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苓雅區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台灣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日治「苓雅寮區」的存在有疑問

詳見Talk:苓雅寮Luuva留言2013年2月21日 (四) 18:02 (UTC)[回覆]

過度統計清單移至討論頁

社群共識WP:RAWDATA,將過度統計清單移至討論頁。--CaryCheng留言2022年5月20日 (五) 20:18 (UTC)[回覆]

過度統計清單移至討論頁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4713,337—    
195120,548+54.1%
195630,502+48.4%
196146,774+53.3%
196668,279+46.0%
1971120,499+76.5%
1976163,061+35.3%
1981193,032+18.4%
1986216,241+12.0%
1991220,300+1.9%
1996208,593−5.3%
2001199,535−4.3%
2006189,820−4.9%
2011181,717−4.3%
2016172,895−4.9%
2021164,572−4.8%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失效連結]

苓雅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2萬人,是高雄市人口密度第二高的行政區,僅次於新興區

2022年苓雅區人口變化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年度增減
人口 164,288 163,895 163,426 162,926 −1,646
消長 -284 -393 -469 -500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該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正值以紅字表示,負值以藍字表示,持平以綠字表示
  • 苓雅區人口指標
    概況
     年齡層 比例  
    總人口
      
    163,895 (100%)
    0~14歲
      
    17,949 (10.95%)
    15~64歲
      
    109,836 (67.02%)
    65歲以上
      
    36,787 (22.45%)
    78,323
    (男人口數)
    85,572
    (女人口數)
    目前處於超高齡社會
    性別比91.53%
    扶養比49.83%
     - 扶幼比16.34%
     - 扶老比33.49%
    老化指數204.95%
    戶人口量2.2426人/戶
    人口密度20,104.39 (人/km2)
    上述資料時間為2021年12月

    苓雅區人口於1988年達到歷史最巔峰,其後33年呈平均減少的趨勢,僅1991年、1997年兩年呈正成長。累積五年(2016年底至2021年底)人口減少8,323人,為全國除去臺北市12區的其他鄉鎮市區中,五年來人口減少量第四多的行政區[註 1]

    苓雅區歷年人口變化(1947年-2030年)[1][2]

    參考資料

    1. ^ 本市各區歷年人口數統計.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5) (中文(臺灣)). 
    2.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5-06]. (原始內容 (XLS)存檔於2020-05-01) (中文(臺灣)). 
    1. ^ 僅次於三民區永和區前鎮區

    台灣行政區條目的人口資料

    已通過:
    公示已達7日,已無反對意見,台灣行政區條目人口段落共識通過。--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28日 (二) 07:14 (UTC)[回覆]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這是百科全書,我覺得有些需要保留,以供需要者查詢之功用。像歷年的人口;或每五到十年的人口數可以保留

    並請參閱User talk:Zu3612403#各行政區的人口段落
    • 希望社群提供意見,例如在這個版本的人口段落中,哪些資料可以保留?
    • 我認為僅需要保留行政區成立時的人口數字及最新的人口數字,加上足夠的說明文字簡要概括必要的數據,其他圖表均依WP:RAWDATA移除。

    --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7日 (二) 13:31 (UTC)[回覆]

    • 倘若我是讀者,想要瞭解某地的人口訊息,就會想要知道當地人口現況、人口密度、男女人數、戶數以及歷年人口變化等「基本訊息」,其中前面四者應用文字敘述,一行文字即可勝過一堆圖表;歷年人口變化則是以圖形化呈現,一張圖就能一目瞭然其趨勢,或者用表格列出代表年份(如人口普查的年份)即可。那些「過於詳細的人口數據」,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是無法從中迅速得知想要的訊息,自然而然就不會想去瀏覽,最合適的方式則是在合適段落標註參考文獻,引導有興趣的讀者去探究。
    • 就以鳳山區的版本,本人瀏覽後認為歷史數據只需保留右側的歷史人口模板(或是僅用下方的歷年人口趨勢圖),「鳳山區人口指標」這張包含當前人口總數、男女人數、戶數之等資訊,以文字來描述即可,其餘表格則是過於詳細,一般讀者通常不太會去瀏覽,因此無須列出,僅留參考文獻給有興趣的讀者去深入瞭解即可。--Steven |_-。) 2022年6月7日 (二) 15:46 (UTC)[回覆]
    同意Steven的第二段。「鳳山區人口指標」圖表無意義,且未列時點和來源。「歷年人口變化」過於詳細、濫用顏色,眼花繚亂。--YFdyh000留言2022年6月8日 (三) 03:39 (UTC)[回覆]
    同意閣下的看法,台灣300多個行政區條目,過去幾年在許多編者努力之後,變成現在這般堆積瑣碎資料的樣子,實在積重難返,我只能一步一步進行,先從特別花俏的段落開始。--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11日 (六) 06:39 (UTC)[回覆]
    @CaryCheng:給個良心建議,除非真的有要考慮上面提到的想評FA或GA,不然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刻意去改寫內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還比較實在點。總之就是擺爛不理嘛,要獨自一人將條目全部重寫的難度太高了。--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2年6月11日 (六) 11:57 (UTC)[回覆]
    謝謝您--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11日 (六) 12:46 (UTC)[回覆]

    整理討論共識初稿如下,請各位提供意見。

    共識初稿

    在人口段落中通常有四個表格資料,共識如下:

    1. 歷史人口模板 {{Historical populations}}:保留。
    2. 人口指標表格:刪除,改以文字描述。
    3. 年度人口變化表格:刪除。
    4. 歷年人口變化表格:刪除。

    --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11日 (六) 06:39 (UTC)[回覆]


    🕗 公示7日,2022年6月21日 (二) 02:48 (UTC) 結束:已數日無新留言,目前無反對意見,進入公示期。--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14日 (二) 02:48 (UTC)[回覆]

    感謝閣下的建議。--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14日 (二) 14:46 (UTC)[回覆]

    @CaryCheng:台灣行政區是指一級行政區(縣市)、二級行政區(縣轄市鄉鎮區)還是一級+二級?--Cmsth11126a02留言2022年6月14日 (二) 11:41 (UTC)[回覆]

    是的,我個人的意見是應該刪除,但是討論中多數意見希望保留,所以我妥協以達成共識。--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15日 (三) 03:23 (UTC)[回覆]
    所謂討論中多數,只有StevenK234明確要求刪除歷年人口變化表格,當作2:1;但邀請Zu3612403的話,可能2:2。(@Zu3612403:)--Cmsth11126a02留言2022年6月16日 (四) 05:30 (UTC)[回覆]
    • 閣下漏看U:YFdyh000的意見:「同意Steven的第二段。……『歷年人口變化』過於詳細、濫用顏色,眼花繚亂。」
    • U:Zu3612403的意見:「像歷年的人口;或每五到十年的人口數可以保留」,我將U:Zu3612403的意見視為二擇一。
    • WP:DEM:「這裏尋求共識的主要方法是討論,而不是投票。」一定要數票的話,看起來是4:1或是3:1。
    • WP:RAWDATA,歷年人口變化表格就是過度統計清單,依照方針與指引應該刪除。--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16日 (四) 06:04 (UTC)[回覆]
    • @YFdyh000:不好意思必須通知閣下前來回應。請問閣下是否支持刪除「共識初稿」中的第4項「歷年人口變化表格」?
    • 回應U:Cmsth11126a02:
    在某些情況可能需要人口資料,而在主條目鳳山區或是任何一個台灣行政區條目不需要這麼做,略去過度的統計和簡要概括必要的數據。
    有用但不十分有用,也許適合某些列表條目,但臺灣人口列表的表格也相對一般。我主要在意可讀性差,考慮過修改顏色、默認摺疊,加之U:Cmsth11126a02提出的「刪除增加量、成長率」,我試了試,變成單純是年份+人口的數據羅列了,可讀性似乎更低。另外,這種數據可能放在維基數據並用某些方式生成表格更佳,唯需要技術支持。--YFdyh000留言2022年6月20日 (一) 00:23 (UTC)[回覆]
    • 支持保留 Template:Historical Population。--藤原行成之権蹟whois2022年6月17日 (五) 05:07 (UTC)[回覆]
    • (~)補充本人前述:個人對於歷年人口變化表的使用其實並不反對,若此條目主要是講述有關人口(如台灣人口)方面,放入歷年人口變化表其實是可以接受的;但現正面臨的是行政區劃條目,本身內容包含許多有關該行政區之歷史、地理、人文等資訊,對於人口段落,應只須放入讀者最想知道的「點」即可,而非放置一般讀者不會特地去閱讀的詳盡統計表格,不僅會消耗一些時間,甚至可能會找不到可用訊息而不去閱讀了。因此在行政區條目中,歷年人口變化表可以改用圖表呈現,一張圖表即含有大量訊息,無須再讓讀者從詳盡統計表格中找出可用訊息。另外我是支持使用歷史人口模板(即{{Historical populations}})。--Steven |_-。) 2022年6月19日 (日) 17:45 (UTC)[回覆]

    依公示期間意見,更新共識內容。

    台灣行政區條目人口段落共識

    在人口段落中通常有四個表格資料,共識如下:

    1. 歷史人口模板 {{Historical populations}}:保留。
    2. 人口指標表格:刪除,改以文字描述。
    3. 年度人口變化表格:刪除。
    4. 歷年人口變化表格:刪除,以歷年人口趨勢圖呈現。

    🕗 延長公示7日,2022年6月28日 (二) 07:06 (UTC) 結束:依公示期間意見,更新共識內容。--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21日 (二) 07:06 (UTC)[回覆]

    (:)回應:若了解一地的人口指標,可更加了解一地的發展概況,屬於重要內容,也沒有過度統計(內容其實很少很基本了,若你說他過度統計,還不如說條目開頭那一大堆的面積、人口、海拔、時區、密度、官派區長、區象徵、人口排名……是過度統計,我認為基本的統計是需要的,不然看完維基百科後能了解到的內容就少很多了),故不應刪除。另外,表格比文字描述淺顯易懂多了--飛馬🎠🎈 2022年6月25日 (六) 07:17 (UTC)[回覆]
    另外方針上有寫着:可以考慮使用表格來提升冗長數據列表的可讀性。所以實在不應改以文字描述。--飛馬🎠🎈 2022年6月25日 (六) 07:20 (UTC)[回覆]
    另外,請您以後回覆或呼叫我時,可以使用一下ping,感謝--飛馬🎠🎈 2022年6月25日 (六) 07:33 (UTC)[回覆]
    @閃亮飛月
    • 方針的原文是:
    以台灣行政區條目來說,在某些情況可能需要人口指標資料(如U:YFdyh000及U:StevenK234舉例的臺灣人口),可以考慮使用表格來提升冗長數據列表的可讀性。而在主條目鳳山區或是任何一個台灣行政區條目不需要這麼做,略去過度的統計和簡要概括必要的數據。
    • 方針還有說:
    • 參閱這個版本的鳳山區,「人口指標表格」只有幾個數字,畫出一個沒有更多資訊的圖,沒有任何說明文字,這樣的表格並不能「把統計資料所蘊含的來龍去脈介紹給一般讀者」,也無法「了解一地的發展概況」。
    • 再請參考U:StevenK234的意見:「倘若我是讀者,想要瞭解某地的人口訊息,就會想要知道當地人口現況、人口密度、男女人數、戶數以及歷年人口變化等『基本訊息』,其中前面四者應用文字敘述,一行文字即可勝過一堆圖表;」
    • 因此,刪除「人口指標表格」改以文字描述,才是合適的作法。
    • 題外話:
    • 請參閱上方我與U:Z7504的討論,我的確認為台灣300多個行政區條目現在就是堆積瑣碎資料的樣子,積重難返,只能一步一步進行,先從特別花俏的段落開始。
    • 閣下所提「條目開頭那一大堆的面積、人口、海拔、時區、密度、官派區長、區象徵、人口排名」,我還真認為這些都是多餘資訊盡可刪去,不過這些資訊並未違反WP:NOT,那就依方針與指引保留,此處不列入討論。若閣下仔細看,「人口指標表格」的內容有一半都已經寫在這裏了。--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25日 (六) 18:30 (UTC)[回覆]
    好的,那我撤銷反對--飛馬🎠🎈 2022年6月26日 (日) 03:05 (UTC)[回覆]

     通過:公示已達7日,已無反對意見,台灣行政區條目人口段落共識通過,謝謝所有參與討論的使用者。--CaryCheng留言2022年6月28日 (二) 07:14 (UTC)[回覆]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