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萬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萬濤
萬詩楷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4年
四川省黔江縣
逝世1932年
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咀
籍貫四川省黔江縣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冉啟秀

萬濤(1904年—1932年),原名萬詩楷,號鐵民,化名王德土家族四川省黔江縣桂花村,中國共產黨員、中國近代軍事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烈士[1]

生平

1904年萬濤出生於四川省黔江縣,幼時入學於私塾讀書。1920年就讀於縣立高等小學堂。1923年4月,與濯水鄉三門灘冉啟秀結婚。1923年7月,萬濤入重慶求學,考入川東師範,與重慶學聯負責人張錫疇一起,投身學運、青運。1924年,萬濤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去上海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八七會議後,萬濤以中央巡視員身份,到湖北指導農民運動[2]。當時,鄂西革命形勢嚴峻,特委遭到破壞。萬濤潛入湖北後,與周逸群一道,首先在宜昌恢復鄂西特委,周逸群任特委書記,萬濤任副書記,領導鄂西的革命鬥爭。在華容指導反清鄉鬥爭中,萬濤不幸被捕。1928年冬,經黨組織營救獲釋。出獄後,與周逸群、段德昌等人繼續領導鄂西的革命鬥爭[3]

1929年3月,鄂西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萬濤當選為中共鄂西特委副書記,並負責宣傳工作,後兼任特委組織部長。江陵、石首、沔陽、監利等縣交界的洪湖、白露湖的大片區域,形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形勢。同年,蔣桂戰爭爆發,鄂西一度空虛,特委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擴大游擊武裝,實行農民武裝割據。萬濤深入鄂西的宜昌、當陽、秭歸、恩施等地農村,指導恢復黨的組織。次年2月,到紅四軍駐地鶴峰傳達中央和鄂西特委關於紅四軍東下與紅六軍會師的指示和鄂西黨的二次代表大會精神。接著,擔任紅四軍第二路黨代表。當時,由於鄧中夏在湘鄂西執行左傾路線,給紅軍造成一定的損失。周逸群、萬濤對此堅決抵制。爾後,中央把鄂西特委改建為中共湘鄂西特委,領導湘鄂邊、鄂北、巴興歸、襄棗等根據地的革命鬥爭,萬濤當選為特委副書記。1931年5月,周逸群在洞庭湖一帶檢查工作,不幸犧牲。萬濤肩負重擔,支援紅三軍和紅四軍轉戰湘鄂邊區[4]

1931年6月,湘鄂西臨時省委成立,萬濤當選為省委常委,相繼兼任組織部長和宣傳部長。8月,洪湖發生嚴重水災,洪湖蘇區除華容、東山等少數地方外,監利、沔陽、石首、江陵、漢川等地發生嚴重水災。為了擊退國軍進攻,省委決定由萬濤等人帶領九師開展游擊活動,迎接紅三軍主力回洪湖[3]。8月19日,九師在萬濤、段德昌的率領下一舉攻占沙洋。9月28日,九師與賀龍率領的紅二軍主力在荊門劉猴集會師。萬濤還將繳獲的武器充實九師二十五、二十六團,同時新組建二十七團。九師出擊初戰告捷,接著萬濤率九師轉戰鄂北,與該地紅軍二十六師溝通聯繫,調部分幹部和槍械充實二十六師,幫助其建立政治工作機關,大力發展鄂北的革命力量[5]

不久,紅三軍與九師召開團以上幹部參加的前委擴大會議,清算李立三的左傾錯誤。會上萬濤傳達中央和湘鄂西分局的指示,撤銷鄧中夏政委職務,改組紅三軍前委,萬濤任前委書記,兼紅三軍政委。紅三軍經過整頓決定重新回到洪湖堅持武裝鬥爭。10月20日,紅三軍攻占鍾祥,殲敵一部,留槍150支組建鍾祥游擊隊,復攻占張截港,打通與洪湖的通道[6]。與此同時,夏曦被派到洪湖根據地任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團主席,執行王明路線,以「怕艱苦困難和不服從領導」為由,撤銷了萬濤紅三軍政委的職務,改派到湘鄂西臨時省委任宣傳部長[7]

1932年夏,蔣介石調集十餘萬軍隊對洪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戰爭。夏曦卻把黨內鬥爭擴大化,悍然發動湘鄂西蘇區的肅反運動,而且堅持要把紅三軍主力撤出洪湖,去包圍武漢,奪取大城市。1932年2月,在湘鄂西第四次黨代會上,萬濤嚴厲地批評夏曦的逃跑主義和盲動路線。黨代會的第四天,中央代表宣讀「以萬濤、潘家辰為首的小宗派反黨活動是反中央的,反國際路線的陰謀活動,應予嚴肅處理」的決定,於是,會議風向驟變,由批評夏曦的錯誤,變為批判打擊萬濤、潘家辰「宗派反黨朋謀活動」的鬥爭。1932年秋,由於肅反擴大化,萬濤被戴上「反革命高級坐探」、「改組派首領」帽子,錯殺於洪湖根據地監利縣的周老咀,時年28歲[8][9]

紀念

1957年12月,國務院擬定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碑》中列上萬濤。1984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萬濤革命烈士證明書》[3]

萬濤故居建於清道光年間,坐北朝南,占地34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呈四合院布局,系木質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房屋作為馮家糧站使用。2001年,該故居由黔江區糧食局移交給黔江區文化局管理,同年黔江區曾多次對萬濤故居進行維修,恢復了木屋內外古樸飄香、翠竹環繞的風貌。2005年10月25日正式開館,陳列了萬濤及其家人生平使用過的學習生產生活用具及紅三軍經過黔江留下的文物、圖片和文字資料等。向市民免費開放,庭院內還豎有萬濤的大理石雕像[10]

參考文獻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辭典》編委會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辞典.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0.05: 38. ISBN 7-80021-189-4. 
  2. ^ 重慶市黔江區軍事志領導小組編. 重庆市黔江区军事志 1911-2005. 重慶市黔江區軍事志領導小組. 2005.12: 414–415. 
  3. ^ 3.0 3.1 3.2 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編纂委員會編. 黔江县志.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4.10: 661–663. ISBN 7-80088-081-8. 
  4. ^ 《中國共產黨湖北志》編委會編. 中国共产党湖北志.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08: 465. ISBN 978-7-5073-2344-3. 
  5. ^ 田荊貴主編;《中國土家族歷史人物》編委會編. 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3.08: 391–392. ISBN 7-105-01808-9. 
  6. ^ 中共黔江地委宣傳部編. 黔江地区.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6.08: 86. ISBN 7-5366-3521-4. 
  7. ^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熊月之等編著. 大辞海 中国近现代史卷.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3.12: 542. ISBN 7-5326-4071-X. 
  8. ^ 鄭新立主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书.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2.01: 743. ISBN 7-80036-380-5. 
  9. ^ 王宗華主編. 中国现代史辞典.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06: 33–34. ISBN 7-215-01158-5. 
  10. ^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重庆市革命遗址通览. 重慶出版社;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01: 48. ISBN 7-229-07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