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和区

坐标25°00′33″N 121°31′13″E / 25.00916°N 121.52035°E / 25.00916; 121.52035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5°00′33″N 121°31′13″E / 25.00916°N 121.52035°E / 25.00916; 121.52035

永和区
Yonghe District
市辖区
永和区位于新北市北部
永和区位于新北市北部地图
永和区位置图
坐标:25°00′27″N 121°30′59″E / 25.0075°N 121.5164°E / 25.0075; 121.5164
国家 中华民国
上级区划新北市
下级区划621,243
政府
 • 区长庄茂坤永和区区长列表)
面积
 • 总计5.7138 平方公里(2.2061 平方英里)
海拔7 米(23 英尺)
人口(2024年9月)(93,057户)
 • 总计213,998人
 • 排名台湾的第25位/新北市的第7位
 • 密度37,453人/平方公里(97,002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邮递区号234
户政资料代码65000040
毗邻中和区台北市文山区中正区万华区
网站http://www.yonghe.ntpc.gov.tw/

永和区位于台湾新北市中部,台北盆地东南隅,南及西南与中和区紧密相连,东北边隔新店溪台北市中正区万华区文山区相邻,属于台北都会区的一部分。永和路狭人稠,全境面积约5.7138平方公里,是新北市面积最小的行政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8万人,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且唯一每平方公里逾3万人的三级行政区[参 1]

词源

永和区标:中正桥头和平鸽铜像

战后1946年起,今永和区所辖地区原隶属中和乡。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大批大陆各省之中华民国国军官兵及其眷属,以其地近台北市区,移住此区,1950年代起,中和乡又被划为疏散地区,前述原因致人口快速增加。1954年地方人士发起设镇,但因秀朗、潭墘、店街等村民意尚未明朗加诸未有经费,至1957年8月22日方奉省政府核准,成立台北县中和乡溪洲地区设镇筹备委员会,正式推动独立设[1]:997

1958年4月1日,永和镇正式成立。原拟名为“中兴镇”,因易与当时台湾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兴新村相混淆,故另行命名。由于早年曾发生漳泉械斗,地方耆宿杨仲佐先生因而命名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和谐、团结、“永久和平”相处,共创地方繁荣[2]。永和之名另有异说,1965年出版的《永和镇志》有一时任河南省立委段剑岷所作之序,取东晋永和9年(353年)名士会于兰亭典故,解释为“反共复国”之意[1]:997

此外,中和乡另有清治日治时期已存在之永和地名(街庄大字),即中原村(今中原里),今中和区之永和路即由此而来,但与本区并无关联[1]:954

历史

台湾史前时期台北盆地南部属于平埔族凯达格兰族分支-雷朗族的活动范围,其中有两个部落居住于今永和地区。1641年,荷兰人击败西班牙人进驻台湾北部后,其户口册表始见“Cournangh”、“chiron”之部落名称,即分别为“龟仑兰社”、“秀朗社”之译音[3][4]

1661年(永历15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开启明郑时代。当时台湾北部隶属天兴县汉族虽已开始进入台北盆地开垦,但主要位于兴直大加蚋一带,并未踏入本区。

1683年8月(明永历37年、康熙22年),清军击败明郑。次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台湾北部隶属福建省台湾府诸罗县。1709年(康熙36年),福建泉州人团体陈赖章垦号获准开垦台北盆地,其中也包括秀朗一带,为本地区汉人开垦之始。

1723年(雍正元年),由诸罗县拆分出彰化县淡水厅,台湾北部改隶淡水厅。雍正年间,漳州人大举迁台。由于位于台北盆地中央的大加蚋地区几乎已被泉州人开垦殆尽,只得渡过新店溪,开垦溪南土地,包括今板桥中和、永和及部分土城地区,当时称为“枋桥十三庄”。1875年(光绪元年),设立台北府,本地区改隶隶属台北府淡水县摆接堡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明治28年),清朝日本两国发生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于马关条约中将台湾割让日本。6月,日本占领台北地区后,摆接堡隶属台北县直辖枋桥出张所。今永和地区所辖地区,约略为摆接堡辖下的龟仑兰溪洲潭墘秀朗3庄。

1897年6月,日本更改地方制度,废除各支厅而改设辖区较小的“办务署”,本地改隶台北县新庄办务署。1901年5月,新庄办务署裁撤,本地改隶三角涌辨务署。1901年11月,废县、办务署而改设厅、支厅,本地改隶台北厅枋桥支厅。1909年10月,今中、永和地区改制制为枋寮区,其范围即为日后之中和乡。据1919年(大正8年)《台北厅志》记载,枋寮区下辖漳和中坑四十张外员山永和(今中和区中原里)、龟仑兰溪洲潭墘秀朗南势角员山仔等十,庄下又辖十九土名村落。其中龟仑兰溪洲、潭墘、秀朗三庄部分位于今日永和区内。

1920年废厅、区而改为州、郡、街庄,本地隶属于台北州海山郡中和庄。1937年(昭和12年),川端桥(今中正桥)建成[5],本地与台北之交通往来大为便利。

1945年太平洋战争后,初期仍循旧制。次年地方制度改制,废州、郡、街庄而改为县、区、乡镇,本地隶属台北县海山区中和乡,共有6村,人口仅有7,723人[5]。1950年8月废区而由台北县直辖。

1949年中共建政后,许多追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军民迁入本地,台北市区考虑防空疏散问题将本区划为疏散地区,以致人口急速增加。1957年时已增为8村,人口共24,983人,于是分乡设镇之议遂起。1958年4月1日,本地自中和乡拆出独立成为“永和镇[注 1][6]:445,划分为上溪里、顶溪里、店街里、网溪里、中溪里、潭漧里、秀朗里及下溪里等8个里(原为中和乡的8个村)[7][6]:446。不过由于某些村庄对于要属中和乡还是永和镇的意见一直无法统合,以致于中和与永和之边界直至1960年10月才确定,由县政府派员会同双方乡镇长及民政课长,于沿乡镇分界处竖立水泥梁柱以为界碑,自此中、永和正式分治[8]。分治后的永和镇面积共5.59平方公里,置8个里112邻,人口38,727人[5]。之后境内里数历经数次变更,1977年5月1日至改制为县辖市前夕,全镇划分为46个里[6]:446、487、488

1979年1月1日,因地方人口、建设及经济快速发展,依“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升格为县辖市[6]:487

2010年12月25日,因五都改制施行,原台北县升格为直辖市,永和市同时改制为市辖区

地理

瓦磘沟

永和区位于台北盆地的中部偏南,西北至东侧由新店溪环绕,与台北市万华区中正区文山区隔溪相望,南则大致以瓦磘沟西段、中和路、安乐路、瓦磘沟东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东延伸线与中和区相邻。过去永和属中和的一部分,由于并非地理因素而分治,故交界线的东段房舍紧密相连,中西段的瓦磘沟也只是一条小型排水沟,行政区分界并不明显,常合称为“双和”地区。

永和区全区为新店溪的冲积平原,地势以东南略高,向西北逐渐降低,其间并无任何山丘。其间地势较低处在与中和区交界的潭墘一带,为古新店溪河床地,后因泥沙污积导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势较邻地为低而曾经积水成潭。

新店溪为永和区北端与台北市的界河,也是淡水河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区雨量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故终年流量大稳定。虽然名称为“溪”,但实际上具“河”的型态。早年颇富航运之利,往上游可达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达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后来因泥沙污积、河川污染及陆运发达等因素之冲击,航运终止。

瓦磘沟又名潭墘沟,为新店溪支流南势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中和区尖山脚,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为永和区与中和区的界河,全长4公里[9]。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现已被整治成为一条典型的大排水沟。

永和区气象站位于永平高中内,年平均降雨量为2,111毫米,平均温度为摄氏22.7度。

人口

结构

原住民

旧移民

新移民

概况统计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61 44,144—    
1966 69,866+58.3%
1971 97,877+40.1%
1976 150,143+53.4%
1981 213,787+42.4%
1986 238,677+11.6%
1991 247,473+3.7%
1996 230,734−6.8%
2001 229,383−0.6%
2006 235,697+2.8%
2011 232,386−1.4%
2016 223,999−3.6%
2021 214,967−4.0%
来源:
  1. 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应用史学研究所总编纂. 第三篇·住民篇. 《永和市志》 (PDF). 台北县: 台北县永和市公所. 2005: 178、180 [2022-04-19]. ISBN 986-00-1148-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01) (中文(台湾)). 
  2.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内政部.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根据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23年底永和区户数约9.2万户,人口约21.5万人,其中男性人数为101,340人,女性人数为113,431人,性别比约为89.34,是新北市人口性别比最低的行政区[10]。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保顺里与忠义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1,059人与747人[10]

2021年5月,永和区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率达到20%,进入超高龄社会[10]

政治

历任首长

永和镇长
届次 姓名 任期 备注
1 杨仲佐 1958年4月1日-1958年8月20日 代理镇长
2 林溪水 1958年8月21日-1965年8月20日
3 孙火木 1965年8月21日-1973年3月31日
4 陈新墙 1973年4月1日-1977年12月29日
5 孙胜治 1977年12月30日-1978年12月31日
永和市长
届次 姓名 任期 备注
1 孙胜治 1979年1月1日-1982年2月28日
2 1982年3月1日-1986年2月28日
3 林忠荣 1986年3月1日-1990年2月28日
4 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5 林德福 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6 1998年3月1日-2002年1月31日
蔡又嘉 2002年2月1日-2002年2月28日 代理市长
7 洪一平 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8 2006年3月1日-2010年12月24日 民选末任
永和区长
任别 姓名 任期 备注
1 江美桃 2010年12月25日-2011年2月16日 代理区长
江美桃 2011年2月17日-2012年2月9日
2 蔡丽娟 2012年2月10日-2013年2月9日 代理区长
蔡丽娟 2013年2月10日-2013年3月31日
3 吴兴邦 2013年4月1日-2017年8月14日
4 胡合镕 2017年8月15日-2020年6月9日
5 陈怡君 2020年6月10日-2023年1月31日
6 庄茂坤 2023年1月31日-现任

区政组织

永和区公所新北市政府在永和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新北市政府。区长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13]。经过2021年9月21日调整市议员选区后,永和区为新北市议会第七选区,在市议会的66席市议员中,永和区共选出3席区域市议员(不含平地原住民与山地原住民议员)[14]

行政区

现今永和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58年,将原属中和乡的下溪村、中溪村、顶溪村、店街村、潭墘村、秀朗村、网溪村、上溪村等8个村独立出来,升格为永和镇,直隶于台北县[15]。1979年1月1日,永和镇改制为“永和市”[16]。2010年12月25日,台北县改制为直辖市,永和市改组为市辖区“永和区”,隶属新北市。

永和区共辖62个里[17],其行政区域分布情形为[18]

次分区 里名
秀朗区 秀朗里 秀林里 秀元里 秀得里 秀成里 智光里 民治里 民生里 民乐里 民富里 民本里 民权里 民族里
秀和里 永元里 河滨里 永贞里 永福里 得和里
潭墘区 店街里 安和里 双和里 水源里 协和里 永安里 永乐里 大新里 豫溪里 福和里 光明里 潭墘里 潭安里
溪洲区 顶溪里 新廍里 河堤里 网溪里 竹林里 福林里 上林里 桂林里 励行里 正兴里 永兴里 中兴里 复兴里
光复里 上溪里 后溪里 信义里 仁爱里 文化里 永成里 前溪里 中溪里 保顺里 保安里 和平里 保平里
下溪里 忠义里 新生里 大同里

其他政府机关

经济

由于永和没有工业区工厂,产业结构仅为商业服务业,加上1950年代因大量外省籍军、公、教人员迁入,人口急速增加,逐渐发展为住商混合,并成为台北都会区的一部分。幅员不大,发展趋于饱和,目前除新店溪河堤外的高滩地之外,几无任何较具规模的用地,经济及建设发展非常局限,呈现明显的停滞老化。

企业
  • 欣欣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经营业者,经营区域计有台北市文山区、新北市中和区、永和区、新店区及深坑区等五个区域,总公司位于新北市永和区永和路一段。

都市规划

仁爱公园

永和自中和分出前的1955年即拟定公告城市规划。原本系根据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所提出花园城市概念,仿效英国郊区花园城市,将英国都市近郊适应起伏地形的环状规划移植至永和区。这个构想中的花园城,原本拥有七个大型公园,公园占九分之一面积,计划人口3万人,狭窄的道路则在公园绿地之间迂回。

但因永和与快速发展的台北市仅一桥之隔,战后涌入了远超出原先设计的人口,又因城市规划没有落实导致过度开发,公园预定地几乎沦为未经合理管控的高密度住宅用地。最初设计的公园,仅一号公园一部分开发为今仁爱公园,另四号公园因在中永和分治时划入中和而得以幸存之外,其余绿地均被挪作学校、机关及住宅用地,形成人口密度过高,路狭人稠的拥挤状况。

原规划七座公园现况如下:

目前除大陈新村都市更新外,永和已无可供再发展的大型素地。

文化资产与历史建筑

文化资产

历史建筑

  • 网溪别墅:市定古迹,位于博爱街七号,中和八景之一[注 2],现为杨三郎美术馆。
  • 川端桥:中正桥旧名,连结永和与台北市;今日中正桥之主结构为1972年7月改建。
  • 店仔街福德宫:主祀福德正神,三百多年历史。
  • 永和保福宫:创建于清道光2年(1822年),为一道教庙宇。主祀保生大帝。

教育

永平高中
复兴商工

高级中等学校

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新北市立图书馆

  • 永和分馆
  • 永和民权分馆
  • 永和忠孝图书阅览室
  • 永和保生分馆
  • 永和亲子图书阅览室

社区大学

医疗

交通

台北捷运顶溪站
永和接驳公车E线(今新北市新巴士F526线)

由于新店溪的阻隔,古时候与台北市的交通都是靠渡船来维系,彼时较大的渡口是网溪渡,联络溪洲台北市,码头即现今之光复街底,道路两旁遍植黄槴花,至花开时节香气怡人。如今借由中正桥福和桥永福桥等交通要道,中和区交界处帮助民众往返台北市与永和区两地。

永和区与中和区虽然曾经属于同一个行政区,但分治后道路各自命名,因此如同台湾其他相邻的行政区,相同路名通常指不同的道路。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两地的中和路、中山路即为跨区共用门牌系统的道路,其中中山路之永和部分编为“一段”,中和部分编为“二段”。

比较特殊的是,中和区的永和路是通往位于华中桥西边之中原里的一条小道,因中原里旧称“永和庄”而得名。该道路形成已有数百年之久,与现今的永和区无关。[21]

捷运

台北捷运

公共自行车

铁路

永和区境内没有铁路(纵贯线)经过,距离最近的铁路车站即是万华火车站(约15分钟)车程以及台北火车站(约18分钟)车程。

公路

快速道路

市道

区道

市区街道

  • 永和路-贯穿永和的主要道路,略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北经中正桥通往台北市,南接中和路联络中和区,中途经过乐华夜市,本路段捷运顶溪站周边是永和最热闹的商圈所在;底下有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过,亦为市道111号
  • 中和路-连接永和区与中和区闹区的道路,为中永和的边界道路,东南侧属中和,西北侧属永和。其中东半段底下有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过,公路编号为市道111号。
  • 中正路-位于永和东侧;智光商职坐落于此。
  • 中山路-永和新辟的道路,是通往中和最重要的道路,比漾广场坐落于此。
  • 福和路-经永福桥连接台北市公馆地区的主要道路。
  • 自由街-连接本区中和路与福和路。
  • 竹林路-永和区公所坐落于此,并且和永贞路、文化路连结,环绕永和一圈。
  • 林森路-经福和桥连接台北市公馆地区的另一条主要道路。
  • 成功路-秀朗地区主要道路,有匝道可以连接上福和桥。
  • 环河路-永和沿着筑堤开辟的道路,新北环快沿着本路开辟。
  • 得和路-起自四号公园垂直交中正路.民族路.民权路.永元路.民生路.止于成功路其上有秀朗国小
  • 永贞路-西起仁爱公园,东至竹林路、福和路口,为永和最重要的东西向干道。
  • 安乐路-为永和区与中和区的边界道路,东侧为永和,西侧为中和。该路从前系永和溪州地区通往中和南势角地区的重要道路,自从中正路建成后,因道路弯曲狭窄,失去竞争性,已降为次要道路。

联外桥梁

客运

捷运接驳公车

联营公车

新北市区公车

快速公车

新北市新巴士(免费社区巴士)

  • F521线(A线)(仁爱公园-永平路口)
  • F522线(B线)(捷运顶溪站耕莘医院永和分院)
  • F523线(C线)(永平国小-保顺新生路口)
  • F525线(D线)(新北市立图书馆永和民权分馆-远东爱买
  • F526线(E线)(民本里-民乐里)

国道客运

内科通勤专车

南软通勤专车

休闲旅游

景点

特色街道

  • 韩国街:位于中兴街,沿线以许多韩国舶来品店家为主要特征。
  • 艺术街:位于博爱街,因杨三郎美术馆之故,整理为人行步道,假日有时有艺文活动表演。
  • 美工材料街:位于秀朗路, 因复兴商工美工设计相关科系之故,开了颇为密集的店家。
  • 家具街:位于中正路与中和区交界处(中和区宜安路以南、中正路2巷以北),与中和区安乐路共同组成许多平价的家具店。
  • 民俗街:位于店仔街福德宫前广场。

购物商场

表演场地

文学中的永和

注释

  1. ^ 当初原先拟定叫“中兴镇”,但因与中兴新村有同名之嫌而作废此议[6]:445
  2. ^ “中和八景”命名时,永和尚未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因此当时均通称为中和。

参考资料

引用来源
  1. ^ 1.0 1.1 1.2 林圣钦、王怡茹、程惠筠、洪伟豪、白伟权、王慈妤、陈碧雯、殷豪飞、林其民、廖婉彤、林雅雯、王又幼、李其鸿、庄惠如、张伯锋、孙细、欧又华、李敏慧. 陈国川 , 编.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 初版. 南投县: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3-09. ISBN 978-986-03-7769-9. 
  2. ^ 历史沿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和区公所
  3. ^ 《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淡水与其附近村社暨鸡笼岛略图》,又称《大台北古地图》),1654年(荷兰语
  4. ^ 《第三章 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一九號至三十號地圖解讀》. [200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7). 
  5. ^ 5.0 5.1 5.2 《台北县地区纲要计划-永和区建设发展计划》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4-11-19.
  6. ^ 6.0 6.1 6.2 6.3 6.4 刘宁颜(总纂)、王世庆.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1-06-30. 
  7. ^ 〈民国四十六年永和镇人口资料〉,《永和市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4-11-20.
  8. ^ 盛清沂,《重修中和乡志》
  9. ^ 细说永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和区公所
  10. ^ 10.0 10.1 10.2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人口計算機.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11. ^ 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应用史学研究所总编纂. 第三篇·住民篇. 《永和市志》. 台北县: 台北县永和市公所. 2005 (中文(台湾)). 
  12.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内政部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4-30].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13. ^ 區所介紹-組織架構. 新北市永和区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中文(台湾)). 
  14. ^ 選區議員-議員介紹. 新北市议会.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中文(台湾)). 
  15. ^ 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应用史学研究所 2005,第235-236页.
  16. ^ 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应用史学研究所 2005,第237页.
  17. ^ 《第 12 任 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概況》,選舉資料庫網站. [2008-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18. ^ 施添福 2013,第1004-1006页.
  19. ^ 《昨日的明日花园城市─永和城市规划之移植与形构》,廖盈琪,1998,台大城乡所硕士论文
  20. ^ 翁聿煌.〈台北都会〉金瓯永和分部熄灯 庄敬高职将进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16-08-05
  21. ^ 台湾堡图,1904年
条目
  1. ^ 台湾行政区人口密度表
书籍
  • 盛清沂等编纂. 《永和鎮志》. 台北县: 台北县永和镇公所. 1965 (中文(台湾)). 
  • 盛清沂等编纂. 《重修永和鎮志》. 台北县: 台北县永和镇公所. 1973 (中文(台湾)). 
  • 吴学明等编纂. 《永和市志》. 台北县: 台北县永和市公所. 1986 (中文(台湾)). 
  • 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应用史学研究所. 《永和市志》. 台北县: 台北县永和市公所. 2005. ISBN 986-00-1148-6 (中文(台湾)). 
  • 施添福等编纂. 第十九章·永和市.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3. ISBN 978-986-03-7769-9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