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项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项忠
明《项忠画像》轴,现藏嘉兴博物馆 作于项忠五十二岁时
明《项忠画像》轴,现藏嘉兴博物馆
作于项忠五十二岁时
大明兵部尚书
籍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嘉善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荩臣
谥号襄毅
出生永乐十九年(1421年)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嘉善县
逝世弘治十五年(1502年)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嘉善县
亲属项经、孙项锡、曾孙项治元
出身
  • 正统七年壬戌科进士出身

项忠(1421年—1502年),字荩臣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

生平

正统六年(1441年)辛酉科浙江乡试第三十八名举人,正统七年(1442年)联捷壬戌科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刑部员外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跟从明英宗北征,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战败,项忠乘间挟二马南逃,之后马疲弃之,步行七昼夜方抵达宣府。景泰年间,由刑部郎中,升广东按察司副使,巡按高州,后因从征泷水瑶有功。天顺初年历任陕西按察使,母丧丁忧,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用。当时陕西连年灾荒,项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納米,使百姓赖以为救济。天顺七年(1463年),召入为大理寺卿,百姓乞留,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当时发兵平定洮、岷羌族民乱,后悉数招降。之后在陕南开凿水渠,使得西安引水入城。之后疏通运河,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七万余顷民田,为民爱戴、祠祀。成化元年(1465年),上疏请减少兵役。毛里孩进攻延绥,朝廷命令项忠与杨信带兵抵御,无功。次年,杨信计划大举出兵河套,以项忠提督军务。此时贼寇再次攻陷开城,深入静宁等六州县,大掠而去。项忠未能制止寇乱,被兵部弹劾,明宪宗特宥。成化二年(1466年)召还管理都察院事[1]

成化四年(1468年),满俊谋反,掠夺边界,自称招贤王,有众四千。都指挥邢端等抵御均失败,后叛军达两万之众。御史命项忠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帅京营及陕西四镇兵讨伐。大军未行时,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又失败。当时,朝议欲增兵,而项忠考虑京军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将挠事权,于是上言称其调兵三万三千余人,足以灭贼。大学士彭时商辂均赞同其主张,于是没有派遣京军[2]。项忠于是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之交战并多有斩获。伏羌伯毛忠乘胜夺其西北山,几乎破城时忽然中流矢而死。刘玉亦被围困,当时诸军欲退,项忠斩杀一千户以治军,后众人力战,刘玉得以解围。之后围困数日,袭击获胜。论功,进右都御史,与林聪协掌院事[3]

成化六年(1470年),荆襄间流民叛乱,李原自立为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掠夺南漳等地,流民附贼者至百万,史称郧阳民变。宪宗诏项忠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官李震讨伐。项忠采用分兵招降等策略,瓦解敌军,大量流民出降。项忠军对流民进行屠杀,“尽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其戍湖、贵者,又多道死,弃尸江浒”。项忠在镇压之后,自立“平荆襄碑”,以歌功颂德,百姓则称之“堕泪”[4]。项忠的滥杀并没有解决荆襄的流民问题,流民“入山就食,势不可止”,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命都御史原杰招抚荆襄地区的流民,终于解决问题。后项忠与兵部尚书白圭发生矛盾,互相弹劾。宪宗仍重用项忠,进左都御史,荫子绶锦衣千户。成化八年(1472年)召还,与李宾协掌都察院事。成化十年(1474年),拜刑部尚书,寻代白圭为兵部尚书[5]

当时太监汪直掌管西厂,异常恣横,项忠屡遭侮辱不堪忍受,恰逢大学士商辂等弹劾汪直,项忠率领九卿亦弹劾汪直。西厂遂罢撤,汪直因此忌恨项忠。不久,西厂复设,汪直以吴绶为腹心。项忠此前弹劾过吴绶,深表不安,称病乞归。未行时,吴绶诬陷其罪,随后给事中郭镗、御史冯贯等亦交相弹劾项忠,此事牵连其子项经、太监黄赐、兴宁伯李震、彰武伯杨信等。诏法司会锦衣卫廷鞫,项忠抗辩。然而众人均知其出自汪直之意,无人敢为之伸冤,项忠被贬为民,黄赐、李震亦获罪。汪直事败后,恢复官职,不久致仕。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年八十二岁。赠太子太保,谥襄毅[6]

家族

项忠之子项经、孙项锡、曾孙项治元均为进士出身[7]

注释

  1.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项忠,字荩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从英宗陷于瓦剌,令饲马,乘间挟二马南奔。马疲,弃之,徒跣行七昼夜,始达宣府。景泰中,由郎中迁广东副使。按行高州,谍报贼携男女数百剽村落。忠曰:“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从征泷水瑶有功,增俸一秩。天顺初,历陕西按察使。母忧归,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时陕西连岁灾伤,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納米,民赖以济。七年以大理卿召,民乞留如前,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洮、岷羌叛,忠疏言:“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报可。乃发兵据险,扬声进讨,众尽降。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郑、白二渠,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陕西数苦兵。成化元年上言:“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士卒畏敌不畏将,是以战无成功。宜许以军法从事。庙堂举将才,逾年不闻有一人应诏。陕西风土强劲,古多名将,岂无其人?但格于不能答策耳。今天下学校生徒善答策者百不一二,奈何责之武人。”帝善其言,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毛里孩寇延绥,诏忠偕彰武伯杨信御之,无功。明年,信议大举搜河套,敕忠提督军务。忠方赴延绥,而寇复陷开城,深入静宁、隆德六州县,大掠而去。兵部劾忠,帝特宥之,搜套师亦不出。又明年,召理院事。”
  2.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四年,满俊反。满俊者,亦名满四。其祖巴丹,自明初率所部归附,世以千户畜牧为雄长。仍故俗,无科徭。其地在开城县之固原里,接边境。俊犷悍,素藏匿奸盗,出边抄掠。会有狱连俊,有司迹逋至其家,多要求。俊怒,遂激众为乱。守臣遣俊侄指挥璹往捕。俊杀其从者,劫璹叛,入据石城。石城,即唐吐番石堡。城称险固,非数万人不能克者也。山上有城寨,四面峭壁,中凿五石井以贮水,惟一径可缘而上。俊自称招贤王,有众四千。都指挥邢端等御之,败绩。不再月,众至二万,关中震动。乃命忠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帅京营及陕西四镇兵讨之。师未行,而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复大败。贼因官军器甲,势益张。朝议欲益兵。忠虑京军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将挠事权,因上言:“臣等调兵三万三千余人,足以灭贼。今秋深草寒,若更调他军,恐往复需时,贼得远遁。且边兵不能久留,益兵非便。”大学士彭时、商辂主其议,京军得毋遣。”
  3.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忠遂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战,斩获多。伏羌伯毛忠乘胜夺其西北山,几破,忽中流矢死。玉亦被围。诸军欲退,忠斩一千户以徇。众力战,玉得出,乃列围困之。适有星孛于台斗,中朝多言“占在秦分,师不利”。忠曰:“李晟讨朱泚,荧惑守岁,此何害。”日遣兵薄城下,焚刍草,绝汲道。贼窘欲降,邀忠与文升相见。忠偕刘玉单骑赴之,文升亦从数十骑至,呼俊、璹谕以速降。贼遥望罗拜,忠直前挟璹以归。俊气沮,犹豫不出。忠命缚木为桥,人负土囊填濠堑,击以铜炮,死者益众。贼倚爱将杨虎狸为谋主,夜出汲被擒。忠贳其死,谕以购贼赏格。示之金,且赐金带钩。纵归,使诱俊出战,伏兵擒焉。急击下石城,尽获余寇。毁其城,凿石纪功。增一卫于固原西北西安废城,留兵戍之而还。初,石城未下,天甚寒,士卒颇困。忠虑贼奔突,乘冻渡河与套寇合,日夜治攻具。身当矢石不少避,大小三百余战。彭时、商辂知忠能办贼,不从中制,卒用殄贼。论功,进右都御史,与林聪协掌院事。”
  4. ^ 《明史纪事本末·荆襄之役》(卷38):“十一月,荆、襄、南阳流贼平,进总督军务项忠右都御史,敕留抚治。忠之用兵荆、豫也,遣人持榜,入山招谕。负险不服,即纵兵剿不赦。李胡子势孤,潜伏山寨。忠遣副使余洵、都指挥李振率兵追捕,遇胡子于竹山县,尽死拒敌,为官军所擒。小王洪尚有众五百,屯于钧州龙潭,亦破擒之。几遣还乡者四十万人,俘斩二千人,编戍者万余人。时流民有自洪武以来,家业延子孙,未尝为恶者。兵入,尽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其戍湖、贵者,又多道死,弃尸江浒。议者谓忠此役,实多滥杀。既树平荆襄碑,或亦呼为‘堕泪’,以嘲忠云。”
  5.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白圭既平刘通,荆、襄间流民屯结如故。通党李胡子者名原,伪称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掠南漳、房、内乡、渭南诸县。流民附贼者至百万。六年冬,诏忠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官李震讨之。忠乃奏调永顺、保靖土兵。而先分军列要害,多设旗帜钲鼓,遣人入山招谕。流民归者四十余万,彪亦就擒。时白圭为兵部,遣锦衣百户吴绶赞参将王信军。绶欲攘功,不利贼瓦解。纵流言,圭信之,止土兵毋调。忠疏争,且劾绶罪,帝为召绶还,而听调土兵如故。合二十五万,分八道逼之,流民归者又数万。贼潜伏山寨,伺间出劫。忠命副使余洵、都指挥李振击之,遇于竹山。乘溪涨半渡截击,擒李原、小王洪等,贼多溺死。忠移军竹山,捕余孽。复招流民五十万,斩首六百四十,俘八百有奇,家口三万余人。户选一丁,戍湖广边卫,余令归籍给田。疏陈善后十事,悉允行。忠之下令逐流民也,有司一切驱逼。不前,即杀之。民有自洪武中占籍者,亦在遗中。戍者舟行多疫死。给事中梁璟因星变求言,劾忠妄杀。白圭亦言流民既成业者,宜随所在着籍,又驳忠所上功次互异。帝皆不听。进忠左都御史。荫子绶锦衣千户,诸将录功有差。忠上疏言:“臣先后招抚流民复业者九十三万余人,贼党遁入深山,又招谕解散自归者五十万人。俘获百人,皆首恶耳。今言皆良家子,则前此屡奏猖獗难御者,伊谁也?贼党罪固当死,正因不忍滥诛,故令丁壮谪发遣戍。其久附籍者,或乃占山四十余里,招聚无赖千人,争斗劫杀。若此者,可以久居故不遣乎?臣揭榜晓贼,谓已杀数千,盖张虚势怵之,非实事也。且圭固尝身任其事,今日之事又圭所遗。先时,中外议者谓荆、襄之患何日得宁。今幸平靖,而流言沸腾,以臣为口实。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功不见录,身更不保。臣幸际圣明,愿赐骸骨,勿使臣为马、邓之续。”帝温诏答之。八年召还,与李宾协掌院事。后二年拜刑部尚书,寻代圭为兵部。”
  6.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汪直开西厂,恣横,忠屡遭侮不能堪。会大学士商辂等劾直,忠亦倡九卿劾之。奏留中,而西厂遂罢,直深恨之。未几,西厂复设,直以吴绶为腹心,绶挟前憾,伺忠益急。忠不自安,乞归治病。未行,而绶嗾侦事者诬忠罪。给事中郭镗、御史冯贯等复交章劾忠,事连其子经、太监黄赐、兴宁伯李震、彰武伯杨信等。诏法司会锦衣卫廷鞫,忠抗辩不少屈。然众知出直意,无敢为之白者,竟斥为民,赐与震等亦得罪。直败,复官,致仕。家居二十六年,至弘治十五年乃卒,年八十二。赠太子太保,谥襄毅。忠倜傥多大略,练戎务,强直不阿,敏于政事,故所在著称。”
  7.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子经,经子锡,锡子治元,皆举进士。经,江西参政。锡,南京光禄寺卿。治元,员外郎。”

参考书目

  • 《明史·列传第六十六》
  •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
  • 项德桢:《项襄毅公年谱》
官衔
前任:
王槩
明朝刑部尚书
1474年
继任:
董方
前任:
白圭
明朝兵部尚书
1474年-1477年
继任:
余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