 [7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0). 
  35. ^ Opinion: «Armenia can block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akistan and the EEU». Rusarminfo. [202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9) (ru-RU). 
  36. ^ Armstat 2011 estimates
  37. ^ Armstat 2011 census, population of Yerevan
  38. ^ 38.0 38.1 38.2 Microsoft Word - cjl - ARM_MPSEURO_countryprofile.doc (PDF). [2010-01-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11-16). 
  39.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 Armenia. Hdrstats.undp.org. [2010-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9). 
  40. ^ Turay, Anna. Tarihte Ermeniler. Bolsohays:Istanbul Armenians Like many other ethnicities Armenians in India too have played a role historically and had an impact historically. Today however the community has been reduced to about a hundred living in Kolkata. [2007-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9). 
  41. ^ Jerusalem – The Old City: The Armenian Quarter.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09-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42. ^ San Lazzaro degli Armeni – Venice for Visitors. Europeforvisitors.com.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2). 
  43. ^ Population in Nagorno-Karabakh 2007 (PDF). National Statistical Service of Nagorno-Karabakh Republic. [2009-07-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4-16). 
  44. ^ "戰輸"反怪印度賣武器? 亞美尼亞慘輸亞塞拜然竟向要求印度政府賠償! 印度淪"雙亞戰爭"另類輸家. YouTube. 三立iNEWS. 

外部連結

座標40°10′12″N 44°31′12″E / 40.17000°N 44.52000°E / 40.17000; 44.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