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五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佐[1],謂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星又為五行之精,是上古五帝的屬神(輔佐神)。[2][3]

五佐神

典籍記載

禮記·月令》

孟春、仲春、季春,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孟夏、仲夏、季夏,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孟秋、仲秋、季秋,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孟冬、仲冬、季冬,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4]


《孔子家語·五帝》記載: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
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
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

康子曰:「吾聞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則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何也?」
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皞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祝融。龔工氏之子曰勾龍,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為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帝。」[5]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

何謂五星?
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
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
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
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6]

《古今圖書集成》記載:

春,其帝太皥,其神句芒。此蒼精之君,木官之臣。 (註:句芒,少皥氏之子,曰重,為木官。)
夏,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 (註:祝融,顓頊氏之子,曰犁,為火官。)
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此黃精之君,土官之臣。 (註:后土,亦顓頊氏之子,曰犁,兼為土官。)
秋,其帝少皥,其神蓐收。此白精之君,金官之臣。 (註:蓐收,少皥氏之子,曰該,為金官。)
冬,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此黑精之君,水官之臣。 (註:玄冥,少皥氏之子,曰修,曰熙,為水官。)[7][8]

《與猶堂全書》記載:

五帝者。上古之神聖也。伏羲曰太昊(配於春)。神農曰炎帝(配於夏)。軒轅曰黃帝(配中央)。金天曰少昊(配於秋)。高陽曰顓頊(配於冬)。此之謂五帝也。五帝之目。見月令。
五佐者。上古之賢臣也。句芒司春(少昊之子重)。祝融司夏(顓貧(一作頊)之子黎)。后土居中(共工句龍)。蓐收司秋(少昊之子該)。玄冥司冬(少昊之子熙)。此之謂五佐也。五佐之目。見月令。[9]

備註

  1. ^ 並非是道教的女神后土,而是顓頊氏之子(另一說是共工氏之子句龍),黃帝的屬神。

參考來源

  1. ^ 司馬遷. 巻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史記》.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水、火、金、木、塡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正義】言水、火、金、木、土五星佐天行德也〉。 
  2. ^ 李昉. 卷五百二十九〈禮儀部八〉. 《太平御覽》.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漢書》議曰:祠五祀,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也,主其神祀之。 
  3. ^ 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卷五十九. 《欽定禮記義疏》.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春曰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夏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曰其帝黃帝。其神后土。秋曰其帝少皞。其神蓐収。冬曰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4. ^ 〈月令〉. 《礼记》. [202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2). 
  5. ^ 〈五帝〉. 《孔子家语》. [202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2). 
  6. ^ 劉安. 卷三〈天文訓〉. 《淮南子》.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7. ^ 陳夢雷. 神異典 博物彙編 第十五卷〈五星五行之神部彙考二〉.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8. ^ 馬端臨. 卷七十八. 《文獻通考》.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9. ^ 丁若鏞. 第一集杂纂集第二十五卷. 《與猶堂全書》.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