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圆 (货币单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文中常取同音字简写为东亚多地使用或曾使用的货币单位,源自于银圆的“圆形”,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现行货币的基本单位均为“圆/元”,而日本的货币基本单位“”为“”的新字体朝鲜韩国的“ won”也源于“”字。此外,“圆/元”也被用作包括英语“Dollar”在内的多种货币单位的中文翻译。

起源与发展

历史背景

西班牙1768年8里亚尔银元
墨西哥1894年8里亚尔银元

受中国影响,近代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主要使用银两和铜钱两个体系的货币。银两多用于大宗交易,为称量货币,以“两”为基本计量单位;铜钱则计数使用,以“文”为基本计数单位。

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幅加强与东亚各国的贸易。工业革命后,高效率的机器生产被用于西方的货币制造,大量成色划一、重量相同、形制整齐、图案精美、可计枚使用的银币被大批量的生产出来。同时,这些银币,也就是所谓的银元,也随着西方的贸易船舶被源源不断地带到东方。清朝时期,中国所用银两的铸造、发行和管理均无统一的部门负责,不仅无一定的重量,形制、成色也不统一,使用过程中存在种种不便。银元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银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8世纪下半叶,西方银币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而且流入的银元种类繁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前期为西班牙的“本洋”,后期为墨西哥的“鹰洋”,两种银元均铸造于北美洲的墨西哥,前者制作时墨西哥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在日本,随着黑船来航,日本在与美国缔结神奈川条约后打开国门放弃锁国,因日本国内外金银比价日语金銀比価不同,白银不断流失日语幕末の通貨問題,同时大量墨西哥银圆流入日本。

早期记载

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清朝文献通考》中《钱币考四》的乾隆十年条有“闽、粤之人称为番钱。凡荷兰、佛郎机诸国商船所载,每以数千万元计”[1]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一三四五卷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闽浙总督觉罗伍拉纳等上奏提到渡船费时,曾使用“圆”作为“番银”的单位[2]

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浮生六记》中,曾多次以“圆”作为“番银”或“银饼”的单位,如书中提到其25岁时(1787年到1788年间)盐商程虚谷在徽州绩溪的一座寺院设宴“临行以番银二圆为酬,山僧不识,推不受”,刚过完30岁时在广州招妓,嫖资为“番银四圆而已”[3]

早期碑记

年代 碑记位置 说明 信息来源
乾隆五十年(1786年)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白水镇金鳌村杨氏祠堂 捐修碑记,其中所记录的捐款均为“番银”若干“大元”,甚至区分了“佛头银”、“马剑”等银圆版别 [4]
嘉庆六年(1801年)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官园威惠庙 捐修碑记,捐款全部为银元,其中部分还涉及角币 [4]
道光九年(1829年)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镇兴仁宫 《鼎建兴仁宫碑记》,捐款均以“捐银XX元(XX角)”记录 [4]
光绪十五年(1889年)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官园威惠庙附近大庙 捐修碑记,捐款均以“捐艮XX元(XX角)”记录 [4]

各地现状

圆在亚洲各地的使用现状
国家/地区 货币上使用 货币符号 别称及说明 备注
中国大陆 纸币:圆
硬币:元
¥ 普通话吴语口语中称“元”为“块”,粤语口语中称“元”为“蚊”
 香港 纸币:圆、元
硬币:圆
$ 政府场合等一般称作“港元”,粤语口语中称“元”为“蚊” 源于Dollar
 澳门 $ 政府场合等一般称作“澳门元”,坊间俗称“葡纸”,粤语口语中称“元”为“蚊” 源于Pataca
台湾 $ 台湾闽南语中称“圆”为“箍”(台湾闽南语发音:Khoo)
台湾客家语中称“圆”为“个”(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
英文称Dollar
 新加坡 $ 华语福建话口语中称“元”为“块” 源于Dollar
 日本 ¥ “円”(えん/en)是“”的新字体,在日语中不将日元单位称为“元”(げん/gen),因为读音不同
 朝鲜
 韩国
 蒙古国 төгрөг图格里克 “图格里克”在蒙古语中意为“圆”

参见

参考

  1. ^ 林南中. 明清时期闽南的“番银”见证商贸繁华. 闽台文化交流. 2009, (04): 42–46. 
  2. ^ 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下. 清实录(第二五册)·高宗实录(十七). 中华书局. 1986-05: 1237 (中文(繁体)). 官渡商船,由厦门至鹿耳门,每名许收番银三圆。由南台至八里坌,蚶江至鹿仔港,每名许收番银二圆,不准多索。 
  3. ^ 何文竞. 《浮生六记》中“番银”记载及其史料价值. 中国钱币. 2014, (5): 37–40. 
  4. ^ 4.0 4.1 4.2 4.3 漳州“番银”考. 中国集币在线. 2016-08-31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