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孔末乱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末乱孔,又名孔末之乱,该故事最早出自元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谋杀事件,因此事,孔子世家的大宗支险些断绝,逃过劫难的孔仁玉则在日后中兴孔族。不过孔仁玉墓志铭以及的同时代的史书都没有提及此事,因此孔末乱孔的真实性存疑。[1]

事件始末

西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汉元帝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褒成君,奉孔子祀[2]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由褒圣侯提升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历代宗子世袭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子后裔。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这五户人家本都不姓孔,按着当时仆随主姓的习俗改姓,其中有一户因此名叫孔景。[3][4][5]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战乱,他们多流散在外,定居于曲阜的较少。此时,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也远不如过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被任命为泗水县县令。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眼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伙同暴徒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一一杀害,[注 1]最后,孔末又到泗水杀了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经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后裔几乎被杀尽。

中兴

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此时刚满九月,被其母亲张氏抱回张羊村娘家,由张氏的双亲张温和乐氏藏匿起来,幸免于难。孔仁玉在母家的抚养下逐渐长大成人,他九岁便精《春秋》、通六艺,姿貌雄伟,为人严谨,临事果断。[6][5]

929年,当时的文宣公孔邈去世。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窃取官爵之事告之于官府,“曲阜令孔末非圣人之后,光嗣有子名仁玉,现育于外婆张氏家中”。[5]后唐明宗李嗣源得知此事后,派人前往曲阜详加调查,确认属实,于是下令处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县主薄,主孔子祀。长兴三年(公元933年),孔仁玉改任龚邱县县令,袭封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任曲阜县令。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六月,后周太祖郭威征讨慕容彦超,过曲阜,拜孔庙孔墓,赐予孔仁玉五品官服,又授孔仁玉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7]孔子家族经历大难后,终于在孔仁玉这一代而中兴,孔氏后人因此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

报本张家

孔仁玉为报母家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同时尊张温为中兴外祖张公,每年按时祭祀张温的墓地,并为之置办祭田,还报请朝廷永久免除张家的徭役;日后孔府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设一片小树林,称为“张家林”,为张家的专门墓地。每逢祭孔仁玉和其母张夫人时,张家嫡孙都要陪祭,有时也请张家代替扫墓。[8]

永乐年间,孔子五十九世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请曲阜人张敏撰写了一篇《孔氏报本酬恩记》,详加叙述此事。孔彦缙担心后世子孙对张家不能以礼相待,特意立石碑为证。[9]

外孔与内孔

宋朝建立后,孔仁玉的后裔均同居于孔庙内,称为“内院”,世称“真孔”、“内孔”或“内院孔”。孔末后代则称为“外院”,世称“伪孔”、“外孔”或“外院孔”。孔仁玉有曾孙十一人,其中三人无嗣,一人后嗣失考,一人传一代而绝,一人的后裔外迁,这样只有五家的后裔定居于曲阜,后人便按着五位祖先的职衔称作“五位”,即袭封位(嫡长)、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外孔见内孔都受到朝廷优待,也仿照内孔将其子孙分为五系,称为五院,分别是宅上院,为小薛社民;洙泗院,为张阳社民;驾部院,为西隅社民;文登院,为东忠社民;三传院,为西忠社民;合族与孔子后裔“为难”。[10][11]之后,外孔与内孔矛盾不断,甚至继续引发了仇杀。[12]

孔子后裔认为与外孔并不同宗,后者是仆随主姓而姓孔,加之孔末曾大杀孔子后裔,冒宗冒爵,所以与其永为世仇。孔子五十四世孙袭封衍圣公孔思晦孔礼事件后,对外孔冒充圣裔非常气愤,认为外孔与内孔不共戴天,将他们列入族内共同祭祖绝对不行,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将孔末子孙一律斥之,又重刻宗谱元中兴重立宗支图于石碑之上,防止冒充或混入宗谱。[13][14]

此后,孔子家族在在编修家谱时都极其审慎严格,号称“宁漏一千不妄收一人”。此外,流寓外地支派的支谱送交衍圣公府时,只收不录,直到民国时期的第四次大修家谱期间,才将家谱修成“全国谱”。

轶事

民间传说,孔末原本姓,大杀孔族时孔仁玉已九岁,孔末追杀至孔仁玉乳母张氏家中,因张氏长子与孔仁玉年龄相仿,且皆为秃子,张氏便让长子换上孔仁玉的衣服代死,最终被孔末所杀。这种说法被署名孔德懋(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二姐)、实为其女柯兰所撰的《孔府内宅轶事》所采纳,但孔令朋著《孔裔谈孔》认为此说不确。[15]

另有传说孔仁玉还送给外祖母张姥姥一根楷木龙头拐杖,可以管教孔府上下所有人等,张姥姥死后,她的这一尊称和龙头拐杖都由张家的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

基因组学研究

根据发表在《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35卷第一期第125-131页的《曲阜地区孔姓人群17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析》 :“发现曲阜孔姓有3种高频单倍群:C3、Q1a1和O3,前两者有着明显的单祖先扩散结构,最可能是孔子类型。”

参见

注释

  1. ^ 只有孔光嗣的堂弟孔桧与族弟孔庄逃出曲阜,未被谋害,孔桧避难温州平阳,为孔氏“平阳派”始祖。孔庄之后原记载“无考”,《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时发现其后代居于洛阳,于是新定名为“洛阳派”。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掌故知鲁: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 ^ 《汉书·孔光传》. [2009-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3. ^ 《宋书·文帝纪》:胄子始集,学业方兴。自微言泯绝,逝将千祀,感事思人,意有慨然。奉圣 之胤,可速议继袭。于先庙地,特为营造,依旧给祠置令,四时飨祀。阙里往经寇乱,黉校残毁,并下鲁郡修复学舍,采召生徒。昔之贤哲及一介之善,犹或卫其丘垄,禁其刍牧,况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坟茔荒芜,荆棘弗翦。可蠲墓侧数户以掌酒埽。鲁郡上民孔景等五户,居近孔子墓侧,蠲其课役,供给洒埽,井种松柏六百株。
  4. ^ 《孔子世家谱》民国版
  5. ^ 5.0 5.1 5.2 《孔裔谈孔》18页
  6. ^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孔宜传》:光嗣生仁玉,九岁通《春秋》,姿貌雄伟。
  7. ^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孔宜传》:后唐明宗长兴元年,以为曲阜主簿,三年,迁龚丘令,袭文宣公,晋高祖天福五年,改曲阜令。周高祖广顺二年,平慕容彦超,幸曲阜,拜孔子庙及墓,召仁玉,赐五品服,复以为本县令。
  8. ^ 曲阜《续县志》:按孔氏中表著闻者以颜姓为最,然衍圣公与颜博士论师生而不叙表亲,惟曲阜县张羊村唐张温之裔孙与衍圣公及诸孔氏称表亲,而男女通呼曰亲戚,妇人老年称姥姥,遇喜庆事不尽来,遇衍圣公有丧,以内外张亲戚皆来为荣,遇衍圣公祭四十三代公时,则张姓以嫡孙陪祭祀,祭四十二代张夫人亦然,亦有时请张姓代行扫墓之礼。考张姓嫡裔孙由衍圣公奏准恩赐一人为监生,世袭奉张温祀以报其救孔子四十三代奉祀孔仁玉之功。
  9. ^ 孔氏报本酬恩记 张敏(明)[永久失效链接]
  10. ^ 《孔子世家谱》民国版卷首 外院伪孔之图
  11. ^ 孔子先世流亡事迹考[永久失效链接]
  12. ^ 《孔子世家谱》民国版卷首 伪孔辨“世之孔姓自圣裔外有孔忠,字仲蔑,乃圣兄伯皮子,在七十二子之列,无传。此孔氏同出于子姓者也。其他非子姓而为孔氏者甚众。在列国时,卫有孔达,实出姬姓,其后为孔圉、孔悝;陈有孔宁。郑穆公有子十三,其一曰公子志,字士孔,后为孔氏;其一曰公子僖,字子孔,其后曰孔张亦为孔氏。又南宋元嘉中,有孔景盖鲁郡民也,本不姓孔,诏给圣林洒扫户,因随主姓。其裔孔末乘时不纲,翦灭圣裔,冒袭封爵,事觉罢免。其后裔谓之外院,明其非圣裔也。不意孔末子孙立意害主,旧恶屡萌。见中兴后裔称为内院,有五位之名,皆受国恩,遂乃窃仿名号亦立为五院,合党协赀力于我族为难。金明昌三年有孔寅孙者以内院端修不令,其弟男昌宗等入学诉于礼部。部是端修之议而黜之。后又有孔之仙者欲冒圣裔,四十九代族长孔玭不从,遂击杀玭等一家十一人。元延佑四年有孔礼者因袭封思晦不许其入庙拜祭,遂陈告省部自称二十七代孔乘次子景进之后。审系诈伪,编入里甲。明永乐三年,又有孔谊妄称圣裔亦言系出景进,赴通政理告。征诸洪武天历碑,系西忠社民籍,自伏仗决。此皆洒扫与孔姓仇不共天者也。逮于今日,外孔之环居阙里者犹复不少,多随我族行辈,隐存冒入之心。此次合修全国族谱,西隅社小孔家村与李官庄之伪孔先混入戴庄户,被户举查出后又混入大薛户,亦复败露。族长孔传堉将二户首严惩革除。凡我族人稍有心者,岂可贪图金钱忘为世仇以相援引乎?《语》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不戒欤?!”
  13. ^ 《元史·列传第六十七·孔思晦传》:五季时,孔末之后方盛,欲以伪灭真,害宣圣子孙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后。思晦以为:“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彼与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谱于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
  14. ^ 《孔子家族全书·家族世系》192页
  15. ^ 《孔子世家谱》民国版初集卷一、卷二“父被害时公生方九月,母张氏抱归外家,获免于难。”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