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三类接触 (电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基本资料
导演史提芬·司匹堡
监制茱莉亚·菲利浦斯英语Julia Phillips
麦克·菲利浦斯英语Michael Phillips (producer)
编剧史提芬·司匹堡
主演李察·德雷福斯
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瑞·加尔英语Teri Garr
梅林达·狄龙
配乐约翰·威廉斯
摄影维尔莫斯·齐格蒙德英语Vilmos Zsigmond
剪辑麦克·卡恩英语Michael Kahn (film editor)
制片商EMI Films英语EMI Films
片长135分钟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1977年11月16日
发行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预算1940万美元
票房3.07亿美元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第三类接触
香港第三类接触
台湾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英语: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是一部由导演史提芬·司匹堡所执导的1977年美国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是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一,不止是因为它特别的影响力,也因为《第三类接触》将外星人描述为温和友善的,这与其它早期的电影大不相同,因为在此之前的电影几乎都将外星人塑造成邪恶的怪物。本片主演是李察·德雷福斯梅林达·狄龙特瑞·加尔英语Teri Garr鲍勃·巴拉班卡里·加菲英语Cary Guffey弗朗索瓦·特吕弗。本片讲述罗伊·尼瑞(Roy Neary)是一名印第安纳州蓝领,在遇见到不明飞行物(UFO)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第三类接触》是司匹堡长期珍视的项目。1973年底,他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就科幻电影进行了协议。尽管司匹堡在剧本方面获得唯一的挂名,但他却受保罗·施拉德约翰·希尔英语John Hill (screenwriter)大卫·杰拉英语David Giler贺尔·巴伍德马修·罗宾斯英语Matthew Robbins (screenwriter)杰里·贝尔森英语Jerry Belson的帮助,他们于不同的程度在剧本上合作。电影标题源于飞碟学家约瑟夫·艾伦·海尼克的与外星人接触的分类法,其中第三类是表示人类对外星人或“活的生物”的观察。道格拉斯·特兰布英语Douglas Trumbull担任视觉效果主管,而卡罗·兰博蒂英语Carlo Rambaldi设计了外星人。

2007年12月,本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视为“文化上、历史上或美学上有意义”,并被选中保存在国家影片登记表。本片的特别版附加了一些场景,于1980年上映。本片的第三个剪辑版于1998年在VHS和镭射影碟上发行(后来在DVD蓝光光碟上发行)。本片为40周年纪念而以4K进行修复,并于2017年9月1日在剧院重新上映。[1]

剧情大纲

电影开头,索诺拉沙漠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踪的航空器,包含法国科学家拉康在内的一群科学家在场调查。航空器状况良好,但飞行员不知所踪。另一方面,印第安纳波利斯航空交通管制中心处理的两架班机与不明飞行物(UFO)发生近似差错曼西的3岁小男孩贝利在半夜发现玩具自主启动,并受到指引而走出房子,其母吉丽安发现后赶紧追上。印第安纳州陷入大停电期间,蓝领工人罗伊意外经历了近距离接触,在开车追逐UFO时遇到吉丽安。

罗伊着迷于找出UFO的真相,令妻子郎尼觉得生活受到影响。罗伊看见了幻象,并开始狂热地打造一座小方山英语butte比例模型,吉丽安也不停画着一样的地方。不久后,吉丽安遇到UFO降临家里,将贝利带走。郎尼最终带着孩子离开罗伊,罗伊孤身一人时偶然看到电视,发现怀俄明州魔鬼塔正好对应到他的模型,于是与吉丽安开车前往该地。另一方面,与UFO有关的活动在世界各地遽增,拉康成为UFO调查计划的负责人,和联合国专家合作。目击报告显示,UFO会发出五个音符组成的声音。科学家向外层空间发出五个音符的信号,结果反复收到重复的一串数字。拉康的助手兼口译罗林凭借制图资历而发现这些数字指的是魔鬼塔的座标,众人于是往该处集结。

在怀俄明州,美国陆军神经性毒剂大范围外泄的假消息来驱离周遭人民,科学家们在山谷里建造了与UFO进行接触的基地。罗伊、吉丽安与其他被幻象吸引到魔鬼塔的人遭到军方拦下,罗伊与吉丽安不愿放弃,拼命跑到基地附近并躲起来。UFO开始出现在基地上空,科学家们用先前破译出的五个音符与UFO沟通,在反复交流下破译了UFO的“语言”。巨大的母舰在基地着陆,罗伊与吉丽安站到科学家的行列中。多年来被UFO带走的人类从母舰走出,吉丽安开心地与贝利重逢。科学家们安排罗伊与一群人类成为登上母舰的人类代表,但外星人们从中只带走了罗伊。一名外星人单独站出来问候人类,拉康比出代表五个音符的一串手势,外星人做出同样的回应并微笑。母舰最后升空离开,全片结束。

演员

制作

司匹堡在1973年年底、作品《横冲直撞大逃亡》(1974年)还在后制时就与片商哥伦比亚影业协商拍片事宜[2],后来司匹堡选择先去拍《大白鲨》(1975年)而将该片延后[2]。《第三类接触》的部分内容以以司匹堡多年前拍的电影《火光》(1963年)和1970年写的剧本《经验》(Experiences)为基底[3]。该片的剧本原本由保罗·施拉德执笔,但司匹堡不满意,认为主题写得不够好,之后又经由约翰·希尔英语John Hill (screenwriter)大卫·杰拉英语David Giler之手改写[4],最后司匹堡决定亲自操刀剧本,过程中查阅了许多UFO的资料,并访问了多位该领域人士[5]。拍片过程中,该片面临比《大白鲨》还严重的时程延误、技术问题[4]和预算超支,哥伦比亚影业一度资金拮据[6]

上映

《第三类接触》于1977年11月16日上映[7],在口碑[8][9]和票房[10][11]上都有好表现,让哥伦比亚影业免于破产[12]

获奖

总共入围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8项大奖,最终荣获1项大奖:[13]

  • 1977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荣誉奖(Special Citation,该奖颁发予:《第三类接触》一片中的非凡特技)。
  • 1978年第五十届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影艺学院奖·OSCAR):最佳摄影奖,特别成就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该奖颁发予:《第三类接触》一片的音响效果剪辑)。
  • 1978年美国科幻恐怖片大奖(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学院奖)——土星奖:最佳导演(斯蒂文·司匹堡,与《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并列获奖),最佳音乐(约翰·威廉姆斯,他以《第三类接触》和《星球大战》并列同时获奖),最佳编剧(斯蒂文·司匹堡)等3项奖。
  • 1978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
  • 1979年格莱美奖:最佳原创影视音乐专辑奖(约翰·威廉姆斯)。

评价

美国戏剧学院在1998年时将《第三类接触》列入美国影史100大名单中,排名第64位。 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典藏。

参见

参考资料

  1. ^ Timothy J. Seppala. 'Close Encounters' returns to theaters with a 4K remaster September 1st. finance.yahoo.com. 2017-07-27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英语). 
  2. ^ 2.0 2.1 McBride 1997,第227-229页.
  3. ^ Taylor 1997,第134-135页.
  4. ^ 4.0 4.1 McBride 1997,第260-269页.
  5. ^ Taylor 1997,第137页.
  6. ^ McBride 1997,第270-279页.
  7. ^ 'Close Encounters' tops $23 mil gros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77-12-29: 1. 
  8. ^ Taylor 1997,第144-145页.
  9. ^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1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10. ^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Box Office Mojo. [200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11. ^ 'Tootsie' Windfall. Variety. 1983-04-13: 3. 
  12. ^ Taylor 1997,第33页.
  13. ^ The 50th Academy Awards (1978)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